第767章 急递铺
“和活人斗也就是了,现在又要与死人较劲儿,可得罪的却都是活人,何苦来哉……”
王安这趟算是来值了,不光办完本职公事,又替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得到了圣谕,还额外多拿了道口谕。可心里并不高兴,低着头边走边嘀咕。
主要是替皇帝担忧,推行新政革除弊端确实是好事儿,也见到了成效,并趁机拿到了军权,坐稳了皇位。可老话说得好,物极必反。
改革虽好,也不能什么都改,尤其是老祖宗留下的礼制。看着没啥大用,可改起来困难重重,不光会惹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得罪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读书人。
可刚刚迈腿出了养心殿的院子,眼前突然一黑,和某个人撞了个满怀,腾腾腾倒退好几步还是没有稳住身形,一屁股坐在了坚硬的石头地面上,连连呼痛。
“哎呦……小兔崽子,出门没带着眼睛啊!嘶……嗬……撞死我了!魏忠贤,现在你好歹也担着万岁爷派下的差事,在宫里有头有脸,怎么还这么毛糙啊!”
在看清楚是谁把自己撞倒之后,王安索性往地上一坐不起来了,指手画脚的开始了数落。
“干爷爷,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消消气、消消气。若不是孙儿真有急事也不会跑的这么急……北面出大事啦!”
把王安撞倒的正是东厂提督魏忠贤,他身高马大的倒是没什么事儿,看清楚坐在地上的是王安之后,双膝一软直接跪了,爬行了几步把老太监扶起来,从态度到称呼都恭顺极了。
“……边关有战报!”
王安压根儿就不太待见魏忠贤,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东厂提督的位置,而是觉得这家伙骨头太软、太谄媚,跟在皇帝身边起不了什么好作用。
刚想甩手而去,突然看到魏忠贤插在腰带里的扁长漆盒,不由得神情一凛,眉头紧皱。
自打去年皇帝开始对军制下手改革,首先动的不是卫所也不是五军都督府,而是兵部。把原属车驾司的急递铺单独拿出来,划给了锦衣卫和东厂共同掌管。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很简单,为了让紧急公文传递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
急递铺起源于宋代的急脚递,最高等级的叫做金牌急脚递,是长距离速度最快的消息传递方式,没有之一。元代承袭了这一制度,到了明代改了改名字,也继承了下来。
那它有多快呢?一昼夜300里,也就是150公里。比如从紫禁城里发出一份最紧急的公文,从交给急递铺那一刻开始算,24小时之内必须送到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的急递铺,并且签收。
只能早不能晚,迟到了要追究责任,轻则受刑,重了要杀头的。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速度并不快,马匹每小时差不多能跑70公里,150公里距离,快马加鞭两个多小时也就到了。
如果马匹受不了长时间高速奔跑,那就在沿途设置多个驿站,跑半个小时换一匹马,3个小时怎么也能跑完,比24小时快多了。
怎么说呢,这么想的人可能不太熟悉马匹的性能,也不太在乎维护成本,纯粹就是理论上的探讨,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不管是欧洲马、阿拉伯马还是蒙古马,奔跑的能力都很有限,且对地面、气候、环境有要求。
想要高速奔跑,首先地面不能太硬、太坑洼、太湿滑;其次要保证一定的能见度,不能太黑;最后时间不能太长,顶多一刻钟,否则就会掉膘,之后好几天缓不过来。
这还是150公里,如果要跑500公里或者2000公里,想靠马匹获得长时间的匀速成本会非常昂贵,造成这套传递体系无法正常维持下去。
那急递铺是怎么做到长距离匀速传递消息的呢?一个字,人!其实宋代的急脚递已经给出答案了,脚,自然就是人,牲畜的叫蹄。
没错,急递铺不靠马匹而是靠人,说白了就是每隔十里设立一个急递铺,常年累月养活着几个训练有素的长跑爱好者,称为铺兵。
当需要传递紧急消息时,铺兵会按照急递铺里的刻漏,在文件袋附带的表格上注明接到手的准确时间和姓名,然后拿好武器、腰上挂串铜铃,出门撒腿向下一个急递铺飞奔!
天黑了举着火把,下雨了穿上蓑衣,没路了手脚并用爬山,沿途的车马和人群只要听到铜铃声由远及近,必须赶紧闪开道路,让铺兵先过。
反正不管怎么样吧,必须在四十三分钟内抵达下一个急递铺,写下具体时间,让接手的铺兵签字,然后接着往下一个急递铺跑。
也就是说24小时300里,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铺兵靠两条腿跑下来的。也可以这么想,急递铺就是一场几百里或者几千里的长跑接力赛,每人跑5公里。
大明最远的急递铺在云南,距离京城5000多里,单程要跑16天。如果云南发生了紧急状况,大明的中枢神经最短也要在16天之后才能获知消息。
做为一名铺兵,在大明前中期的生活还算过得去,至少每个月的粮食补给和饷银不会拖欠,对于没什么特长的百姓来讲也算是个出路。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朝廷财政一步步恶化,急递铺也开始被拖欠粮饷了,铺兵流失很严重,管理逐步荒废。
皇帝把急递铺从兵部单独拿出来交给锦衣卫和东厂管理的意图很明显,依靠这两个部门的财力、权力,让急递铺重新发挥作用。
“是从北方都司传来的,孙儿正好坐堂,片刻没敢耽误,急切间才忘了规矩!”
魏忠贤也顾不上擦汗,喘着粗气还要压低声音,把紧急公文的来历透露给王安。但里面装了啥真不清楚,也不敢窥探。
“老夫不碍的,快快去交与万岁爷……快跑起来!唉……内外都不安生啊!”
知道了来由也就明白了轻重,王安不敢托大,高声催促魏忠贤别耽误时间,然后看了眼略显陈旧的宫门,再次长叹起来。
世人总想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帮着遮风挡雨,殊不知真要赶上也不见得是好事。整天忙来忙去,大事小情不断,担惊受怕不说,到头来还总落埋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