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治国九论》
纵观历朝历代,文官集团都扮演着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国家犹如躯干肢体,少了文官便无法运行。
但话说回来,士大夫集团也是贪污腐败最甚,欺压百姓最狠的一群人。
那满嘴仁义道德的清流文官,在皇权势大时便蛰伏于野,而在皇权势弱时,便出来架空皇权,大权独揽。
以史为鉴,便知一二。
秦法严苛,加上秦皇又兵权在手,是以众贤盈朝,天下太平。
当然,最后没有处理六国贵族余孽,也没有提前落实继承人的问题,自己又活得太短,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汉一朝,前有权臣篡汉,后有宦官干政,造成三国并立的乱局。
而至唐宋,前期也算鼎盛,后期崩坏于斯,与士大夫集团有莫大的关系。
到了大明,前有宗亲勋贵相抗衡,也算稳定。直至堡宗猪骑朕将大明勋贵和全部精锐一朝葬送,中后期又削弱了锦衣卫,只能以宦官集团相抗。
而到了明末,整个士大夫集团犹如趴在国家身上大口吸血的饕餮蛀虫,而后迎异族入鼎,当那三姓家奴者更是毫无廉耻气节之态。
是以纵观整个封建历史,皇权手中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刀十分重要。
这把刀可以杀光天下奸佞,屠尽天下贪腐。
士大夫想架空皇权大权独揽?
尽可以一试!
而有了锦衣卫这把刀,自己的“治国九论”才能平稳地推行下去。
——
说到这“治国九论”,为何这“格位论”会位列第一?
只因格位一词,奠定天下之人的地位,无论皇家还是平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孟老夫子的名句即为“格位论”开篇之言。
在青儿笔下,赵家的皇位,并不是长子继承制,而是推举制。
皇帝在位时不立太子,在皇帝驾崩或是不能理政时,由“长老会”在皇帝血脉直系或者赵家旁系中推举出新一任皇帝。
不能理政,是指皇帝因老因病或是其他的原因,因身体机能或是脑力受损无法再处理政务。
而“长老会”由十人组成,族中推选而出,由德行高尚、学识渊博、明智达理者担任。
若是举荐皇帝,德行为首位。
年龄不得大于十五周岁。
举荐为皇帝后,须学习十年,考核通过后方可继位。
学习科目由帝王权术、骑射武艺、经世子集和治国之策等组成。
而这长老会,手握如此大权,最后肯定会发展成各方利益方博弈后的结果,青儿心中早有预见。
这不可避免,但也不是什么大事。
青儿这才刚刚结丹,至少会在云州盘桓数百年,自己无事时便去多杀几人,之后族内便知道该怎么选人了。
“宗亲论”排位第二。
在青儿笔下,皇子可择一州之地就藩,封为亲王,有年俸,赐亲王府和田地若干,可募八百无甲护卫,除此之外不得私自蓄兵,违者以谋逆论处。亲王无诏不可进京,平日不可出一州之地,不可干涉一州政务,不可考取功名,不可经商。
公主封为郡主,并无封地,成婚时赐公主府一座,有年俸。
皇子封亲王者上限不出五人,其余皇子削籍为民,行身自由,可考取功名。
亲王可择一子袭爵,但爵位下降一级,五代后削籍为民,行身自由,可考取功名。
文官不可封爵。
武将以军功封爵后无封地,军功卓着者可入宗庙,上限为国公,有年俸,赐府宅和田地若干,可酌情募集若干无甲护卫,封爵后可择一子袭爵,但爵位下降一级,直至削籍为民后,可考取功名。
武将可兼任官职和爵位。
“均田论”排位第三。
为何均田如此重要?只因在封建时代,民以食为天,农民全部的口粮均出自田地,田地也是天下无可取代的唯一生产资料,所以怎么描述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开国伊始,确定宗亲、官吏、秀才举人等功名在身者、乡绅富户和寺庙道观等持有的田地上限,超出上限者收归国有,违抗者斩。
令乡、县、府、州、郡重新清丈土地,详细记录每块地的大小、权属、位置、肥力、种植作物、收成等基本属性、编制鱼鳞册,每两年重新清丈一遍。
田地按量分给平民,平民一出生便分予田地,男女皆分,女子出嫁后人带田走,死亡后收归国有。
重新开垦田地者,须报官府备案,并重新编制鱼鳞册。
田地不可买卖,只可出租,签订出租契约并在官府备案。
承租后,土地收成归承租者所有。若是田地出了问题,由承租者负全部责任。
青儿觉得,田地买卖的口子绝不可开,若是开了,那些人会用千百种办法让农民“自愿”把地卖出去。
若是有人想办实业、想扩大种植规模缺少土地,那租地就可以了。
隐田不报者,斩。
谎报田亩者,斩。
持有田地超过上限者,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排第四的“税赋论”,便和“均田论”息息相关了。
大清的“摊丁入亩”“一体纳粮”之类的极好政策,青儿不借鉴过来实在是说不过去。
征税以土地权属为依据,多地者多征,少地者少征,无地者不征。
任何人、任何机构(寺庙道观等)不得免税,其中包括宗亲、官吏、功名持有者、富绅等在内。
种植主粮者按收成比例纳粮,除种植主粮者之外(包括养殖、果树、桑树、药物等)按收入比例征税。
至于漕运、海关和商税如何收取,可由朝廷自定。
不足额缴税者,税利逐年递增,惩处逐年加重,五年不足额缴税者,斩。
青儿只负责把征粮之事和土地的税赋摆平,这是支撑天下万民和朝廷的基石,至于其他的就有朝廷自己做主吧。
“齐户论”排第五。
所论无非是加强对万民人口数量和户籍的管理,这跟均田和税赋也息息相关。
官府每五年做一次全国人口的数量普查,包括籍贯、年龄、性别、家庭组成、职业等。
每户新生人口,须持出生证明在当地官服报备。
流动人口,入城须持度牒向官府报备,驻地锦衣卫当及时肃清敌国暗谍。
“军事论”排第六。
带兵打仗、排兵布阵青儿并不在行,她的那位侄儿对此比她强得多。
在这里青儿只是引入了一项最重要的“监军”制度。
监军由锦衣卫或宦官担任,随军出征。
其不受领军将帅辖制,不得参与军事决策。
主要职责乃是监察部队的平日里的粮饷发放、核实装备的折损、战功的核定和将帅有无抗旨不尊等。
监军有密报之权。
若是监军随军殉国,则由将帅帐下参军担任,直至新派的监军接任。
军队粮饷由朝廷统一拨发,粮饷拨付不足或是不能及时拨付时,将帅有权拒绝出征。
领军将领应严格节制部下,粮饷一经拨付到位,除非遇敌军攻城帮忙守城,平时行军不得入城扰民。
劫掠百姓者,斩!
杀良冒功者,斩!
不从军令者,斩!
无故屠杀平民者,夷三族。
“科举论”和“官吏论”实为一体。
科举当重策论,少考典史文章。
从院试取秀才始直至殿试,严格实行试卷糊名誊抄制度,朝廷当严防考试作弊,一经发现,永世不得考取功名。
而此论中最为石破天惊的便是,女子也可参加科举,入朝为官。
若有需要,为官从政时可以佩戴面纱,戴不戴全凭自愿。
中进士者,外派各县,任一县之长为始,每三年由专门机构考核政绩,考核不分男女,涉及民政、断案、税赋、水利、教育等诸类,择优升职录用。
朝廷不设宰相,皇帝身边设书记处,成员由宦官担任,专职帮皇帝处理奏章。
若有重大事项需要解决,皇帝可单独宣相关官员进宫商议;若有重大军情,可单独成立军机处,由相关人等直接做出决断。
圣旨为全国唯一权威令旨,由皇帝一人签发,任何人不得违抗,违者立斩。
但若对圣旨有异议者,可通过内书房进京面圣抗辩,若是理由得不到皇帝认可,立斩。
在青儿看来,那种没有经内阁批复圣旨出不了紫禁城的情况纯属操蛋。
皇权不容置疑、不容违抗、不容亵渎!
至于最后的“道德论”
青儿苦思许久,在这个封建时代,人们尚在遵从“三纲五常”,何言道德?
上面言及男女皆可参加科举为官,已是石破天惊,也不知她那位侄儿会不会遵从。
这时提及男女平等更是无稽之谈。
儒家已经把所有跟道德有关之事全部框死了。
想了又想,却又无字可书,只得写了些要遵从法治、与国同休的表面言语。
治国九论,便此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