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他只想:员工和企业比我更需要车。单单没去想自己该坐什么车。
望着辛苦忙碌的企业员工,这位副总无限感慨地说:“我们的员工太辛苦了,他们几乎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伊利事业中了,甚至没有时间去尽一位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应尽的义务,企业对不起他们。”于是他特意为自己的员工精心策划了生日礼物,那就是通过大众宣传媒介——电视,拍摄企业自己的MTV,在骨干员工和其家属过生日的美好时刻,向他们送去衷心的祝福并表示由衷的歉意,将殷殷的企业关怀传送给了千家万户。
小牛属于20多岁就在企业做了“大官”的人,他把事业看得比自己的享受重十倍、百倍,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割自己的肉都愿意”。
在当年的这篇报道中,在提到牛根生的时候,通篇用的都是“一位副总”,没有一处提到姓名。而老郑的名字则亮亮堂堂地反复出现。可见,这“一露一藏”之间,有着颇深的意味。小牛走的是“坚不吐名”的路子。
在伊利,牛根生既有聚人之略,又有古道热肠。
有位工人需要救治,牛根生带头捐出1万元。
有一年,他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众人。
其他小额分配、救助,则不计其数……
就是靠着这种“以人为本”、“散财聚人”的本领,牛根生让部下人人竭力,个个用命。
2.法制化管理: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一场革命
伊利的法制化管理风格,是从牛根生掌管的冷冻食品公司开始的。
小牛让人在厂里的路上划了道道,人有人道,车有车路,车占了人道要罚款,人占了车路须交钱。
小牛的“禁烟令”(厂区内不准吸烟)也是“军令如山倒”。吸烟者一经发现,罚款50元。有一次,先红到冷冻食品公司去,看到马路对面距离厂区50米左右,黑压压站着一群人,以为出了什么事。走近一看,原来大家是跑到那儿去过烟瘾。
生产管理更是真刀真枪。规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质量奖罚制度,生产部的黑板报上每天都公布质量检查结果。
用工制度也改了:能干的,留下,不管他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不能干的,请回家,不管你有什么来头。
当时的中国企业中,管理没有这么严的。有些工人抱怨:伊利什么都好,就是罚款太多。小牛说: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市场竞争虽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但其残酷性无异于枪林弹雨的战斗;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他要求自己的企业必须有外资企业般的严格管理,自己的员工必须像士兵一样时刻准备作战。
小牛的种种改革,今天都已经固化为伊利的常规。但当年却在这个国营企业里引发轩然大波,因为它属于“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一场革命”!
强势管理下产生了强力反抗。罢工的,闹事的,到市工会、自治区工会请愿的,不断有人闹腾。市里许多人感到诧异:挺好的企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事端?
有两个细节非常典型。
伊利有句口号:“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功在这里”。有员工在厕所门上写道:“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改造在这里”。
还有一句口号:“伊利就是伊利,什么也无法代替”。有员工改为:“伊利就是伊利,玩你们妈蛋去”。
先红第一次看到这两句被篡改的标语时,甚为惊憾。
然而,反对归反对,时间一长,“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当初不少人激烈反对的“异端”,最终变成了人人遵守的“常规”。
目睹这种变化,先红有了一个新的感悟: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制度和行为的积淀。一开始,由先知先觉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等大家都改变过来了,新来者就成了少数,于是又变成了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游戏。
广为流传的实验故事《猴子与香蕉》,实际上就是一个表达企业文化形成过程的故事:
实验设计: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挂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马上会被淋湿。
实验开始: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立刻有水喷来,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
接着,每只猴子都去尝试。结果无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会有水喷出来。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掉,换一只新的猴子(称为A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A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旧猴子暴打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A猴子去拿香蕉。A猴子尝试了几次,被打得满头包,还是没拿到香蕉,只得作罢。当然,这五只猴子也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又把一只旧猴子换掉,换另外一只新猴子(称为B猴子好了)到笼里。这只B猴子看到香蕉,当然也是马上要去拿,结果也是被其他四只猴子K了一顿,而且那只A猴子打得特别用力(这叫老人欺负新人,呵呵!)。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也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被换成新猴子了,大家还是不敢去动那香蕉。至于为什么不能动,它们都不清楚,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揍一顿。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好文化可以通过制度与行为的固化(积淀)而形成,坏文化也可以通过制度与行为的固化(积淀)而形成。
小牛就是通过这种“固化”,铸成了冷冻食品公司的良好文化。
这种“铁”的制度,实际上首先体现在强烈的自律中。
有一次,一个业务客户来找牛根生,由于事前不知道禁令,在厂区内吸了烟。牛根生知道这一情况后,自己拿出50元,亲自交到了企管部。
从当年的报道中,我们还找到了这样几段话:
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看好,“伊利冷饮”连续六年成为人们的抢手货。为了保证中间商的利益,企业规定了非常严格的销售制度,那就是只有淡季跟伊利订了合同并且经销过“伊利”雪糕的客户,到了旺季才可以批发到“伊利”雪糕。为了执行这一制度,企业的负责人几乎得罪了自己所有的亲戚、同学和朋友。有一次这位负责人的老岳父想凭关系调拨到当时紧俏的伊利“雪糕”,遭到回绝,老岳父不理解,破口大骂,他只有无奈并风趣地告诉老人家:“您和我全部的关系就是把女儿嫁给了我。如果您坚持要我这么做,那么,把您的女儿领回去好了。”
每到冷饮旺季,企业领导办公室的门槛几乎要被前来走后门搞雪糕的人踩断了,大多数是仗着同学、朋友的面子,有的还拿着领导的条子,但都遭到了果断的拒绝:“不行。这办不到。我们企业是法治销售,而不是人治销售。如果领导的条子都给办了,那么冬天(也就是淡季)穿着棉袄、棉裤站大街上为我们卖雪糕的人就会没饭吃。这是我们企业的信誉问题,任何人不能破坏。”正因为他们这样寸步不让,坚守原则,才使企业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发展。
在企业一位领导的办公室桌上,有着这么一句座右铭:“消费者的利益,中间商的利益,员工的利益,不可一日不思。”……消费者是水,中间商是船,企业是坐在船上的人。
然而,“伊利人”的这种“铁面无情”、“六亲不认”也招致了社会上许多“正常人”的不理解,乃至诽谤、攻击……有位负责人这样回应:“你可以贬低我个人,你甚至可以把我个人的利益全拿走,但是无论是谁,都不能毁害我们企业的制度。”
3.第一品牌:十年磨一剑,万仞梅花开
1987年的一天,工厂为新出品的雪糕搞调研,牛根生拿回一支给儿子尝,不料,儿子才咬一口,就将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他没有怪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的产品: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理你,何况是消费者呢!据说正是从那时起,他发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国第一!
从此,一场长达十年的“铸牌路”开始了。孙先红见证了后五年的历程。
(1)百万雪糕渡长江:昭君归故里,伊利送真情
1994年五六月份,伊利准备进军武汉市场。牛根生找孙先红辅助策划。
前期调研进行了四天。最初用呼市想像武汉,做的预算是25万元;实地一考察,两地广告差价达十倍,呼市25万元能做的事,武汉得250万元。打硬广告显然不行。
财力不够,智力来补。找内蒙古与湖北的“共振点”。这一查不要紧,“胡汉和亲”中的王昭君,居然是湖北人!而且当时的内蒙古党委书记在武汉也当过书记。天助自助者。
紧锣密鼓地设计,最终思路:“政治搭台,经济唱戏”,“昭君归故里,伊利送真情”,“百万雪糕赠武汉”,目标人群主要为炉前工和小学生。
送雪糕的日子定在9月18日。从9月10日起,每天在《武汉晚报》上发布“悬念广告”。第一天发布的是:“你知道伊利吗?8天后告诉你。”第二天发布的是:“你知道伊利吗?7天后告诉你。”……一直做到9月16日,即第六天,发布词变为:“你吃过伊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