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蒙牛内幕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蒙牛内幕 > 第56章

第56章

书籍名:《蒙牛内幕》    作者:孙先红 张治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结果,今年“事发”,收的人如数退款,送的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牛根生提出一个“关心下三层”的规则:关心你的下级、下级的下级、下级的下级的下级。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财动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关于牛根生给“下三层”常送礼、广散财的故事,我们专门有一节将作盘点,这里按下不表。

            干部们所采取的散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这位助手过意不去,象征性地返了2万元。还是这位主任,2004年初,从个人红利及年薪中拿出钱,向每位部下发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奖金。

            一位部长,2004年初给每位部下发了1000元奖金。

            一位副总2004年拿出5万元给部下买衬衫。

            一位副总2005年提出将个人期权的五分之一分给手下。

            ……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业瘫。一个团队有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关键取决于上级;一个上级有没有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关键取决于人格魅力。古代思想家认为,视人为“土芥”者,人必视之为“寇仇”;视人为“手足”者,人必视之为“腹心”。没有“爱护”就没有“拥护”。关心下属,以人为本,这正是蒙牛事业成功的基石之一。

            当然,用对称和谐的观点来看,“有什么样的将军就会有什么样的士兵”和“有什么样的士兵就会有什么样的将军”,都是真理。单纯的上对下或下对上的“单向论”并无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上下双向匹配论”,例如:放手的领导必得有自主的部下来匹配,激进的部下必得有周全的领导来匹配。

            在蒙牛,除了“上礼下”的主流,当然也存在着一些“潜流”。由于蒙牛生产基地已经分布到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个别地方难免出现“文化盲点”:亲戚悄悄拉来了,结婚偷偷收礼了,客户送来的好处收下了……对此,纪检部门查实一起,处理一起。

            牛根生则用辩证法来教育这些人:

            我为什么要散财?难道我不知道享福?难道我的家人不需要照顾?难道我的亲戚不需要接济?事实上,连我自己都是“负债人”,为了支撑企业的门面,买车又买房,欠着银行几百万!但是我称来称去,我们一家子怎么也重不过任何一“民”,也重不过任何一“军”。那么,您那一家子呢?

            往外拿钱真的就是吃亏吗?往里捞钱真的就是便宜吗?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聚的时候,先聚心,后聚人;散的时候,也是先散心,后散人。你把人心搞散了,企业垮了,到时你还有啥?你的利益还能“可持续”?等到实根变成了虚根,虚根变成了烂根,大变局到来时,再像那个“骄傲的将军”一样仓皇应战,那不是以卵击石吗?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啊!这里面是一个“大无”与“大有”的战略关系,而不是眼前一时一势的简单“无”与简单“有”的关系。

            2.你准备给我高薪,而蒙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02年末,蒙牛的维修工李生茂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大型设备培训班。培训班即将结束的时候,和他一起参加学习的两个企业的设备部经理,先后找到李生茂:“小李,你的学习成绩不错,跟我们干吧!”“不行,我不能去。”“我给你高薪!”——接受有关媒体的记者采访时,李生茂说:“我当时没有回答他们,扯开上衣让他们看我胸口这道疤。他们很惊讶……我说: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违背良心,我的命是蒙牛给的,哪能离开蒙牛!”

            原来,2001年,刚到蒙牛工作几个月的李生茂,被确诊为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费用46万元。李生茂家境贫寒,父母狠下心说:“孩子,家里实在没法子,你自己看着办吧。”李生茂走投无路,找到了液态奶事业部经理白瑛。

            蒙牛公司党委发出倡议:挽救李生茂的生命。

            牛根生带头捐出1万元,员工们纷纷解囊,一共捐了3万多元。

            李生茂的手术非常成功,病愈出院时,医生、护士和病友们都拉着他的手嘱咐:“病好了,要好好工作,对得起公司。”

            像这样被救助的员工,几乎每年都有。

            2003年,一位员工出了车祸,公司对其关怀到底。有位因为责任事故而离职的原部门经理,去探视这位员工时,慨叹“天下难得”。他说,他对蒙牛的确有过计较,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公司,像蒙牛这样关心人、爱护人的企业,还是他遇到的“头一个”。

            蒙牛能有李生茂这样忠诚的员工,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得福。

            3.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

            蒙牛员工平均年龄为24岁。2001年末,集团党委发现,很多年轻人在开结婚介绍信。能不能举行集体婚礼,移风易俗?党委发出了倡议,有35对青年员工响应。

            婚礼那天,由公司领导亲自驾车迎娶新人。总裁牛根生与党委书记卢俊是“总家长”。工会办公室主任郭强是参加集体婚礼的一名新郎官,他说:“那天,总裁牛根生亲自为我开车,其他30多辆喜车的司机也都是公司各部门的领导。公司还给我们每对新人送了一束水晶玫瑰。”

            除了水晶玫瑰,集团还向每对新人赠送了贺金,拍了结婚照,录制并发放了记录婚礼全程的纪念光碟。

            此外,集团还向每对新人赠送一桌酒席,并用班车接送新人的亲朋好友赴宴。

            白君回忆说:“当时的情景真令人感动,一共40多辆车浩浩荡荡。从呼市到和林,一路都有行人驻足观看。和林县蒙牛工业园区的集体食堂里张灯结彩,50多桌酒席摆满大厅,主席台99个酒杯摞起来,形成了一个小塔。从领导到员工、到新人、到家人,大家互相祝贺、致谢,场面异常热闹。很多家长说家里穷,没能力给孩子们办事,现在企业给操办,一定让孩子在这里好好干!”

            一场集体婚礼,集团共花费20余万元。一场集体婚礼使员工找到了家的感觉。大家说:“值!”

            4.领导坐在地上

            冰淇淋销售部琼粤市场的业务代表李建英写过一段自己的感受:

            2004年销售部集训大会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有军训、业务培训、文艺汇演及述职报告会等,让我兴奋不已。就在第一天的企业文化培训中,我看到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使我在兴奋之余颇受震动。

            那天,由于参加培训的人员(区域经理、业务主管和业务代表)较多,而会场座位较少,怎么办?这的确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这时,会议组织人员做出了一个决定,先让业务代表坐座位,然后让领导们全都坐在地上。

            当时我真的很吃惊,哪一个企业在培训时,能让领导坐地上、员工坐椅子?而在蒙牛冰淇淋销售部的培训会上,就发生了这一幕。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5.劳模头像上了“成长大道”

            2003年1月16日,蒙牛“成长大道”命名剪彩仪式及蒙牛集团2001~2002年度劳模表彰大会在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隆重举行。

            “成长大道”为园区内的—条大道,长3000米,宽28米。在“成长大道”的两旁有65个灯箱,每个灯箱正面为60×80厘米,65名公司劳模的头像及他们的座右铭展现在灯箱中……它代表了蒙牛公司的另一种成长——企业员工的成长。

            这也是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的企业文化的具体反映。

            不过,蒙牛在评企业内部劳模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向一线劳动者极度倾斜,基层干部很少,中心主任以上干部更是“有劳无模”、“与模无缘”。

            类似的是,评国家级劳模时,集团总裁牛根生也“与模无缘”:2004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副总裁杨文俊;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也是副总裁杨文俊。

            6.给企业安装一颗感恩的心

            2002年底,蒙牛举行了“三喜同庆”: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摩根、鼎晖、英联加盟蒙牛,“全球样板工厂”落成投产。行政总监雷永胜任总指挥,孙先红任总策划,为大典确定了“世纪蒙牛,世界蒙牛”的总主题。

            “三喜同庆”之前,蒙牛首先想到了消费者,想到了内蒙古(根据地)人民从始到终的支持。决定通过这一机会对消费者致以答谢。答谢主题词被确定为:“成长了,真诚地道声谢谢。”

            蒙牛的感谢之意,通过电视、报纸、户外媒体、宣传卡等向消费者作了立体传播。其中,答谢卡上这样写道:

            三年前,在一片荒地里埋下一块奠基石,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幅“行军图”,在一杯牛奶前许下一个百年愿,蒙牛起航了。背着弯弯的牛角,我们闯进深圳,问鼎北京,启动上海,挥师港澳……

            也许您喝过蒙牛的牛奶,也许您吃过蒙牛的雪糕,也许您尝过蒙牛的奶茶——那么,谢谢您!正是您及像您这样的亿万消费者,用一张张的“货币选票”,一袋奶一袋奶地、一支雪糕一支雪糕地、一包奶粉一包奶粉地,把蒙牛选举为中国成长企业100强第一名!

            ……蒙牛成长了,真诚地向您道声谢谢。

            不可能用实物感谢所有消费者,那就邀请一部分代表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