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知”是萃取——有选择地学习,“悟”是升华——有发现的学习,“用”是结晶——有创造地学习。择师于书本与人物,解决的往往是“知”的问题;择师于自然与生活,才能解决“悟”的问题。第二个说万有引力的,源于“知”(引述);第一个说万有引力的,源于“悟”(发现)。由能“知”到能“悟”,犹如鲤鱼跳龙门;由能“知”能“悟”到能“用”,就如跳过龙门后,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洗天润地,创造一个新生态!
择师也有境界问题。同样是师法自然,师虎者独,师狼者群,师牛者勤,师狐者诈;师山者仁,师水者智,师竹者直,师藤者绕。以蝼蚁为师,苟苟于一己之私;以天地为师,皇皇于万众之公。老鼠不说摘星星,骆驼不提打地洞,海豚不练登山功,牦牛不修泅水术。择师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战略问题,“有其师必有其徒”只是果,“有其徒必有其师”才是因;“名师出高徒”也只是果,“高徒择名师”才是因。(选自《蒙牛管理团队文摘》)
三、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比“个人学习”更有利于形成共有的“企业哲学”。世界上的思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团队成员各学各的,就极容易出现我奏G大调、你奏e小调、他奏降b小调的纷乱局面;所谓“和而不同”,“和”在旋律而“不同”在乐器;只有坚持团队学习,才能思想共振、步调一致,从而奏出伟大和谐的音乐,并且让偏离者无处藏身。(牛根生)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标之一。从创立之日起,蒙牛便规定了一个每周“学习日”(2003年之后固定在星期二下午,2~3小时的集中学习),雷打不动,让“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实至名归。
为了实现“团队学习”的目的,牛根生前后5次向参加学习的干部赠送书籍。2003年春节,老牛向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赠送1套《大染坊》光碟。2004年春节,牛根生个人再次拿出60多万元,为团队400多名干部每人赠送一个“三件套”:一套余世维主讲的《领导商数》光碟,一套《汉武大帝》光碟,一部DVD影碟机。
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来中国讲学时,蒙牛高层曾亲赴北京,封闭受训,聆听大师教诲。
随着蒙牛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本经济的内在张力进一步增大。2003年4月2日,蒙牛商学院正式成立。
在商学院开学典礼上,有一颗郁郁葱葱的“愿景树”,上面挂满了首届学员的“愿景卡”。公司总裁的“愿景卡”上写道:“为员工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增进健康的绿色产品,为民族创建一个绵延百年的世界品牌,为国家创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企业。”
从此,国内的大家、名流,走马灯似的被邀请到这里讲学。
2003年7月19日,蒙牛举办首届学习节,并将每年的这一天确定为“蒙牛学习节”。
蒙牛团队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看上去就像信手拈来。例如,他们曾从联想拿回“一面普通的镜子”,而赋予它一个更加意味深长的主题:“把镜子转向自己。”
液体奶事业本部员工的办公桌前,每人都摆着一面镜子,镜子的下方写着:“你的表情决定你的工作态度”。这面朝向自己的镜子,代表着蒙牛人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健康积极的心态。杨文俊副总裁说:“我去联想集团参观的时候,看到他们客服中心的每位员工面前都有一面小镜子,刚开始以为是化妆镜,后来才发现,这面镜子不仅可以帮助员工看到自己的整体形象,保持仪容整洁,更可以使员工时时都能够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表情,从而能知道自己对待客户的态度。于是我将这种虽然细小,但却有效的管理方式学了过来,让我们的员工能从这面镜子中认识自我,端正工作态度,保持积极心态,使每一项工作都畅通无阻。”
蒙牛团队共同学习过的一个寓言故事:
猎狗追野兔——“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
很久以前,有一位猎人带着猎狗在树林里打猎。有一天,猎人发现了一只野兔,举枪射击,打中了兔子的一条腿,受伤的兔子慌忙而逃。猎人命令猎狗追击,猎狗追了很久却空手而归。猎人问猎狗:“你怎么空手回来了呢?”猎狗说:“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兔子拖着受伤的腿跑回家,全家欢欣鼓舞,问小兔子,你拖着受伤的腿,是怎么逃过猎狗追捕的呢?兔子回答:“我全力以赴地跑,猎狗尽力而为地追,所以我赢了。”
第十五章 大牌靠创
大牌靠创:牛根生的“共产实验”
舆论界说,181年前罗伯特·欧文在资本主义环境下做了一次“共产实验”,2005年牛根生在社会主义环境下也做了一次“共产实验”……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牛根生无疑是一位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以推动中华民族站上这个最高峰的身体力行者……
一、全球捐股第一人
2004年末~2005年初,一个爆炸性消息在会上、报上、网上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将自己接近10%的股份全部捐出,创立了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成为全球捐股第一人!
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老牛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赠予“老牛专项基金”,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老牛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一儿、一女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我国古人称颂墨子时说过一句话:“摩顶放踵利天下。”
呆在牛根生身边,让你时不时想到这句话。别看他几十万、几百万地给别人,最后连市值数亿的股份(按照《福布斯》的排名,上市时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也捐了,但他对自己、对家庭绝对“抠门儿”。
在蒙牛餐厅,牛根生常常淹没在浩浩荡荡的员工大潮中,一样地端着不锈钢饭盆,一样地排队,一样地刷卡,一样地找位子……一碟咸菜一碗面,是他在这个餐厅里最经常的“盛宴”。
连那些接受过他几十万赠与的人,也未必知道,他的妻子儿女花钱时执行的是严格的“预算制”,而且从俭从紧,一“钱”不茍。他给牛嫂维持家庭用度的预算是3000元/月。如果超过“预算”,就要一项项“对账”,只有确属合理,才会报销3000元以外的支出。
说他心中没有自己,也不对,打乒乓球赢了,他高兴;打台球输了,他心里也不爽。说他心中没有家人,更不对,百里千里地开着车到学校看儿望女……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遁世……老牛到底属于哪一家?
慢慢地观察,细细地琢磨,笔者似乎终于悟到了:填满老牛“生命地图”的实际就是一个字——赢!不是一个人的小赢,也不是一个队的中赢,而是一个“生态圈”的大赢!
这个“生态圈”,就是他所说的“蒙牛企业生态圈”。以前,副手挣的钱可以比他多,坐的车可以比他好,住的房可以比他阔,吃的饭可以比他香;现在,经营者、劳动者、经销商、供应商、农牧民、消费者,都可以从他所捐的股份中受益。为了这个“生态圈”,对自己可以放弃一切,对企业一切都不放弃!
老牛是个企业家,也绝对是个心理学家。做乳业是他的最大本领,经营人心是他的第二本领。一般人想着自己怎么赢;他除了想自己怎么赢,还费神想着怎么让你赢!这实际上正是一个卓越企业的“思维范式”:没有胜利的消费者,就没有胜利的生产者。所以,受老牛启发,化用臧老的诗句,笔者对企业家有一个新的界定:“他活着别人就能活得更好的人。”臧老原句着眼“意愿”,本处化句着眼“存在”。
1.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牛根生到底散过多少财?
笔者本来试图给世人列一张完整的“牛根生散财清单”。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
第一,好多财他是悄悄散的,我们不便去问。
第二,有些财是在小范围散的,不便在大范围讲。有次治国和牛总谈话,说起散财的事,老牛苦恼地说:“散财聚人,可是,散不好反而离人。”
别人以为老牛散财只要有“大度”二字就够了,其实这只是“八字第一撇”,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捺”,叫“艺术”——散财也要讲艺术。如果连“艺术”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只好采用“技术”了:有些财老牛散了,但是你知我知他不知。为什么?因为“受财”也有攀比心,要是这个受了50万,那个受了20万,受20万的就有可能心里犯“嘀咕”:我的贡献和他差不多啊!另一些没“受万”的人可能心里更犯“嘀咕”:都让他干去,我不干了!
其实,贡献和贡献很难横比,贡献之外还得结合形势,形势之外还得研究人心,人心之外还得考虑隐情……要把这么多因素考虑得八面平衡,神仙来了也办不到。好在蒙牛企业文化的一大理念是“与自己较劲”,在“受财”问题上,果真计较老牛“薄厚”的人大概还没有,但老牛自己却不能不“计较”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