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温州人的经营智慧与赚钱魔方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温州人的经营智慧与赚钱魔方 > 第2章

第2章

书籍名:《温州人的经营智慧与赚钱魔方》    作者:赵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它们是就业的主渠道,税收的主要来源,活力的根本所在。"家家叮当响,处处是市场"就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动写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小商品、大市场"物美价廉,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温州依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战略,打火机联手打败了日本和韩国的同类产品,几乎垄断了欧盟和日本市场。温州的皮鞋、服装和低压电器等产品也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温州创造了正泰、德力西、夏蒙、报喜鸟、奥康和红蜻蜓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形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皮都"、"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等等一批全国知名商品集散地。中小企业在温州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目前,温州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正在逐步从"市场型"规模经济,向"集团型"规模经济,进而向"网络型"信息化规模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是温州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合就是好"的所有制观

            大多数人在所有制问题上,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还不够超前,在潜意识中还有一种"恐资"心理在作祟。而温州人在所有制问题上,认为能够发展生产力的就是好的所有制,反之就不是好的所有制。具体地分析,温州人与我们在所有制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问题上。2.是在企业改革的问题上。3.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第6节:温州文化之赚钱观念(4)

            "抓机遇"的行动观

            温州人的机遇观念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把机遇观念与价值联系起来,认为机遇就是信息,就是金钱;而我们则往往把机遇当做口号,喜欢把"抓住机遇"挂在嘴边,实际上缺乏对机遇内涵的深刻分析和把握。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实践上的差距。

            1.温州人有着强烈的机遇意识,认为机遇当头要抢抓、快抓、抓紧,否则,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比较而言,我们在现成的机遇面前,则抓得不快,抓而不紧,因而错失了不少机遇。

            2.温州人善于创造机遇,认为只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我们则苟安求稳,善于守成,不敢越雷池一步。

            3.温州人认为只有把机遇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把机遇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算是真正抓住了机遇,我们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为就机遇论机遇,没有很好地把机遇与自身实际,进而与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

            扎实的企业改革观

            在10多年的企业改革进程中,温州人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经济生活形成了健康生动的局面。温州人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思想负担,他们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思想,认为不论什么改革形式,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行。我们则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疑虑较多。有的怕失权,失控;有的怕乱,怕改革造成社会不稳定;有的把改革与资产流失画等号;有的善于观察政治风向,等待观望,等别人改后再说。

        第7节:温州文化之赚钱观念(5)

            从容的经商观

            温州人把经商作为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人生尊严的一种追求;认为经商并不低人一等,温州人的经商观念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坦然经商的观念。经商就是经商,我就是我。这种观念实质上是对儒家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反叛。我们受传统观念影响,总觉得经商低人一等,算不上一种正经的职业。

            2.经商必须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敢冒敢闯。对温州人来说,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内。

            主动的招商观

            1.温州人树立了主动出击的招商观念,强调跑出去、找上门招商,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等上门"招商,"坐在家里"招商。

            2.温州人招商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认为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而不是不切实际地抱有"一网就成功"的想法,一旦洽谈不成,则心灰意冷,信心受挫。

            3.温州人招商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而不是强调条件,不像一些单位经常以无钱招商为借口而不出去。

            4.温州人招商兼收并蓄,对小项目,不嫌其小;对大项目,不怕其大。而且信心十足,具有一种"非拿到手不可"的勇气。而不是目光短浅,心浮气躁。

            5.温州人招商注重为外商提供最优服务,以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吸引外商,手续能简则简,办事能快则快,而不是服务脱节,存在"一招了之"的现象。

        第8节:赚钱不能怕害羞(1)

            赚钱不能怕害羞

            有人认为温州文化是功利文化,但温州人认为有钱就有面子,钱越多面子越大。因此,温州人面对贫困,一心想的就是赚钱。其实这恰恰说明温州人活得实在,过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又有人说,温州人脸皮厚。这也正是温州人有韧性的表现,特别表现在产品推销方面。浙江人特别是温州人推销产品不怕碰壁。他们推销产品只有一个念头,不管你怎么看待我,我就是要赚你的钱,他们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一个做塑料手册、塑料票证的温州人,他可以带着样品跑遍全国,忍受别人的种种不同的脸色。

            面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人历来看重面子,中国的历史有多长,面子的历史就有多长。面子可谓无处不在,在有利益的场合各种面子就会纷纷粉墨登场。香港大学有位美籍心理学家就专门写了一本心理学专著《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书中指出,中国人往往碍于顾全别人与自己的面子,而对别人的所作所为不敢也不愿明言,还羞涩地把自己的意愿屈就或打消,很多原本有潜质的主意就这样丧失掉了。因此打破害羞、不好意思的狭隘面子观念,是解放思想、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楚剧演员夏艺,下岗后以替人"哭丧"为生,被人们尊称为"哭丧艺术家"。很多家里亲人去世了以能请到他去"哭"一场为荣,当然,他也以"哭丧"的方式谋生赚了个钵满盆溢,并建立了自己的哭丧队伍。他是怎样把一种风俗习惯变成一项大产业的呢?

        第9节:赚钱不能怕害羞(2)

            夏艺出生在一个贫困农家,父亲在他6岁时就去世了。因为生活艰辛,母亲常常爱哼唱楚戏里的哭腔来发泄自己的郁闷。夏艺从小耳濡目染,也能哼唱出一口好哭腔。夏艺高中毕业后被应城市楚剧团招聘为胡琴手。在剧团,他一边学操胡琴一边继续向老演员们学习楚戏哭腔。

            1979年,夏艺结婚了,婚后不久生下一对龙凤胎。夏艺的母亲那时身体还很健康,他们一家的日子过得很幸福。1993年,不幸接连向夏艺袭来:先是妻子下岗了;接着儿子得了心脏病;母亲这时也一病不起,大限将至。为给母亲和儿子治病,家里已是债台高筑。

            那一年,夏艺的儿子和老母亲相继去世了,夏艺痛不欲生。他在为母亲送葬时,不由悲从中来,在母亲的灵前大声痛哭起来。因他平日喜欢唱楚戏里的哭腔,又加之情到深处,所以他哭起来有板有眼,拿腔拿调,让人如同听了一场痛断肝肠的楚戏,催人泪下,来参加丧葬的亲友无不说他哭得好。以至于丧葬过去好几天,还有人津津乐道他的"哭丧"。

            后来,夏艺一个同学的父亲去世了,夏艺前去哀悼。同学的母亲是一个哑巴,他是父母唯一的子女,可他因为丧父过度悲伤,急火攻心,嗓子嘶哑得说不出话来,不能放声大哭。而本地风俗是人去世了要放声哭,否则,死者来生就要变哑巴。同学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见夏艺来了,便想让他来替自己当孝子哭丧。夏艺虽不同意,但经不住同学恳求,又见他确实哭不出来,就勉强同意了。

        第10节:赚钱不能怕害羞(3)

            于是,夏艺穿上孝衣,扎上孝巾哭诉起来。起初,他哭得没感情,但又来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情不自禁,那眼泪就滴滴答答地落下来,哭声也就充满了感染力,让在座的宾客都眼泪汪汪的。大家都夸他哭得好,够义气。

            那天,夏艺哭完后,一位宾客要留下他的电话号码,说是自己的妈快不行了,到时想请他去哭一场。夏艺连忙拒绝,说自己是正规剧团的专业演员,不是做那种下三流"哭丧"事的人,今天只是特殊情况。夏艺的同学这时候开导他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你的'哭丧'技术这么好,丧家又迫切需要,你为什么不能改换脑筋,以'哭丧'为职业呢?"

            晚上回到家,妻子陈华芳听了这事情后却高兴不已。她为丈夫算了一笔账,全国各地每天都有人去世,丈夫按一天只哭一场,每场收费200元计算,一个月就可以净赚6000元啊!经妻子这么一算,夏艺也怦然心动:没想到哭中还蕴藏着这样大的商机。但他还是绕不过心中的那道坎,以干这种事为耻,所以迟迟没有行动。

            不久,那位宾客的母亲真的去世了,他给夏艺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是陈华芳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