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陈浩有一句话:"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他的事业就会有多大。"所谓梦想,不过是欲望的别名。你可以想象欲望对一个人的推动作用有多大。
追大盯小,只要有钱赚,一分钱的生意也不放过。温州生意人不在乎干什么,也不计较生意是大是小,只认定一条,能赚到钱就干,哪怕只有一分钱的赚头,也会不遗余力。他们也追求大生意、大规模、高利润,但是,他们的生意眼光更善于盯准小项目、小商品,大小生意都不放过。
曾经风行全国的擦鞋机、爆米花机、修鞋机、芽菜机这一类实用小机械,造得最早的不是在大工业氛围中成长的东北人,也不是素有大商业传统的上海人,而是浙江人。浙江人,特别是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不怕赚钱少,就怕不去赚。
纽扣、标签、标牌、小饰品、小玩具,这些有人看不起、懒得做的"小东西",温州人却做起来而且做得"发"了,做成全国最大规模,形成辐射和影响全国的大型专业市场,如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市场,其规模和影响力之大真可谓执国内同行业之牛耳。
第23节:不怕没钱赚,就怕不想赚(3)
还有一个故事,1991年,温州商人林立人在一次失败的生意后到深圳去打工,但是,没有学历、没有技术的他在深圳找不到工作。
林立人后来说:"我只能做老板,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于是,林立人就开始寻找创业的机会。不久,他开始做租房中介,收取佣金。
当时的深圳,很少有正规的中介公司。于是,林立人在香港注册了一家立业(香港)房地产开发公司,成为深圳第一家民营租房中介公司。公司一开张,生意就非常好,公司十几个员工,忙得晕头转向。
1992年,林立人就积累了十几万元。随着租房中介公司的增多,林立人开始转行做其他生意。
有这样一句话:"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意思就是,如果你的目标定得高,得到的往往会低于目标,如果你的目标定得适中,结果获得的也会低于这个目标许多。可见,不管做什么事情,结果与目标往往是不太吻合的,要想成就大事,就一定要制定高远的目标。如果你没有做老板的"野心",你就不会用老板的思维去思考,不会用老板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更不会以老板的姿态去做事,试想,这样的人不就只能替人打工一辈子吗?
第24节: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善于"无"中生"有"(1)
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善于"无"中生"有"
大量的事实表明,很多事业成功的温州人的欲望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刺激,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而且往往不是正面的鼓励型的。刺激的发出者经常让承受者感到屈辱、痛苦。这种刺激经常在被刺激者心中激起一种强烈的愤懑、愤恨与反抗情绪,从而使他们做出一些"超常规"的行动,焕发出"超常规"的能力,抓住看似虚无缥缈的一线机会,这大概就是孟子所谓的"知耻而后勇"。一些温州人在创业成功后往往会说:"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有这两下子。"
因为想得到,而凭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财富得不到,所以要去创业,要靠创业改变身份,提高地位,积累财富,这便构成了许多温州创业者的人生"三部曲"。
做家具生意的吉盛伟邦在一向瞧不起"外地佬"的上海有很大的名声,它的老板叫邹文龙,身价要以若干个亿来计算。
邹文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的创业动力来自"三大差别"。这"三大差别"不是他自己提的,是他现在的岳父给他提的。他说他身体不好,女朋友考上了大学,他却落了榜。他女朋友的父亲就对他说:你和我的女儿有三大差别。第一是城乡差别。女朋友是城市户口而邹文龙却来自贫穷的农村。第二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邹文龙的女朋友已经考上了大学,而邹却不得不接一个亲戚的班,到一个小杂货店搬油盐酱醋,出卖劳动力。第三是健康上的差别。邹文龙因为身体不好影响到大学都没考上,难以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以后怎么靠体力活儿吃饭,怎么能够养得活他的女朋友?所以,当时岳父坚决不同意他们谈恋爱。
第25节: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善于"无"中生"有"(2)
要想不放弃自己的女朋友,那就只有一条路,就是想方设法去消灭与女朋友之间的"三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邹文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行动,并且一举获得了成功。这就是欲望的作用,再辅之以出色的行动力,邹文龙终于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
无独有偶,大名鼎鼎的张树新女士的创业亦是源于一种刺激。只不过,这种刺激比邹文龙的"女朋友"来得更为刻骨铭心,因为关系到父亲的生死。张树新回忆说:"我记得1989年我父亲患癌症,到1992年去世,我们几乎倾其所有,最后想做很多的事情,却总是囊中羞涩做不了。那个时候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下海,大街上有很多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你就会觉得你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不用去讲那么多的大道理。"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张树新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报社记者而下海创业,成为一个创业者。创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没有钱,想有钱,要赚钱。后来张树新因为创办瀛海威,第一个大张旗鼓将互联网引入中国而声名鹊起。现在张树新是联和运通投资公司的老板,已经由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发展为一个用自己的钱投资的职业投资家。
因为欲望,而不甘心,而创业,而行动,而成功,这是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走过的共同道路。丝宝集团的梁亮胜现在很有名,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但寻究当年,他也不过是一打工仔。只是这个打工仔有点儿与众不同。1982年,梁亮胜带着他的太太,和所在内地工厂的其他40多名青工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当时梁亮胜一家在香港只有四五平方米的住房。那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除去公用厨房、洗手间、走道,房间之小难以想象。他两口子住厅,另两家人各租了一间房,因为别人白天上班时要走厅,他就从厅里拉一块塑料布,留一个过道,他们夫妻两人只能挤在沙发上睡。那时,梁亮胜的梦想就是想有个楼花。
第26节: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善于"无"中生"有"(3)
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梁亮胜还是每天晚上坚持去上学。在香港的三年时间里,他系统学习了航运、英语、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等课程。后来梁亮胜就依靠做国际贸易,向国内贩卖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后来,就办起了丝宝集团,出品舒蕾、风影洗发水等。现在梁亮胜站在成功者的角度说:"回头来看,一起到香港的40多人现在都还在工厂里做工,因为他们满足现状,觉得现在做工比原来在国内做工好多了。"梁亮胜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是欲望促使了他的成功。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他要给自己当老板,做自己的主人。而原来一起随他到香港做工的40多个工友,却没有他这样的欲望,所以他们20年前给别人做工友,20年后仍然只能给别人做工友,为别人赚钱。
关于人的欲望,地产商冯仑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说:"地主的生活最愉快,企业家的生活最有成就感,奴隶主的生活最有权威。地主地里能打多少粮食,预期很清楚,一旦预期清楚,欲望就会被自然约束,也就用不着再努力,所以,会过得很愉快。企业家不同,企业家的预期和他的努力相互作用,预期越高努力越大,努力越大预期越高,这两个作用力交替起作用,逼着企业家往前冲。"如果用"创业家"代替冯仑这段话里的"企业家",你会发现它同样贴切,或许我们可以套用一句伟人的话:"欲望是创业的最大推动力。"
第27节: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善于"无"中生"有"(4)
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一定是强烈的欲望者。他们想拥有财富,想出人头地,想获得社会地位,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人一谈起这些东西就觉得很庸俗,甚至一些成功者亦不愿提起这样的话题,特别是一涉及到钱,便变得很敏感、很禁忌,其实完全不必如此。
我们不难看到,白手并非不可起家,虽然经商创业需要一定的天赋,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但是,当你在遇到极大的挑战的时候,你的欲望潜能会被激发成无穷的力量,让你去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弱者失去机会,愚者等待机会,智者抓住机会,强者创造机会
温州人创业很多时候是在无市场的状态下,自谋出路、顽强打拼出来的。他们不等不靠、从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探索,挖掘商机。事实证明,很多机会就是这样被温州人囊获的,他们是机会面前的强者!
来看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片段: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