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的提款机-中国股市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我的提款机-中国股市 > 第10章

第10章

书籍名:《我的提款机-中国股市》    作者:周佛郎 沉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怎么才能不犯选股错误(3)

            美国等证券市场的大量垃圾股长期在低谷徘徊,股价几角的很多,甚至不乏股价只有几分的,持有的投资者苦不堪言。所以,虽然短期内可能国内市场的一些垃圾股风险没有美国市场的大,但是,因为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转折点,因此,这里再次强调为了安全起见,建议普通投资者选择持有和操作符合以上5大选股原则的优质股票。

            3.几种错误的选股方式

            (1)听消息。

            巴非特名言:让一个百万富翁破产最快的方法就是——告诉他小道消息。

            真相不可能出自知情人士之口,这是投机游戏的本质。

            ——摘自《股票作手回忆录》

            听消息买股票是一种非常可怕,却非常常见的错误炒股方式。

            但是,在火热的牛市入市,曾经靠听消息又获得很多赢利的人可能完全没有办法接受这个忠告。尤其是长期在交易所直接交易的一些股民,几乎除了消息之外,不考虑其他方法。更为荒唐的是,即使听了消息赔钱,他们也不认为这种听消息的方法有错误,而是认为消息来源不够准确,而下一次会追求更准确的消息,而不是放弃这种错误的方法。

            一个老投资者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由于他媒体名人的特殊身份,加之自己又有多年投资经验,可以算是专家。有一年,一位朋友A向他透露了一只股票的消息,虽然他一向谨慎,但这次他毫不犹豫地买了。原因是,A不可能骗他,因为A的身份太不一般了,这种身份的人是不可能骗他的,再者,A自己把房子卖了,也一起买了这只股票。结果,这只股票的价格下跌了近20倍……他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时候,告诫我,他至今仍然有很多消息,有些消息甚至能赢利10倍,但是,他从不为之所动。因为他明白:当庄家要出货的时候,连自己的亲身父母都会欺骗!

            

        怎么才能不犯选股错误(4)

            (2)只在牛市选择购买股票。

            只在牛市选择购买股票。事后看来,这当然是好主意。但是,牛市是走出来的,不是预测出来的。老是打算在牛市初期或者等到牛市格局已成的时候选择购买股票的人,往往会因为股票在买后下跌而手足无措。

            有一个具有十年股龄的老股民,老是看大盘的局势来买股票,下跌时不敢买,刚开始上涨时,犹豫着想买也不敢买,已经上涨10几天了,看上去似乎不会下跌了,他才大胆买入。可是,也许只涨一天,就开始下跌,而且不是只跌一天,是连着下跌,眼看钱越来越少,为减少损失,最后只得忍痛割肉出局。

            

        怎么才能不犯选股错误(5)

            你买入股票的理由一定是你认为这家公司现在的股价比卖出时的价格更具有投资价值,也就是它目前股价偏低,而不应该是你认为会有其他更多的傻瓜愿意在你的期望的卖出价买入,也就是花更多的钱来接你的盘。

            (4)只买便宜的股票。

            以为便宜的股票上涨的空间更大,因为很便宜了不会下跌得太厉害,所以也相对安全。中国目前由于存在着大量还没有上市的公司,所以,有些亏损的垃圾股,由于作为壳资源可以被重组而仍然不乏价值。但是,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将来退市或者没有重组机会的股票会越来越多。如同美国和香港股市,有很多股票长期在几分或者几角徘徊,几乎不可能起死回生,盲目地只根据价格便宜而购买这类股票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怎么才能不犯选股错误(6)

            热门股票通常应该在上涨前后15分钟左右的短时间内决定购买,而对于普通散户,当你发现它热门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了。

            买一只利好信息泛滥、势头正猛的热门股票,最后只能自食苦果。

            (7)从不购买专家说可以拿5年的股票,嫌挣得太慢。

            很多散户一听到某只一个月内一定会涨30%,就会非常激动地赶紧购买,而听到某只股票是可以保留3年甚至5年的,就认为短期内不会挣钱而放弃。

            所有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成功的长线操作者。短线操作的成功散户如同中彩票的一样寥寥无几,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像中彩票那样靠碰运气来投资赢利,那么,一定要让自己的主要资金从事长线投资。

            (8)一次选择购买太多股票。

            有一次,一个朋友从QQ上发来消息:“老师,帮我看看这几只股票怎样?”,我一看,有五六只之多,我一个也不熟悉,询问后果然全部都是消息股。再一问本金,只有9000元!我告诉她:“不能这样购买股票。巴非特10亿美元只买一只股票,你只有9000元RMB却买了6只股票。这样错误的购买股票方式是很容易导致亏损的。”她悲伤地告诉我,她确实已经亏损2000元了。

            现在是信息时代,每天可以在网上、电视上和同事、朋友那里得到大量的股票信息。每一只股票都有无数看似确凿的购买依据,令人忍不住都想买,很怕错过机会,又担心这个不涨那个涨,加上尽人皆知的“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理念,于是,尽自己所能买了一堆股票。结果,不但没有分散风险、降低风险,反而扩大了风险。最后无所适从,不知留谁去谁,彻底坏了心态!

            (9)一定要买一只黑马股。

            每个人来证券市场的人都听说过别人购买黑马股而暴富的故事。

            但是,不要因此而期望靠发现下一个微软公司而获得巨额收益。为了迎合这样的投资者,市场上充满了自称能够发现黑马的方法、技术和软件。只要看到这样因黑马股而暴富的报道并没有一再重复出现,亿万富翁并没有成百成千倍的迅速复制,那么,你应该知道,这种方法行不通。

        怎么才能不犯选股错误(7)

            所以,应该把精力放在可以长线投资的可靠公司。

            

        怎么才能不犯操作错误(1)

            常见的错误操作病态症状

            症状1:高买低卖。很多人现在仍然犯的一个错误是,在股价被好消息推高的时候买进,被坏消息打压的时候卖出。

            症状2:按照从朋友和亲属那里得到信息买卖股票。

            症状3:频繁的交易;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症状4:即使已获得极大利润,还犹豫不决,舍不得卖掉。将太多的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却没有足够的余留。

            症状5:误解风险,将自己过多的资金放在本公司的股票当中;认为股票会永远上涨。

            症状6:天天盯着大盘看,对自己的看盘能力过度自信,认为看盘一定比不看盘收益高。

            症状7:脑子里只有止损、止损、再止损,不分长线短线。

            ……

            更为详细的散户错误操作的类型和分析,请参考《零风险证券交易丛书》系列的《零风险炒股实战策略——波动博弈理论之一》(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国股市每年的交易率是40%,而国内是600%。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美国股市暴利和巨亏的人很少,而中国股市却亏损面较大。

            入市时机把握准确,你才成功了一半,掌握好合适的卖出时机,才是成功的投资者。

            投资者的目的如果是既定的利润率,在市场给予的利润率达到一定的程度,而这个利润率在短期内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较小时,就是投资者卖出股票的时机。“只有傻瓜才会等着股价到达最高位”,要学会“心想事成,见好就收”。

            美国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有言:“当别人担心时你要贪心,而当其他人贪心时你则应当担心。”这是提醒投资者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把握出入市的机会,事实上有许多投资者在大盘刚启动时,不敢进入市场,而在行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考虑入市,对于这类投资者,更要在实践中好好领会巴菲特的名言,把握好出市和入市的时机。

            具体怎么做呢?一般的专家和图书都会给你这样的建议:

            严格按照原则办事,可制定盈利—亏损计划:上涨20%就获利了结(个别能量特别大的股票除外),跌到成本价8%的时候止损。

        怎么才能不犯操作错误(2)

            如果你是在K值小于D值时购买的,而这时的价位一般又较高,所有的利润率不会低,选择此时出仓是较为适宜的。

            在行情已经下跌,短期内的利好消息又不足时,即使你是在价位较高时进入的,也得割肉出仓,重新选股。要知道,少损失也就是相对地获利,因为它为下一轮行情保留了力量。

            假如股价在两三周内(8—12天)急速拉升,成交活跃,通常称为“高潮活动期”。这时,考虑卖出股票。

            卖出的时机掌握得再好,如果光思考着出货,不同时想着如何适时建仓,那么这不是好的投资理念。所谓好的卖出时机,只是在一段时期内为了获取到现实利润而暂时离市。但长期来看,离市不会获利,只有把资金留在市场中,才是获利的前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