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新诗仙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乐读窝 > 诗歌戏曲 > 新诗仙 > 第74章 游云碧日

第74章 游云碧日

书籍名:《新诗仙》    作者:新诗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九百四十二节
              浅春
              春浅草色新,
              飞鸟寄长云。
              来月花间照,
              最恐忆佳人。
              赏析:“春浅草色新”,诗人开篇点明了季节是初春,一个“浅”字用得极为精妙,既体现了春的初始阶段,又给人一种清新、淡雅之感。此时的草色刚刚萌发,呈现出一片鲜嫩的新绿,这是春天独有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
              “飞鸟寄长云”,视线从地面的草色转向天空的飞鸟和长云。飞鸟翱翔于天际,与长长的云朵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高远而自由的画面。这里的飞鸟仿佛寄托着某种情思,或是对自由的向往,或是对远方的期待,同时也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
              “来月花间照”,画面切换至夜晚,明月升起,月光洒在花丛之间。“来月”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花间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浪漫而诗意的氛围。这一景象充满了美感,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转。
              “最恐忆佳人”,最后一句情感急转直下,前面所描绘的种种美好景色,却引发了对佳人的思念。“最恐”二字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害怕在这样美好的情境中回忆起心中的那个人,因为那会带来无尽的思念与忧伤。这种情感的反差,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清新的春景为背景,逐步引出内心深处对佳人的思念之情。从春景的描绘到情感的抒发,过渡自然流畅。诗中的意象选择也恰到好处,春草、飞鸟、明月等,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而略带哀愁的意境。
              第九百四十三节
              夜江南
              清风处处花已眠,
              碧水悠悠随遇安。
              一片相思空对月,
              不解愁心望江南。
              赏析:“清风处处花已眠”,描绘了清风徐徐吹拂的场景,而“处处”强调了风的无所不在,“花已眠”则形象地写出了花朵在清风的吹拂下仿佛进入了睡眠状态,给人一种静谧、安宁的感觉。这一句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碧水悠悠随遇安”,碧水悠悠流淌,显示出一种悠然自在的状态,“随遇安”更是传达出一种顺应自然、平和淡然的心境。这与上一句的宁静氛围相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让人内心平静的画面。
              “一片相思空对月”,画风突转,从自然景象过渡到情感的抒发。“一片相思”直白地表明了思念之情的浓厚,而“空对月”则将这种思念的无奈与寂寞展现得淋漓尽致。对着明月寄托相思,却又无法排遣心中的愁绪,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哀怨。
              “不解愁心望江南”,“不解愁心”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愁绪的难以释怀,而“望江南”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或许江南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地,或是与思念之人相关的地方,这里的“望江南”既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同时又夹杂着现实的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又有深沉的情感表达。从清风、碧水的宁静到相思、愁绪的哀怨,情绪的起伏变化让诗歌更具感染力。诗中的意象选取准确而生动,如清风、花、碧水、月、江南等,都很好地服务于情感的抒发。
              第九百四十四节
              复明月
              昨夜清风昨夜缘,
              此时花下客难眠。
              复闻山水增明月,
              又使春色满长安。
              赏析:“昨夜清风昨夜缘”,起句营造出了一种诗意而朦胧的氛围。“昨夜”点明了时间的特定性,给人一种时光回溯之感。清风徐徐,仿佛带着某种缘分悄然降临,“缘”字更是充满了神秘感与宿命感,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这一句奠定了整首诗略带惆怅和怀旧的情感基调。
              “此时花下客难眠”,画面从昨夜转换到此时,聚焦于花下的客人。花是美好与浪漫的象征,而客人在花下却难以入眠,这种反差凸显出客人内心的纷扰与思绪。或许是因为对昨夜缘分的回味,又或许是因为其他难以释怀的情感,让他无法安然入睡,只能在花下独自惆怅。
              “复闻山水增明月”,这一句将视野从花下拓展到更广阔的山水之间。“复闻”表明这种景象并非首次出现,而是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山水之间,明月升起,增添了一种空灵和清幽之美。明月常常是思念和情感的寄托,在这里,它似乎又加重了客人内心的愁绪,同时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又使春色满长安”,“又使”有一种延续和推动的力量。春色本就代表着生机与希望,但“满长安”则将这种春色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长安城。可以想象,整个城市都被春色所笼罩,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然而,这繁华的春色却与客人内心的孤独和难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外界环境的落差。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意境的营造,通过清风、花、山水、明月、春色等元素,构建出了一个既美好又略带哀愁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复杂情感。其次是情感的表达,从昨夜的缘分到此时的难眠,从山水明月到春色长安,情感层层递进,细腻而深刻地展现了客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再者,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用词精准而生动,如“昨夜”“此时”“复闻”“又使”等词汇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九百四十五节
              山闻
              千山逐客身,
              风柳意销魂。
              游云出碧日,
              秋水一江痕。
              赏析:“千山逐客身”,开篇营造出一种孤独而苍茫的氛围。“千山”给人以连绵无尽、浩瀚磅礴之感,而“逐客”则点明了诗人身为过客的身份,暗示其在这广袤天地间的漂泊无依。仿佛这千山都在追逐着诗人,使其无处可逃,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被放逐感扑面而来。这一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也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凄凉的基调。
              “风柳意销魂”,轻柔的风拂过柳树,这本应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但“意销魂”三个字却赋予了它别样的情感色彩。风与柳的交织,仿佛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勾起了无尽的愁绪和感伤。那风中摇曳的柳枝,就像是诗人飘忽不定的思绪,令人黯然销魂。这里的“风柳”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对风柳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心的惆怅与哀怨。
              “游云出碧日”,这句将视线转向天空。游动的云朵从湛蓝的天空中穿出,展现出一种自由而灵动的美。与前面的孤独和惆怅形成鲜明对比,给人带来一丝希望和慰藉。“游云”象征着自由与变幻,它不受拘束地在天空中飘荡,仿佛在提醒诗人,生活中也应保持一份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而“碧日”则增添了画面的明亮与温暖,让整个场景不至于过于压抑。
              “秋水一江痕”,视线从天空回到地面,聚焦于一江秋水。秋天的江水,带着一种深沉和静谧,“一江痕”则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流动留下的痕迹。这痕迹既可以是物理上的水痕,也可以是诗人心中情感的印记。江水的流淌永不停息,就如同人生的旅程,充满了变化和未知。这一句既体现了自然的永恒与变幻,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与诗人情感的交融。通过千山、风柳、游云、秋水等元素,构建出了一个既孤独又充满希望的意境。诗人在对自然的描摹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使这些自然景象不仅仅是外在的客观存在,更是内心世界的投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语言简洁凝练,却又韵味无穷。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诗中的意象选取也十分精妙,如千山、风柳、游云、秋水等,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但在诗人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第九百四十六节
              故知
              他乡遇故知,
              把酒言欢时。
              恰闻离别曲,
              泪落衣衫湿。
              赏析:这首简短而精妙的诗,犹如一幅情感浓郁的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带来无尽的感慨与思索。
              “他乡遇故知”,开篇便点明了一个特殊的情境。他乡,意味着远离熟悉的家乡和亲人,身处陌生的环境,孤独与漂泊之感常常萦绕心头。而“遇故知”,则如同一道温暖的阳光突然照进了这孤独的世界,带来了惊喜与慰藉。这种不期而遇的巧合,让人感叹命运的奇妙安排,也瞬间点燃了内心深处对故乡、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眷恋。
              “把酒言欢时”,接着描述了故人重逢后的场景。酒,往往是情感的催化剂,在这一刻,它成为了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故人们举起酒杯,尽情地畅谈着,分享着各自的经历、故事和情感。言笑之间,仿佛时间倒流,一切又回到了曾经熟悉的模样。这里的欢乐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欢声笑语,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共鸣与释放,是对过去情谊的重温与珍视。
              然而,“恰闻离别曲”,这一句将氛围陡然一转。正在大家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时,却意外地听到了象征离别的曲子。这突如其来的转折,犹如给热烈的情感之火浇上了一盆冷水,让人从欢乐的巅峰瞬间跌入了失落的谷底。离别曲,那哀怨的旋律,仿佛是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预告,它打破了当下的美好,唤起了人们对离别之苦的恐惧与无奈。
              “泪落衣衫湿”,最后这一句则深刻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激荡。听到离别曲后的悲伤之情再也无法抑制,泪水夺眶而出,浸湿了衣衫。这泪水,包含着对故人即将离去的不舍,对重逢时光短暂的遗憾,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和迷茫。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把酒言欢的畅快、听闻离别曲的哀伤以及落泪的悲切,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
              第九百四十七节
              归心
              月落他乡欲愁肠,
              又逢秋水于未央。
              不知千山何所向,
              一片归心于寸方。
              赏析:“月落他乡欲愁肠”,诗的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惆怅的氛围。月亮渐渐落下,这是一个静谧的时刻,而“他乡”则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是远离家乡的陌生之地。在这样的情境下,愁肠百结,内心的忧愁和思念如潮水般涌来。那渐渐西沉的月亮,仿佛也在见证着诗人的孤独与哀愁,它的余晖洒在异乡的土地上,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又逢秋水于未央”,这里的“秋水”既可以是真实的秋天的水,也可以象征着一种流逝的时光和不断变化的世事。“于未央”则给人一种无尽头、连绵不绝的感觉。再次与秋水相逢,或许勾起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或是让他意识到时光的匆匆流逝,而自己却依然漂泊在他乡。这种对时光和人生的感慨,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愁绪。
              “不知千山何所向”,面对重重山峦,诗人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该往何处去。这里的“千山”既是现实中的阻碍,也是内心的困惑与迷茫的象征。人生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在这陌生的他乡,前方的路仿佛被迷雾笼罩,让人无从选择,也无从知晓未来的方向。这种对前途的迷茫和不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彷徨。
              “一片归心于寸方”,尽管前路迷茫,尽管身处他乡充满忧愁,但内心深处那强烈的归心却从未改变。“一片”强调了归心的强烈和坚定,而“寸方”则形象地表现出归心被压缩在内心的一个小小角落,虽然渺小却无比珍贵。即使在这艰难的境遇中,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归的渴望始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心灵的深处。
              从整首诗来看,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忧愁、迷茫以及对家乡的强烈思念。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