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一蓝毗尼园
印度境内的佛教圣地是指在印度境内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生、修道、讲法、涅盘的地方,以及在佛教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历史地位的地方。印度佛教圣地可以简单总结为三类,第一类,四大圣地;第二类,八大圣地;第三类其他圣地。
四大圣地的第一个圣地就是2500多年前佛陀出生时的脚印和沐浴的圣池蓝毗尼园。
蓝毗尼(Lumpinī)又译为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处于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在鲁潘德希县境内,距加德满都360公里。蓝毗尼园是2500年前释迦摩尼父亲净饭王为其夫人摩耶王后所建的花园,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蓝毗尼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存保护园区建于1986年,并扩展成多国佛教建筑集中展示区,占地约8平方公里。景区分摩诃摩耶夫人庙、各国寺庙区、绿化广场3大区域,是拜佛祈福、人文学习、观景摄影的好去处,历史上留有释迦牟尼、阿育王、玄奘、法显等名人足迹。
蓝毗尼又被称为“佛祖的故乡”。这里民风淳朴,大部分地区是乡村,生活着极其顽强的塔鲁族人民。他们世代务农,生活的环境是炙热的南部平原,塔鲁族人大多生性乐观,随遇而安。作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
一、历史背景
蓝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此处因此而得名,蓝毗尼是个不大的村庄,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有许多与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这里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筑,是两层石砌的平台,在浓郁茂盛的树木衬托下,十分庄严肃穆。这就是玛雅黛维女神庙,也称摩诃摩耶夫人庙,玛雅黛维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兰毗尼附近)净饭王的妻子。
相传公元前633年古印度阴历正月的望日,玛雅黛维王后在回娘家的路上来到兰毗尼花园,在一株巨大的娑罗双树下休息。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银辉似的月光撒满了美丽的花园,端庄的黛维王后,沉浸于这良辰美景之中,毫无痛苦地扶着园中的娑罗双树,生下了王子一悉达多·乔达摩,即后来闻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后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处建造了这座别具一格的玛雅黛维女神庙,现庙内供奉着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着娑罗双树的树的枝干,新生的婴儿悉达多端多端立在近旁的莲台上。
在玛雅黛维女神庙旁有一口数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镜,相传是女神沐浴和释迦牟尼幼年时代洗澡的地方。池边长着一棵娑罗双树,树身粗大,原树在法显着作中曾有记载,唐玄奘来此取经时已经"枯悴",可见现存此树是后人补种的。
二、阿育王朝圣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成为后人朝圣的地方。公元前二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国君阿育王亲自来兰毗尼朝圣,并建造了尼加里瓦石柱和毕波罗瓦塔。尼加里瓦石柱上刻有用巴利文写的祷词和日期。1898年还曾在毕波罗瓦塔中发现一些真正的佛舍利。
印度君主阿育王就是朝圣者之一,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下令免除了佛祖诞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杂税,佛教书上还记载阿育王在佛祖诞生的确切地点上立了一块石碑作为标记,并以示纪念。考古学家在一个七层砖垒起的平台上发现了该纪念石,它埋在神殿旧址下面5米处,1993年在掘进开路时被毁坏。
阿育王还于公元前250年在此立下一个纪念自己的石柱,阿育王石柱柱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阿育王石柱是1896年被考古学家发现的。
在玛雅黛维女神庙的正北,是着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圆柱形,是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来此朝拜时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兰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为兰毗尼最重要的历史文物。
庙南有后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墙壁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缤纷的壁画。此外,兰毗尼还建有文物馆和马享德拉纪念碑等。
公元403年,中国高僧法显到蓝毗尼朝圣。他在蓝毗尼曾见过佛陀诞生处的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但他没有提及阿育王石柱。当时的蓝毗尼周围也多是荒地。
公元635年,玄奘在兰毗尼取经时,还亲眼目睹到阿育王石柱。根据他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尼泊尔考古局于1967年至1972年间,在兰毗尼附近的蒂劳拉特村发掘出古代释迦时期的废墟,发现了陶制头像、佛像、石雕、钱币等一批珍贵文物,另外还发掘出神龛、佛院遗址及残砖断瓦等。
三、历史发现过程
公元十二三世纪,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来蓝毗尼朝圣。当时尼泊尔西部国王RipuMalla率大臣等也来到蓝毗尼朝礼。他们也见过阿育王石柱、佛陀诞生处的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但此时的蓝毗尼,印度教的色彩已很浓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元十八世纪,随着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也有不少西方学者来到印度。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特别是东方历史、考古、宗教等,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如WilliamJones即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1896年,尼泊尔西部城镇官员KhadgaSumsher和着名考古学者A.Feuhrer博士发现了蓝毗尼的阿育王石柱。他们根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的所载,并经多次勘查发掘,证实了蓝毗尼园的地点,从此荒废多时的蓝毗尼园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1899年,印度考古学家P.C.Mukherji对蓝毗尼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和发掘,又发现了不少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时期的遗物。在蓝毗尼园内有摩耶夫人庙,庙内有释迦太子诞生浮雕,人物轮廓尚可辨认,但有的地方亦被毁坏。庙南是一长方形水池,此池乃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棵菩提树。着名的阿育王石柱即在摩耶夫人庙西。但是在摩耶庙内也有印度教的神像。
1932至1939年间,KesharSumsherJ.B.Rana住在蓝毗尼园内,并对蓝毗尼园的建筑结构作了仔细的研究和挖掘。
1956年,尼泊尔王国马亨德拉国王在纪念佛陀涅盘2500年时,提出要对蓝毗尼进行开发,并把倒在地上的阿育王石柱重新竖立起来。
1967年,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先生考察蓝毗尼,并向尼泊尔王国政府提出对蓝毗尼进行开发的建议。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蓝毗尼进行了考察,并全力支持尼泊尔政府对蓝毗尼进行开发。
1970年,尼泊尔王国政府正式开始对蓝毗尼的开发,并同时成立了蓝毗尼开发委员会。
1976年,第四届世界佛教和平大会将1979年定为蓝毗尼年。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蓝毗尼开发委员会委托日本建筑工程师KenzoTange对蓝毗尼园进行设计规划。此规划分为三个部分:一、花园圣地,为文物保护区,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摩耶夫人庙和遗留下来的砖墙为主;二、寺院区,以各国佛教组织援建的寺院为主;三、花园区和寺院绿化区,除建筑物和路面,其它地区皆为绿化区。蓝毗尼园总占地面积约770公顷。自从1978年建立蓝毗尼发展区之后,全世界的佛教国家都在佛祖诞生地周边建造了豪华的寺院。每一座都独具特色,因此它们组成了全世界各种佛教流派的大荟萃。
1985年,蓝毗尼开发委员会更名为蓝毗尼开发基金委员会。
1990年,日本佛教组织同蓝毗尼开发基金委员会签定协议,表示愿意援建摩耶夫人庙。此工程定名为“摩诃摩耶寺修复工程”。此工程分三个步骤:一、在原摩耶夫人庙旁不远处先修一临时的摩耶寺,在其中放置一些相关的文物及佛像,由专人看管。此期工程于1993年结束。二、对原摩耶夫人庙进行发掘,发掘后照原样修复。三、将原有的文物和佛像放回修复后的摩耶寺,并由专业人员管理。后两期工程未完成。
1996年,尼泊尔国王、王后参观蓝毗尼。这一年在蓝毗尼举行了阿育王石柱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1998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十一届大会在蓝毗尼召开。
2000年,中国在蓝毗尼建造的中华寺隆重举行寺院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庆典,中国佛教界派出百余人组成的佛教代表团前来祝贺随喜。尼泊尔王国首相柯伊拉腊(GirijaPrasadKoirala),尼泊尔王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拉伊玛吉(KesharJungRayamajhi),尼泊尔王国政府文化旅游民航大臣、蓝毗尼开发委员会主席查道特(TariniDattaChataut),尼泊尔王国政府工商大臣塔姆拉卡尔(RamKrishnaTamrakar),和正在尼泊尔王国访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司马义。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及中国驻尼泊尔大使曾序勇等各界嘉宾光临庆典,使这一盛事彪炳史册。
四、节日和重大活动
蓝毗尼最重要的佛教庆典是一年一度的佛祖诞辰纪念日(buddhaJayanti),4月或5月举行,届时成群结队的佛教徒从尼泊尔和印度乘长途汽车来此庆祝。朝拜者也来此度过purnima(月圆之夜)和astami(月圆之后的第八夜)。许多印度教徒认为佛祖是毗瑟孥的化身,尼泊尔历二月(公历4月至5月)的月圆之夜,数以千计的印度教徒来此膜拜被称为“RupaDevi”——蓝毗尼天后——的摩耶夫人。
五、寺庙荟萃
玛雅德维寺(Maya Devi Temple)是蓝毗尼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之一。寺庙坐落在名为蓝毗尼开发区的公园中央,它的不断发展使其成为必游景点。玛雅德维寺毗邻名为普什卡里尼的圣池和一个神圣的花园。这座寺庙是玛雅德维孕育高僧佛陀的地方,这里的考古遗迹可以追溯到阿育王时期,大约是公元前 3 世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蓝毗尼的菩提树位于玛雅德维寺(Maya Devi Temple)建筑群内,毗邻宁静的玛雅德维池畔的圣殿。佛教僧侣经常坐在树下冥想和诵经。这棵树是一棵古老的菩提树或榕树,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祈祷旗,当地人相信,在系上五颜六色的祈祷旗时许下的愿望往往会实现。这棵树的意义在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佛陀在这里悟道,从妄想、愤怒和自我放纵中解脱出来。佛陀的整个人生历程往往与这棵树联系在一起--从他退位、成为苦行僧、悟道、传授他的观察心得直到去世。因此,菩提树在佛教中被认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踏入蓝毗尼园,仿佛置身于一座寺庙的宝库之中。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庙,共计27座,风格各异,彰显着信仰的力量与文化的交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世界和平塔,这座由日本佛教徒精心设计的纪念碑,是蓝毗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内供奉着四尊巨大的金色佛像,面朝四方,寓意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这座雄伟的建筑中心有一个圆顶,登上通往圆顶的两层楼梯中的一层即可到达。第二层是环绕穹顶的走廊。和平塔每周全天开放,供人们参观、探索、学习,并激励人们走非暴力之路,过团结的生活,这是当今世界所必需的。
中华寺,是蓝毗尼一座优雅的佛教寺院。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采用宝塔式建筑风格,酷似着名的中国故宫。进入寺内,修剪整齐的内院让人心中充满宁静和喜悦。
在蓝毗尼的东寺院区,一座迷人的柬埔寨寺院静静伫立。它以吴哥窟风格设计,龙与花朵的装饰,以及环绕的方形栏杆,都彰显着东南亚的建筑之美。每一块壁画都讲述着佛陀的故事,引人深思。
德国寺则择水而建,鸟语花香中透露出宁静与祥和。寺庙的装饰与雕刻都富丽堂皇,主殿内外墙上的佛经故事图画,展现了独特的欧洲风情。
蓝毗尼的泰国皇家寺院是一座宏伟壮观的瓦式(泰国寺院风格)寺院,专门用于佛教修行。金碧辉煌的建筑由白色大理石砌成,附近的蓝色屋顶禅修中心也是精美建筑风格的典范。寺庙墙壁上的精美设计和雕刻使这里成为必游之地。
缅甸的金塔寺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金塔形制模仿仰光大金塔,塔身高耸入云,四周环绕着仿建的阿育王石柱,上面刻有佛教故事图案。禅堂中的缅玉雕刻佛像与四季盛开的莲花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还有新加坡与尼泊尔佛教徒共同修建的寺庙,以及南向式样独特的灵骨塔等等。每一座寺庙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共同构成了蓝毗尼这座寺庙之国的独特魅力。
此外,蓝毗尼博物馆位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圣园区内,陈列着约 件文物,包括宗教手稿、金属雕塑、陶器、毛利王朝和胡萨纳王朝的钱币以及世界各地描绘蓝毗尼的邮票。蓝毗尼国际研究所(LIRI)位于蓝毗尼博物馆对面,为研究佛教和一般宗教提供研究设施。该博物馆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现由来自台湾的建筑师 Kris Yao 及其团队重新设计。
总的来说,在蓝毗尼园,晨钟暮鼓、诵经声声,佛教徒们彼此间相处融洽、友好。蓝毗尼园不仅是一座寺庙的宝库,更是一座连接着世界各地信仰与文化的桥梁。
喜欢这就是印度请大家收藏:(.suyingwang)这就是印度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