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资本运作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资本运作 > 第14章

第14章

书籍名:《资本运作》    作者:罗恩·英萨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因此,股票价格是高是低,泡沫有没有发生?有多么严重?这些问题实际上很难准确判断。?

            1929年的美国,由于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非理性预期,加上市场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和信息不透明,支撑了华尔街股价此前连续7年的暴涨。但是,1929年10月,疯狂走到了尽头,股市崩盘了。在一片狂跌之中,企业倒闭、银行关门、工人失业、信用破产,美国经济陷入了全面的衰退。?

            经济学家  王国刚?

            我们可以看看1929年美国的情况。当时整个经济,完整的意义上是下跌了40%几,那么不同的产业有的下跌80%,有的60%,多少人?以千万计算的人失业。在这过程中,从1929年到1930年,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跳楼的跳楼,自杀的自杀,那么呢,生病的,病死的病死,饿死的饿死,那是一个惨不忍睹的状态。?

            这是一幅1929年股灾时拍下的照片,一位在股市中损失惨重的投资者,不得不将自己喜爱的汽车以100美元卖掉,但当时拥有100美元现金的人已经不多了。?

            实际上,在1929年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股市泡沫的破碎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仅就美国而言,而大萧条时期共有1.3万多家银行倒闭,3700万人失业,而此间破产的企业达到了5.3万多家。?

            惨不忍睹的现实震惊了整个世界,于是,人们不能不回过头来,对股市的狂热进行反思。?

            经济学家  许小年?

            在1929年的股灾之前,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资本市场上面泡沫的破灭。股市的崩盘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如此大的冲击,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冲击之下,才使美国国会以及世界各地,其它当时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都意识到立法,这个法律体系完备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  吴敬琏?

            人们都有一种,谋取自己的更多的财产这么一个心理。所以他很容易陷入这个泡沫的漩涡里面去,但是这个需要能够做些什么。从社会,社会的代表——政府来说,尽量让信息充分,尽量让它透明。那么这样起码能够防止这个有人搞欺诈,就是在中国叫做造势做局,防止这个。?

            过度的泡沫会导致股灾,股灾又会使经济崩盘,股市历史周而复始地讲述着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于是,1933年至1934年间,《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一系列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在美国相继出台。它们作为股市的守护神,成了抑制股市泡沫最为有效的武器之一。

        八——创新之翼

        上海

            1999年的秋日,共和国即将迎来50岁华诞之时,被美国《财富》杂志周刊评选出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他们的企业领导人首次在中国的上海汇聚。

            经济学家  王巍

            500强这次到上海来开会的500强,前20名当中有6个公司5年前都不存在,包括雅虎、亚马逊,这500强里面6个根本没有。我最近刚到美国去以后,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在硅谷开车一个小时之内,我一共查了100块90块一共90块广告牌,76块是something.com。

            纳期达克主席  弗兰克·萨伯

            最初来纳斯达克上市的一些新经济类公司,它们已逐渐成长为大公司。

            让小公司迅速成长为大公司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70年代末,新技术革命开始之后,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小企业高速成长,从而带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使之领先于世界。那么,美国经济的创新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究竟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

            美国旧金山

            美国西部,太平洋岸边的这个海湾,名叫旧金山,在这个海湾的南端,一条不足1500平方英里的狭长谷地上,每年所创造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可以与韩国持平,在世界所有独立的经济体中名列第11位,它就是美国硅谷。

            在美国的地图上是找不到硅谷这个地名的。那么,硅谷一说,到底从何而来呢?约翰·麦克莱福林是一位研究硅谷的专家。

            硅谷历史学家  约翰·麦克莱福林

            硅谷这个名字是一个叫“霍夫勒”的记者,在1971年最早使用的,今天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地区的名称,它代表着一种全新思维方式。

            在约翰·麦克莱福林手上有这样一张地图,按图索骥,在一条名叫“爱里森”的小街上,我们找到了硅谷的源头。

            1938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毕业生“惠力”和“普克”,租下了这座车库,他们用仅有的538美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公司的名称把谁的名字放在前头,一枚25美分的硬币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著名的惠普公司诞生了。60年后,当我们今天再去看它,它已经是一家年创产值47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拥有13万名员工的跨国企业集团了。

            这块纪念碑1951年被美国加州政府竖立于此。依照碑文所示,这座旧车库就是硅谷诞生地。

            惠普公司,如果仅仅是硅谷偶然的骄傲,那这里也就不能被称之为硅谷了。但是,当我今天定睛于此,IBM、因特尔、仙通、苹果、施乐、生阳、雅虎、网景、亚马逊书店等等,一大批全球级的企业新星,都从硅谷出生,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震惊了。走近硅谷,第一个必须提及的名字就是它——斯坦福大学。

            1891年,曾经担任过加州州长和美国国会议员的李廉·斯坦福先生,为了纪念15岁便夭折的儿子,他把自己早年在修铁路时,从政府那里获得的8800英亩土地和平生2200万美元的积蓄拿了出来,创办了这所享誉全球的名校。而且,斯坦福先生为学校制定了一个独道的办学宗旨,他说:我们的学校就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将来会受用于自己,也会让社会得到好处。

            或许正是这种实用的教育宗旨,诱惑了全世界的莘莘学子,为了赚大钱,为了创建自己的事业,而蜂拥至此。今天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联合国,它凝结着全球各种文化的优势,让57个国家的1.4万名学生,在这青青的绿野之间追寻着各自的梦境。

            经济学家  吴敬琏

            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它最重要的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人力资本,就是人的头脑,而这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他需要一个有利于创造的氛围,这是个基本点,那么这个氛围,如果你的管束太多,他就觉得受到了抑制。

            在硅谷,从老板到职员,从教授到学生,你很难见到身着西装革履的人们,创造者完整的个性就隐藏在一派随意的氛围之中。

            1996年,斯坦福大学校园里走出了两位小伙子,他们中断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带着雅虎信息网络的最初构思,钻进了这个早已被废弃的破车库,这就是雅虎公司最初的办公室。

            雅虎公司创始人  杨志远

            你一定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因为在硅谷10个创业公司9个可能会失败,1000个公司里也许只会出现一个像雅虎这样非常成功的公司。当年我和大卫创建雅虎网站的时候,也曾经想过,如果公司失败了,我们还可以回到学校把学位读完。

            除了创意之外,办公司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资本,按照传统的投资理念,仅有一个赚钱想法的公司是没有人愿意对它进行投资的。但是,在硅谷这却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批创业投资家。斯坦福大学工程院院长肯尼斯先生告诉我们。

            斯坦福大学工程院院长  肯尼斯

            你在书本上读不到真正的硅谷,你可以走进硅谷的咖啡馆里吃个早餐,去听听那些风险投资家与创业家谈论如何能创立公司,你就能真正读到硅谷了。

            经肯尼斯先生的指点,我们来到了斯坦福大学旁边一个名叫门罗园的地方。

            创业者带着自己的创意在这里寻找着投资,而投资家们也在这里找寻着能为自己带来财源的创业者。近40年的统计显示,创业投资的成功概率仅有20%,这或许正体现着硅谷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允许失败。对于这个问题,美国一家著名的创业投资公司——IDC的总裁麦戈文先生,有着深刻的理解。

            国际数据集团总裁  麦戈文

            在美国有这样一种共识,它鼓励你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即使失败你也能因为试过而获得荣誉,这样你就可以继续尝试。在其它的国家,尤其是在欧洲,如果你的尝试失败会使家人一同蒙羞,这样就限制了一些人去冒险,而这样做的后果就使欧洲的经济增长,并不是那么强劲,对技术市场的参与也不是那么活跃,因为它不像美国,没有一个对创业的友好环境。

            在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这样一个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的哲学理念,在硅谷得到了充分地升华。

            寻找强有力的投资方,是杨志远和大卫·菲罗必须要做的事情,OFJ投资公司便是他们最初的谈判对手,派克作为OFJ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当年负责与杨志远的投资商洽。

            OFJ投资公司经理  派克

            当年杨志远和菲罗找到我们公司的时候,他们所要搞的东西不过就是把一些人的名字列在网页上,当时我们虽然觉得风险很大,不过呢还是给他们开了一个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