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蒙牛内幕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蒙牛内幕 > 第64章

第64章

书籍名:《蒙牛内幕》    作者:孙先红 张治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我在会上也向大家作了汇报。我们总编对牛总造福一方百姓,创造企业奇迹以及达观的人生态度非常欣赏。他在内部大会上说:这个牛总不简单!

            稿子大致好了,发给您,若有不确之处请改正,标识出来就行。报纸明晚付印。

            由于版面上临时加了广告,限于版面,很多东西都舍弃了。可惜。以后可以择机再体现。关于奶业的问题,我会在《生命周刊》的文章里涉及。

            那天与牛总谈到哲学,同时,又拜读了牛总的评论,非常精彩,很有理论色彩。我买了两本周国平的书,明天寄出,一本送给您,一本送给牛总。

            那天您让小郭送我,但为赶时间,司机没去接他;他最后去不了还得向您请示,你们做事真是严谨!

            李玉霞11月8日

            但是,征询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及法务中心后,得到的反馈是:蒙牛作为海外上市公司,这一消息在未经公告之前不宜披露。这样,这一报道当时就被搁置了。后来,李玉霞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网”上:

            “散尽家财的达观之举”——牛根生的哲学

            李玉霞

            据牛根生讲,笔者是第一个被允许报道他捐股一事的记者——当然,最后因为受制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这一报道当时被搁置。

            那是2004年11月5日,笔者赴呼和浩特采访牛根生。那时他刚好初登福布斯2004中国富豪榜,声名如日中天。他正躲着记者,但因为我报的一篇文章,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

            这篇文章题为《哲学不只是慰藉》,刊登在2004年8月27日的《环球时报》上,是我报约著名哲学家周国平为《哲学的慰藉》这本书写的书评。牛根生乘飞机时看到这篇文章,很喜欢,就带回来,先让干部们学习讨论,后来又原文登在企业报《蒙牛足迹》上,让员工们学习体会。

            一到蒙牛,便听到一个爆炸性的消息——牛根生要捐出所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成立“老牛专项基金”。

            而且此项工作早在2003年的圣诞节,就与当时负责蒙牛上市法律事务的律师沟通好,待公司上市后正式启动有关法律手续。此后,家人几经商量,中外律师三番五次往来返稿。至笔者采访时,牛根生已经与老婆孩子签好法律文书。虽然早年他就有将百万薪资分给众兄弟的豪举,但一下子捐出全部股份,还是太过“出格”。

            采访安排在标有“美国摩根”字样的别墅里。牛根生介绍,这座别墅一房两用:董事会召开期间,它是摩根设在蒙牛的办公场所;闭会期间,牛根生一家住在这里“看房子”。牛根生高大粗犷,与我们心目中“蒙古大汉”的形象甚是吻合。他亲自来给我们开门,不见有保姆,偌大的别墅里,装饰得普普通通,毫无“富丽堂皇”之感,而且大多房间不是会议室,就是办公室。

            笔者忍不住先问他荣登富豪榜的感觉。他说“不过是纸面富贵”,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

            “您今年才40多岁,为什么要捐出全部股份?”我迫不及待地问道。他说:“虽然蒙牛只有6年,但我现在已经在考虑它百年发展的事。我活不了100岁。如果孩子继承了,是人才还好,不是人才就害了企业也害了他。我就是要建立一种制度和运行机制,让蒙牛能获得百年发展。都说民营企业短命,谁说蒙牛不能是可口可乐、奔驰、雀巢?”

            “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牛根生说,对钱财,他的观念是“不在所有,重在所用”。“常言道,富不过三代,那我就不让他富。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企业垮了,或被不肖子孙祸害了,失去钱财就很难受。我现在是自己让它从有趋于无,这才是支配金钱的最高境界。”他觉得这是很幸福很快乐的事。

            出格之举一定有出格的想法。

            牛根生说他很喜欢哲学,还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有深交。他说《哲学不只是慰藉》这篇文章说得很对,“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一种智慧,它帮助我们调整看世界和人生的眼光”。

            此文中的一些字句让牛根生深有同感:

            “智者,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仍能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

            “登上至高无上的御座,仍只能坐在屁股上。”

            “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奢侈对于快乐并无实质的贡献,往往还导致痛苦。”

            “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

            牛根生捐股份就是在有准备的失去,就像他自己说的,自己看着钱财从有到无。

            牛根生的哲学又是实用的。笔者在蒙牛厂区,看到处处贴着标语、格言、口号。“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管理是严肃的爱”、“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可以把人带入坟墓”、“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等等。他说自己的长处是善于总结,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俗语、寓言,只要觉得有道理的,他都汲取,并作一定的整合,用在企业的管理上。这些标语悬挂在公司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中规范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11月7日,我返京向报社汇报了蒙牛之行,大家对牛根生散尽家财的达观之举很是佩服。

            遗憾的是,由于牛根生捐献股份还属于上市公司“未经公告的重大事项”,所以我的独家报道没能见报。

            不管怎样,牛根生的哲学和在哲学影响下的牛根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富豪对金钱的另一种处理。(人民网)

            11月7日,牛根生在北京参加了《中外管理》杂志社主办的主题论坛“对话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与变革”;11月13日,上午参加了“清华经管伟伦校友三长论坛”(主题为“幸运经济时代的市长、行长、董事长”),下午参加了“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总裁同学联会”。会余,他对自己的捐股事件也作了部分透露。

            (5)正式创立:2004年与2005年之交

            2004年12月28日,“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为设置“老牛专项基金”而创立的平台机构)注册完毕,宣告成立。

            2005年1月12日,“老牛专项基金”正式设立,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集团总裁牛根生将自己接近10%的股份全部捐出。

            3.从“金本位”到“人本位”——倾囊一捐为哪般?

            牛根生倾囊一捐,有些人大惑不解。

            不理解也正常,“辛辛苦苦挣下,大大方方捐出”,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不,牛根生怎么可能成为“全球捐股第一人”呢!

            于是,社会上有了各种版本的传说。

            一是“癌症说”

            《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记者边杰就亲耳听到过这一“说”:

            自从2004年年底牛根生宣布了把自己的全部股份捐献出来,成立老牛基金会之后,在这栋房子里,先后有好几批来自全国的记者来探访,人们试图找到答案:别墅的主人为什么要做出这种“前无古人”的举动。

            也许正应验了那句老话,树大招风。2004年年底,就在牛根生紧锣密鼓地操办着老牛基金会的时候,民间却传出了关于牛根生的种种传言。一则是关于牛根生得了癌症,2005年1月21日晚,在从机场到呼和浩特市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语气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牛根生到了癌症晚期。”关于这个传闻,记者在北京也有耳闻,有人甚至把牛根生得癌症的传言和“老牛专项基金”联系起来,揣测他捐赠是为了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当谣言甚嚣尘上的时候,关心牛根生的人电话不断,关心变成了干扰。《内蒙古日报》曾经发过一篇《牛根生很健康》的报道:

            去年12月,当伊利部分高管出问题时,就有人给满面红光、身强体健的蒙牛公司董事长、总裁牛根生造谣:“老牛得癌症了,已到了晚期,听说在美国做手术了。”弄得牛根生啼笑皆非,不断地给关心他的人们做解释。

            今年1月,牛根生成立了“老牛专项基金”,并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献给了社会。这本来是惊世骇俗、利国利民之举,是牛根生为缔造“百年老店”,为中华民族创造世界品牌贡献的一腔热血,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襟。然而,却有人“分析”说:“牛根生看来真的不行了,已开始安排后事了。”搞得牛根生十分苦恼。本报1月27日报道了牛根生捐股的消息后,竟给牛根生带来了麻烦,向他询问“病情”的人更多了,以至于一向惜时如金的牛根生与记者通电话倾诉苦恼长达10多分钟。甚至还有人神秘兮兮地向记者询问老牛的“病情”。

            记者深切地感到,牛根生身体状况如何,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了。为了解除百万奶农、千万股民和数十万产业大军不必要的担忧,让内蒙古乳业大旗高高飘扬,也为了让优秀企业家不被谣言困扰,腾出更多的精力与国际上的“巨无霸”去比拼,本报有义务证实:牛根生很健康!

            二是“弃股说”

            有家媒体把老牛的捐股归结为“愤而弃股”,其论据是:“‘其实在国内股份制公司中间,我的股份恐怕是最少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