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老牛的这句话,如果单独抽出来看,恐怕就有点意味了,感觉他是嫌股份太少”;“蒙牛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而牛根生在2003年已经筹备着捐股的事宜,对于前途的明了,使他看到了一个有限的未来,在我们看来,也许,他的捐股举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老牛用他的业绩和弃股,在向他背后的资本力量,暗示着更多未明的话语。”
这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第一,老牛的股份比例早在外资进来的三年前——蒙牛成立时就已形成,这一股权结构具有“设计性”,老牛所说的“在国内民营股份制公司中间,我的股份恐怕是最少的”,就是借此强调蒙牛股权的分散性以及由此催生的强大社会生命力,这与摩根等外资股东毫无关系。第二,多也好,少也罢,出多少钱买多少股,当初没市值的时候不嫌少,现在有市值了反倒嫌少了?况且此股市值已达数亿,这到底是多呢,还是少呢?第三,作为财务投资者的摩根等三家外资股东,终将退出蒙牛,几年内将退到“0”(这是行业惯例)。届时,牛先生仍然是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有什么理由“嫌少而弃”呢?
据最新事实,“弃股说”已经不攻自破:
6月16日,蒙牛乳业(2319HK)发布公告称,公司的三家金融机构投资者及管理层股东在6月13日的市场交易中,出售了合计315多亿股股票,套现近16亿港元……在13日的配售中,MSDairy、CDH、Actis三家风险投资基金共出售了194亿股股票,管理层及员工出售了121亿股股票。此次售价495港元,略低于昨天停牌前报价515港元,在本次减持后,摩根士丹利等3家风险投资机构持有蒙牛股份的数量仅100多万股。(《广州日报》2005年6月17日)
对于公司管理层缘何参与抛售,蒙牛乳业董秘卢嘉慧表示,当初公司成立,员工几乎将所有家当投入公司。这几年内,公司发展相当快,对资金的需求也颇为迫切。卢嘉慧表示,一直以来,员工和管理层买股或配股,从未套现。由于很多员工贷款买房买车,现金流压力较大。公司上市后,员工的工作量更大,公司想通过这次售股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平,使员工积极地投入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新快报》2005年6月16日)
也就是说,到2005年6月16日,三家外资股东在蒙牛的持股量仅为130多万股,持股比例低于1%。
摩根为什么会退出?
当初,摩根等三家外资投行入股蒙牛时,一些人发出了惊呼,担心中国企业被外国资本所控制;现在,摩根等三家外资投行开始退出蒙牛,一些人又发出了惊呼,以为企业竞争力下降了。其实,当初进来时与竞争力有关,现在退出时却与竞争力无关。“上市前来,上市后走”,为“退出”而“进入”,这是所有财务投资者的操作惯例。现在蒙牛上市了,在良好业绩的支撑下,呈现出丰厚的投资回报率,财务投资者在已经完全实现投资预期的情况下,怎么会不选择退出呢?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算术:对于财务投资者来说,宁愿伴随一个差一点的待上市企业,也不愿伴随一个较优秀的已上市公司,道理很简单,前者意味着可能获得“鲤鱼跳龙门”般的“激增式收益”,后者意味着获取的是“常规式收益”。因此,它所投资的公司一旦上市,其第一选择就是把增值的钱变现出来,然后重新把钱投资到另外一些待上市企业身上。
综上所述,实际上是“上市时间表”决定了财务投资者的“退出时间表”:早上市便早退出,晚上市便晚退出,长时间不能上市同样要退出,退出是正常的,不退出是不符合惯例的。
从蒙牛案例来看,财务投资者的平稳退出,不仅无损于企业,反而会使企业处境更安全,因为他们的股票并未“蒸发”,而是边退出边转到了长期投资者手里,相对来说,投资者的长期持有要比短期持有对企业更具安全性。再从摩根等三家外资投行及中方股东减持股份的情况看,一日之间总出售量达315亿股,兑现约16亿港元,相当于自身最近100天的交易量的总和,而别的股票一日交易的最大额为其自身51天的交易量之和,蒙牛再一次创造了香港股市的最高纪录。在如此大规模售股的情况下,普通股票的缩水率通常都会跌破两位数,而蒙牛只下跌了28%,充分显现了长期投资者对蒙牛股票的信心。
蒙牛管理层出售部分股份也势在必然:6年来,他们入股入股再入股,一直处于“投资态”;6年来,他们的买房款、买车款几乎全部来自银行贷款,个个都是“负债人”……此番出售部分股份,可以偿还贷款,补贴家用,缓解经济压力,改善生活状态。
那么,为什么蒙牛管理层选择与三家外资投行一起减持呢?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对市场的影响最小,二是给新的投资者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三是支付的费用最低。这里面体现着蒙牛管理层为实现各方投资者利益均衡而进行宏观调控的战略思维。
蒙牛管理层及原始股东这次减持的股份仅占总股本的89%。他们承诺:未来12个月内不会再减持股份。
三是“作秀说”
有记者曾问:会不会有人认为您是作秀呢?
牛根生回答:也许有人会这么认为。但是,作秀一天,可以;作秀一月,也可以;作秀一年,还可以。但整整27年,谁能做这么多年秀?而且,这还不算完,还准备继续再作20年的“秀”。哪有一个人一生作秀的?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不用说“作一生秀”,就是“作一次秀”也极为不简单。要不然,请“说嘴者”也请一个人给大家秀一把——捐出全部股份试试?
以上“三说”都经不起推敲。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土崩瓦解。
主流媒体对牛根生的捐股心路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企业家的赤子之心,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财富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下这些文字,有的源自笔者的直接记录,有的摘自媒体,恕不一一标注来源:
牛根生语录
·从蒙牛创立那天起,我们就立志为父老乡亲建立一个“百年老店”,为国家民族打造一个世界品牌。可是,我活不了一百年,我目前的团队成员也活不了一百年。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蒙牛活到一百岁呢?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推进机制。这样,我就想到成立一个“老牛专项基金”。
·当这么多人的切身利益,家庭生活的好坏,与你关联:数亿消费者的奶食品安全问题与身体健康问题,数千万股民的风险收益问题,数百万奶农的脱贫致富问题,数十万产销大军的收入和吃饭问题……当把这些事情想明白的时候,个人利益就太微不足道了。
·企业能否生存,决定我的收入。如果企业没有了,我的不到10%的股份还有什么用?
·龙头企业是整个三农问题的支点。一个人失去胳膊可以存活,失去腿也可以存活,甚至失去五脏六腑中的某一部分照样还可以存活,但失去头就没法活,失去大脑就没法活。所以,龙头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起的是“头”的作用。要是委屈一下自己,可以换得这个“头”的安全,那就太值得了。
·多年前我是一个穷光蛋,也就是偶然赶上了党的好政策。
·我要给我的儿女留下怎样从无到有的本事,而不是留下钱财。他们学我怎样从无到有的本事,而不是直接继承我的财产。
·富贵不过三代,给后代留下有形资产不如留下无形资产。儿女们,我虽然没有给他们留下物质的东西、金钱的东西,但留下了精神。我的儿子若干年后,也许你不认识他,但只要企业活着,他就有一张“名片”。他有的不是“钱票”,而是“名票”。像可口可乐的第几代,卡耐基的第几代,洛克菲勒的第几代,这个名片多珍贵。
·像伟大领袖毛泽东,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包括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世时,支配过千万个亿,但他临走时,拿走一块砖了吗?拿走一块钱了吗……历史上那么多帝王将相,特别是秦始皇,以为能够带走什么,挖了坑埋起来。现在不是又挖出来了吗?还不是属于社会的。
·在创办蒙牛之前我算是个富人,但现在却是个负债人。
·绑票绑票,有票才绑。现在捐了,没票了,自然也就没人会绑。
·社会上虚假的东西不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大家都背会了,但不少人没有体会到。
·从无到有,不容易,快乐;从有到无,特别是有组织、有准备地从有到无,更难,但这是最大的快乐。
·共产是我的理想,跟大家分享成绩、成果和收益的时候是最快乐的。这样可以让企业活得更长,100年后大家还能想起我老牛——蒙牛的创始人。
·老板有两种境界:为自己挣钱,然后关起门来吃肉,这是“金本位”;以他所经营的这个生态圈里千军万马的幸福为幸福,这就是“人本位”。
·多数人的未来只是和“运”联系在一起,走运则兼济天下,不走运就独善其身;民营企业家的未来和“命”联系在一起,做好了,披红戴花,做不好,百米跳下。
牛根生答记者问
记者:您把股权捐出去了,未来的管理者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