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水挽余波
第七百一十四节
夜归人
千山夜已深,
落鸟思故人。
寒林观远道,
去影悠悠痕。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古诗,具有深沉的意境和内涵。
首句“千山夜已深”,描绘了深夜的山野景象。作者通过“千山”这一词,强调了山峦连绵不断的壮阔景象,形成一种广袤而静谧的氛围。夜已深,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孤寂的感觉。这一句给人一种静谧而幽深的感觉,预示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索。
第二句“落鸟思故人”,这里通过“落鸟”来寓意离群失意的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同时,“思故人”表达了诗人对远离自己的亲友的思念之情,暗示了一种乡愁的情感。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亲密关系的眷恋和想念。
第三句“寒林观远道”,这句描述了孤寂寒冷的树林旁边眺望远方的道路。林木的“寒”与前文“千山夜已深”中的“夜”相呼应,突出了夜间环境的萧瑟和寒冷。眺望“远道”,则表现了诗人对未知未来的期待与向往。林木与道路相映成趣,增添了诗意的意象,使整体画面更加丰富。
最后一句“去影悠悠痕”,这里通过“去影”表达了行人离去后留下的身影消逝的感觉。这一意象引发了对生命流逝和岁月消逝的思考。而“悠悠痕”则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印记和感伤,暗示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整句通过抽象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更迭的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通过描绘孤寂寒冷的山林夜色,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离愁和时光流逝的感慨。每一句都构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微妙片段,使整首词具有深远的意境和引人思考的内涵。
第七百一十五节
暮还
秋风不解缘,
花落故人前。
残云几回卷,
江清月近寒。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意境的古体诗,透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情感和自然的感悟。
秋风不解缘, 这句以“秋风”为开头,秋风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凄凉。而“不解缘”则暗示着人生中的种种离别和别离,以及其中莫测的因果关系。这里的“缘”指的是人世间的种种缘分,包括情缘、义缘等等。整句抒发了诗人对于缘分不可捉摸、难以理解的感慨。
花落故人前。 这句通过“花落”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而“故人”则暗示了过去的人或事物。花开花落,自然规律中的事物变化,与人生中人际关系的变迁相互映衬。诗人似乎在思念着过去的人或事,感叹岁月无情,人生匆匆。
残云几回卷, 这句以“残云”为意象,描绘了残余的云朵在天空中飘动的场景。云朵被风吹散,又被聚拢,几经回卷,显得无常而难以捉摸。这或许是诗人对于命运变化无常的感叹,也可能是在暗示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无常不定。
江清月近寒。 这句以“江清”和“月近寒”来表现自然景观,江水清澈,月光苍白。江水的清澈和月光的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冷清和孤寂。江水和月光是代表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而它们的寒冷则映射了人生的冷漠和无情。
综合来看,这首诗透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情感和命运的感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深邃而含蓄,充满了哲理和禅意,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思和感悟。
第七百一十六节
无题
天清痴暖色,
碧水挽余波。
昨夜风雨至,
依稀花欲折。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柔和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
首句“天清痴暖色”,通过天空的晴朗和温暖的色彩,表现出春日的明朗和温暖。诗人用“痴暖”来形容这种温度,暗示着春天的美好让人心神迷醉,仿佛有些不真实的感觉。这里的“痴”可能是指超越常态、让人陶醉的意境。
接着“碧水挽余波”,通过这一句,诗人描绘了湖水清澈如翡翠般的颜色,泛起微波。这里的“余波”可以引申为春日的余韵或者是湖水微微荡漾的波纹,传递出一种静谧而生动的氛围。
第三句“昨夜风雨至”,突然改变了诗的语气,从之前的宁静转向了风雨交加的情景。这里诗人描绘了春日多变的天气,可能暗示了大自然的无常和变化。
最后一句“依稀花欲折”,通过这一句,诗人表达了春雨中花朵摇曳欲坠的情景。这里的“依稀”暗示了雨中模糊的景象,花儿因风雨摇摆,似乎随时都会凋零。这一句带有一种凄美的意境,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而精准的语言,刻画了春日天空明朗温暖、湖水清澈荡漾以及春雨细腻娓娓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多变,同时也传达了生命的脆弱和变幻无常的主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七百一十七节
夜游
悲秋独欲歌,
风雨诉蹉跎。
揽怀相思至,
更与谁人说。
赏析:这首诗似乎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悲秋独欲歌, 这句描述了一个人在秋季的季节感受到悲伤并渴望歌唱的心情。秋季往往象征着萧瑟和凋零,悲秋可以理解为在秋季感受到悲伤。而“独欲歌”则表达了一种渴望通过歌唱来宣泄内心情感的愿望。这句话营造了一种孤独而渴望发泄的氛围。
风雨诉蹉跎。 这句话描绘了风雨的声音传达着一种蹉跎的感觉。风雨往往被用来象征艰难和挫折,而“诉蹉跎”则意味着风雨在述说着生命中的挫折和无奈。整句表达了一种对生活挫折和无奈的感受。
揽怀相思至, 这句话暗示了一个人怀抱着相思之情。揽怀可以理解为拥抱、怀抱,这里用来形容怀抱着相思之情。而“相思至”则表达了这种相思之情的浓烈和深远。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对于思念的强烈感受。
更与谁人说。 最后一句提出了一个问题,表达了一个人在孤独中思考,想要倾诉自己的情感却找不到倾诉对象的心情。这句话可能是诗人对于孤独的深刻体验,以及对于沟通障碍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逐句的赏析,勾勒出了一种孤独、悲伤、思念和无奈的情感世界。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中孤独、挫折和思念的感受。
第七百一十八节
痴君
花开人不知。
花落缘已迟。
唯有残香寄,
清秋逐梦思。
赏析:这首诗以典雅、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离别与思念之情感。
花开人不知。 这句话通过花开的情景描绘出一种默默无闻的美好,暗示了人生中有些美好的瞬间可能被人忽略或错过。花开人不知,意味着美好的事物不一定会被人所珍惜或关注,可能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默默绽放。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有些美好需要自己去发现,去感受,而不是等待别人来赞赏。
花落缘已迟。 这句话以花落为象征,暗示了时光流逝、事物变迁的无常。花落代表着一段美好的时光的结束,缘已迟则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遗憾。它可能暗示着错过了与某人相遇的时机,或者是与某人的缘分已经逝去,无法挽回。整句话中的“缘已迟”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感,让人不禁感叹时光流逝,缘分难寻。
唯有残香寄, 这句话通过“残香”一词,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之情。花已凋零,但留下的余香仍然存在,这种余香代表着过去美好的回忆和情感。寄托于残香,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祈愿和希望,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延续下去,希望美好的回忆能够永存于心。
清秋逐梦思。 最后一句话通过“清秋”和“梦思”两个意象,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思念之情。清秋是一个意味着季节将逝、岁月将去的时节,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而“梦思”则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思念之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向往。整句话通过清秋的萧索和梦思的怀旧,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不舍和留恋之情。
综合来看,这首诗通过花开花落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它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勾勒出了人生的离别与思念之情,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第七百一十九节
野游
远野几炊烟,
落日飞鸟还。
一片相思至,
春心共水前。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充满着浓郁的禅意和深沉的哲理,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花开人不知。 这句话表达了花开的无声无息,即便是绽放在枝头的美丽,也可能被人忽略,被世人所不知。这里的“人不知”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感知,更多地是指内心的感悟。花虽然开放,但它的存在与美丽却不取决于人的认知与赞美,而是自然的本性与秩序。
花落缘已迟。 第二句表达了花的凋谢与时光流逝的关系。花朵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凋零,这是一种必然的过程,无法阻挡也无法改变。同时,这句话中的“缘已迟”也暗示了遗憾和无奈,或许是错过了欣赏花开花落的最佳时机,也可能是错过了与花的缘分。
唯有残香寄, 第三句表达了对残留在空气中的花香的思念和寄托。即使花已经凋谢,但是它留下的香气却依然存在于空气中,它是花的余韵,是花的化身,唯一能够留在人们心中的气息。在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变迁中,唯有这残香才是最真实、最持久的存在。
清秋逐梦思。 最后一句将目光转向了清秋,清秋是一个象征着变革和净化的季节。这里的“清秋”既是一种自然景象,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净化与思考。在这个时节,作者开始反思、梳理自己的梦想与思绪,清秋的凉爽和空旷给了他思考和回忆的空间。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是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综合起来,这首诗通过对花开花落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感悟,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存在的思考。
第七百二十节
夜雨
倾山夜雨痕,
一排柳色新。
几逐飞鸟尽,
来月映残云。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间雨后的景色,通过对大自然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情感。
首句“倾山夜雨痕”,这句描绘了夜雨过后山间的痕迹。"倾山"指雨势倾泻,形容雨势的巨大和山间的广阔。"夜雨痕"则暗示了雨水在夜间落在山间所留下的痕迹,可能是溪流、水渍或者是土地的湿润痕迹。这句话中蕴含着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细微之处的敏感。
第二句“一排柳色新”,通过“一排柳色新”这样的描述,表现了雨后柳树的新绿。这里的“一排”可能指的是雨后柳树排列成行的景象,而“柳色新”则强调了柳树叶子的嫩绿和生机勃勃的状态。整句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也暗示了雨水滋润大地后的生机勃勃。
第三句“几逐飞鸟尽”,这句描述了雨后飞鸟的飞行情景。"几逐"表达了雨后飞鸟飞行的频繁和连续,似乎是在逐渐地飞远。而“飞鸟尽”则暗示了飞鸟逐渐飞离,或者是飞入远方的景象。这里不仅展现了雨后的生机勃勃,也有一种孤寂和静谧的意味。
最后一句“来月映残云”,这句表现了月亮在残云中的景象。"来月"指的是云层中隐约出现的月亮,而“映残云”则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光芒洒在残存的云层上,照耀出别样的美丽景象。整句给人以悠然、恬静的感觉,也暗示了雨后天空的明亮和清澈。
整首诗通过对雨后山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感悟。从雨水的痕迹到柳树的新绿,再到飞鸟的飞行和月亮的映照,每一句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使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第七百二十一节
羞花
几揽清风过,
相思又蹉跎。
秉烛羞花色,
一梦揽星河。
赏析:这首诗情意绵绵,意境深远,透露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绪。
几揽清风过, 这句描述了诗人在清风中几次拂过的情景。清风往往被视为清新、清爽的象征,它带着自然的气息,可能让人感到舒畅,也可能让人思绪万千。在这里,清风或许代表着诗人生活中的一些短暂而美好的时刻,可能是一段快乐的经历或者一段美好的回忆。
相思又蹉跎。 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相思之情。相思是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而蹉跎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法挽回的遗憾。诗人或许在等待着某个人,或者在回忆着已经失去的爱情,这种相思之情可能带来心灵上的苦闷与无奈。
秉烛羞花色, 这句描述了诗人在烛光下,羞怯地凝望着花的颜色。烛光通常代表着温暖与亮光,而花的色彩则可能代表着美丽与生命的绚丽。诗人可能在某个夜晚,独自一人,用烛光照亮了一朵美丽的花,而花的色彩让他感到羞怯,也许是因为花的美丽超越了他的想象,或者是因为他心中的某种情感在此刻被唤起。
一梦揽星河。 最后一句描述了诗人在梦中拥抱星河的情景。星河是广袤宇宙中的一种浩瀚景观,而梦境则是诗人内心幻想的表现。诗人可能在梦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与宁静,他试图用手揽住星河,或许是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也可能是表达了他对幻想与理想的向往
第七百二十二节
伤亭花
相思乱年华,
飞鸟尽人家。
几回风雨后,
处处伤亭花。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古典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相思之情的感慨和思考。
相思乱年华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相思之情。"相思"是一种对于远方亲人、爱人的思念之情,它常常在时间的流逝中愈发浓烈。"乱年华"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消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焦虑。
飞鸟尽人家 这句话描绘了飞鸟归巢的景象,暗喻了离别的痛苦。"飞鸟尽"表达了飞鸟纷纷归巢的情景,而"人家"则暗示了人间温暖与安宁,与诗中的相思之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飞鸟的归巢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周期性变化,与人生中的离别、相聚相辅相成。
几回风雨后 这句话通过"几回风雨后"来暗喻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坎坷。"几回"表达了时间的变迁和生活的起伏,而"风雨后"则象征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风雨过后,可能是美好的晴天,也可能是狂风暴雨,这与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形成了对应。
处处伤亭花 这句话描绘了伤心之情和凄凉的景象。"处处"表示了无处不在,"伤亭花"则描绘了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亭花在诗中常常象征着爱情和美好,而它们的凋零则暗示了爱情的消逝和时光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相思之情以及对于时间流逝和生活坎坷的感慨。这种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是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也是这首诗吸引人的地方。
第七百二十三节
夜还
相思寐难安,
清风游故园。
恨别花间泪,
孤灯照影还。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离愁别绪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离别的思念和痛苦的情感。
相思寐难安, 在这句中,诗人表达了思念之情。"相思"指的是相互思念,"寐"即睡眠,"难安"表示难以安睡。整句表达了诗人因思念之情而难以入眠的心境,睡眠被思念所困扰,心绪不宁。
清风游故园。 这句描绘了清风拂过故园的情景。"清风"象征着清新、清爽,可能也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清净和宁静。"游"这里指的是飘荡、流动,意味着清风在故园中自由自在地流动。"故园"则是指诗人熟悉的故乡或故地,与诗人的思乡之情相呼应。整句通过描绘风景,凸显了诗人内心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恨别花间泪, 这句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流下的眼泪和内心的悲伤。"恨别"表示对离别的不舍和痛苦之情,"花间"则是指离别之地,可能是花园或者花丛之间。在这里,花作为诗人离别时的背景,与泪水相呼应,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伤和眷恋。
孤灯照影还。 这句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孤寂地照亮了自己的影子。"孤灯"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照影"则是指灯光投射下的影子,可能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还"则可能表示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对过去的追忆和回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离别时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痛苦。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感情世界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