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小故事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小故事 > 1976年的那个春天

1976年的那个春天

时间:2024-08-09 09:58:18


   

  那一年是1976年,是我记忆中最苦的一年。尤其到了开春后二三月间,我家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榆树皮、烂红薯,我们都吃过,一个个吃得黄皮寡瘦、皮包骨头。母亲望着我们,常常唉声叹气。


   

  那时讲阶级斗争,特别看重家庭成分。因爷爷是地主,土改时我们家的成分就划成了地主,全家都跟着倒了大霉。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家里没有分到自留地,全靠队上分一点少得可怜的粮食。我们家有6口人,父母和我们兄妹4人,虽然父母不管晴天雨天都在地里干活,可分得的粮食还是不够吃,我们碗里经常是稀得见影的糊汤。面,很少吃;馍,半年都吃不上一次。有时,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家的孩子吃馍,望得眼睛直冒火。母亲是个很硬气的人,每当这时候,她就会把我们喊回家。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母亲下了狠心,准备把妹妹送人。


   

  妹妹长得很机灵,虽然瘦,可一双圆圆的眼睛水灵灵地转着,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十分可爱。她很懂事,常提着篮子到田里扯猪草,帮母亲烧火。晚上,母亲和父亲下地回来乏了,她会端来一盆洗脚水。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妹妹,就连隔村住的姑姑几天没见到妹妹,都要来看看。姑姑来时,总会拿几个煮鸡蛋或者蒸馍给我们解馋。妹妹自然是分得最多的。


   

  姑姑那时已30多岁,嫁给姑父10多年一直没有生育,两口子一直盼望有一个孩子,眼睛都望花了。姑姑每次来总是一把抱住小妹就舍不得松手,仿佛亲不够似的。她经常对我母亲说:“我要是有小苗这么个乖女儿该多好啊。”这时,姑父也会在旁边打趣说:“想要的话,就给嫂子说说,把小苗送给我们算了。”说完,两人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母亲忙调过头,装作没听见,忙别的去了。


   

  姑姑又去逗妹妹:“小苗,跟姑姑回家好不好?”


   

  妹妹偏着小脑袋,眼睛眨啊眨地说:“我要跟姑姑了,妈妈没有了女儿咋办?”一句话让姑姑、姑父都笑了,母亲也笑了。


   

  随着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母亲终于硬下心来,决定把妹妹送给姑姑养。一天,她把我们4个孩子叫到跟前,红了眼圈,一个个望了一会儿,说:“喜欢吃馍吗?”


   

  “喜欢!”我们都高兴得两眼放光,以为母亲要给我们做馍吃。


   

  “你们姑父是老师,家里有馍有米有面,要是给你姑姑和姑父当孩子,就能顿顿吃馍。”母亲把姑父家的情况描述了一番,接着问姐姐愿不愿意给姑姑当女儿。


   

  姐姐忙摇摇头,说她不吃馍,也不去姑姑家。


   

  母亲看向我和二姐,我们都说我们也不爱吃馍,不去姑姑家。


   

  小妹眨着大大的眼睛,想了一会儿,说:“我想吃馍,可不想离开家,舍不得妈妈。”


   

  母亲听了,眼泪直流,一把抱住妹妹,拍着她的头,说:“妈妈没用,妈妈让你们受苦了。”然后抹着眼泪,让姐姐带我们出去玩。我们都高兴地跟着姐姐去院子里玩了,谁也没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


   

  一个星期天,姑父来到我家。那天上午,我们吃了一顿平时很少吃到的锅盔。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两个鸡蛋煮了给妹妹吃。妹妹坐在板凳上,一下一下地剥着蛋壳,把我们都馋死了。我们都围着妹妹,看着她手里的鸡蛋,眼里仿佛长出了舌头。妹妹很懂事,把一个鸡蛋剥开,吃了一半,然后让我们每人尝一点。


   

  母亲不许我们吃,红着眼睛对妹妹说:“赶紧吃,吃得饱饱的,到姑父家去,给姑父和姑姑当女儿,以后顿顿吃鸡蛋。”


   

  母亲话还没说完,嘴里还含着鸡蛋的妹妹就“哇”地哭了起来,喊道:“妈,我不吃鸡蛋,我不去。”我们急了,忘记了吃鸡蛋这回事,也都跟着哭起来,不让妹妹走。母亲更是眼泪直流,姑父和父亲都红着眼睛。母亲见妹妹哭得太伤心,害怕自己改变注意,忙对姑父挥挥手,说:“你们――就走吧。”


   

  姑父挠着头,望了一眼母亲,接过父亲怀中又哭又踢又喊的妹妹,背着,走了。沉沉的夕阳下,远远地传来妹妹的喊声:“妈,我不去,我不去――”


   

  母亲站在门外的大树旁,靠在树身上,呜咽着哭。母亲被父亲搀扶回房中,倒在床上大哭。我们也眼泪汪汪地围在母亲身旁,父亲坐在旁边一声不吭,“吧嗒吧嗒”地吸烟。


   

  大概一顿饭工夫,突然听见外面响起了“咚咚”的脚步声,接着一个人一头撞进来,是姑父。他满头大汗,十分着急地说:小妹丢了!


   

  “丢了?!”我们都很愕然地望着姑父。姑父红了脸,好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


   

  原来,姑父背着小妹走了一段路,上厕所时把小妹放在路边,告诉小妹在那儿等他,等他从厕所出来一看,路上早没了小妹的人影。姑父喊了几声,也没人应答,他心里就慌了,就近找了一会儿,又问了几个人,都说没见过孩子,姑父便急急忙忙地跑到了我家。


   

  母亲一听,急得大哭起来。还是父亲沉得住气,说不要急,或许是藏在哪儿了,让我们赶紧分头去找。我们分成几路,一边喊,一边寻找,包括刺架、山洞、沟渠,都一一钻进去看,从太阳落山找到月亮升起,都没找到人。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地聚在村口。


   

  母亲坐在大树下悲痛地哭着,边哭边喊:“苗苗,快回来吧,妈妈再不把你送人了。”她嘶哑的声音在山里一声声回荡,可就是不见妹妹的影子。


   

  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还是先回去,吃了饭再打着火把来找,没有亮光,怕不行。”我们一个个都无精打采,扶着哭哭啼啼的母亲往回走。


   

  回到家,做饭时发现家里没有柴火了,母亲让我去抱。我家的柴草都放在屋子的后檐下,避免淋雨。一般情况下,我们晚上都怕到那儿去,因为黑黢黢的,很吓人。


   

  那晚月光很亮,月色照在后檐下的柴堆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我走到柴堆前,刚准备抱柴,突然听到柴堆里有声音,吓得转身就跑。


   

  父亲和姑父听了我的话,都睁大了眼睛,忙打着电筒,拿着木棍来到柴堆前,果然听到柴堆里传出细微的“哧哧”声。


   

  我们几个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靠在母亲身旁,生怕柴堆里跳出一只狼来。父亲一手拿着木棍,一手伸过去,一下子掀开上面的一捆柴草。明亮的月光下,柴草堆中躺着一个孩子,是妹妹!


   

  妹妹已经睡着了,眼睑上还挂着眼泪,嘴高高地噘着。母亲轻轻走过去,抱起妹妹。妹妹大概白天太累了,睡得很沉,梦里还说:“妈,我不去,我再也不馋嘴了,再也不要吃馍了。”


   

  母亲一把紧紧地搂住妹妹,一声声说道:“苗苗,妈再不把你送人了,妈再不把你送人了。”


   

  第二天,姑父准备回家,临走前,对我母亲说:“嫂子,孩子就不要送人了,日子再苦,大家帮衬一把,总会熬到头的,不要让孩子受委屈了。”姑父回去后,下午就和姑姑一人背了一袋粮食送过来,靠着那两袋粮食,我们熬过了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1978年分田到户,我家也分到了土地,从此再也没有挨过饿。


   

  30多年来,我们家的日子虽然一天比一天好,白米细面已成家常便饭,可我仍忘不了1976年春天的那件事。我想,那些年完全是亲情让我们度过了饥荒。亲情,有时比粮食更重要。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