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重要展藏

“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重要展藏

时间:2024-10-25 03:21:24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

金牛山人化石

晋侯稣钟(其一)

刻辞卜甲金牛山人化石

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永安乡。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吕遵谔带领旧石器时代考古方向的研究生进行田野考古教学实习时,发现了金牛山人化石。化石共计50余件,包括头骨、脊椎、肋骨、髋骨、尺骨及手脚等部分,属同一个体,女性,年龄在20至22岁之间,年代距今26万年左右,为迄今发现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骨架。

金牛山人头骨保存十分完好,有一些与北京人相似的原始特征,但脑量显著提高、吻部后缩程度比北京人更加明显。根据头骨形态特征分析,金牛山人属于古老型智人(ArchaicHomoSapiens)。作为研究东亚地区古人类体质演化的关键材料,这一发现被列入1984年“全国五大考古发现”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图注:金牛山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辽宁营口金牛山A点洞穴出土)

鸮面

1958至1959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修建工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建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由高明、杨建芳、张忠培负责,对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鸮面就是在此次发掘中发现的:泥质褐陶,手制,正面塑出鼓起的双目和尖喙,头部上方两侧还有双耳的残迹。鸮面构图简练而传神,是新石器时代先民艺术创作的代表,后成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平台Logo设计原型。

(图注:鸮面,新石器时代晚期,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鸮面

晋侯鸟尊刻辞卜甲

2003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员徐天进带领学生在周公庙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于庙王村附近发现了两片带有55字刻辞的卜甲,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2004至201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周公庙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目前共发现7处墓地近千座墓葬,4处铸铜、制陶手工业作坊遗存,4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并在5个地点发现近万片甲骨,被选入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件刻辞卜甲龟背甲残片,甲内面经过锯削、锉磨处理,局部外侧经切锯,在颈板处有一圆钻。甲上有一钻,最初加工成椭圆形,外侧施凿。

(图注:刻辞卜甲,西周,陕西宝鸡岐山周公庙遗址采集)

晋侯鸟尊

1992至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进行了6次大规模发掘,发现9组共19座晋侯及夫人异穴并葬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资料最丰富的周代诸侯墓地,为研究周代埋葬制度、探讨晋国历史提供了空前丰富的资料。以其在学术研究上的重大价值,晋侯墓地曾于1992年、1993年两次选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2001年选入“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这件鸟尊2000年于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图注:晋侯鸟尊,西周,山西曲沃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晋侯稣钟(两件)

1992年于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总16件,其余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购藏。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16件钟上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经过。晋侯稣因战功多次受赏,故作此编钟为记。钟上所记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铭文全部为錾刻,亦是西周青铜器首见。为第一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图注:晋侯稣钟,西周,山西曲沃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

198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对观台磁州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80平方米,清理了以9座烧瓷窑炉、1座釉灰窑以及加工原料的大碾槽为代表的大批遗迹,出土了内容丰富、数量巨大的遗物。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是磁州窑典型风格的代表作品,应该是用作花瓶或盛放醴酒的酒瓶,具有挺拔的造型,强烈的黑白反差,自由潇洒的纹样,是民间艺术的集中体现。类似的器物,国内出土和馆藏不超过3件。

(图注: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金代,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出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