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创意短视频:中国政经要闻国际传播的新尝试

创意短视频:中国政经要闻国际传播的新尝试

时间:2024-11-06 09:26:26

周舟新华社对外部记者

今年3月,新华社以外籍记者海伦·本特利看两会的方式,制作了系列创意短视频,在议题设置和表达方式两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视频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反腐等海外关切的重大主题,中英文版在新华社新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全平台播发后,达到百万级点击量,反响正面热烈。笔者试以“海外传播”“创意”“短视频”三个关键词为线索,分享中国政经要闻国际传播的几点经验。

一、找准痛点

报道中国大政方针是国家媒体不容回避的“正剧”,这类重大议题的国际传播,相比主题轻松、画面鲜活的人文故事,更易落入“语焉不详”和“大而化之”的窠臼,在读者注意力短暂的社交媒体上尤其如此。

对外报道一向讲究“小切口,大主题”,可在三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中,讲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都略显拖沓。实践经验表明,要寻找一个切中要害的“简切口”,“断其一指,不计其余”。《驾驭中国经济》只抓取了两个要点:一是增长与就业。就业是特朗普竞选主打的经济目标,相比赤字、外贸、工业增加值等专业指数更容易被普通受众理解,恰好也是美国受众最关心的经济议题。二是转型与稳定,这两个概念听起来比较宏观,传统的处理办法是选择一家微观企业,以小见大。即便如此,由于时间限制,细致地展开故事也很困难,难免会“事小帽子大”,这也成为该稿件在形式表达上的难点。策划《反腐这盘大棋》时,同样经历了痛苦取舍的过程,最后选择了“守法还要守规矩”“贪腐必受惩处”“反腐没有终点”三个言简意赅的切入点。

不少政治经济概念,大家模模糊糊地知道,较真起来却又说不明白。对外传播就是一个较真的过程,报道必须要尝试着像庖丁解牛般,切中肯綮,两三刀就把“脊梁骨”剖出来,即从离散的信息中,寻找联系,提炼要点。

二、融合表里

第二道工序是选择最适宜的表达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主题和形式的确立往往不分先后,一个好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对主题删繁就简,同时也要警惕“为技术而技术”“以形式定内容”的做法,“内容为王”并没有、也不会过时。

实际上,近一年来,Flash、脱口秀、编曲、H5、VR/AR、航拍等各样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受众已表现出“审美疲劳”,仅靠“花哨”的形式就获得病毒传播的难度与日俱增。有人说,文案策划是锅里的菜,表达形式是桌上的盘,菜做好了就去装各种盘。笔者认为,如此形容“新闻厨房”并不贴切。更准确的比喻是“食材”与“烹法”,两者相互限制,相互促进。

以上述两个短视频为例。《驾驭中国经济》设计外籍记者坐在汽车副驾上,在行驶过程中用“脱口秀”的形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表面的形式受到美国综艺节目《晚间秀》外景时段类似场景启发,米歇尔·奥巴马出境当期创造了数千万的YouTube观看量。作品自身的创新之处在于,开车的场景与要表达的内容是同一的。创意抓住中国经济处于“换挡期”这一判断,将比喻视觉化,看看真实生活的“降速-换挡-再提速”是如何发生的,把主题和形式融合起来,互为表里。一旦确立了形式,新的表里联系又生发出来——汽车马力与经济增量、紧急刹车与经济危机、安全防护与稳中求进、节能环保和绿色理念、搭载乘客与扶贫攻坚、道路共享与“一带一路”。尽管最终版本对各意象进行了取舍,但是保证了稿件既立体多姿,又风趣畅达。

《反腐这盘大棋》的思路也是如此。我们总听人说,中共在“下一盘大棋”。把一盘棋当真还原出来,拓展了这种想象。其实许多好莱坞科幻片就是把生活中的某个寻常比喻“实景化”。本作品选用了国际象棋,其一,考虑到国外受众的认知度;其二,国际象棋的棋子形象立体,视觉冲击力强,最初的想法参考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巫师棋的桥段。

接下来的工作是依内容打磨形式。在习近平谈反腐材料、中共纪律法规和历次全会讲话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兵”“象”(主教)“马”(骑士)三个棋子作为主线。“兵”在棋局一线,级别不高却布局谋势,用来比喻“打击贪腐”、自身也“拒腐防变”的一线纪检监察人员;“象”立于支角,轻易不会走动,象征着党的规矩;“马”灵活突进,走法出其不意,恰好象征了巡视组。终局时,一“马”一“象”将军擒王,击败黑方,视觉和情感冲击力强。一场棋盘风云,配合外籍记者的讲解和AR动画,在3月12日最高检公布2016年涉嫌职务犯罪受调查人数时播发,巧妙传播了新闻事件背后中共“立规矩,破贪腐”的决心。

作品中的行棋选择了1851年阿道夫·安德森战胜莱昂内尔·吉塞瑞茨基的“不朽名局”,尽管作品并不对每一步走法加以比附,以免被“对号入座”式地过度解读,但每个镜头都经得住专业人士的“挑剔”。

短视频的复杂之处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交媒体上个体的话语权强大,可能从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评判作品,要避免传播出现“歪楼”,每一个细节都要有所设计。

习近平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李克强说经济增长像“武僧翻跟头”,王岐山用“波浪运动最省力”形容中美关系发展,王毅把美朝对抗比作“迎头相撞的列车”……这些话语本身就在设喻言理、表里一体,都是可供短视频创作的“食材+烹法”。VR、动画反倒是更外在的技术“盘子”。反之,若不加消化地对“供给侧改革”“四个意识”等抽象概念“硬说硬译”,用再花哨的“盘子”也可能“入口不入心”。

三、制造风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主张“为情而造文”,而非“为文而造情”,其中情意为实,文采为形,从而阐明了主题与风格的关系。短视频中的“文采”是多媒体化的“辞藻”——画面、构图、色彩、音乐、音效、动画、字幕,就像烹饪中的“色、香、味”,全面考虑,才能营造出统一的风格。

首先是“色”,即画面。《驾驭中国经济》车内部分是佳能16-35mm广角镜头拍摄的,镜头可以将车窗两侧外的运动物体收入画面中。运动物体可以分散受众的部分注意力。画面有动感,即便主题非受众兴趣所在,也会延长其好奇心持续时间。从心理学角度看,受众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所期待时,更易于等待。相反,坐在演播室的固定机位前,就不会促发悬念期待。

简单说,别让受众第一眼就把你的表达方法看穿了。社交媒体往往是一个展示自我优越感的圈子,只有让受众获得智性上的愉悦,才能促成转发和互动。

其次是“香”,即音乐。笔者有三点经验。第一,配乐不是“后配”的。把片子剪辑好了再去寻找音乐是难以奏效的。画面的运动逻辑和音乐节奏是不可分割的,画面变化如果和节奏合拍,受众可以获得很大的心理满足,也最容易接受你正在表达的观点。第二,别忽视音效。汽车加油有“轰鸣”,“马”运动有“嘶鸣”,音效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制造强烈的“代入感”。我们有时会评价说某某是个“大片”,某某有点“山寨”,差别就在于是否创造了“代入感”。

最后是“味”,这主要体现为对总体节奏的把控调度。摄影和视频都是画面,但摄影作品是永恒的空间艺术;视频则是瞬息的时间艺术。短视频的逻辑要简单直白,“草蛇灰线”“春秋笔法”毕竟太过高冷,视频受众捕捉不到也没有时间去捕捉隽永而悠长的意韵。因此在短视频整体架构安排上要层次分明。

关于强化作品层次结构的办法,笔者总结了两点。一是模块化操作,把作品分给三五个问题。例如“经济增速慢不慢”“金融风险大不大”“经济转型难不难”;“中纪委是什么”“中共有哪些政治规矩”“巡视组巡什么”等等,让受众每隔几十秒有重新集中注意力的机会。二是以字幕和动画加以辅助,前提是删繁就简。文字越扼要越好,元素越简单越好;除非另有考虑,特效和色彩要保持统一,切莫喧宾夺主,让人“跳戏”。

短视频是一个比较时髦的事物,从介质上看,主要指适合于移动设备收看的视频,但在题材、风格方面并无一定之法,甚至时长时短也更多只具备统计学意义。

笔者认为,就采集端而言,着力点是挖掘创意。在中国政经要闻和海外传播两个维度的约束下,更增添了创意表达的难度。社交媒体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为中国新闻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改变“西强我弱”的格局尚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对外报道工作者将内容和形式创新常态化、深入化,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制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责编:吴奇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