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2015年,超过32万9千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易地搬迁,在水资源、交通更为便利的新家安顿下来。大多数移民的人来自西海固——宁夏南部六个县的统称。
“逐水草而居。”生活在贫瘠之地的农民希望逃离恶化的环境,逃离封闭大山的禁锢。
因此,他们继续选择移民。根据宁夏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规划,八万人将易地搬迁。
树挪死人挪活
“树挪死,人挪活”,生活要朝前看。44岁的安彦龙坚信如此。2014年4月,安彦龙一家搬到了宁夏首府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从老家到新家,开车需要五小时左右。
安彦龙的老家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冯庄乡瓦付村,“老家有树有地,可全是靠天吃饭,雨水一少一年就瞎忙活了。去最近的小卖部都得走五公里,进城一趟更不容易,一遇到雪天、雨天哪也去不了。”安彦龙说。
2014年,缴纳了1.28万元的安置费,安彦龙一家分到了54平方米的房屋、人均一亩地、一户一头牛。新家所在地滨河家园作为此轮搬迁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如今居住着1.68万人。冬日的暖阳下,几名老人坐在墙角晒着太阳,鲜少在路上看到年轻人。
“老家虽是窑洞,但好在宽敞,新房子确实有点小,所以又在院子里盖了灶房和父母住的屋子。”安彦龙说。
在滨河家园,安彦龙忙碌于自己的新工作,无暇顾及这些生活的烦恼。他在离新家三公里的红树莓种植基地找到了工作,月薪3600元。最近,城里人流行用红树莓做甜品,一盒可以卖到20块钱。
“新家吃水好、交通好,花10块钱就能上银川浪(玩),打工方便,老人看病方便,娃娃回家也方便。”养育三个儿女的安彦龙说。
不是所有搬到新居的人都满意新的生活。银川市扶贫办主任郝希奋说:“让移民搬下来只是第一步,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才是关键。”
郝希奋忙于引进针织厂、奶牛和肉牛养殖场、花卉种植基地等,尽可能为移民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银川市每年拿出5000万元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场进入移民安置区,实行产业先行,使移民落户就能就业。
土地越来越少怎么办?
安彦龙的老乡、现居住于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的闫生龙所在的村子没有列入搬迁计划,但是2003年,他花光所有积蓄——7000元,在中圈塘村买了11亩地和1000平方米的宅基地。
离乡背井之后,路并不好走。因为没钱,闫生龙一家拖了四年才修起两间房,真正搬到中圈塘村。“辛苦是辛苦,但生活有奔头。”他说。不到十年间,他花了12万,新修了三间房,买了蹦蹦车,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五年前,闫生龙刚搬过来,政府指导他种酿酒葡萄,赚了些钱。但现在,葡萄园太多了,葡萄价格下跌,他在葡萄园里套种了黄花菜,想方设法增加收入。
相比新的移民,闫生龙庆幸自己动身得早。他曾去看望过搬到滨河家园的亲戚。说实话,他有点担心他们的生活。
“我们农民就得有土地,可他们说是有土地,却连哪一块是自己的都不知道。说去打工,可哪有那么多工来打?”闫生龙说。
长期关注移民工作的宁夏社科院综合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耀武告诉记者,目前一些移民村面临的难题是当初考虑安置多于未来发展。一方面分配给移民的土地不多,不足于支撑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招商引资不够,企业未能进入移民村给移民提供就业机会。“政府需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为移民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并引导更多产业进入移民区,增加就业机会。”他说。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