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数据新闻在对外报道中的运用及问题

数据新闻在对外报道中的运用及问题

时间:2024-11-06 10:53:18

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琦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是近年来新闻实践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指的是由数据驱动(data-driven),从中挖掘新闻价值,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予以可视化呈现的新闻报道方式。近年来,《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纷纷进行了数字化改革,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如《雪崩》《伊拉克战争日志》等),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相比之下,在对外传播领域,中国的数据新闻发展方兴未艾,不仅实践者较少,而且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相比国外的实践仍有不小差距。

一、数据新闻在对外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数据新闻是互联网、物联网及信息处理技术高度发展下的产物,具备其他报道方式难以替代的优势。它能以美观的可视化设计及用户友好的交互设计向新闻受众传达海量且复杂的信息,提升对外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最终增强中国媒体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在当下的国际传播环境,数据新闻应用于对外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大数据”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在大数据时代,不仅人们每天的行为活动都能以数据的方式储存下来,而且信息处理技术也日新月异。相比小数据时代新闻线索的有限,如今可供媒体人挖掘的新闻报道“原材料”更为丰富了。其中,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赋予记者从另一个视角审视世界、发现问题的可能性。“相关关系很有用,不仅仅是因为它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而且提供的视角都很清晰”①,尽管它得出的结论仍需得到因果关系的论证。同时,借助先进的技术,媒体人从数据中挖掘新闻价值的各项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海量的数据资源作为一种新闻素材,驱动了数据新闻报道的产生,正在成为传媒行业中一种新的生产力及竞争力。对外新闻报道的内容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塑造国际形象,维护自身利益,宣扬本国立场和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的国际传播环境仍然维持着“西强我弱”的态势,忽视大数据潜在价值意味着失去大量可能的新闻源,这不仅将削弱中国媒体在国际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更可能导致这些媒体话语权的逐步丧失。

2.数据的客观性更容易让传播受众信服

新闻客观性一向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是传统媒体经常出现“把关人”充当新闻事件“裁判员”的情况,难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然而,国外受众之于新闻最重要的诉求之一便是新闻报道立场的客观。相比文字新闻,尽管数据新闻仍然需要媒体人进行把控和处理,但它给受众留下的印象是,更为直观、如实地反映事件真相。

此外,新闻受众身处传播环境的改变,也将影响他们对于对外新闻报道的需求和兴趣。Web2.0的发展,大数据的出现,让人们暴露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早在2006年,EveryBlock的创始人艾得里安·霍洛瓦季(AdrianHolovaty)就认为,“报纸网站应当停止以故事为中心的视角”,受众需要更多的“结构化数据”,即“虽具有不同属性,但持续地交叉于同一个主题的信息”②。因此,在当前传播环境下,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更容易满足受众的需求,令他们信服。

3.数据信息的可视化设计有助于降低“文化折扣”

在对外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容易导致媒体产品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文化折扣”。由于语言、语境、思维模式等的不同,文字信息的传播常常面临许多阻碍,而经过可视化处理的数据新闻则更为直观、易懂,有助于降低“文化折扣”。一方面,数据信息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均较强,能通过可视化设计得到良好的展现,受众在“解码”数据新闻时会减少个人主观色彩的介入。无论是拥有怎样文化背景的族群,人们基本都能区分数据量的多少,这有助于增进对外新闻报道传受双方的共同理解。另一方面,“读图时代”,色彩斑斓的图片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且可视化的信息要求的阅读能力远远低于纯文本信息,这增加了不同地区、族群、语言、文化水平的受众准确理解新闻传播者目的的可能性。

4.数据新闻的交互性能加强报道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在Web2.0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传统被动的新闻“受众”变成了拥有主动性的“用户”。用户话语权的实现,使媒体内容市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进行转变,用户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促使了个性化定制媒体产品的飞速发展。数据新闻能反映某个视角下某个新闻事件的全貌,信息量非常大,可以满足用户对该新闻事件进行“刨根问底”的需求。虽然不少数据新闻是静态、二维的图片,但是研究国外许多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也可发现,它们不仅在可视化设计方面美观清晰,而且许多还是动态的、立体的、交互的。这不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新闻事件,而且还加强了报道的针对性与趣味性。通过与新闻网站的互动,用户不仅能随心所欲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也增加了用户接收信息这一过程的趣味性,加深了用户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二、数据新闻在对外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数据新闻具有许多优势,对于中国的对外新闻报道来说,是一个提升媒体话语权、缩小“西强我弱”差距的重要契机。目前,在数据新闻领域,尽管国内的实践者众多,但出色者鲜有,在对外新闻报道领域进行数据新闻应用的出色实践者更加稀少,相比国外优秀的媒体,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

1.对外新闻报道中鲜有采用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

据笔者统计,2016年5月1日至5月20日期间,《纽约时报》图像团队@NYT_Graphics及其成员一共在推特(Twitter)上发布了32条推特,分别涉及印第安纳州选举、全国选举情况、加拿大火灾、退出的总统候选人、巴西政治危机涉及人员、芝加哥非裔美国人的民调、共和党对唐纳德·川普(DonaldTrump)的支持情况、加拿大火灾后的烟云、川普侮辱他人的统计、川普与共和党人的分开、巴西政治危机主要人员之间的关系、俄罗斯兴奋剂事件、法官缺席对最高法院的影响、美国费城铁路脱轨、巴格达恐怖袭击、埃及航空失事、川普的财务披露等17个话题,平均每天发布推特1.6条,每天涉及0.85个话题。

相比之下,中国的几大外宣媒体在国外社交网站上鲜有采用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笔者分别统计了5月1日至5月10日之间《中国日报》(ChinaDaily)的脸书(Facebook)账号和人民日报的推特账号@PDChina,以及5月11日至5月20日之间新华社(ChinaXinhuaNews)的脸书账号和《环球时报》(GlobalTimes)的推特账号@globaltimesnews。其中,《中国日报》在十天之内共发布了32条脸书状态,无一有关数据新闻;新华社共发布了149条脸书状态,仅有1条“近似数据新闻”,为信息可视化图片;《人民日报》共发布了426条推特,无一有关数据新闻;《环球时报》共发布了466条推特,仅有3条为“近似数据新闻”。虽然数据新闻的生产周期较长,且本次统计的样本量较小,但仍然能从结果中发现:数据新闻还不是中国外宣媒体采用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

2.仅将数据新闻等同于信息可视化

数据新闻,特别是静态、二维的数据新闻,通常都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但这不意味它完全等同于信息可视化。然而,目前国内许多媒体却是将这两者简单地划等号,没有触及数据新闻的核心,导致在对外传播中许多数据新闻只能被归类为“近似数据新闻”,或是数据新闻的“初级版”。数据新闻的核心要义是大数据驱动,即通过处理大数据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例如:英国《卫报》数据新闻的成名之作《伊拉克战争日志》便是在海量数据驱动下运用可视化技术呈现出来的优秀作品。2010年10月,《卫报》借助谷歌地图软件,将来自维基解密网站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近40万条数据制成了一张点描图(dotmap)。地图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在伊拉克战争中发生的一次人员伤亡事件,点击后会弹出每一个事件的“新闻六要素”信息,将整场战争转变为一个连续的新闻数据集。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许多与数据相关的对外新闻报道仍然停留在信息的可视化层面,即用可视化技术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将新闻报道“包装”起来,却没有很好挖掘大数据背后的价值。环球时报网站上有一个名为信息图(Infographics)的板块,发布了许多与数据相关的报道。比如:2016年5月18日,该板块发布了一张题为《中国极度短缺儿科医生》③的信息图,说明了中国儿科医疗的现状、导致原因、解决办法和目标。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文字,只有在现状部分将少量的数据以可视化的图形表现出来。假如将可视化的“外衣”去除,这则报道除了不那么美观以外,仍然可以成立。该板块类似的信息图报道还非常多,尽管都包含了数据信息,但它们仍然是“扁平化”的单条新闻报道,而不是“立体型”的新闻数据集。

此外,交互性能够将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立体化分层排列,用户每点击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便可以获得该数据子集的信息。然而,除了少量的个例以外(如英文版财新网(CaixinOnline)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周永康和金道铭的两则数据新闻),对外新闻报道中的绝大部分数据新闻(或“近似数据新闻”)都是静态的二维图像。

3.数据开放程度不足造成数据资源稀缺数据是数据新闻的根本来源和驱动力,没有足够数据的支撑,便无从谈数据新闻的生产。欧美国家的数据新闻较为发达,很大部分原因是其背后政府政策的支持。自2009年以来,美国奥巴马政府接二连三地签署、颁布了与开放数据相关的政策,这无疑为数据新闻的发展添加了源动力。相比之下,《2013年全球数据开放晴雨表报告》显示,中国在国际贸易、健康、教育、犯罪、环境等领域开放的数据均较少,这说明未来中国在这个领域可以开放和利用的空间仍然很大④。不过,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媒体行业所能利用的“原材料”便相对稀缺,最终将影响数据新闻产品的质量,以及对外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除了从政府获取数据这条渠道以外,媒体行业还能寻求第三方数据公司或社交媒体的合作,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与百度合作的“‘据’说春运”便是一个很好案例。然而,与第三方数据公司或社交媒体进行合作的方式存在以下两方面的潜在问题。一方面,目前中国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大科技公司或第三方数据公司经常进行互相之间的数据屏蔽,致使彼此的数据信息无法进行共享。如果数据新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进行挖掘,则可能导致结论有失偏颇。另一方面,以盈利为导向的第三方数据公司收集的数据主要是以消费者行为、兴趣与需求作为衡量指标,其中又有多少是站在公共利益角度的大众媒体可以利用作为公共议题的数据呢?这也成为影响数据新闻报道范围和种类的一项潜在因素。

4.数据新闻生产过程缺乏数据思维人才传统媒体拥有良好的新闻思维,擅长处理新闻各个要素的文字信息,这在大数据时代依然非常重要。然而,相比传统的文字报道,数据新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结合数据思维进行生产。因此,匮乏数据思维人才,也是目前对外报道中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之所以对外报道中的数据新闻仅仅是“新瓶装旧酒”,这说明媒体人仍然运用传统的新闻生产思维进行数据新闻报道。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数据新闻刚刚出现,目前在业界工作的媒体人之前普遍未受过相关思维和技能的训练,转型面临困难也是情理之中。因此,如何打破霍洛瓦季提到的一向“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方式,融入数据思维,同时提升媒体人的数据挖掘能力及可视化交互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未来中国数据新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另一方面,数据思维也不意味着唯数据论。数据相关关系的价值伴随着大数据的出现而变得重要,然而,与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有所不同的是,媒体人应当警惕由此衍生出来的“假结论”。在商业领域,对一个消费者行为的预测错误的代价并不大,且改正速度也较快;然而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影响力巨大,一旦“轻信”数据,则可能造成覆水难收的效果。因此,在如火如荼展开的数据新闻教育中权衡两种思维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三、结语

数据新闻是传统媒体面对时代变革时应运而生的产物,它不仅给新闻生产过程带来了一系列变革,更影响着未来整个传媒业的竞争格局。目前,中国的数据新闻正处于起步阶段,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共同导致了不少问题的出现。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传播在本来弱势的情势下更是面临重重挑战。因此,如何在大数据时代适应传媒业的这一新兴模式,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解决目前中国数据新闻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不断提升外宣媒体的传播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亟待深入研究与探讨。

「注释」

①ViktorMayer-Schönberger、KennethCukier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7页。

②AdrianHolovaty,Afundamentalwaynewspapersitesneedtochange,http://www.holovaty/writing/fundamental-change/,2006-09-06/2016-05-23.

③该报道的原文标题为:ChinaFacesSevereShortageofPediatricians。

④TimDavies,OpenDataBarometer:2013GlobalReport,p19-p20.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