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从古代智囊中汲取智库建设的营养(下)

从古代智囊中汲取智库建设的营养(下)

时间:2024-11-06 11:03:21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上接“智库讲述之二十九”)

明清“幕府制度”成为古代智库发展模式的终点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皇帝总揽军政大权,乾纲独断。中央政权得到空前巩固,职官制度也更加完备,官僚均由朝廷任命,都是朝廷命官,从官制而言已经没有幕职的性质。

传统的幕府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由于明清独特的政治社会环境,幕主私人设置的幕府成为地方不可或缺的辅佐机构。明清时期,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削弱了官员对国计民生的了解,治国理政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地方官僚制度不完善,编制稀少,各级长官难以事事躬亲。“夫督抚司道郡县,即有杰出之材,不能不待助于襄赞之人,故幕宾之不可无者,势也。”(《澄怀园文存》)因此,设置幕府、延请幕友(俗称“师爷”),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迫在眉睫的。随着明朝督抚发展成为地方长官,明清幕府兴起,直至辟幕成风。“上自督抚,下至州县,凡官署皆有此席”,以至当时有“无幕不成衙”的说法。由此可见清朝幕府的规模之庞大、发展之鼎盛。

与传统幕府制度相比,明清幕府制度有属于自身的特点,在清朝恢复了隋唐之远的辟幕之风,完成了幕僚制与正官制的分离,实现了幕僚的专业化,“开始走向职业化”。入幕者不拘于功名德行出身,非官非吏,协助幕主处理具体琐碎的政务公事。幕友与幕主是平等的私人雇佣关系,“常处于师友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

正如学者张纯明所言:“元明以后幕职和以前迥然不同。法定的佐治人员形同虚设,位卑禄微,不足轻重,人以杂流目之。地方官吏办事不能无人,法定的人员既然不中用,只好在法定以外谋补救的办法。”值得注意的是,“晚清幕府也超越了传统幕府”,随着清王朝内忧外患的不断加剧,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晚清幕府实现了对传统幕府的回归,幕府规模大,幕僚拥有正式职衔,地位高,权力大。同时,晚清幕府呈现出许多独特特点:史无前例的事权扩张,前所未有的洋务外交运动,以及无法想象的以幕主为中心的派系割据之祸。

此外,民国时期,幕府制度“非但没有遭到根除,反而与时俱进,仍然活跃在民国政坛上”,不过是以现代行政机构的面孔出现,但仍然没有改变为一人(幕主)效劳的本质。孙中山为保护革命果实,无奈采用幕府制度;袁世凯为实现个人独裁统治,实施霸府政治,“当选”中华帝国皇帝;蒋介石充实完善侍从室,独揽党政军大权,建立了专制独裁的蒋家王朝。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国幕府制度迅速消亡,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现代智库与古代智囊的比较

现代智库起源于古代智囊,却与古代智囊有最大的区别。

古代智囊是依附帝王、重臣,具有强烈的“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传统观念。虽然那代表着某个时代士大夫、读书人的功名进取之心,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某种力量,但古代“智囊”们是否成功完全牵系于君王的兴败。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皇帝数量400多位,但真正被决策者招揽账中名垂青史的智囊人物只有几十位,根本原因在于英明圣主并不多。

《史记》中曾以“丧家之狗”“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形容鲁国智囊孔子、越国智囊范蠡后期的凄凉状态或心境,可见古代智囊的不易与艰辛。

相比之下,现代“智库”更具有独立性和职业性,通过其专业性、科学性来影响现代政府决策者。一般来讲,现代智库是需要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组成,为政府或企业等组织和决策者处理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公共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出谋划策,提供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战略策略、理论思想等智力产品的公共研究机构。

另一方面,古代“智囊”所参与决策分析的范围通常集中于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美国政治学家摩根索所说的政治、军事等“高政治”领域,而现代“智库”所涉及的领域则更为广泛。

虽然在清末的智囊或者幕僚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外文、科技等以往不太关注的领域的专家,例如辜鸿铭、李善兰等等。但那主要还是由于自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兴起以来,地方大吏的权力逐渐膨胀,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办洋务外交的需要,地方督抚纷纷新设各种非官僚系统的幕府机构所致,并非把这些专业性的智囊视为社会治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现代智库从功能分化论来看,是现代社会功能分化的产物;从理性选择角度来看,智库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组织实现内部“帕累托最优”理性选择的需要而产生的;从文化资本理论来看,智库作为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其对社会组织或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已故著名学者成思危曾强调,智库的责任一是要支持决策,具体体现为探讨理论基础、评鉴国外经验、完善政策框架、分析实施难点;二是要对决策可行性进行评估。而智库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四方面,分别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合理的方法、兼容并蓄的精神、人才合理的结构。这些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必不可少的。

现代智库建设不能忘“根”

虽然古代智库的独立性与专业化程度与当代智库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并不是说,探讨古代智囊变得没有意义,相反,防范古代智囊的这两点不足之处,本身就是对现代智库的最好借鉴。毕竟,独立性与专业化,是现代智库的必要条件,而这恰恰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所述“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所指之意。

除了杜绝古代智囊限于时代的缺陷,古代智囊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在笔者看来,在浩如烟海的《四库全书》中,很容易发现古代辅佐君王、抗御外敌、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现代智库学者很容易在《战国策》《吕氏春秋》《过秦论》《隆中对》《推背图》等古代政论经典中,得到破解目前国内社会症结与中外关系博弈的方法依据与思想启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与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所以,现代智库的发展切不可忘“根”,必须挖掘和阐发古代智囊留下来的思想财富,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基因与现代社会治理结合起来,进而发挥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

除此之外,古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也应值得现代智库学者借鉴。《论语·子路》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对古代智囊提出了“严于律己、忠君爱国”的至上要求。古代智囊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气概,有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感,有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品格,有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这些都不得不令今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如火如荼,几乎所有人都在强调制度完善和机制改善的重要性。这自然是没有错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仍然要强调文人的“气”、智囊的“义”与士大夫的“情怀”等文化层面的重建。只有将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现代制度的实践结合起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本文系2016年度中国外文局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课题“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5WWJB07)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dcy2013)

责编:吴奇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