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涛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
中国经济走势正在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仅局限在宏观领域,而是越来越向行业纵深。向海外受众更多地解读中国经济,就需要更多记者不仅能够把脉宏观经济运行,还要深入一个行业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这样,才能及时敏锐地捕捉中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的新亮点,更丰富地呈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
然而,由于国内的外宣媒体主要责任是解读中国的大政方针,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事行业经济的对外报道人才相对匮乏,对于行业新闻的解读也相对逊色于宏观经济的解读。
如果持续观察外媒的中国新闻报道就不难发现,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外媒的高度关注。如何从国家利益出发,从中挖掘鲜活的经济新闻,传递中国经济的脉动并服务海外受众,这不仅需要记者的敏锐,更需要记者对某行业的持续关注和了解。
近期,中国的商务旅行市场异军突起,包括《今日美国》在内的很多海外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笔者多年来一直对航空报道抱有浓厚兴趣,结合自己的采访实践,谈一些体会,也希望借此能引起更多同仁对行业新闻对外报道的重视。把握产业的特色作为长期关注航空业领域的记者,笔者越来越觉得航空是非常典型的经济“风向标”产业,从民航到公务航空,再到私人飞机都直接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今日美国》的《中国商务旅行激增成为美国企业新机遇》报道也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产业特质,开篇即提出“中国即便是在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情况下,仍在为世界创造着不容小觑的新商机——中国迅速增长的商旅出行。”
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转型压力和结构调整挑战的当下,这个角度实在是令人欣喜的正面报道,然而,如果没有行业报道的积累是很难及时捕捉到这个切口的。
在今年春季上海举办的亚洲商务航空展上,笔者也通过对公务机行业的长期观察和展会上的采访,采写了特稿《中国公务航空:开启“远程巡航”新模式》。文章中,既有业界权威人士评述中国公务机行业从此前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增速放缓阶段,也注意到业界对于中国公务机市场未来需求增长的信心。
其中,将第一架公务机卖进中国的权威人士的表述在业界引发关注。他说:“越是竞争残酷、赚钱更难的时候,做事越要有效。机会转瞬即逝,公务机就是这样能够帮助把握机会的‘时间机器’。公务机的本质就是一种高效的交通工具。”当时在现场采访,笔者即被外资对中国市场的热情所鼓舞。
《今日美国》这篇报道提出“中国在商务旅行上的消费额已经超越美国”并不是空穴来风,“从飞机制造商到旅行箱生产企业等诸多产业都在争相从这一新崛起的庞大市场里争得一席之地”,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商务航空市场的机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但是,对行业投资和企业决策者来说,仅仅知道这些现象还不够,人们围绕中国的航空市场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中国此刻以及未来将在全球商旅出行市场处于什么地位?中国商务出行支出前景如何影响全球和本土相关产业?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恰恰有助于理清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可是,如果没有积累丰富而权威的消息源,对航空产业链的上下游运营没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就很难做出比较透彻的分析,这对从事行业新闻对外报道的记者来说,挑战是蛮大的,需要具有能够静下心来潜心调研的勇气和坚持。
集聚权威消息源
一篇报道的分量总是离不开新闻的权威性。《今日美国》的这篇报道援引了多位业内关键人物的引语,穿插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权威数字和核心新闻事实,既有观点又有事实分析,论据充分,使人对中国航空市场发展给全球航空产业带来的变化一目了然,那种变化不仅是贸易量的增长,而是游戏规则的改变。
环球商务旅行协会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麦克·麦考密克表示,“我认为这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变”,并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意味着我们过去研究商务旅行领域的基本规则将发生变化”。这是令读者不容小觑的信息,也体现了记者的采访调研功力。
除此之外,文章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系列商务旅行知名企业从容登场,包括世界著名的希尔顿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全球航空巨头波音公司,知名的旅行箱制造商新秀丽等。透过这些企业,人们看到了在中国市场较早布局的外资如何把握新机会制定新战略,而嗅到新市场机会而加速“中国战略”的企业又是如何发挥后发优势。
在报道中,有一处细节非常值得关注。作者巧妙地讲述到其中两家为了更好地把握来自中国商旅出行的商机而专门推出其“中国战略”——不仅在中国本土建设更多适合商务出行者需求的连锁酒店,还将目光指向那些将足迹踏上国际旅行的中国商旅人士,为其打造专门的酒店及服务;细微之处还留心诸如前台的汉语服务,甚至还有菜单上增加中国菜肴来温暖出行者的“中国胃”。由此一来,一篇看似商业气息很浓的稿件,不仅有数据、引语的支撑,还有了那么一点“商业稿”难得的暖心细节,颇具可读性。
在采访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行业视角不仅可以感知中国脉动,也有可能探索出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方式。只要选取好那些具有重要性、典型性和贴近性的行业,都有可能把报道行业变成讲好中国故事。
应该说航空业是一项和人息息相关的事业,尤其是民用航空,它总是和很多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经济的起落极为敏感的市场化行业,也极为国际化。挖掘其间的人和事,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应是行业新闻日常调研的重点。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也是行业新闻对外报道的重要内容,它的关键在于要保持客观平衡,传递业界比较公认的声音。
当前,中国社会对于“公务机”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误区。事实上,对于公务机绝不该把它贴上“奢侈”的标签,而应回归其交通工具本质——现代交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最大价值是服务于人们提升商务旅行效率,提升飞行体验,让更多面对面交流成为可能。如何公正客观地反映行业的诉求和声音也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看过《今日美国》关于中国商务旅行的这篇报道后,笔者深深感到从行业视角观察经济社会动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无论是新闻业界还是读者,对于经济新闻多少都会望而生畏,因为连篇的数据分析让人感到内容过于“高大上”,如果能从行业新闻入手,把经济新闻社会化,把复杂的经济分析与人财物等经济资源的调配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那么更多可读性强、具有说服力的经济报道就能够跃然纸上。
讲好中国故事有很多种可能,有很多种方式值得探索。中国媒体人要放开眼界,也要脚踏实地从我们脚下的土地、日常的生活中观察。
深处中国、植根中国,作为中国的职业媒体人有更多机会和可能从我们每天所处的生活中捕捉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更有责任告诉外部世界:转型中的中国有它的成长之痛,也有成长才有的喜悦和新机会,而这些机会正是世界有所期待和可以共享的。(作者供图)
航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