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
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中国加强对中亚地区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中国加强对中亚地区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时间:2024-11-06 11:48:06


    许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文化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中亚地区是我国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通道和关口大门,但是,作为“9·11”事件之后的国际反恐前沿阵地,以及美俄激烈交锋的“颜色革命”战场,中亚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并非安宁祥和之地,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该地区不免遭遇重重障碍和挑战。

挑战一:能否解开中亚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之结

中亚地区是各种文化激烈竞争的角力场。各种宗教力量、政治力量在这里长期争夺,该地区因此一直未能形成一种整体性的主流文化。各国在人口数量、领土面积、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各国在独立后,都奉行复兴主体民族的政策,由此导致各国主体民族与俄罗斯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不同地区之间的民族矛盾、跨界民族等问题出现,这些矛盾不仅造成各国国内的不安定,还引发了国家之间的分歧和冲突。除了民族问题,中亚还存在其他的不稳定因素。苏联解体后,伊斯兰文化在中亚的政治和宗教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传播,尤其是后者同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结合,严重影响了地区安全局势。

这种复杂的民族和文化因素,给每一个力图在这一地区加强影响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确实出了一道难题。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开展文明间的对话与跨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是原苏联、俄罗斯、美国,以及现在的中国都面临的挑战。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社会政治制度等领域存在着较大差异,此外,“中国威胁论”、“经济附庸论”、“资源掠夺论”等负面认知长期存在于媒体报道中,当地舆论对“东突”等敌视中国的组织怀有同情心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中国与中亚的区域合作。如2013年8月,哈萨克斯坦政府有意放宽对中国组团游签证,这一消息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民众认为中国移民将会对他们产生威胁,导致这一计划搁浅。哈萨克斯坦的一项调查表明,2007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国内对中国移民持负面看法的人数有递增趋势,从2007年的18%增至2012年的33%。

我国在中亚开展人文合作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我们看到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机制建设中,人文领域的合作长期落后于政治、安全和军事领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初,首要问题是打击恐怖主义和发展经济合作,而人文领域的合作则是自2007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之后才启动。

近年来,中国和中亚国家展开了一系列人文交往活动:设立孔子学院,促进汉语教育的推广;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文化展演”;在中国大中城市举办中亚国家画展、摄影展;开展友好城市交流;互换留学生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合作尚处于软实力的表层影响阶段,未能形成机制,缺乏持续性,民间参与不足,合作形式单一等等。

在国家制度模式和文化认同上,多数中亚国家还是更认同俄罗斯或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因此,中国在中亚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难度很大,能够利用的文化资源有限。总的来说,要在中亚讲好中国故事,仅仅依赖历史深处的“丝绸之路”和唐帝国统治的历史传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发新的传播内容和手段。要想在本地区实施有效的文化传播,还需要考虑如何体现现代文化价值。

挑战二:能否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与熊共舞”

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中亚长期处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之中。俄罗斯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影响力资源。2010年,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利用媒体宣传煽动针对时任总统的反对派活动,最终扶持亲俄政权上台即是例证之一。其影响力主要有以下来源:

1.俄裔、俄侨因素。在中亚地区有大量俄侨、俄裔,同时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人员和劳务往来也十分密切。保护俄侨和俄族同胞经常是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实施对外干涉的理由之一,如2014年的克里米亚入俄事件。

2.语言因素。中亚国家仍属于俄语文化圈。尽管很多中亚国家努力提升本国主体民族语言的地位,但俄语在很多国家的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中依然起主导作用。虽然俄语的影响力不能和苏联时期相比,但是,它在这一地区的地位,还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挑战。因此俄罗斯一直把推广俄语作为保持俄罗斯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3.俄语媒体。在中亚地区,当地的政治精英和媒体工作者把俄语媒体视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媒体在外国媒体产品市场上所占份额达到90%。在吉尔吉斯斯坦,民众大多通过俄罗斯的媒体获知国际时事。俄罗斯“第一频道”、“俄罗斯”电视台、“俄罗斯”电台、《共青团真理报》、《俄罗斯》报,成为了吉尔吉斯斯坦的主流媒体。在乌兹别克斯坦,新闻报道长期依赖于外国通讯社,特别是俄罗斯的塔斯社、俄新社(今俄社)等。而在电视转播领域,“第一频道”、“俄罗斯”电视台的“全球频道”等来自俄罗斯的电视节目也广受欢迎。

4.教育因素。俄罗斯是独联体地区的教育中心,在教育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如教育价格相对优惠、授课语言熟悉、学校声望较高、地理位置便利等。中亚地区的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大多毕业于苏联高校,前往俄罗斯高校就读至今仍是中亚地区青年学生的首选。在教育方面,俄罗斯利用其在独联体地区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教育输出战略。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设立斯拉夫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开设3所俄著名高校的分校等举措,有效增强了俄在上述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5.战略与机构。近年来,普京当局一直将中亚地区视为俄罗斯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重点辐射地区。俄罗斯重要的外宣机构如“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国际合作署都在中亚地区投入了大量人员和资金。

以上可见,俄罗斯文化是可以左右中亚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在哈萨克斯坦的一项民意调查中,有75.5%的被调查者对中国人的印象不佳,而对俄罗斯人持正面看法的比率则高达73.1%。

中国和俄罗斯既是战略伙伴,也是战略对手,在中亚地区更是如此。俄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最初表示怀疑和警惕,后因西方制裁而被迫调整姿态,表现出与中国合作的意愿。但是,俄罗斯的友好态度能持续多久呢?未来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获得成功,中亚各国将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这自然不是俄罗斯愿意看到的。另外,如果俄与西方的关系在将来有所恢复,俄不必倚仗中国制衡西方,那么不排除俄动用各种手段,包括软实力,在中亚对抗中国的可能,我们必须做好防备。

挑战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软实力威胁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和能源资源吸引了诸多国际力量的关注。除了俄罗斯,中亚地区的另一重要玩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其在中亚的影响虽然不具备俄罗斯那样深厚的基础,但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

美国在中亚地区主要采取以下举措来加强国际传播,提高影响力:

1.扶持“独立媒体”。这些“独立媒体”并不独立,往往接受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资助,因此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和煽动性。

2.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渗透。中亚国家存在着大量非政府组织,其代表有索罗斯基金会、美国民主基金会等。这类“非政府组织”,通过组织培训班、论坛、网络等形式培养亲美人士,帮助反对派政党和政治领袖参与政治和选举。他们常邀请相关国家的媒体人士出国访问,为其访问提供资金支持,免费培训,向其进行“知识更新”,以此培养亲西方的媒体精英。媒体精英的思想导向不仅影响公众舆论,也影响着本地的社会精英。

3.教育渗透。教育输出是西方软实力和硬实力在本地区的综合体现:软实力——吸引中亚国家按照西方模式办学,硬实力——以经济实力支持办学。最典型的例子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中亚美国大学”,该大学完全采纳美国课程风格、按照美国模式运作,成为不少优秀学生的选择。此外,在哈萨克斯坦有哈萨克-英国科技大学(Kazakh-BritishTechnicalUniversity),哈萨克-德国大学(Kazakh-GermanUniversity),以及与伦敦大学开办阿斯塔纳大学(UniversityofAstana)。在乌兹别克斯坦,有3所外国大学,塔吉克斯坦有美国大学。

众所周知,媒体在“颜色革命”中起到了关键的发动作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能够在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与之对抗,除了军事、政治力量外,强大的国际传播力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美国努力扩大在中亚的军事与政治存在,还加强人文交流,接受大批中亚精英留学、访问,培植亲美媒体势力,以期拥有强大的操纵媒体和进行政治渗透的能力。

应对之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对外宣传中虽以实现经济目标为主,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但是政治使命是该计划自然伴生的产物,正因如此,国外舆论中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质疑、指责和戒备一直存在。中亚地区虽然暂时还未出现类似斯里兰卡、泰国和墨西哥等国发生的导致中国工程停摆的群众“反华”事件,但这一地区的“软实力”斗争因历史文化纠结、原主导大国的势力影响等因素而具有潜在的高风险。民心民意对于各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已经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俄美等国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向中亚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扩大其政治影响,“颜色革命”即充分显示了该地区的国际传播较量的烈度。

相形之下,中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与俄美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不仅在语言、侨民、传统文化影响方面不具优势,在国际传播、教育交流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建议将来在以下方面做一些调整和优化:

1.调整国际传播的重点,完善对中亚的传播策略。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宣工作以西方国家为重,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新形势下,我对外宣传的重点应从西方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调查显示,中亚国家民众对于中国了解不多,因此,有必要切实加强对中亚的文化传播,提升中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程度。只有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中国与中亚经济贸易合作、能源开发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2.高端传播。致力培养对中国友好的精英和国际问题专家。中亚缺乏中国问题专家,学术界没有中国学一说。老一辈有一些,但存在30年的断层,年轻人学习语言,参与商务活动的多。因此中国在开展文化传播工作时,缺少可以利用的、能够影响社会舆论、影响对外政策的专家和媒体人。国内的智库可以与中亚的学术界、理论界建立广泛联系,积极推动双方加深对彼此政策的理解,加深对各自国情的理解,加深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例如,中国政府可以优先鼓励我国智库与该区域国家的学术机构开展智库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开展项目合作。

3.大众媒体传播。在中亚,中国至今缺乏像“俄罗斯”电视台、“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今日俄罗斯”通讯社这样的品牌传播机构,也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潜在操纵能力。调查发现,当前中亚国家民众所获取的有关中国的信息,直接来自中国媒体的很少,绝大多数信息来自于俄美欧等第三国媒体或网络,以及本国媒体对其他国家媒体报道的转引。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经验,推进与当地媒体跨国合作,拓宽中国国际传播途径和渠道。要积极融入中亚地区的传播体系,推进媒体在中亚国家的本土化发展,推动与中亚各国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设置更加务实的交流议题,在稿件交换、节目制作、记者互访、技术支持、新媒体运用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

4.打造教育品牌。中国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已经形成良好的运转机制的斯拉夫大学、美国大学相比,有不小差距;中国致力推动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也一直未能正常运转。因此,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确实亟需加强。

5.加强对中亚的媒体和国际传播研究。目前学界关于中亚的历史、语言、宗教、国际关系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关于该地区的媒体发展、国际传播和政治传播的研究却不多,而俄罗斯和美欧学界对中亚媒体发展的关注远高于我们,如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美国国际开发署一直资助有关机构对独联体传媒进行分析研究,正是在长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美国才得以在中亚传媒领域开展持续有效的工作。鉴于此,我国有必要对中亚国家的国际传播现状进行梳理,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亚媒体的角色和地位,外国媒体的渗透,俄美对中亚媒体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习主席提出的“民心相通”,实质就是对中国在相关地区的软实力建设的要求。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中国不可避免与俄美等传统地区主导力量和中亚各国出现利益冲突,某些势力完全有可能借机渲染“中国威胁论”,故意挑拨我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煽动民众对中国的不友好情绪,以此抹黑中国国家形象,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因此,在新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在该地区的国家传播任务,一方面要“示好”,有效开展我国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工作,营造良好的民意基础和舆论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图强”,研判俄美等国在当地的软实力状况,做到知己知彼,汲取经验教训,为各种潜在的冲突和可能出现的大国之间的软实力对抗做好战略和战术上的准备。

(因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部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