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散文选刊》崔东汇/文1984年,我被借调到县.."/>
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我曾经的老上级

我曾经的老上级

时间:2024-11-07 04:23:57


    摘自《散文选刊》

崔东汇/文

1984年,我被借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和政协冯副主席多有交集。

其实,我对冯副主席并不陌生。他在我们公社当书记时,经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我们村检查工作,在我们那一带口碑很好。只不过,我那时是个小孩子,和他没有直接交往。

做事多过过脑子

冯书记天生一副贫困相,小眼,面黑,个头敦实;夏天戴个草帽,冬天裹一块白毛巾;除此整天光着脑袋,就是放到农民堆儿里也不显眼。成为副县级干部后,他的装束也没改变,常有人把他当作到县委大院办事的乡下老汉。

冯副主席没架子,见了谁都和气地打招呼,可他又很有个性。有人说,他的小眼睛一眨巴就是一个鬼点子。

他不抽烟。他当小学老师的时候,遇到上级来学校检查,事前他就跟一个学生班长约定好:如果他说“买烟来”,这个班长很快就会把烟买回来;如果他说“买烟去”,这个班长出了校门在外面闲逛,等客人走了再回学校,把钱如数交还给他。

他当公社书记时,不管县里交办什么任务,在大会上,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保证完成,从不当面跟领导讲条件。至于回去后怎么干,他有自己的主意。比如分自留地,县里规定每个社员最多只能分二分自留地,可有的村却分二分五或三分。村干部请示他,他说:你们对外必须统一口径,只能说二分。实际上就是默许。后来,有人把这个当作阶级斗争新动向告到县里。县里派人来查,冯书记说都是按县里规定分的。工作组也没调查出结果,此事不了了之。

别看多几分地,在那个饿肚子的年代,对于农民来说是有相当作用的。那时,如果社员白天在自留地干活,被公社头头发现,不但扣工分,还要挨批斗。一次,他检查工作到我们村,一个社员正摇着辘轳浇自留地,看见冯书记,扔下辘轳就跑。他喊住我的乡邻,说:来,我给你改畦子,你赶紧把地浇完,以后别这样了。这个社员很是感动。多年后,乡干部到村里强硬征收提留,这个老人还说:你们都学学人家冯书记,看人家是咋对待社员的。

一个干事闹情绪,说母亲病了,请假在家,逾期不归。其他公社领导都主张给这个干事处分。冯书记不同意,大雪天,他提着点心到这个干事家。干事的母亲正在洗衣服,见公社书记到来,很是吃惊。冯书记说:没啥事,听说大娘你病了,我来看看。这个干事的母亲很感动,明白是儿子给冯书记撒谎,当面数落儿子一通,说:这样的好书记,你还不跟着好好干?冯书记说:孩子在公社干得不错,主要是想歇几天。不要紧,等过几天再上班吧。这个干事二话没说就跟着冯书记回去上班,后来成为冯书记的铁杆部下。

老冯担任县劳动局局长时,有几个县领导的孩子从知青点回来,县里安排了工作。一个老资格局长的孩子还在知青点喂猪,老局长就气愤地上门指责老冯:人家的孩子都回来了,你咋光让我的孩子在那儿喂猪?老冯不能得罪县领导,也没能力让老局长的孩子回县直安排工作,就笑眯眯地说:别生气,要是觉得孩子光喂猪单调,那就再给他买几只小羊小兔。他这一偷换概念,竟然把老局长逗乐了:你这个老滑头。

到农干校培训,我和冯副主席同住一屋。熟悉后,我就询问那些关于他的故事传说的真伪。他没正面回答,只是笑着说:做啥事儿还是要多过过脑子。

农民老头有眼光

培训进行到一周,有几个乡长陆续请假回家。而冯副主席每天按时上课,认真做笔记,从未耽误。每天晚饭后,我陪他散步。他走路快,背着手,侧着头,抻着脖子,一副往前拱的姿势,我常被他落下。一次讨论会,行署一个副专员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发展商品生产”,乡镇长们议论纷纷。最后,冯副主席发言说,我觉得领导是让咱们领着农民发展商品生产,不是让咱们也去做买卖。你像组织部贩驴,那不让人笑话啊?见大家无语,他似自言自语:可能是我脑筋老化,跟不上形势。后来,中央发通知严禁党政机关经商,我觉得冯副主席这个农民一样的老头是有眼光的。

我到县政府办不久,给我借调机会的那个副主任就调走了。更要命的是副主任与主任不和,我是副主任要来的,主任把我画在圈外。活儿没少干,材料没少写,可比我借调晚、干活少的都把人事关系办进了政府办公室,我却一直调不进来。冯副主席知道后,主动找县主要领导替我做工作,也无效果。所以,在县政府办公室借调了两年后,我只得选择离开。

不在大院,见冯副主席也少了,可他的故事不断传到我的耳朵里。比如,他母亲生病,他赶着毛驴车带母亲去医院看病。他是副县级干部,用机关的车给母亲看病,也不是过分的事。可见,他并不全是圆滑,而是有自己的规矩底线。你想,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担任县劳动局局长,应该有很多招工和农转非的机会。可是,他的老伴和子女全都在家务农。后来成为副县级干部,每周六我都见他骑着自行车回去。他老家距离县城十几里路,周一上班时他的裤腿和鞋上都是泥土,老伴的责任田由他耕种浇灌。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卖棉难已经让农民忧虑不堪。他的一个老乡去大院找他走后门,想尽快把棉花卖掉。一进门,他热情地问:你咋恁稀罕?老乡说:在棉站排了几天的队,棉花也卖不掉。他说:哎呀,这可是大事。那你就赶紧去找找,看咱哪个老乡跟棉站熟悉,让他给帮帮忙。一句话把老乡挡回去。回头他对政协办公室的人说:不是我不帮忙,是我帮不上,我家的棉花还发愁哩。

在县里,有人说冯副主席清廉,有人说他滑头,也有人说他胆小。可在我眼里,他是大智若愚。一个师范毕业的小学老师逐渐成为一个副县级干部,没有相当的智慧是很难上到这个台阶的。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