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青灯有味忆儿时 一〇、货郎担

青灯有味忆儿时 一〇、货郎担

时间:2024-11-07 10:46:25

对于我们这些小伙伴,游玩之外,最熟悉而且又有吸引力的,要算货郎担了。

小朋友平日经常见到的,是卖豆腐脑儿的,个头不高,担着两只木桶,桶底几乎擦着了路面;嗓门却很大,“豆腐脑儿,热乎啦——”直震得窗户纸嘣嘣响。出来搭茬儿、应酬的,多是老太太,手里攥着一个鸡蛋,端着个小盆儿。

小伙伴们却另有专注,那就是叫卖烧饼、花生、糖球的食品小贩。一当小贩露头了,立刻就围拢过来一群小小子、小丫头。可是,只见他们眼里放着光,嘴里淌着涎水,两手却是空空的,拿不出一厘半角。这样,小贩们也就不想空磨鞋底、跑瞎道了,以后再也难见他们的踪影。

这样,常年活跃在乡下的,就只有货郎担了。

随着拨浪鼓的“拨浪浪、拨浪浪”的繁音急响,一副货郎担子已经摊在了大门的前边。装载货品的不过是两个方形的木箱,讲究一点儿的外面罩上一层带色的胶布。货箱周围有几个小铁环,用四股结实的麻绳拴着,两个箱子共有八股,所以,乡村的货郎又被称为“挑八股绳的”。扁担也是特制的,一弯三翘,压在肩上,随着木箱的摆动,一颤一颤的,能够借得上劲。

这时候,整条街上的姑娘、媳妇,还有小脚老太太,几乎都拥上前来,霎时便把货郎担围得个水泄不通。货郎经年在乡村里转悠,什么人喜欢买什么,他早已成竹在胸。一般地,老奶奶愿意买玉石烟袋嘴儿和老花镜,还有疙瘩针、发网;大姑娘关注发梳、围巾、扑面粉;小媳妇挑选丝绒线、刺绣针、鞋面布和童帽、童鞋;其他像花布彩绸、针头线脑、纽扣、毛巾、火柴、香皂等,“万宝箱”里可说是应有尽有。老奶奶咧开没牙的嘴,笑指着这个中年汉子,说:我比你得大四十岁,开个玩笑不碍事——你呀,简直成了人们肚子里的蛔虫。大家听了,轰地一声,全都笑了起来。

遗憾的是,小伙伴们虽然最感兴趣,却任谁也不敢靠前。原来,我们事先都被打过“预防针”。大人们多次告诫:那些货郎走南闯北,什么人都打交道,说不定里面就有“拍花的”——专门挑选小孩子,袄袖子一甩,就给你拍上迷魂药,你会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最后,三块现大洋卖给“人贩子”。

小伙伴们听了,怕还是怕,但总觉得货郎担好玩;不敢近前,怕袖子甩到脑袋上,就骑在墙头上看热闹,远远地望着新奇的货色发呆。待到货郎一边向这面眨眼睛,一边招手时,小朋友们便飞快地溜下墙头,一溜烟似的跑掉了。耳边却还响着“拨浪浪、拨浪浪”的小鼓声,心里总觉得痒丝丝的。

例外。

普希金在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曾经写道:

啊,世俗的人!/你们就像/你们原始的妈妈——夏娃,/凡是到手的,/你们就不喜欢;/只有蛇的遥远的呼唤/和神秘的树,/使你们向往;/去吧,/去吃那一颗禁果——/不然的话,/天堂也不是天堂!

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是如此。如果你想要让某件事情为公众所周知,只需郑而重之地申明一句“某某件事,千万不要去打听”,就足够了。这要比公开号召,还更有吸引力。

后来,我们渐渐地知道了,那“拍花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多少根据,多半是家长们为着对付小孩子的“要这、买那”的纠缠编造出来的。待到货郎担下次再来时,我们便一窝蜂似的拥了过去,结果,也未发现哪个孩子被拍走。

伴随着孩子们的加入,货郎担里也增加了新的内涵,这可使我们大开眼界了。货郎带来了各种彩绘的泥玩具,木头做的、刷了漆、涂了色的刀枪剑戟,黄绸子缝制的布老虎,泥塑木雕的彩人、彩马、彩车,脑袋会动的大公鸡,能发出“咕、咕、咕”叫声的鹁鸽,还有一套十二只的猴娃,有坐有立,或哭或笑,能跳能跑,一个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神情动态却各不相同。我们没有钱买,便紧紧地跟在货郎担后面,从东街转到西街,饭都不想吃了。

说起猴娃之类的玩具,使我忆起那回看猴戏的事。好像是从山东那面过来的,两口子搭成了一个小戏班。女的一手敲着堂锣,大声吆喝着,一手牵着戴有假面具、穿着红绿袍褂的猴子,后面还跟着一只小山羊;男人在后面挑着担子,随时出售一些江湖野药和新奇的玩具。

他们看到围拢的人多了,便撂下挑子,就地打场。男人双手抱拳,向人们说:“各位父老乡亲,我们今天在这里,借贵方一块宝地,表演几个小把戏,请各位赏光,有钱的捧个财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然后就开始表演。

猢狲出场了,穿着一套花衣裳,屁股露在外面,鲜红鲜红的。在男人的指挥下,一会儿钻圈儿,一会儿翻筋斗,一会儿转圈跑场,还不时地抠抠耳朵,搔搔皮肤,挤眉弄眼,抓耳挠腮,顽皮逗乐,出着各种洋相;有时还会从胳肢窝里抓出几个虱子,放进嘴里,“嘎嘣、嘎嘣”地嚼起来,逗得满场的观众哄堂大笑。

然后,小猢狲又戴上脸幌子(面具),如果是黑漆漆的,女人就唱着:“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昼断阳来夜断阴。”这时,猢狲就围着圆场,腆着肚子,迈着四方台步。过了一会儿,那个男人又给猢狲换上了花脸的面具,于是,“猴哥儿”就伴随着“窦尔敦在绿林谁不尊仰……”的唱词,摇着帽翅,装腔作势、狐假虎威地走动起来。为了鼓励猢狲的乖巧听话,他这时就会从口袋里摸出几个花生角,放进它的嘴里。

闹哄过一阵之后,猢狲就会托出一个小竹盘,转着圈儿收取零钱。给与不给,都是自愿的。我们这些小观众,“一文不名”,从来都是白看的,有时还要跟着戏班,转上个五里三村,耍猴戏的也不作兴往回撵,乐得借助我们的声势,招人聚众。

但是,有一次,不知为了什么缘由,男人忽然从扎着腰带的背后扯出了一把皮鞭,照着猢狲的脊梁,“啪啪啪”地抽打起来。只见“猴哥儿”痛得哀哀地嗥叫,还顺着眼角滴滴答答地流出了泪水。这给了我很深的刺激,从此,就再也不想看猴戏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