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大洋彼岸的生命种子
今年45岁的马智荣是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城南乡“两违办”(遏制和查处各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同时也是宁化县红十字志愿者。
2017年9月21日,马智荣正在办公室忙工作,手机铃声响了起来,他拿起手机一看,对方是三明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长林瑞班。林瑞班曾荣获过“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华慈善家”等称号,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得主。
从事多年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的马智荣和林瑞班常有接触,也是三明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他们曾一起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也一起到省里参加过红十字会组织的培训学习。
马智荣接起电话,林瑞班告诉他:“小马,经过检索,你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登记的资料与来自美国的血液病患者初配型结果相合。如果你愿意,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高分辨配型比对。”
“只要能救人,我就去做,义不容辞,时刻准备着。”马智荣没有丝毫犹豫,甚至有些兴奋,立刻回应道。
马智荣是2015年9月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登记的。很多人加入很多年都没有得到配型成功的消息,一腔热血没有施展的空间。而马智荣加入资料库两年时间就配型成功,有机会救人,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而且受助者是美国人,能让生命的种子漂洋过海去救人,马智荣激动不已,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林瑞班告诉马智荣,接下来还要进行高分辨配型比对和捐献前的体检,具体时间再通知他。
挂了电话,马智荣寻思怎么把这件事告诉母亲。虽然母亲向来都很开明,这些年对自己参加献血和志愿活动都非常支持,但捐献造血干细胞毕竟不是小事,还要去北京,他怕母亲不同意。
“万一母亲不同意,我要怎么说服她呢?”马智荣有点发愁。随即上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用以说服母亲。
可是事实证明他想多了。下班后,马智荣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和母亲说了,还没多做解释,母亲就很爽快地说:“你应该去做,这是救人的好事。”母亲的支持让马智荣吃了一颗定心丸。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进行捐献,马智荣特意加强锻炼,每天早起跑步,下班后打球两个小时,全力以赴把身体保养好。
母亲对马智荣的支持并不只停留在口头,而且变成了实际行动,她成了马智荣的“后勤部长”。为了保证儿子的营养摄入,母亲每天早早就起床到猪肉铺买猪脑,给儿子做猪脑煎蛋。有时候她到太早了,猪肉铺都还没有开张。马智荣劝母亲不要起太早,多睡一会儿,母亲却较真地说:“那不行,去迟了就买不到了。”
2017年10月9日,马智荣抽血进行高分辨配型比对,结果与患者相合。二十多天后,他又通过了捐献前的体检,所有指标都符合。
11月22日,马智荣前往省会福州,在省红十字会会议室内,他郑重地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在福建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北京空军总医院,正式开启播种“生命种子”之旅。
11月24日,马智荣注射了第一针动员剂,接下来的3天,每天上、下午各注射一针。因为身体素质好,注射完动员剂后,除了有些腰痛外,马智荣并没有其他不良反应。
11月28日上午9时,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马智荣看着血液在管道内流动,竟然没有一点害怕,只是担心受捐者能不能适应,手术能不能成功。第二天,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与美国骨髓库工作人员进行造血干细胞交接。这份“生命种子”立即飞往大洋彼岸,拯救那位素不相识的患者。
热心公益的“小马哥”
宁化县红十字会成立于2011年,马智荣是县红十字会的第一批志愿者。此前,他已经做了多年公益,他的热心和善举温暖了很多人。
1996年9月的一天,马智荣在单位值班,夜色深沉,万籁俱寂。突然,一阵急刹车的声音从不远处的公路上传来,随之而来的是车子碰撞的响声。
“不好,估计出车祸了。”马智荣立刻起身,来不及穿上外套,就飞快地跑出值班室。公路边是一条河流,一辆吉普车掉入水中,水已经要淹没车子了。山区昼夜温差大,河水很冷。但马智荣来不及多想,一跃跳进水中,发现车里困了4个人。
时间不等人,救人要紧,马智荣赶紧将他们一个个拉出来,一个个背到岸边。这时,从附近赶来的村民拨打了急救电话。因为施救及时,车上的4个人全部得救。
2006年,马智荣与“蚂蚁力量助学团队”的志愿者去宁化河龙乡贫困女孩小丽家送助学金。小丽是抱养的,养父有智力障碍,她是奶奶带大的,一家人住在低矮的平房中,屋子破旧潮湿,马智荣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酸不已。
送完助学金,马智荣和团队志愿者去当地民政办沟通,为小丽一家争取更多的资助。经过他们多次争取,小丽一家得到了建房补贴,建起了一栋新的砖房,虽然不大,但比以前的居住条件好了很多。
此后,马智荣一直关注小丽家的情况。2015年,小丽从宁化卫校毕业,在县里一家单位实习,单位不提供住宿,但她又没有钱租房。马智荣得知后,与家人商量,让小丽到家里来住。
“家里有空房间,吃饭也就是多双筷子的事情,赶紧叫孩子到家里来住。”马智荣的家人纷纷表示支持。
随后,马智荣收拾好房间,把小丽接到家里,嘱咐她:“你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不要有心理负担。”
马智荣经常参加志愿活动,去敬老院送物品,为重病患者募捐,参加无偿献血……他的这些热心举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丽。
一天,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小丽对马智荣说:“我也想做志愿服务,也想加入红十字会,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现在长大了,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们都支持你。”马智荣鼓励小丽。
很快,在马智荣的推荐下,小丽成了宁化县红十字会志愿者,利用业余间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曾经受助的女孩,也穿上了印着红十字标识的红马甲,穿行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场。
看着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小丽,马智荣很欣喜,他让小丽住在家里,不曾想过小丽要给予自己回报,只希望小丽能够做一个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人,这才是他更愿意看到的。
小丽在马智荣家一住就是一年。后来去厦门上班才离开马家,但依然和马智荣保持密切的联系,向他汇报工作和生活上的情况。虽然小丽也和其他人一样称呼马智荣为“小马哥”,但在小丽心里,马智荣就像父亲一样,是她成长道路上的贵人。
身体力行是最好的宣传
北京空军总医院动员剂注射室的隔壁,就是血液病患者的治疗室,里面住着许多白血病患儿。在北京期间,马智荣每天从那里经过,总能看见那些孩子。他们戴着帽子、口罩,睁着大大的眼睛,用敬佩的眼神看着他。当他对着那些孩子微笑时,孩子们都会大声地喊他“英雄叔叔”。
稚嫩的话语,天真的眼神,孩子们的可爱和坚强,让马智荣内心暖流涌动,也深感自己肩上担负神圣的使命。
“对于等待配型的患者来说,每一个捐献的志愿者都是救命稻草。”就是在那时,马智荣下定决心,回去以后,一定要当好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员,让更多人打消疑虑,加入到爱心队伍中,给更多的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回到家乡后,马智荣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宣传员。大家赞许他的大爱精神,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颇为好奇,他想要借此机会,做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推广员。
在北京期间,马智荣拍了不少照片,他拍摄这些照片,并不只是为了留念,他还多了一个想法。他觉得做宣传的时候,语言有些苍白无力,如果能够用照片直观展示,那比任何语言都有说服力。
亲戚、朋友、同事们纷纷都来问马智荣在北京的情况。他打开手机,翻着里面的照片,一遍遍向大家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外周血采集,其实跟献血差不多,一点都不痛苦,没有那么可怕。下次献血车来,我带你们去采样登记……说完,他举起自己的手臂展示:“你们看,我现在捐献完,身体还是很好啊!”
看着马智荣严肃认真地解释、宣传,家人有些无奈:“你啊,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什么时候才能多为自己考虑呢?”
马智荣笑着说:“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能为更多人服务,人生才有意义。中华骨髓库登记的志愿者越多,患者成功配型的概率就越大,能够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为更多人争取生的希望,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福建省福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
责任编辑:谢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