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追忆母亲

追忆母亲

时间:2024-11-07 03:32:59

母亲为人善良,接济穷人,知恩图报,通情达理,把种种美好留在了人间

日子再好不忘本

2016年7月16日零时3分,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母亲享年89岁,得的是恶性淋巴瘤。我们兄妹六个轮流护理母亲,尽全力救治,身心俱疲。但是,母亲闭上眼睛那一刻,我的心还是碎了,撕心裂肺地疼痛,眼泪哗哗地流……

母亲一生勤勤恳恳,做事从不马虎,是一个知情达理的明白人,村里的红白喜忧事都是她替人张罗。

弥留时刻,母亲的意识仍然清醒。也许,母亲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临终前两天,她用浮肿无力的手拉住大姐,对自己的后事做了认真交代,告诉大姐她咽气后衣服怎样穿,鞋子上的盘绳怎样系,关门纸怎样烧,入敛时大哥要抱头,大姐要捧脚……

该嘱咐的全嘱咐了大姐。在母亲心中,祖宗留下的习俗不可破,只有一切按照祖宗传下的要求办,走后儿女子孙才能平安无恙。这就是母亲,活着的时候要看到儿女子孙平安,走后也祈愿儿女子孙顺利。

母亲一生吃苦受累,为拉扯我们兄妹六个,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大家庭的天。父亲在外工作,整日忙碌,工资也很低,基本照顾不上家。虽然父亲是一位勤劳的人,每次回到家里,都忙着喂猪积肥,帮助母亲干家务,但是整个家庭基本是母亲一个人撑着。

小时候的记忆里,一年四季,一天三顿,吃的都是瓜干面窝窝头,过年过节也很少吃上白面馒头,还常常缺油少盐。即便这样的苦日子也很难维持下去。由于家里孩子多,大哥结婚后早早另立门户,只有大姐一个劳动力挣工分,我们小兄妹四个全上学,几乎年年缺粮少穿。母亲跑东家借西家,借大娘家里一袋瓜干,借大婶家里几瓢面。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一天一天熬着过。好在母亲为人善良,街坊邻居都乐意接济母亲。

二哥经常回忆和母亲过的一段苦日子。大姐出嫁了,二姐和三姐在外地工作,我上中学走了,二哥高考完边干农活,边在家等通知。那段时间,他和母亲三个月没有吃过一滴油,偶尔吃顿白水炖白菜。每次提起这事,母亲都会流泪:“咱们家穷啊!你们兄妹几个跟着爹娘受苦了。”语气和神态里满是亏欠。

母亲是最后一批裹脚妇女,加之身体有病,干不动重体力活。但母亲心灵手巧,有一手缝纫好手艺,四周村上的人都找母亲做衣服。为了能多挣几个钱,让生活好一些,母亲从早忙到晚,有时候甚至彻夜不眠。

艰难困苦的生活让母亲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即使我们都参加工作了,条件变好了,母亲也非常节俭,还经常告诫我们:“日子再好也不能忘本。”

慈母严教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兄妹离开了母亲,或在外地工作,或嫁到外地。父亲去世后,只有母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为了让母亲颐养天年,我们决定请个保姆照顾她的生活,但是母亲坚决不同意,坚持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不仅如此,有时还替在农村的大哥干农活。母亲总是说:“你们有再多的钱,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我还能活动,怎么能给你们添负担呢?”

母亲一生就是这样,不图回报,凡事总为子女着想。生前是这样,走后也不让孩子为她多花一分钱。

大哥没有文化,加之受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影响,就想把母亲的丧事办得体面些。母亲为了阻止大哥为她的后事大操大办,临终前几天,让我把舅舅叫到面前,喘着大口大口的粗气,一字一句地嘱托:“弟弟,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办,我得病一年多,孩子没少花钱,孩子们也不富裕,丧事该俭就俭,不能让孩子做难。棺材要一般的,少通知些亲戚,招待酒席不比差的,也不要攀好的……”

这就是我的伟大的母亲!生前不让儿子厚养,走后也不让儿子厚葬。可是,您让儿子怎样回报您的养育之恩?

二哥小时候有比较严重的胃病,有时候犯了一疼就是几天,厉害时甚至在床上打滚。母亲四处请医生给二哥看病,可是总也不见效。

为了把二哥的病治好,母亲四处打听治疗胃病的偏方。听说吃一种鲫花鱼可以根治胃痛病,可是,那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给二哥买鱼呀?不过,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母亲,母亲不知从哪里给二哥买了几条鲫花鱼。

那时候,我还小,看到二哥吃鱼的香甜样子,心里那个馋呀!母亲走到我身边,揽过我,内疚地说:“哥哥有病,这鱼是给他治病的。等过年呀,让你多吃点好的。”母亲的心啊!六个孩子,哪个不是母亲的心头肉?

我12岁时,和哥哥玩耍摔断了腿。父亲请来接骨先生给我正好后,用白布一层一层缠裹起来,再用砖把断腿死死地码在床上,一点也动弹不得。开始几天钻心地痛,我白天黑夜地哭叫。

母亲一刻不离地守在我身旁,我哭,母亲也跟着流泪。为了分散我的痛苦,母亲把买火柴和盐的钱拿了出来,让大姐给我买了个三毛八分钱的万花筒……

虽然一字不识,母亲对我们的学习却要求非常严格。她常说:“培养孩子就像种树,在长大成才的过程里,长出横枝乱刺,该砍就得砍,不然成不了才。”

在父母的慈爱严教下,我和二哥都考上了大学。那时,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能出两个大学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母亲的梦总算圆了,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母亲最放心不下的是大哥。大哥是快七十岁的人了,农村收入低,大嫂得了痴呆症,四个孩子负担也重。弥留之际,母亲流着眼泪对大哥说:“甭管遇到啥事,都要想开了,别往心上搁……这个家靠你撑着,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日子真就没法过了。”

好人定有好报

小时候,农村有很多要饭的,虽然家里缺粮少吃,但每每有要饭的上门,母亲都会毫不吝啬地把窝窝拿给他们吃。多年前,村里有个大嫂疾病缠身,每天喝那“苦得要命”的中药,想买点糖冲一冲苦味。可是,能弄的钱都拿来买药了,哪里去弄那甜口呢?母亲听说后,就把姐姐给她买的一把糖块送给了那个大嫂。后来,大嫂常说,是母亲救了她的命。

母亲一生不知接济了多少人。村东头有个小三子,兄弟五个,家里穷,父母为了给他们娶媳妇欠了一身债。那年,小三子结婚后,连过年都犯难。母亲听说后,给他送去了过年的干粮和面粉,连葱姜都没忘记带上,嘱咐他过年要“好好吃顿饺子”。多少年后,每每说起此事,小三子都会感动落泪。

母亲的乐善好施赢得了村里人的尊重。按照当地的习俗,办丧事不能借别人东西,那样会给人家带来不吉利。恰恰在母亲下葬砌坟时,大哥准备的水泥不够。小三子听说后,二话没说,把他水泥板场里搅拌好的水泥一车车往母亲坟上送。事后,我们给小三子钱,说这是母亲的丧事,水泥不能白用,免得给他的生意带来晦气,小三子坚决回绝:“婶子一生乐善好施,在俺最困难的时候婶子给俺送油送面,俺哪能忘了她老人家的恩情啊!婶子这样的好人,在天堂也会保佑俺的……”

母亲帮助别人,从不图回报,却永远记得回报帮助过她的人。

小时候,村西大奶奶家有个石磨,因为我们家孩子小,每每到大奶奶家推磨磨面,大奶奶一边替母亲照顾孩子,一边给筛面,有时候还让她的孩子帮着推磨。母亲和大奶奶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把大奶奶当做自己的老人,不仅逢年过节孝敬大奶奶,平时有点好吃的也往大奶奶家里送。

母亲是大奶奶最信任的人,大奶奶死后就把小女儿(我们称之二姑)托付给了母亲:“她从小就没了爹,大哥大姐都走了,只有个聋子二哥,你要把她当成亲妹妹,想着常去看看她。”

母亲一直把大奶奶的嘱托放在心上,经常去看望二姑;后来走不动了,就让姐姐去看二姑。二姑的生日她也记得非常清楚,每年二姑过生日,她都提前买好东西,让姐姐给二姑送去。当然,二姑也把母亲当亲姐妹,母亲走时二姑哭得昏天黑地。

母亲还嘱咐大哥:“你们弟兄三个,两个弟弟在外地,你一个人在家,有事多跟长辈商量;你媳妇脑子不管用,有得罪街坊邻居的,你要求人家原谅她,千万别向着她;平常要多为人着想,有事大家才愿意帮衬……”

母亲啊,母亲,一字不识的您,却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不知道大道理怎样讲的您,却桩桩事情办得在理。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母亲却老了,病了。

看到我难过,母亲开导我说:“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早晚都有这一天,不得病哪能死人呀。娘走了要照顾好自己和家庭。真的来世有缘,下辈子娘还做你的娘,不用为娘难过。”

母亲啊,母亲,生死面前您又是这样的从容!您是世上最好的娘!如果有来世,儿子一定再做您的儿子……

好人定有好报。定下了母亲出殡的日子,天气预报却说全天有中到大雨。我们的心揪成一团,万一下大雨,母亲怎么下葬呀?按照当地的风俗,出殡定下的日子是不能改的。

好在,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母亲出殡那天,晴间多云,“七月流火”天竟然格外凉爽,母亲顺利入土。

乡邻说,母亲一生善良,修行好,这是老天爷对她的眷顾。

安息吧,母亲。您的善良品德,我们好好一定延续和传承!

责任编辑:余振权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