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海青怀揣一只有善念的蝴蝶

海青怀揣一只有善念的蝴蝶

时间:2024-11-07 04:59:24

她只想拉一把那些迷茫而困惑的年轻人,告诉对方:别放弃,这个世界仍有路。文/青黎

一个风轻云淡的午后,海清全家在云南旅行。儿子丹尼尔忽然抱住海清的脖子说:“妈妈,我非常喜欢你,很爱你。”

海清问他:“是吗?怎么证明?”

“我的小球球动了一下。”儿子回答。

一瞬间,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坐在车子前排的姥姥姥爷一声不吭,假装没听见。那一刻,海清意识到:原来孩子很小就会有自然的生理反应。

面对这种情况,无论忽略、打断、敷衍,或是阻拦和压制,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海清想,有必要做些什么。

内心的蝴蝶扇动翅膀

那天,海清是这样回答儿子的:“丹尼尔你真的很爱我,我也很爱你。”

“那你怎么证明?”“我爱你,就像蝴蝶的翅膀会颤动一下,心会软一下。我把你放在了心里,因为我没有球球。”

海清一直相信,心是不会骗人的,它会因为点滴的美好而轻轻颤动,有时会融化为一池春水,有时又如烈火烹油,使人感受到焦灼炽烈的疼痛。

海清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说两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都是未婚生子,一个生完孩子后用竹签将孩子插死,另一个则把孩子从楼上扔了下去。这让海清的心跌进了冰窖,情绪久久都无法平复,一个本能的反应是:生下来,我来养吧。

从此,海清便有了一桩心事,心心念念想帮助那些青春烂漫又懵懂无知的孩子们,使他们免受不该有的伤害。但关注得越多,越觉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乎学校、家庭与社会。她觉得各方都应该承担起责任,对相应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恰当的科普,对少男少女们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对于误入歧途者也应不加歧视的正面引导,及时拉他们一把,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但这些想法都太抽象。时隔多年,她从女学生变成了女演员,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但对于做什么,怎样去做,依然毫无头绪。

海清很小的时候,便隐约知道,母亲曾经因为政策原因放弃过一个孩子。多年以来,她总是梦到自己有个弟弟或者妹妹,醒来后还会怅惘良久。做了妈妈后,她愈发觉得生命是如此宝贵而美好,深感不论什么原因,都不应该轻易扼杀一个无辜的生命。她曾想过做一部电影来替那些本该存在却被无情牺牲掉的生命发声,还通过朋友举行过一次聚会,邀请了联合国妇基会人士、相关学者、NGO成员及广告创意方面的人,为她提建议、出点子。

几乎是很模糊又不由自主的,海清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至于怎么走,走多远,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她没有做过事先的规划和展望。“去影响60后70后的父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希望通过我们微薄的努力,能帮助90后甚至00后形成健康的性观点,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海清觉得,这目标听上去有点难,但说不准哪天就实现了呢?就像蝴蝶偶尔扇动翅膀,便能引发一场龙卷风。世界上,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人生不怕“再来一条”

海清是个不擅长一心二用的人,排话剧《半生缘》的时候,她正在恋爱,整个人都处在游离状态里,经常让对戏的男演员“翠芝”“翠芝”的喊了半天,她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丝毫反应。不在状态的时候,她经常被导演要求“再来一条”,每当这时候她会笑笑,换个方式再把刚才的片段演一遍。

生活中,海清也喜欢玩“再来一条”的游戏。比如教育儿子的时候,她从来不认为自己站在绝对正确的立场上,而是不断地总结和尝试。为了试探儿子对自己不同处理方式的反应,她总在严厉批评完儿子后再来一句:“丹尼尔,让妈妈再来一条。”儿子点点头。于是,海清又用和风细雨的方式针对儿子的错误重新“演绎”了一个版本。她在各个角色间转换:有时是丹尼尔的老师,有时是妈妈,有时是朋友或玩伴,这让她和丹尼尔的关系放松而愉悦。

在推行公益项目的时候,海清也随时准备着“再来一条”。她不是一个擅长演讲的人,却愿意站在公众面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并向公众求助,希望借助头脑风暴帮助未成年人接受他们应该受的教育。

海清的初心只是希望青少年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希望那些无辜的小生命免于死亡,却没有料到,要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情困难重重。她曾听说西藏一位佛学院的上师收养了不少弃婴,有些地方也设有弃婴岛,来接受那些被遗弃的孩子。起初,海清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构想,自己也可以参与建立一些类似的机构,为被遗弃的孩子找到合法、安全的接收地。但她很快发现,因为某些原因,这种机构已经陆续关闭了。

后来海清又想做一些视频、录像或者纪录片,她来出演故事里的一个人物,甚至精子、卵子也可以。至少,让女孩们看了这些作品,不要再觉得“无痛人流是安全的避孕方法”,或者在慌乱中做出影响自己一生的错误决定。

“看见”是前行的动力

有人曾“好心”地提醒海清:作为公众人士,你可以选择更“高效”的项目去做公益。海清明白,对方指的是助残助病、环保或者动物保护等领域,公益流程一目了然,容易出“效果”。不像青少年性教育和未婚先孕少女援助,充满争议和分歧。况且,还有很多人以青少年性教育为耻,在教育引导中使用不当言论。反堕胎又容易引发女权问题等争论。

作为联合国妇女署的亲善大使,海清当然也参与过其他项目,深知自己目前运作的公益项目不够“讨巧”。但她已然看到了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种种困境,看到了性教育匮乏对少女的伤害。这种走心的“看见”,是驱使她一步步走下去的动力。

海清是个传统而反叛的人,这种矛盾的状态来自于她从小所受的教育。海清祖上是金陵的大户人家,小时候,千金小姐出身的外婆逼她背《朱子家训》,背不出就拿针扎她,母亲对她的管束也极为严格。但即便如此,海清还是有颗反叛的心。家里不让穿裙子,就藏在书包里,找机会偷偷穿。

“如果一直生活在‘高压’状态下,我的性格可能会走极端,好在温和的父亲很会充当协调的角色,把母亲的命令变得更容易接受。后来,看到了太多的悲哀、无奈、不幸福,还有没规矩、没教养,我会去想原因。其实,很多事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缺失。而教育真的是一件挺难的事,张与弛、松与紧之间,你要拿捏好那个度,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更是如此。”

为了更好地推行公益项目,海清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花季少女未婚先孕的案例多得惊人,“远超自己的想象”。

“在当下的中国,怀孕对她们而言是一个难以言说的挑战:生还是不生?要不要跟父母、学校坦承?每个抉择的背后,都是对社会、家庭观念的考验。这些孤立无援的少女显然需要帮助。如果父母、学校能在早期进行好心理疏导,能够提供正面的性教育和引导,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意外怀孕的少女均知道她的抉择,能得到不带批判的支援、辅导、陪伴、关爱与支持,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海清在演讲中这样说道。

“是时候要我们做点什么了。”海青心中一直回荡着这么一个紧迫的声音,但把事情落到实处还得一步步来。

海清借鉴国外的经验,把项目分解为一个个更专业的问题:怎样有效地持续地进行帮助?如何消除性别歧视改变社会观念?如何对青少年传播正确的性教育观?然后联合媒体、公益组织工作者、青少年性教育工作者、性别研究者,希望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做一件见效很慢却刻不容缓的事:“可能会走很多弯路,我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个项目上。但我会不断尝试,持续关注。”

对于明星而言,慈善可以是一场行为秀,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去改变一些人的生存状态。海清只想拉一把那些迷茫而困惑的年轻人,告诉对方:别放弃,这个世界仍有路。而她的坚持,皆因内心有只善念的蝴蝶。

责任编辑:陈晓亚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