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类别虽少 精彩颇多

类别虽少 精彩颇多

时间:2024-11-07 07:48:50

绵阳2017全国专项集邮展览于2017年12月8-10日在四川绵阳高新区会展中心举行。本次邮展由竞赛性和非竞赛性展品组成,竞赛性展品474框,虽然只设立传统类、邮政历史类、现代类和开放类4个类别,但展品精彩纷呈,吸引着众多邮友和市民前来观赏。笔者置身展厅仔细观看,各个类别各具特色,现分述如下:

一、传统类展品“区票”抢眼“区票”即“解放区邮票”,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所发行的邮票(1930-1950),其在中国邮政史与邮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战争期间对邮票的需求量少,特别是早期邮票多为手工印制,发行量很少;战争时期环境艰苦,有意识留存邮票的人更少;再加上国民党的封锁,使得从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外收集这些邮票有一定风险,因此,解放区邮票,特别是早期的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大部分已是非常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所以,区票邮集的重要性、珍罕性、故事性都非同一般。邓亚露的《西南解放区》和赵洪波的《解放区毛泽东像邮票》就有很高的珍罕性。

西南解放区成立时间最晚,存在时间最短,情况最复杂。邮票的使用范围小、使用的时间短、发行量更是少,各地方加盖错综复杂。因此,收集难度在各解放区邮票中是相当高的。本次展出的《西南解放区》是目前西南解放区邮票收集最齐全、研究最深入的展品,特别是对各种地方加盖票有突出的展示,对各种变体票与实际使用也有充分细致的研究。其中“西南进军图”最早的实寄封、存世只有一枚的“西南进军图”100元改500元短距4毫米双连票实寄封,西南解放纪念邮票20元折白、隔物印、中缝齿孔重打、30元中缝齿孔移位、贴全套票寄国外符资实寄封、20元改300元正面漏盖背面加盖10连票、成都加盖“人民币”7000元包裹印纸信销票(存世孤品)等珍罕素材随处可见。

《解放区毛泽东像邮票》展品中也是珍品林立:渤海加盖72枚版票,中共七大18方连(半版),陕南版5分双连、50元双连,晋绥版15元、30元样票(印在稿纸上),晋绥版15元四方连,安东一版1元改作20元,安东二版整版(印在便签上),通化版全套3枚(面值2元的特别少见)和罕见的试印样票,辽宁加盖(展出7枚,辽宁加盖原票有东北一版和通化版两种,数量都很少)。记录着历史风云、经历过战火洗礼、堪称革命历史文物的实寄封有:山东战邮一版实寄封,山东邮政2元有齿票实寄封(目前仅见1枚),陕南版早期实寄封,晋绥版双挂号实寄封,西南进军图300元次日实寄封。还有通化版5元辽宁加盖与东北二版混贴剪片。本届邮展传统类中缺少清代、民国初期等题材的展品,因此,这两部区票展品就显得格外抢眼。

6部自动化邮票题材在传统类中格外显著,不仅是参展数量多,而且是第一次在国展的传统类里亮相,并且获得较好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众所周知,自动化邮票是为适应邮政自动化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邮资预付凭证,它根据用户所需要的邮资面值,由电脑控制的自动售票机在预先印好图案、铭记的盘卷式空值邮票纸上打印面值后切割成单枚邮票“吐出”出售。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与传统邮票是一样的,也完全符合传统类方式组集参展。

世界上第一枚自动化邮票于1969年3月1日诞生在法国。潘钧的《法国早期自动化邮票1969-1985》就展示了法国自世界上第一套自动化邮票后26年间使用的自动化邮票,而这一时期的自动化邮票在世界自动化邮票发行史上属于早期试验阶段,有其重要的地位与集邮价值。因此,该选题已经胜人一筹;该展品还展示了2枚第一套自动化邮票(存世只有5枚)、尾日实寄封,第二套的测试打印票、首日实寄封、后期最高值票(99.9法郎)及首日、尾日实寄封等难得一见的素材。

亚洲第一套自动化邮票于1986年诞生在中国香港。郑敏敏的《香港自动化邮票》展示了中国香港1986年开始发行的鲤鱼图自动化邮票至1998年虎年生肖图自动化邮票计13套。郭基玉的《香港十二生肖自动化邮票》比郑敏敏的展品少一套鲤鱼图自动化邮票。

《金丝猴》贴片由于邮资的变化,预设的面值也发生变化,出售期间因添加油墨、机器故障就出现颜色变化、打印偏移、漏打、未裁切等变体。以上3部展品不仅展示了这些变化,还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展出了样票、原票、各种邮政业务使用等。

高勇的《澳门第一套生肖自动化邮票——蛇年》则把一套邮票做成洋洋洒洒的五框展品,对子模特征、纸张、底图、荧光、喷墨、打印、裁切、面值(常设、非常设)、业务使用等作了充分的展示。丰富的变体票、深入的研究、多种使用实例,使该展品显得丰盈厚实。

尽管自动化邮票在本届邮展传统类中异军突起、表现不俗,但笔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的自动化邮票展品参加现代类竞赛更合适。

图1《西南解放区》

图2西南进军图邮票最早的实寄封

图3《解放区毛泽东像邮票》

图4通化版毛泽东像邮票全套与试印样票

图5《法国早期自动化邮票》

图6香港生肖自动化邮票(兔年)

图7《澳门第一套生肖自动化邮票》子模研究二、邮政历史类展品也有故事讲故事不是专题类展品的专利。国际评审员陈为乐先生曾耳提面命:专题类展品不能只讲珍罕性,要讲究思路,要讲故事……他略作停顿又加重语气来了一句:其他类别也一样。我似懂非懂地点头称是。这次认真观赏了邮政历史类展品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邮政历史类展品就是用邮品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社会历史,或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邮局开设变迁和邮政业务发展的情况,讲述邮资、邮路、邮戳变革等情况,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故事。谢滨的《1966-1976从邮政看文化大革命》展品,各个贴片都在讲故事,从免费邮寄毛主席著作来讲述人们对主席的爱戴;从人们寄信《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不准销日戳来讲述对领袖的尊敬演化成个人崇拜;用“全面胜利”和大小“全国山河一片红”珍邮来讲述当时秩序的混乱。作者运用丰富的素材(其中不乏珍品)来讲述那段特殊的历史,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更令人赞叹!

梅海涛的《英国航空照片邮件业务(1941-1945)》更是别出新裁而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柯达公司员工如何冲洗航空照片信和装运的旧照片,使航空照片邮件业务的使用流程更加清晰明了。

赵建的《中国欠资邮政史(1897-1949)》对中国早期邮政通信史上各种欠资原因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张雄的《文革邮政史》对白毛女邮资机戳、毛主席著作免费邮寄“串联”邮件邮资减半等历史特定事件都有较完整的讲述。倪郁烈的《东川邮政史》里东川邮政局、所的升格和降格,恰好反映了重庆作为陪都前后和解放前后的社会变迁,作者突出了这方面的故事讲述。杨坤的《西康邮政史》也有较好的故事性,邮集通过探究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西康地区邮政机构设置、邮政业务及邮资、邮路和邮戳的发展变化,全面讲述了西康地区的邮政历史发展故事。

还有几部展品的素材看上去不错,但讲故事方面有所欠缺,也就影响了成绩。例如,两部反映中国邮政公事的展品。

三、现代类展品前景看好现代类相比于其他三个类别略显平淡一些,它没有传统类那样珍品林立,也不像邮政历史类那样有故事,更没有开放类那样琳琅满目。但它在平淡中显示真实,平淡中蕴藏着希望。由于这类展品限定在近20年或30年以内,素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选题的重要性,素材的珍罕性都有“先天不足”。

令人欣喜的是,现代类已成为国家级邮展、国际级邮展中一个正式的类别。其实,我国是很重视现代类展品的,2012年全国邮展以促进类展出了10部展品;2014年全国邮展正式命名现代类时展出了18部展品;2016年全国邮展也展出了18部展品。这让近期发行的邮品有了展示平台,让《民居》这样的展品不再与“大龙”“红印花”“区票”等高端展品比拼;让《箭楼》邮资封这样的展品也避开与大清邮资片等珍贵展品比拼。更重要的是,本次入选全国邮展的现代类展品多达37部,让更多的参展者进入邮展殿堂。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本次邮展现代类评出一个大镀金奖和三个镀金奖。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集邮界对有些现代类素材的认知还在探索中。有些展品的奖级不够理想,比如普资片、贺年片、免资片、附加费等现代类素材。特别是玫瑰邮资片、牡丹邮资片、贺年有奖片、箭楼普资封、石舫普资片等。由于20世纪90年代有的印刷厂把关不严,从某些渠道流出来一些印刷废品或所谓的变体片;再加上发行量大,各种变异也比较多。此次展出的《1992中国邮政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中,变体片将近三框,大小变体各式各样,有的还有一定的稀缺性。《箭楼普通邮资信封》、《石舫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同样的也展示了多种变体片,作者还对它们的版式作了研究。总体感觉素材不错,有的还难得一见。

再看附加费和邮政快件业务展品,都是对刚刚过去的那段时光的回忆与记录,使用时间不长,可展示的素材确实不少,但现在想去收集却不是很容易,有些素材的可复制性很低。

本次邮展现代类展品虽然显得平淡一些,但却很真实。因为今天的邮品就是明天的历史。参展者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静下心来收集、潜下心来研究,现代类展品一定会大有作为。

图8笔者(右)与陈为乐先生

图9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不准盖销的实例

图10《英国航空照片邮件业务》

图11箭楼变体封

图12国内邮政快件展品

图13《神舟》邮集首页图14神舟飞船太空实物四、开放类展品最吸引观众开放集邮类是一个很有趣的类别,它可以由集邮素材(不能少于50%)和非集邮素材组成,在素材的选用上有很大的空间。笔者流连于开放类展区,看每一部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很出彩。比如王若维的《神舟》、薛康的《金丝猴——生态家园的精灵》、李培苓的《投票选佳邮》、孟宪利的《万里长城第一楼》、王嫦菲的《我学篮球》、梁振刚的《非典启示录》、满庭芳的《石油地标》、宋晓文的《邮票图稿评审史》等展品,其素材多样、琳瑯满目,有的还难得一见。

《神舟》展品全景式展示了我国的太空探索史和巨大的成就,素材令人乍舌。先不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搭载封,那些神舟专用的降落伞绳、太空专用绑带、太空专用邮袋、航天员专用物品袋、工作证、代表证、贵客证、乘车证、航天员手表、航天员生存手册、太空饮用水袋、月饼的包装袋、太空第一笔(神十航天员用的圆珠笔)等与神舟飞船相关的非邮品素材(大多是神舟飞船上使用的实物,图14)。最难得的是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神舟飞船的衍生品,讲述了神舟飞船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让人看得扬眉吐气。

《金丝猴——生态家园的精灵》虚构了中外金丝猴爱好者在北京相遇后,一起踏上对金丝猴“探秘之旅”的故事,介绍了金丝猴的种类、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人类的保护以及获得的启迪,故事讲得好,素材用得巧妙,贴片上扫二维码听金丝猴叫声吸引着观众纷纷拿手机扫码聆听,仿佛让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一部《康定情歌》不仅展示了藏族风情,还演绎了美妙的爱情,一段“李大姐”与“张大哥”的情缘,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更勾起了观众对歌曲的回忆和对康定的向往。笔者一边观看,耳边不禁响起“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动听的旋律。

开放类展品是最吸引人的,笔者看到,邮展开幕以来这个展区的观众特别多。一位操南方口音女士说:这样的展品我喜欢看,而且能看懂。国际评审员陈为乐先生也专门抽时间来到开放类展区观看展品;国际评审员焦晓光也陪着新加坡的FIP评审员罗杰先生在开放类展品前进行探讨。

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展场观看开放类展品,他们在聆听一位88岁的老战士赵慈生介绍自己参展的《二野军大的战友们》展品。赵老给孩子们讲革命历程和战斗故事。评委会主任李曙光将军和其他评审员、嘉宾、集邮者前来围观,成为展场中亮丽的风景线(图18、图19)。

还有值得回味的是,前几届全国邮展的开放类是北京的展品独占鳌头,本届却打破了这种局面,黑龙江、四川的展品获得了最高奖,这或许是一个可喜的突破。图15《金丝猴》的首页

图16邮品与实物相结合讲述金丝猴的食材

图17焦晓光老师(右)与罗杰在《神舟》展框前交流

图19评委会主任李曙光(右)在开放类展区与观众交流

图18赵慈生向小学生讲述自己的展品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