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古斯塔夫·马勒是奥地利籍的波希米亚作曲家和指挥家,也是以维也纳为中心的著名交响乐派的最后一位作曲家(图1、2),他的重要贡献是发展并扩大了贝多芬创始的“声乐交响乐”的概念。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在1893年以歌剧《玛侬·莱斯科》一举成名。1896年,普契尼的歌剧《绣花女》和《蝴蝶夫人》首演,由著名指挥家阿托罗·托斯卡尼尼指挥;捷克女高音歌唱家艾玛·德斯廷诺娃的加盟使普契尼的作品大为增色。进入20世纪后,马勒和普契尼的名字随着19世纪的离去,定格在了世纪之交的音乐链环上。西方音乐的保守派与创新派在音乐艺术发达的欧美地区相互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创作的繁荣。而20世纪50年代后的音乐则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和多层次﹑多样性,更带有探索的性质。各国(地区)发行的音乐专题邮票也向人们讲述着这个至今仍在演进中的故事。
20世纪初,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以其创新的作品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人克劳德·德彪西,其作品中千变万化的和声及变幻莫测的音色,可与当年印象派画家的风格相提并论,因而他被称为“印象派作曲家”。以“功能主义”音乐闻名的莫里斯·拉威尔与德彪西的音乐在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有玲珑剔透﹑炉火纯青的配器。也许因为拥有巴斯克人血统的缘故,拉威尔的音乐创作往往是诗意多于抽象。他作于1928年的《波莱罗》展现了新颖的创作手法—在简单复现的主题旋律上附以乐音渐强的大型管弦乐声。西班牙的曼努埃尔·德·法拉也是一位对新音乐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巧妙应用民族风格而又不受束缚。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的音乐风格辛辣幽默,被人视为怪才;他的作品不仅对德彪西的创作产生过影响,还启发了后来法国的“六人团”。法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亨利·科莱对萨蒂的才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生于奥地利的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被誉为“20世纪的音乐巨人”。从1933年起,勋伯格在美国从事“音乐创作试验”,所作歌曲﹑音乐剧及配乐戏剧因新技术的运用而引发音乐界的极大争议。安东·韦伯恩是勋伯格的学生,他的创作舍弃了种种传统的和声概念,将音乐压缩到只剩下基本要素。阿尔班·贝尔格也是一位深受勋伯格影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的歌剧《沃采克》确立了他在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新颖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作曲家。
1910年,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芭蕾舞剧《火鸟》在巴黎首演,由此,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图18、19)开始崭露头角。2014年,《火鸟》作为俄罗斯民族芭蕾艺术的经典,亮相于索契冬奥会的闭幕式。而斯特拉文斯基全套小提琴曲目的最优秀的演绎者之一是比利时小提琴家阿瑟·格律米奥。达留·米约﹑弗朗索瓦·普朗克﹑阿瑟·奥涅格、乔治·奥里克﹑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等法国青年作曲家都受到萨蒂强调简朴艺术的理论的影响,由他们结成的艺术团体“六人团”,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20世纪的民族音乐在众多音乐家的关注下有了快速的发展。让·西贝柳斯是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他作于20世纪初的大量小提琴曲﹑钢琴曲﹑合唱曲是芬兰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数量相当丰硕,足以确立他作为一位杰出作曲家的声望。贝拉·巴托克是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注重民间音乐的收集和研究,其音乐既“现代”又不屈服于任何时髦的教条和人为的体系。捷克作曲家列奥·雅那切克迷恋民歌的节奏和音调,并以嗓音的本色音质来改变传统歌剧的演唱。生于罗马尼亚的乔治·埃内斯库集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于一身,他还培养了以梅纽因为代表的众多当代小提琴大师。苏联作曲家塞尔格·普罗科菲耶夫生于音乐世家,他还未学好写字便开始作曲,9岁时就写了一部歌剧。1922年普罗科菲耶夫旅居巴黎期间,曾为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作曲。返回苏联后,他受到苏维埃社会新生活的感染,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音乐语言也转向清新流畅。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是苏联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其早年的作品多为政治性或讽刺性的。他的《第七交响曲》作于1941年列宁格勒被困期间,表现了和平﹑斗争与胜利的主题。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被认为是现代四重奏音乐的优秀代表,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新的内容和活力丰富了传统的古典形式。亚美尼亚籍作曲家阿拉姆·哈恰图良以直率﹑通俗易懂的音乐风格从事创作,向世界展示了亚美尼亚民间音乐的魅力。克罗地亚作曲家约西普·哈兹是20世纪上半叶地中海音乐风格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通过萨格勒布独奏家乐团的演奏而享誉全球。杰斯拉夫·聂曼是波兰最著名的流行歌曲作者和歌手,也是20世纪后半叶波兰最早的摇滚民谣歌手。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来自法兰克福的保罗·欣德米特集作曲家﹑理论家﹑演奏家﹑指挥家于一身,是同辈中最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之一。尽管被认为是德国的保守派音乐家,但他却是多瑙埃辛根现代音乐节的主要创立者。库尔特·魏尔的早期管弦乐创作曾受到保守派的影响,但后来他成为德国较早以爵士乐风格进行创作的音乐家。波兰作曲家卡洛拉·希曼诺夫斯基的创作风格既受德彪西的影响又有创新,对处理民族音乐有其独到之处。他的歌剧《罗杰王》和芭蕾舞剧《哈尔奈西》等作品奠定了他在波兰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阿瑟·鲁宾斯坦则是20世纪最出色的钢琴家之一,其演奏风格以睿智和热情著称。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巴勃罗·卡萨尔斯因反对佛朗哥政府而被迫移居法国,他擅长作曲﹑指挥和大提琴演奏,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他的演奏颇为迷人,无论在技巧音色还是音乐表现上都达到了异常高超的境界。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卡拉扬曾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指导,还是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的创办人。卡拉扬高度精炼的指挥技巧有时招致的非议多于赞誉,但他仍不失为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舒曼作品的出类拔萃的大师。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图40英国作曲家﹑指挥家拉尔夫·沃恩·威廉斯的创作别具一格,粗野的狂暴﹑奔放的热情和近乎神秘的静谧,使其作品的“表情”幅度相当可观。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从未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他凭借自己的天赋,获得了一流作曲家的声誉。埃尔加所创造的音乐语言极为个性化,赢得了“埃尔加风格”的美称。由管弦乐队伴奏的歌曲《海景》是他的成名作。弗里德里克·戴留斯的音乐在英国极受欢迎,1929年在伦敦举办的“戴留斯音乐节”使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瑞典裔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善于吸收各种文化元素而自成一格,其完成于1916年的乐队合唱作品《行星》融生动﹑明净和严肃的神秘主义于一炉,开创了其艺术创作的盛期。约翰·艾尔兰是一位教师出身的英国作曲家,他的艺术风格是新世纪的浪漫主义。泽西岛发行的艾尔兰纪念邮票的背景图案,表现了他的代表作《被遗忘的习俗》的意境。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乔治·格什温在一家音乐出版社工作时开始其歌曲创作生涯,他作于1924年的《蓝色狂想曲》由钢琴和爵士乐队演出,成为美国爵士乐的经典作品。格什温的作品旋律悦耳动听,其代表作还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波吉与贝丝》等。他的创作标志着美国流行音乐的高峰。
20世纪的音乐越来越贴近普通人的欣赏习惯,音乐开始走出剧院,走向家庭,走向街道和广场;人们欣赏音乐更多的是为了娱乐。诞生于美国的爵士乐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音乐欣赏习惯。爵士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号称“公爵”的埃林顿,他的主要作品被誉为“现代音乐中最具独创性的乐曲”。而热情奔放的小号演奏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则是20世纪极受欢迎的爵士乐风云人物。“摇摆乐”(Swing)这个名称产生于1935年,是爵士乐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其特点是强烈的铜管乐器和簧管乐器的对吼。此风格的创立者是犹太裔音乐家本尼·古德曼。爵士乐歌手比莉·霍利戴的演唱生动流利,其音质给人极为美好的印象。她虽然用流行音乐而不用布鲁斯激发灵感,却提高了她所唱歌曲的格调,色彩变化和抑扬顿挫都异常细腻,令人难以捉摸。外号“鸟儿”的美国爵士音乐家查理·帕克是一位出色的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他是1945年现代爵士乐取代摇摆乐的爵士乐革命的风云人物,他那种扭来扭去、快速惊人的即兴演奏让众多爵士乐演奏者竞相效仿。比利时人托特·蒂勒曼是欧洲爵士音乐家中最顶尖的大师之一,他在技巧上和情感演绎上都极为出色,尤其在口琴的运用上独领风骚,至今没有对手。与蒂勒曼合作过的爵士乐大师数不胜数,帕克就是其中之一。在2000年比利时发行的《新世纪》邮票上,吹奏口琴的蒂勒曼和演奏萨克斯的帕克出现在同一画面上。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黑暗王子”迈尔斯·戴维斯是爵士乐发展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从纽约朱利亚音乐学院毕业后就开始在酒吧和俱乐部演出,在那里,他得到爵士乐大师科尔曼·霍金斯的指点,从此进入了神奇的爵士乐世界。1964年,戴维斯融合摇滚乐和爵士乐的精华,首创“Jazz–Rock”,被后人誉为爵士乐的标杆人物。他的《泛蓝调调》专辑包含着相当前卫和深奥的音乐理念。奥斯卡·彼得森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是爵士乐钢琴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将爵士乐轻快﹑迷幻的色彩通过手指与琴键的接触,直接勾勒在欣赏者面前,正是这些不那么和谐的音符造成了其音乐在酒吧文化中盛行的趋势。图41
图42
图43
图47
图44
图45
图46
图48
图49
图50
图51
图52
图53
图54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约翰·列农(图57、58)﹑林戈·斯达尔﹑乔治·哈里森和保罗·麦卡特尼等人组成了流行音乐史上最为传奇的“披头士”乐队(图59、60)。1971年8月1日,哈里森等人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举行了名为“为慈善事业而摇滚”的现场音乐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募集了1300万美元的善款。2002年,乌拉圭发行了纪念哈里森逝世1周年的邮票。巴西的民间音乐主要来源于葡萄牙及黑人音乐,皮辛·昆哈以大提琴﹑小四弦琴和笛子组合成的音乐“乔罗”在美洲大陆颇为流行。生于里约热内卢的安东尼奥·卡洛斯是20世纪巴西最具知名度的作曲家和歌手。他的音乐兼有南美音乐奔放﹑悠扬和律动无穷的特色,同时又添加了爵士乐的优雅,形成一种颇为独特的被称为“波萨诺瓦”的音乐风格。卡洛斯的音乐传到美国后,迅速成为20世纪60年代最热门的音乐形式之一。图55
图56
图57
图58
图59
图60
图61
图62
图63
图64
图65
图66
图67拥有阿尔及利亚血统的法国歌手伊迪丝·比亚芙在香榭丽舍大道热尔内酒吧老板路易·勒普尔的引导下,展露了自己的演唱天赋。在她21岁时,勒普尔为其录制了第一张唱片。1947年后,比亚芙将美国作为自己演唱市场的“新大陆”,在《拯救大兵瑞恩》﹑《盗梦空间》等大片中,她演唱的《你无处不在》、《不,我一点儿也不后悔》等曲目已成为当代电影音乐的不朽经典。1990年,法国发行了《法国流行歌手》邮票,比亚芙与雅克·布莱尔﹑乔治·布拉森等歌星一同出现在邮票上(图65为实寄封)。出生在比利时的布莱尔性格开朗,他凭借天赋的乐感和歌喉于20世纪50年代红遍法国。布拉森也于20世纪50年代成名,其唱片销量达2000万张。
生于美国佐治亚的雷·查尔斯7岁时不幸失明,但才华横溢的他开创了“节奏布鲁斯音乐”。在《滚石》杂志评选的“100位最伟大的艺人”中,查尔斯名列第10位。2004年,73岁的查尔斯病逝,美国特为他拍摄了传记影片《灵魂歌王》。在他去世的第二天,恰好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那一天,全美国的电台都播放了查尔斯在1985年里根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演唱的《美丽的亚美利加》。歌坛巨星莉迪亚·门多萨的演唱风格“特哈诺”来源于美国得克萨斯和与墨西哥接壤的边境地区,因而被誉为“边境上的百灵鸟”。2013年,美国为门多萨发行了邮票,其图案来自一幅当年的演出海报,画面上的她面带微笑,怀抱吉他,背景则是得克萨斯的州旗。
“猫王”是美国南方歌迷对摇滚乐歌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昵称。20世纪50年代,“猫王”的音乐开始风靡世界。他的音乐超越了种族和文化的界限,将乡村音乐﹑爵士乐和山地摇滚乐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曲风,极大地震撼了当年的流行乐坛,并让摇滚乐横扫了20世纪的世界乐坛,“猫王”由此而成为摇滚乐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歌手(图68-70)。
被称为“国际乐坛流行天后”的惠特妮·休斯顿是全球单张专辑销量最高的女歌手。1985年进入摇滚MTV领域的休斯顿,以闪电般的速度打破了当年男性歌手的一统天下。1986年,她又创下了历史上首张MTV专辑的最佳销售纪录,并在此后数次夺得格莱美“最佳流行女歌手”大奖。1992年,休斯顿与好莱坞男影星凯文·科斯特纳联袂主演了电影《保镖》,影片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由她演唱的主题曲《IWillAlwaysLoveYour》(我将永远爱你)在歌曲排行榜上蝉联14周的冠军,此项纪录至今未被打破。2012年2月11日,48岁的休斯顿因用药过量引发心脏病而去世。
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位全能型的音乐人,他的身上集中了歌手﹑唱片专辑制作人﹑MTV导演﹑电影演员﹑舞蹈家﹑作曲家﹑造型设计师﹑和平主义者﹑慈善机构创办人等20多种身份。吉尼斯世界纪录将他评为“人类史上最成功的艺人”。在当今群星灿烂的时代,杰克逊更是明星中的明星。他为慈善事业的捐款超过3亿美元,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艺术家。杰克逊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MTV电视台上的黑人男歌手,由此摧毁了商业电视台绵延了数个世代的种族隔离制度。作为世界乐坛绝无仅有的风云人物,杰克逊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整个现代流行音乐史缔造了一个传奇时代(图72-74)。图68
图69
图70
图71
图72
图73
图74用“百变风情”来形容澳大利亚歌手奥莉维亚·纽顿-约翰的歌唱生涯是再合适不过了。从纯朴的邻家女孩到校园美女,再蜕变成魅惑人心的性感天后,她带给流行乐坛一次又一次的惊叹。在战胜了乳癌的病痛后,纽顿-约翰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神奇复出,她的歌唱风采依然是那样令人陶醉。艾丽丝·雷吉娜11岁时就在电台开始了她的歌唱生涯,1965年在巴西首届流行音乐节上的演出使她一举成名。1969年,在欧洲及拉美的巡回演出结束后,她已成为国际流行乐坛的一颗明星。1959年,意大利女歌手米娜·马可尼在圣莱莫音乐节上演唱了歌曲《月夜星光》。50年后,意大利为这首轰动一时的歌曲发行了纪念邮票,画面以蓝色和紫色为基调,重温了当年演唱现场的幽雅意境。
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各种音乐节和商业性音乐演出已成为20世纪音乐的主要运作形式。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发行的音乐题材邮票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流行音乐的内容(图78、79)。
音乐剧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表演艺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产生了众多风格迥异的作品。由美国作曲家安德鲁·韦柏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的长诗《擅长装扮的老猫精》改编的《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
1969年,为顺应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4位25-27岁的美国青年决定在距纽约曼哈顿100公里的一个名叫伍德斯托克的小镇举办一个音乐节。然而因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音乐节不得不移至纽约州卑赛镇的一个牧场举行,但音乐节的名称仍为“伍德斯托克”。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摇滚艺人均在音乐节的邀请名单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摇滚音乐节,它揭示了摇滚乐蕴藏的巨大能量以及在大众中的号召力,45万人亲临现场就是最好的证明。更重要的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作为一个事件,具有改变人们价值取向的能力。历史学家在评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时说:“短短的三天,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以致在后来再也没有人能通过音乐节来达到这种超凡的凝聚力。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是一个三天三夜的音乐‘乌托邦’,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复制的20世纪的音乐故事。”图75
图76
图77
图78
图79
图80
图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