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燕
杨建侯(1910-1993),江苏无锡人,早年名仲敏,后更名建侯,曾用名剑侯、赞楠、白浪,号荷叶村人。杨建侯出生于一户以造船为生的木工家庭,1918年父亲将其送到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920年随小舅父到冶坊场小学读书,因学业突出,被誉为“好儿童”“奇儿童”,不久又因身体原因被迫辍学。稍后在省立第三附属小学插班六年级,其时正式名仲敏。1926年高小毕业,同年考入私立无锡美专,师从当时无锡名家胡汀鹭先生学习中国画,更名为建侯。1930年从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并设法在当时的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徐悲鸿的素描课程。1931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成为徐悲鸿入室弟子。1932年在无锡创立白浪画会,并主编专刊、策划展览。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参加中华美术会,并任上海法医研究所绘图教师。抗战期间,历任重庆流亡教师服务团宣传组组长、教育部编辑委员会教科书组编辑、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讲师。1947年起,先后任教于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杨建侯在高校从教五十多年,诲人不倦,桃李盈门,在美术教育、艺术创作、美术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建侯对中国画和西洋画均有颇深的造诣,多才多艺,是国内少有的全能画家。他早年专攻西画,素描、油画、水粉都有相当高的造诣,素描尤精。又曾经师从无锡名家胡汀鹭,所以他的国画也非常好,山水、人物、花鸟俱佳,尤其擅长表现梅花,与关山月、于希宁并称为“中国三枝梅”。在徐悲鸿的教导之下,杨建侯走的是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从他1932年以来创作的作品可以很明显得到印证,如素描《桂林全景》《秦川揽胜》、连环画《武训传》《陶行知》、国画《群雁归来》《柏鹿长春》、油画《家庭访问》《上海工人起义》《南京解放》等。这些作品表现手法融中西于一体,画面结构气势磅礴,意蕴深沉醇厚,艺术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徐悲鸿先生所提倡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主张。
杨建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作了一系列以煤矿工人为主题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幅油画—《鲁迅在青龙山煤矿》。虽然这件作品的知名度不高,影响范围也不广,但是和本文所涉及到的这封周作人写给杨建侯的信札却有着密切关系。先看一下信札的内容:
杨建侯先生:来信敬悉。见询之事恕不能奉答。因为我是鲁迅的兄弟,并不是同学。当时在水师学堂学习,与矿路无关。我所知道的一点,已写出在拙著《鲁迅的故家》等书中,此外无可供献的材料。在南京时他没有照相,但如依据(迟二三年)在东京时照片(问北京鲁迅纪念馆当可知道),可得大概。他的矿路同班同学,据我知道的只有张邦华先生一人尚在北京,住址为西城松鹤庵廿六号,可请直接联系。专此奉复。即致
敬礼!
七月七日周作人
信后另附一纸:
再依据旧日记,鲁迅等往句容(青龙山?)考察的年月是一九〇一年九月廿七日去、十月初九日回南京,见拙著《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附录。当时矿路班附设于陆师学堂,但因为是“文”学生,并无体操兵操的训练,故别无制服,平常只穿大衫。那时亦无皮鞋,大抵仍是圆头所谓“一片瓦”鞋。他们考察大概只是下矿洞去一看,不曾有什么实习操作。至于去后有什么感想,别无记录可查考了。再及。杨建侯先生在创作《鲁迅在青龙山煤矿》之前,特地写信给周作人先生,向他咨询鲁迅先生当年在青龙山煤矿的具体细节,以方便其创作,这封信札便是周作人给杨建侯的回复。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周作人的求学经历与鲁迅相仿: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民国后改海军军官学校),在校期间改名为作人。1906年毕业后考取官费生,和鲁迅、许寿裳等人留学日本。到达日本后,周作人先补习日语,后攻读海军技术,然后又读日本法政大学预科,入东京立教大学修希腊文,期间和鲁迅翻译出版了著名的《域外小说集》,并由此和钱玄同等人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周作人精通英语、日语、古希腊语、梵语等。1911年从日本回中国,归国后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特别是后来撰写了《鲁迅的故家》《鲁迅的青年时代》《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等回忆性文章,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根据周作人所撰《鲁迅在南京学堂》一文,鲁迅兄弟相差四岁,都在南京前后五个年头,兄弟俩在南京共同求学的日子为1901年8月至1902年2月,大约半年时光。再根据此文记载,鲁迅1898年初入南京时,考进江南水师学堂,所修专业为水师的管轮班,也即轮机科。同年岁末既转入江南水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直至1902年毕业并赴日本留学。杨建侯的《鲁迅在青龙山煤矿》表现的应该就是鲁迅这一时期的情形。由于杨建侯所走的是严谨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所以他在创作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基础工作,从现存一些素描作品来看,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他曾深入煤矿工地第一线,画了许多素描手稿,比如说《贾汪工地》《风钻队》《矿车》《试车》等,均以非常写实的手法从各个角度描绘了煤矿工地及矿井和采矿工人的形象。当然,有了这些基本外围形象以后,杨建侯还必须塑造鲁迅的形象。那时的鲁迅大约只有十八九岁,为了创作出完美的作品,杨建侯于是想到写信给周作人,希望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帮助,希望可以多了解一些细节,以更好地表现鲁迅先生当时的状况。
从周作人的回信推测,他们事先并不认识,应该是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杨建侯特地写信给周作人询问一些事情:首先是鲁迅先生当时的生活状况,还有就是希望可以有一些照片用作形象上的参考。可以想见,杨建侯应该问得非常仔细,而从周作人的这封回信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个陌生人的来信,周作人还是认真回了信。尽管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但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对哥哥的行踪完全了解,他非常诚恳地实事求是地回复了杨建侯,告诉他“见询之事恕不能奉答”……“我所知道的一点,已写出在拙著《鲁迅的故家》等书中,此外无可供献的材料”。并且告诉他当时的照片没有,但是有两年后在日本的照片,可以找北京鲁迅纪念馆询问。同时还告诉杨建侯,自己能够找到鲁迅的矿路学堂同班同学只有张邦华一人,并且提供了联系地址。以上细节可以看出周作人是个非常认真、严谨的人,尤其是信札的第二部分,“当时矿路班附设于陆师学堂,但因为是‘文’学生,并无体操兵操的训练,故别无制服,平常只穿大衫。那时亦无皮鞋,大抵仍是圆头所谓‘一片瓦’鞋。他们考察大概只是下矿洞去一看,不曾有什么实习操作”,从这些文字可以推测出,周先生告诉杨先生当时鲁迅先生的穿着打扮,可以作为杨先生创作鲁迅形象的依据。因为很明显,从行文上看,周作人已经是“专此奉复。即致敬礼!……七月七日,周作人”,说明信件已经结束了,而周作人又忆起了这些很小的细节,特地又写了一张纸,作为信件的第二部分。
我们可以大体推知此信札大概写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能在1954年左右。而缘由就是杨建侯当时正在创作《鲁迅在青龙山煤矿》,需要寻找大量创作素材,写信向周作人先生寻求帮助。
一封信札追忆了三位大家的金陵往事,实属难得,再者周作人的墨宝也让人赏心悦目。和鲁迅一样,周作人也是一生只用毛笔书写的文人,无论文稿、书信还是日记,他都喜欢小楷毛笔,自己磨墨书写。鲁迅的文名和书名如光芒之万丈,或者因为思想、经历种种,弟弟周作人则略显黯淡。其实,周作人的字,可以说是和他的散文一样的精彩与耐读。若仅从尺牍体的文人字来看,兄弟俩的字颇有几分相似,都很规矩,笔墨熟练,且苍劲有古意。相较于鲁迅书法的笔力沉稳、质朴敦厚,周作人的书法则更闲雅散澹、温柔古拙,均透出浓浓的书卷气。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