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艳华张洪忠郝丹等
[摘要]通过网络平台采集近3万人份有效网络样本,分析数据后发现:认为出版工作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和“文化的职业”的网民不到六成,“内容”是网民购买图书最看重的元素,生活实用类图书是网民最关注的图书类型,网民的主要读书目的是“扩大个人知识面”和“娱乐消遣”,“内容空洞”和“价格高”是造成网民对当前图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纸质书仍是网民最偏爱的阅读载体,当前网民对“微信公众号”这一图书信息获取渠道的使用率最高。
[关键词]图书出版网民满意度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一、图书出版满意度调查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
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数字技术的飞速革新升级以及各行业以“优势互补”为基点进行的互动式协作发展,已然将图书出版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生长业态中。媒介融合对于出版产业发展的意义,是使出版产业获得“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在出版领域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出版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因而为出版产业创新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劲动力。从读者方面来看,物质生活的满足正不断地激发着他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阅读作为一种知识汲取方式和娱乐消遣方式,必然会给读者群体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而被视为“场景时代”[1]五大技术力量的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也将在未来进一步刺激读者对图书出版全方位的体验性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满意度较高的服务,也由此成为图书出版从业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学界和业界都曾很早就预言过纸质书的消亡,但从目前来看,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仍然占据相当的比例,而像手机、电脑、Kindle阅读器这些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图书载体也确实在以极高的便捷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图书出版业虽然是文化生产型行业,其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也都牵动着整个业态的变化和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其生产的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接受效果才最能反映当下图书出版的现状。
本报告是网络调查报告,共采集有效调查问卷29744人份,涉及网民对出版工作的职业认知情况、图书类型关注度、读书目的分析、对当前图书不满意的原因、图书载体偏爱度比较和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比较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本次研究试图对网民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关于图书出版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将不仅有助于展现当前图书出版的“接受”景观,也会为图书出版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
2.概念厘清
在进行图书出版满意度调查和分析之前,首先必须要厘清两个核心概念:一是图书出版,二是满意度。对出版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学界更看重理论性阐述,业界更注重实践性分析。事实上,出版业以服务读者为旨归,而读者的需求又总是在不断变化,所以出版业是动态性极强的产业;但是,对图书出版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实际上又是一种对某一特定时段的出版业态的研究,这样出版就又是一个相对静态的阶段性概念。本次研究以作为接受者的网民为研究对象,强调网民的认知和体验,那么就更倾向于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来界定出版,也就是一般意义上较容易理解的出版,即出版主要是指出版工作者对图书、报刊、电子、网络、音像等载体所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和发行的整体过程。本次研究中所指的图书出版是出版的一个分支,它将图书视为与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等相区别的一类,但不再对出版载体进行划分剔除,因此就既包括纸质书出版,也涵盖数字出版。
满意,就是意愿得到满足、符合心愿。满意度一词更多地应用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当中,许多调查性研究都以“用户满意度”或者“员工满意度”为核心展开,而实际上调查的就是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价格,所涉及的服务或员工对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等是否满意和满意程度如何,所以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强调的是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度似乎是一个能够给出具体数值的概念,但其实也只是一种抽象的说法,网民是用户群体中的一员,而网民对于图书出版的满意程度究竟怎样,是需要通过对网民进行一系列有指向性的提问来评估的。因为缺乏科学权威的价值评判参考标准,所以现阶段这种评估还不能够以测评分值的结果形式来呈现,不过它却可以通过对心理感受的调查来从整体上反映网民对于当下图书出版的基本态度。因此,关于图书出版满意度的调查,实质上就是就网民对现阶段图书的编辑、复制和发行的整体过程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所产出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了他们的意愿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进行的调查。
3.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9744人份,涵盖我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