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龚蕾[摘要]文章以《青年文摘》近年推出.."/>
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快速消费时代如何读经典

快速消费时代如何读经典

时间:2024-11-08 02:29:51


    口龚蕾

[摘要]文章以《青年文摘》近年推出的“文坛名家名作大系”栏目为案例,通过对快速消费时代下国民阅读状况的分析,阐述了《青年文摘》的栏目编辑思路,以期为我国杂志做好自身内容,提高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浅阅读经典再造消费主义热点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一、网络快消环境下的国民阅读现状

1.国民阅读现状及特点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较2015年年初增加1894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1]网络的大规模普及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阅读模式。

2015年4月,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4年国民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此外,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与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2]

从传统纸媒为我们提供的文字、图片到网络媒体带来的动画、声音、视频等多重表现手段,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多种感官全面覆盖的全媒体时代。“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还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信息获取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重视,其中,有74.8%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3.6%的网民将“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同时,互联网的娱乐功能仍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只有19.5%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不知不觉,随着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的改变,我们也逐渐迈入一个快速消费的“浅阅读”时代。“浅阅读”,就是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浏览不需要深度思考,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内容多为时事新闻、生活资讯、历史片断、娱乐信息等。[3]浅阅读追求的是一种短暂的视觉快感、暂时的心理愉悦和实用的信息资讯。而传统读书是纯文本阅读,是用单一、线性的思维模式来进行理性的深层次阅读。网络阅读里海量信息、图像、视频和无限多的链接,很难让人们静下心来沉思冥想,容易让人们陷入“信息越多、思考越少”的“浅阅读”困境,不但难以形成思想上的启发,一定程度上,还消解了受众的深度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当然,网络不过是文字、信息的载体,它可以影响阅读,却不能决定阅读。决定阅读价值和意义的根本,主要不是通过什么载体,而是读什么、怎样读,即本文所要探讨的阅读主体——“经典作品”;以及在这样以“浅阅读”为主要特征的快速消费型网络阅读时代里,其存在的必要性。

2.人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在“浅阅读”风行的网络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有一些历经文化洗礼积淀下来的传承之作,这些经典作品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精神涵养、深邃思想及艺术魅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更是人们赖以滋养的精神食粮。近年来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表示,“价值观的培养应从阅读开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4]。读经典,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精神文化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我们每个人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内在呼唤。

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为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数十个部门,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丰富活动内容和手段,致力于形成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3]2012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文化建设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全民阅读立法更是被列入了国家立法计划。以上系列举措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倡导读经典,既是对这种成果和影响的巩固,又是提升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指向。[5]

2014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6]2014年10月,习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多次深情谈到了自己在知青时期的阅读,“当时的文学经典毫不夸张地说能找到的我都看了。”此后,习主席陆续在不同场合列出了自己的阅读“书单”,其中包括世界各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方面的经典书籍。

无论从国家自上而下的引导、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的传承,还是我们每个人对自身内在精神的要求的角度看,读经典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话题。而如何与迫切的时代需求相呼应,与浮躁的阅读现状相对抗,怎样吸引人们阅读经典、推广经典?都是值得广大媒体人探讨的严峻课题。

二、《青年文摘》在引导读者“读经典”上的探索与实践

综观当下的主流出版物,很多出版社为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纷纷出版外形轻巧,价格便宜的口袋书或手掌书;或以重新设计排版等方式对传统经典作品进行“再造”。报纸的出版周期最短,以新闻性和时效性见长,在经典阅读上可为空间较小。杂志的出版周期、时效性和“可阅读性”均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引导读者进行经典阅读的方式和角度上大有可为。其中,文摘类杂志通过整理、筛选、整合等手段,可为读者提供信息含量高的文章,又因其刊登内容老少皆宜,所以覆盖面比较广,影响力也较大,故对于推进全民读经典的工作更是责无旁贷。文摘类杂志的大多数内容都来自于已经出版的文章,是对经过编辑和读者眼力考验的内容的萃取,这其中,经典作品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青年文摘》作为具有30多年历史的品牌文摘类杂志和中国发行量很大的青年类期刊,一直坚守“弘扬先进文化,服务引导青年”的办刊宗旨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成功的心灵读本”的杂志定位。具有经典潜质的文章或经典作品是《青年文摘》多年形成的选稿标准。可以反复读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现在读有意义,几年后读还有价值,以“耐读”为基本特征的“经典性”是《青年文摘》的重要特色和品牌优势。在信息碎片化、阅读快餐化的新媒体时代,这种经典性显得尤为稀缺和珍贵。《青年文摘》的主体读者是青少年,这个群体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7]也是最需要通过经典文学作品来丰富、提升自我的群体。如何以青少年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指导他们读经典,这个课题反复被编辑们研究、论证并实践着。

前文提到网络快速消费时代的“浅阅读”特征,其实阅读最重要的不是通过什么载体来读,而是读什么、怎么读。作为大众文化类媒体,读文摘类杂志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浅阅读。目前,影响力较大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摘类杂志,对经典作品的反映主要集中在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篇幅较为短小的文学门类,如《读者》《文苑·经典美文》等,没有跳脱杂志过于轻巧、阅读深度不够的局限性,在对读者阅读内容“由浅入深”的引导上,欠缺力度。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青年文摘》关注到目前杂志媒体鲜有涉猎的领域——中长篇经典小说的重读,开辟相关栏目,是文摘类杂志在引导全民读经典上一次独创性的尝试。

2012年10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时洛阳纸贵,掀起了全民文学阅读的热潮,《青年文摘》把握住了这个时机,推出“文坛名家名作大系·中国当代文坛篇”栏目。杂志出版后,反响热烈。在此基础上,编辑部趁热打铁,将栏目系列化,陆续推出了第二季“中国现代文坛篇”、第三季“英国篇”、第四季“美国篇”……并依据读者和业界的反馈意见,不断丰富调整,逐渐将其打造为杂志极具“经典性”的品牌栏目。

该栏目在引导大众读经典上的“品牌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选取更“可读”的“名家名作”

一说起读经典,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涌现的一定是很多艰涩的大部头作品。“文坛名家名作大系”这个栏目定位于经典长篇小说的节选,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名家名作中遴选作品,以及具体章节的取舍上怎样贴近读者的需求,是这个栏目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青年文摘》的主要受众为青少年学生,他们处在人生中渴求获取知识的爆发期和阅读习惯的关键养成期,但同时,他们的课业负担极重,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网上信息获取和博览群书式的海量阅读,特别需要有人去埋头为他们做“沙里淘金”的工作,找到符合他们当下需求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好文章,用短小的篇幅传达给他们最丰富的信息,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到饶有趣味。在当下新媒体爆发的时代,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新变化,在思想内容和选编形式上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突出“策划性”“精炼化”“趣味性”等新特色,是“文坛名家名作大系”栏目主要的创办和发展策略。[7]简单地说,我们要选取的是更“可读”的名著。

以第一季“中国当代文坛篇”为例,栏目从构思到最后成形,基本的流程为:编辑提出作家和作品篇目初稿后,在征求文学专业权威人士和中学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等专业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反复论证、修改,最终确定了莫言、余华、刘震云、苏童、王安忆等20位当代知名作家,选择其成名作或代表作中的经典中长篇小说进行节选,按照一期一人一作的形式,为读者带来一场经典文学的盛宴。

其中,作家和作品的选择在考虑其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其在广大青年读者中的知名度、是否更贴近青年读者的阅读趣味为重要标准。比如:以往不入主流文学界“法眼”,一直被老师和家长排斥,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闲书的文学种类——言情、武侠、推理、科幻、童话等文学门类也强力入选,作家名录里陆续出现了金庸、郑渊洁、柯南·道尔、阿西莫夫等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名字,不禁让读者大呼过瘾。读者纷纷评论:“《青年文摘》真是太厉害了——看到‘文坛名家名作大系’出现金庸的名字,内心很激动,武侠又回来了!”“因为我仍有梦,依然将你放在我心中。总是容易被往事打动,总是为了你心痛。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永远的程蝶衣!”,等等。

2.重读“经典”必须借势“热点”

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已将我们卷入消费社会的潮流之中,消费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势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转变”。消费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文化消费方式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元素,视觉传播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传播方式。在消费社会,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日益成为我们文化中的最主要内容和存在形式。[8]影视业的飞速发展对文学作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影视作品,文字普遍呈现出视觉化状态,在图像面前开始处于从属地位。人们“不读”或者“很少读”小说;另一方面,影视市场的大繁荣歪打正着地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来认识文学作品。这其中,文学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长期以来受到电影人和电视人的青睐。此外,消费社会另一个重要特征为粉丝经济时代。“造星”成为各行业提高人物知名度、扩大行业影响力的重要营销手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文摘》的“文坛名家名作大系”也顺应潮流,采用“经典”借势“热点”的策略,在各种热点文化事件、热点影视剧上映的节点,及时为读者提供最具有“时效性”的名家作品。

比如,栏目的创办就是借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热点文化事件的东风。编辑部在栏目系列、作家知名度、作品类型初步排序后,也会根据文化热点随时调整“插播”,在大制作影片《黄金时代》《白鹿原》《归来》等热映时,及时推出相关作家及原著小说节选,让读者更深层理解了作品的内涵。评刊反馈中,有读者表示:在各大媒体“萧红热”时在杂志上看到了其作品《生死场》的节选;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热映时看到了原著《陆犯焉识》的节选出现在我们杂志上……让人“非常惊喜”,立刻又会“去找原著来看”。这种借势法也让我们的“经典”不再充满故纸堆的尘土味,而有了几分“明星像”。

3.“再造”经典,做读者阅读生活的“灯塔”

经典作品中,中长篇小说因其篇幅长、情节连续性,常使得杂志编辑觉得难以下手,找不到合适的表现方式,而不得不成为文摘类杂志的“盲点”。所以如何编辑加工中长篇作品,使其适应杂志的篇幅节奏限制,如何达到令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引导读者重新发现经典,也是“文坛名家名作大系”栏目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报纸杂志对长篇经典作品的选编方式多为节选或缩编,其缺点也很明显,节选部分不痛不痒,情节脱节,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缩编版成为故事梗概,作者的语言风格、细节构思全无体现。在综合考察了各类媒体对中长篇经典作品的选编方式后,《青年文摘》扬长避短,确定了“文坛名家名作大系”栏目的编辑方法为:原文经典译本节选,不做缩编,尽量减少删节,“只删不改不加”,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文学特色,“原汁原味”地展现经典风貌。有时为尽量表现情节的完整性、戏剧冲突的集中性,会在删节后,用一两句话连贯故事情节,编辑会在这些附加语句上做出标注,以不影响读者对原著的理解。

在作品和章节的选取上,可读性为第一标准,在最大力度保持作者文学风格的基础上,追求情节相对独立完整,情感更恒久共通,力图更能让当下的青少年产生共鸣。比如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少年王琦瑶参观电影片场,映射着当下青春期少年的明星梦;金庸《射雕英雄传》中三场桃花岛招婿的考试独立成章,趣味性十足;而《简·爱》中男女主人公的花园表白,则是文学史上最富有哲理和内涵的爱情经典段落之一,影响了几代人。

该栏目对经典中长篇的“再造”不仅吸引了很多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也成为读者阅读经典的灯塔。读者纷纷表示:“在现在这个网络小说风靡的时代里,很多经典已被遗忘。有《青年文摘》的带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名家名作,领略文化魅力!”“这两年来通过‘文坛名家名作大系’栏目,我读到了许多震撼心灵的小说。古今中外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的小说不知道哪些值得一读,‘文坛名家名作大系’是一座‘灯塔’,指引我在书海找到迷人的风景。”……至于有的读者反映,刚刚看到某篇名著的节选,“就在语文考试中考到,很开心!”,则是意外的收获了。

三、经典也是个性,“内容为王”的关键永远是创新

文摘类杂志由于刊登的都是已经发表的转载文章,相对于新媒体的“全息化”和“及时性”,劣势非常突出。此外,在不少读者眼中,文摘期刊由于稿源近似,定位重叠,经常出现重稿,同质化问题严重。加强文摘杂志的策划性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结合自身内容定位,策划独特的板块和栏目更能使文摘类期刊呈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

网络快速消费时代下,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和基本定位,在多年坚持的对目标读者的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保持并强化多年积累下来的“励志性”“经典性”和“范本性”等品牌特质和优势,是《青年文摘》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重要策略。利用不可替代的独创性品牌栏目避免同质化,也是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主动出击。《青年文摘》的“文坛名家名作大系”诞生于全民读经典的社会热潮下,一方面是媒体责任感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利用独特视角对世界文学的系列化盘点。所以杂志的发展应注重独特的编辑思路对于塑造杂志的独特气质和品牌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网络快速消费时代,对传统媒体人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年文摘》近年来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多种网络途径加强了与青少年读者间的联系和互动,“文坛名家名作大系”栏目的创办正是建立在对读者群体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之上。该栏目的创办及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本传统的纸质杂志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利用了新媒体传播高速、信息量丰富、推送精准、交互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也极大发挥了传统纸媒的优势,通过职业编辑的工作,树立杂志的内容权威性、思想性和品牌影响力。《青年文摘》“文坛名家名作大系”栏目,正是基于对传统纸媒优势的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集中进行了传播内容的深度挖掘,用“深度”应对“快餐文化”,引领读者进入更有营养的经典阅读的世界。

归根结底,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脱不开“内容为王”的规律。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市场对传播内容的需求也相应加大。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依然需要紧抓“内容”这一传统优势,[9]顺应和引导读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拓展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变,方可在新媒体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2)[201507-28]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息慧娇.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发布[EB/OL].(2015-04-20)[2015-07-28]http://www.chuban/yw/201504/t20150420_165698.html.

[3]李浩.“浅阅读”语境下推广经典阅读的价值研究及策略.图书情报论坛.2013(3):80-83.

[4]朱永新.让阅读成为国家节日.人民日报.2014-04-22(5).

[5]辰目.读书,缺少的仍然是深入…….出版发行研究.2012(3).

[6]朱永新.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人民日报.2012-01-06.

[7]杨润秋.浅谈新媒体时代《青年文摘》的发展之路.中国编辑.2013(2):57-59.

[8]刘进华.影像奇观探源.电影文学.2009(24):4-6.

[9]刘晓林,邓利平.传统媒体的传统优势.青年记者.2012(21):17-18.

(作者单位:《青年文摘》杂志社)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