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我国近代杰出的新闻记者、活动家、.."/>
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花匠·花园·园主

花匠·花园·园主

时间:2024-11-08 03:04:30


    编者按:作为我国近代杰出的新闻记者、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人民的喉舌”。他所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辱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周恩来总理说:“要好好学习邹韬奋办《生活》的作风,通俗易懂,精辟动人,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这就是方针。”2015年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20周年,本刊特推出纪念文章,缅怀先生的精神,以期对当代出版工作者有所激励。

囗秦艳华

[摘要]文章回顾《生活》周刊的创刊历程,讲述邹韬奋任主编后独树一帜的办刊宗旨和内容特色,对传播进步思想、呼吁抗日救国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花匠”——邹韬奋兢兢业业的态度、无怨无悔的付出,“园主”——黄炎培的充分信任、委以重任,使得“花园”——《生活》周刊景致宜人,逐步发展壮大,取得成功。

[关键词]《生活》周刊邹韬奋办刊宗旨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一、传播进步思想,倡导民主政治

1925年10月11日,《生活》周刊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中华职教社”)主任黄炎培。黄炎培创办这样一个刊物的最初设想,是让它宣传职业教育。因为中华职教社在全国有多处分支机构,黄炎培还想利用这份刊物沟通各地职业信息。这份刊物,实际上相当于机关报,发行量很小,只有两千多份,在读者中影响也不大。创办一年后,原来的主编去职,黄炎培便邀请邹韬奋接手主编。

邹韬奋接编以后,首先在内容上进行革新,变机关刊物为大众刊物。他回忆说:“我接办以后,变换内容,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1]73在内容上他也独出心裁,反对模仿,使刊物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内容并非模仿任何人的,作风和编制也极力‘独出心裁’,不愿模仿别人已有的成例。”[1]225他认为,“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1]225。于是,邹韬奋确立了自己的办刊思想,那就是:“我们不愿唱高调,也不愿随波逐流,我们只根据理性,根据正义,根据合于现代的正确思潮,常站在社会的前一步,引着社会向着进步的路上走。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思想是与社会进步时代进步而俱进。”[1]296-297这其实也就是邹韬奋的办刊宣言,这一宣言确定了刊物的价值追求和思想面貌。具体表现为:第一,关注社会现实。邹韬奋认为,“要用敏锐的眼光和深切的注意,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粮食’:这是主持大众刊物的编者所必须负起的责任”。[1]226
    他既重编辑又重写作,《生活》周刊“小言论”是社会瞭望台。第二,指导青年人生。当时的中国,在启蒙、民主、爱国的社会思潮和运动的大背景下,启蒙与改制、保守和改革、师夷与反帝等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生活》周刊刊载了大量指导青年人生选择、剖析社会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呼应着当时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突出表现为“青年的立场”“大众的立场”,因此吸引了大量读者。第三,反抗日本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又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即由综合性的青年大众读物,转变为围绕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时事政治刊物,受到爱国青年的追捧,发行量也突飞猛进。《生活》周刊刊载了大量鼓舞民众抗日、呼吁团结御侮的文章,倡导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掀起全民抗日浪潮的主要舆论力量之一。

总之,《生活》周刊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积极传播进步思想,倡导民主政治,呼吁抗日救亡,成为一个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和一处爱国主义的精神高地。在当时的进步刊物中,无论是办刊宗旨、内容特色都独树一帜,深受读者欢迎,不断增长的发行量也显示了杂志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二、努力为社会服务,竭诚谋读者利益

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把“努力为社会服务,竭诚谋读者利益”作为办刊宗旨。“努力为社会服务”,主要是从内容上说的,强调的是杂志的功能和要达到的目标,而“竭诚谋读者利益”,既注重内容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又注重与读者建立紧密的关系。为了实践这种办刊宗旨,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开辟了《读者信箱》,目的就是为了解答读者来信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到1931年《生活》周刊鼎盛的时候,每年收到的读者来信达3万余封,即使是别人写了回信,邹韬奋也坚持每封回信都亲自审核,然后再盖上自己的印章发出去。这种对读者的热心和热情,换来的是读者对邹韬奋和《生活》周刊的高度信任。

另外,《生活》周刊还设立了“书报代办部”,“这‘书报代办部’是附属于‘生活周刊社’的,它可算是‘生活书店’的胚胎。最可注意的是它的产生完全是‘服务’做它的产妇,服务成为‘生活精神’的最重要的因素”。[1]333可以说,《生活》周刊的成功是邹韬奋和他热心服务的读者共同创造的。他真正做到了“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打成一片”[1]332。

邹韬奋做出版一直强调事业性和商业性相统一。他在主编《生活》周刊时也在实践着这种经营理念。他说,“要把单张的《生活》周刊改成本子,要有钱;要开展事业,要有钱;要增加同事以分任过忙的工作,也要钱,所以我们天天想赚钱”。[1]340那么《生活》周刊的钱是怎么赚来的呢?“拉广告”是一个重要的赚钱办法。但是,对于广告,邹韬奋并不是来者不拒,他给自己定下了什么样的广告能登、什么样的广告不能登的规矩:“略有迹近妨碍道德的广告不登,略有迹近招摇的广告不登,花柳病药的广告不登,迹近滑头医生的广告不登,有国货代用品的外国货广告不登”[1]338。杂志发行量大了,广告来得也多了,钱赚了,那么赚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邹韬奋说:“《生活》周刊是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就是赚了钱,也还是要用诸社会,不是为任何个人牟利,也不是为任何机关牟利。”[1]280办刊物、做出版,要做到事业性和商业性相统一,这正是“韬奋精神”的重要内涵之所在。

三、“花园”景致宜人,“园主”功莫大焉,“花匠”无怨无悔

邹韬奋把中华职教社比喻为“园主”,把《生活》周刊比喻为“花园”,而把自己比喻为“花匠”,他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华职教社,特别是主任黄炎培的充分信任才是《生活》周刊得以发展壮大的第一关键因素。他是这么说的:“好像园主把花园交给一个花匠,付以全权。这个花匠生性耿介憨直,无所私于任何个人,无所私于任何团体,不知敷衍,不知迁就,但知根据明确规定的宗旨,为社会努力;但他深觉这样耿介憨直的花匠不是任何园主所能容的,所以这个花园之有今日,第一就不得不归功于园主对于花匠之信任专一,毫无牵掣。”[1]285-286

邹韬奋于1926年10月任主编,至1933年11月杂志被迫停刊,为《生活》周刊这个“花园”忙碌了整整7年时间。在这7年中,周刊内容不断革新,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生活》周刊改为本子之后,内容更充实,销数突增至八万份,随即增至十二万份,后来竟增至十五万份以上,为中国杂志界开一新纪元”[1]336,创下了当时刊物发行的最高纪录。至此,在邹韬奋这个“花匠”的精心培育下,《生活》周刊变得花团锦簇,生机盎然,景色宜人,声名远播,而邹韬奋也逐渐成长为一名进步的、革命的出版家。

《生活》周刊社隶属于中华职教社,主任黄炎培自然是《生活》周刊这个“花园”的“园主”。黄炎培对邹韬奋给予了高度的信任,放手让他自主经营,从不干涉。在邹韬奋看来,“花园之有今日”,黄炎培才是第一功臣。《生活》周刊创刊的时候,邹韬奋已经在中华职教社任职,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生活》周刊创刊一年后,原来的主编王志莘去职,黄炎培便将邹韬奋从《教育与职业》调到《生活》周刊,让他接任主编一职。黄炎培对邹韬奋委以全权,周刊办刊宗旨的调整、经营思路的确立等,都完全按照邹韬奋的设想付诸实施,结果是周刊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发行量也不断增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周刊今后更大的发展,黄炎培决定让周刊社作为中华职教社的一个隶属机构独立运营,并任命邹韬奋为周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这就给了邹韬奋更大的自主权,为周刊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后,邹韬奋和《生活》周刊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无论是针对“九·一八事变”发表声明,表示其“与国人共赴难”,还是发动舆论声援抗日将士,号召社会各界捐款,《生活》周刊都冲锋在前,成为掀起全民抗日浪潮的主要舆论力量之一。但是,因为《生活》周刊所刊载的抗日文章和反政府内容,引起了国民党上海党部的很大不满,有关方面要《生活》周刊公开表态拥护政府,邹韬奋当然不为所动。他们又找到《生活》周刊的主办单位中华职教社,蒋介石将黄炎培由上海请到南京,亲自与他谈话。黄炎培回来与邹韬奋商议后决定,《生活》周刊社脱离中华职教社,独立经营,仍由邹韬奋主持。从对待《生活》周刊这一点来说,黄炎培不愧是一位保护“花园”、爱护“花匠”的受人尊重的“园主”,他给予邹韬奋充分的信任,而且在关键时候能够予以切实的保护,为邹韬奋营造了一个独立发展的良好环境。《生活》周刊这个“花园”之所以能够如此景致宜人,“园主”黄炎培当然功莫大焉。

邹韬奋自喻为一个“花匠”,表明他对辛苦的劳作是无怨无悔的。因为对“园主”持有一种责任,对社会和时代怀有一种使命,所以要担当责任,不辱使命,就必须“根据明确规定的宗旨,为社会努力”。邹韬奋的“园主”“花园”“花匠”的比喻,形象而贴切,而且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相当深刻的。

注释:

[1]邹韬奋.韬奋新闻出版文选.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12AZD086)阶段性成果。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