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走进京师大学堂

走进京师大学堂

时间:2024-11-08 03:57:43

学堂走廊如果不是走进沙滩后街,根本不会留意什么“马神庙”“四公主府”,更不知道什么“佛手公主”和嘉,以及“带刀侍卫”福隆安。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名字虽不陌生,但一直以为他们和“北京大学的前身”“五四”运动司令部一样在“红楼”。

其实,“京师大学堂”的名字并不陌生。由于工作关系,总也耳闻却从未走心。直到前些天,为保障北京电视台文物拍摄,我才第一次走进这里。没承想,故事忒多。

比如,脚下的这条不过两米宽的胡同,原是古河道。相传北京建城时,这一带流沙不止,而得名“沙滩后街”。其实,这只是后来的叫法。在清代,这里称“马神庙”,那时还属皇城一部分呢。

站在这个不过一米多宽的门楼前,我还没意识到这个普通的仿古大门后面遮掩的历史价值,两侧那早已过粉掉漆的柱外壁联,左“桃李芳香”,右“滋兰树蕙”。据陈老师讲,后一句应该出于屈原的《离骚》:“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对此,我仍未在意:“一个学堂,还能多大?”

的确不大,绕过福字影壁,往里就是一条更窄的胡同,看来是大胡同里长着小胡同。小胡同两侧是几栋尖顶房子,鱼排一般横置,墙体刷过灰白的涂料。竟然还有不少塑钢板材,显然是违章自建。这房子密实,长棵树就把过道挤得过人都困难。人憋屈,树也憋屈。

见我们东瞅西拍,住户们很是警觉。经解释,放心了我们的身份后,他们更关心的是何时才能搬迁?这里的房子倒是有些老的,只是自建房借墙搭顶,新的把老的遮了。那是当年京师大学堂及而后的北京大学之学生宿舍。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的学生宿舍,有14排、165间平房。青砖灰瓦、坡屋脊、拱券门窗,颇为中西合璧,称“西斋”。除了宿舍,还配有食堂。1919年5月4日那天,就是在西斋,学生食堂前,北京大学二院的学生集合,前往沙滩民主广场会合一院学生后,向天安门进发。可以说,这里走出了“五四”运动的第一支队伍。

当年精英们发奋苦读之所,曾经的书香之气早已荡然无存。

出了59号大门往左,据说才是京师大学堂的主体。大门往北的过道西侧,有排瘦高、挺拔得很像水杉的松树。这不是“美人松”吗?去年在吉林的二道白河见过,据说属化石级的树种。当时风中的那份曼妙与素雅,以及阴天里的一副抑郁寡欢,令我过目不忘。在北京这么多年,还从未遇见美人松呢。

再往西一瞅,那两栋简易楼中间,也有一排。这可稀罕!可以想见,当年盖这两栋楼时,虽然拆了那些满载历史尘埃的平房,却存下了这排松树。刚才西院夹道里的那棵挺拔钻天、死而不倒的枯树,想必也是美人松。

在此,遇到一位老哥,颇有学者风度,主动带我们察寻古建踪迹。

眼下这栋房子,保存得相当完好,除了换过塑钢的窗子。他说:“当年北京大学的领袖们,多次在这里秘密研讨新思想、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的相关事宜。在一定程度上说,这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发祥地。”

老哥带我们走进一个靠北的院子,屋顶满是枯草,颇具凉意。我天真地想,屋顶可以长草,也能开花吗?其实,花儿是有的,竟然满院,只是盆栽。

出门再往北,发现一段高大厚实的青砖围墙。我问彩钢房走出的一位中年女士:“那墙有什么说法吗?”她说不知道,但随即喊住前面正走着的一个中年男人:“让我老公跟你说!”

那人一扭头,很爷范儿地甩一句:“公主府呀,乾隆四姑娘。”我当即反应:“怪不得有这么多美人松呢。”

再一看刚经过的老式房子,我发现墙砖分两种,上半部分是现代的规格,下半部分要大很多,长宽厚都该是钟鼓楼的尺码。而且中间压着一层腰石。“这可不是一般的宅子呀!”李大钊像

老人与老院门

挂牌起到了保护宣传的作用果然,这里原是明代的马神庙,也就是为御马建造的祭祀马神的神庙。记载的建造时间为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清朝定都北京后,皇亲国戚陆续搬入皇城内定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马神庙迁建,清代大学士傅恒在这一带修建了家宅及宗祠。后来,乾隆帝第四女和嘉公主下嫁傅恒之子福隆安,乾隆将傅府以西的一大块土地划给自己的女儿、女婿做府邸,这就是四公主府。“该府靠近紫禁城,其东北角的马神庙街,与景山相隔一条街。公主府东西两侧均有府夹道,府北为高房胡同,府墙为巨型砖砌成的高墙,高一丈二尺,厚有四五尺。东西宽四十丈,南北长六十丈。院中的许多殿堂、厅室,还有后院一排两层楼,有房三百数十间。”

“哇!如此规格,可见皇恩浩荡。”

皇上这般恩赐四公主,除了宠爱,大概还有傅恒大学士的面子和福隆安的才气。福隆安最早就是乾隆的御前侍卫,后承袭了其父“一等忠勇公”的封号。

据说,乾隆时代,驸马要想和公主行夫妇礼,必须先请公主宣召。但一只手蹼膜相连的“佛手公主”与众不同,没有条框,不讲规矩。可见,四公主在皇室生活中算得上是“革新派”吧。但四公主命短,卒年二十三岁。势利的内务府在和嘉公主去世后,即收回四公主府,“一等忠勇公”也只好带着他与四公主的孩子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不过,回家后的福隆安也很争气,曾领兵平定金川,作为大清功臣其画像被供奉在中南海紫光阁。他与和嘉公主的儿子丰绅济伦也曾官授镶蓝旗汉军副都统,还在嘉庆年间做了盛京兵部侍郎。只是,冷落了那个曾经很高规格的公主府,还有那些美人松。

陈老师她们早进了东侧的55号,一进门,就看到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绕过影壁,但见一栋二层西式小楼。“青砖两层回廊楼体,四面有门,组成十字形结构,每层四个大教室,共有八间教室。”陈老师说,这是当年北京大学的数学楼。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其校址原为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的空闲府第。当年,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接受变法主张,实行新政,开办了京师大学堂。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学府,也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只是后来,才在沙滩增建红楼,这里降格为北京大学二院。

没承想,眼前这个小院儿,竟是我国北方最早的共产主义运动基地。“五四”运动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在此成立,是早期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活动地点。当年的“五四”运动,这里正是发源地。

据有关资料称,“现建筑保留有原属于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和民国年间建成的数学系楼及‘西斋’十四排中式平房。”但眼下多是翻修翻建过的,成色太新。在当年的阶梯教室墙上,我看见挂着“和嘉公主府”的牌子。原来,这是和嘉公主大殿,后来是京师大学堂的文科大讲堂。据说这里当年挂着中国第一块升降式黑板,蔡元培、严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梁漱溟等大师都曾在此开坛讲学。当然,那些身影早已恍然若梦,物是人非,甚至物也非了。一位上些岁数的工作人员说:“光我见到的,这楼就翻修过两回。”破败的老院子

默默述说历史的美人松在门外,我看到了一只石臼,应该很有年头,不知当年是什么用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座不大的楼里,装着太多的故事。

现在看来,三个院落原为一体。西院(59号),主体学生宿舍,还有食堂。中院(55-1号),主体该是若干四合院,主要是大学堂领导和老师们的办公室。东院(55号)是和嘉公主府和京师大学堂的主体,有当年公主生活的大殿和梳妆楼,有大学堂的图书馆和文理科教室。只是,资料中所述的“三扇并列、透着古韵”的通体朱红、高贵气派的公主府大门,以及“向里宽敞的甬道”“风格别致的花园”,还有当年的理化实验室早已不在。正如那位老哥感叹的:“门前的狮子被吊走了,大门卸了,门洞拆了,荷花池被填了,老建筑毁了。后来还在公主府的院子里挖了防空洞呢……”

就这样,无意中走进了京师大学堂,仿佛触摸到了尘封已久的线装书卷,莫名的激动与感动,莫名的悲怆与遗憾油然而起。可以说,是京师大学堂消减了我对文物的成见,也加深了我对文物的见解。

出门看见一辆三轮车,拉着一对小情侣,车夫边转悠边讲解着大学堂,讲述着公主府。我想,那两排挺入蓝天的美人松,那一段堪比城墙厚重的围墙,那一块块高规格的老砖,那还矗立着的“数学楼”“公主楼”,以及那只盛着雨水的残臼,它们的诉说远比车夫讲得要更多……

(编辑·韩旭)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