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百年京韵 钟门世家

百年京韵 钟门世家

时间:2024-11-08 06:00:20

左起:小岚云、姚士泉、韩德荣、钟德海我国的曲艺是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曲艺世家并不少见。但是祖孙三代人或唱或弹,多位成员同时享名并且名列前茅成就显著的却极为难得。响誉全国盛行在京津两地的京韵大鼓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百年来绵延不断,孕育了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少白(白凤鸣)、骆(玉笙)五大流派,培养了许多名家大腕,造就了京都钟门世家80年的辉煌演艺生涯,谱写了京韵大鼓的精彩华章。钟家的第三代传人最著名者是天津大名鼎鼎的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刘派京韵大鼓正宗传承人钟俊峰(1923―1992),艺名小岚云。

钟家世居老北京宣武门外永安寺西街22号(后改为12号)小四合院。永安寺西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钟家小院坐东朝西,有200多年历史,钟家从当年名弦师苏启元手中买下,在此居住了百年之久。当年进出这个小院的常客多是曲艺圈的名人大家,有鼓王刘宝全、三弦圣手韩永禄、白晓山、谢五、于德逵等,以及后来的韩德福、白凤岩、白凤鸣、韩德荣、李国梁、孙书筠、赵玉明、侯宝林等,经常来此“溜活”谈艺。小院的主人钟寿(1870―1954)字有亭,人称“钟六先生”,是满族镶蓝旗籍,幼充旗丁在清宫里做事,每月领些钱粮不敷家用,于是在宣武门外一家冥衣铺学“扎彩”技艺。他心细手巧擅长扎糊风筝,对裱糊彩绘十分在行。他为人忠厚,手艺精,常被招入清宫做活,每逢春季风和日暖,便去厂甸出摊卖风筝,颇受顾客称道。平日他喜欢弄弦唱曲,常参与八角鼓子弟票房活动,尝走“清票”于京城西南各大票房,与于德逵(京剧名丑马富禄的岳父)、白晓山(白凤鸣之父)、谢五等交情甚厚。后来因清廷末落,生计艰难,遂去天桥书场正式为业,些许所得略补家用。但他乐此不疲,不畏寒暑忧苦,在天桥执艺日无虚夕。钟寿先生有三女四男,皆是弹唱能手,而且后辈相承,影响不息。

钟先生的长女钟德禄(1893―1967)小名叫“庚儿”,长大后人称“庚姑娘”。她出生时是光绪十九年,家人担心在旗中注册会被选为秀女进宫,故取男孩子名叫德禄。庚姑娘受父亲影响,也喜欢哼唱鼓曲,常随父亲去天桥茶馆卖艺。她早在幼小学语时,听到有人弹唱必低声学唱,十一二岁时伴父到天桥名为游玩,实乃留心学唱,不久竟暗中学会了大鼓、莲花落、时调小曲的十几个段子,唱词一字不忘,唱腔妙肖自然,且嗓音清脆响亮。有一次钟老先生在书场开演前被朋友约去谈话,等办完事回到书场,忽听得场内传出阵阵喝彩声。开始还以为是自己回来晚了,场方临时请来的唱手垫场,急忙进场,却看见自己的女儿庚姑娘正站在台上唱时调小曲“淮调”,模样大方动人,唱功稳健熟练,心中十分诧异。这时庚姑娘见父亲走进场唱完下台后低头不语,走到父亲跟前,担心要受斥责。钟老先生此时心中暗喜,但当着众人总觉得颜面攸关,不由得面容严肃,责其胆大妄为,不料后台的人都围拢上来,为庚姑娘辩解劝说,一致夸赞庚姑娘,说她将来必是一位“好角儿”。大家伙盛意难拂,钟老先生只好一笑置之,庚姑娘初露锋芒。

庚姑娘的母亲刘氏受旗礼的约束很深,遵从祖训,严持封建家规,对丈夫“走票”并不支持,视为不给皇上好好当差,觉得不够体面,又得知爱女登台演唱,大发雷霆,埋怨丈夫自己不务正业,还放纵女儿有玷家风。一天庚姑娘的母亲正在痛责父女二人,老艺人谢五来访,问明事情原委,便大加劝说,郑重地说清当下的形势,指明前景,说革命成功之日,旗人再也难有钱粮依赖,正须另图生计,况且旗人子弟下海学艺演戏者日见增多,女子登台成为时尚,万不可固执成见,应该解放思想适应时代潮流才是。老太太很尊重谢五的为人,听罢一席话,心明眼亮,豁若天开,又知庚姑娘先天条件不错,嗓子好,便同意女儿习艺,拜在谢五门下。当时师姐谢金子因为嗓子出毛病正在家休养,她能演唱的曲目颇多,与庚姑娘性情相投,便帮助父亲授艺。谢五非常喜爱庚姑娘的资质,便也倾心教授。随后钟老先生又让庚姑娘拜师木板大鼓艺人史振林,请名弦师韩永禄进一步辅导教授,成为韩永禄的记名弟子,艺业大长。

20世纪初,天津的南市修建了一家杂耍园子叫“燕乐升平”(后改为红旗戏院)。开幕以后注重演出形式和场面排列,由始至终文武杂陈、庄谐并重,很受观众欢迎,鼓王刘宝全为台柱子,老板张景山也与官廷有私交,有一定的势力。“燕乐”声誉鹊起,相当红火,获利不菲。天津河东有位侯二,素能投机,见此生意不错就租下了河东东浮桥以东一块地方,改建成剧场也取名叫“燕乐”(后改为民生剧场)隔河与南市的“燕乐”抗衡。人们从此便以东、西燕乐相称互为区别。侯二也去北京邀请演员,经人介绍,闻唱大鼓的有九城享名的女艺人庚姑娘是佼佼者,便求访庚姑娘的业师谢五,并在庚姑娘家中听了她的演唱,大喜过望,遂以重金聘请来津演出,并请韩永禄为她伴奏。庚姑娘因为是京韵大鼓的第一位女演员上台,来天津献艺的消息传出后,立刻传遍津沽,视为当年曲坛的一件要闻。

1909年秋,庚姑娘在天津东燕乐首次上台演唱,时年16岁,正是妙龄,仪态万方。三天打炮第一天唱的是《南阳关》,曲前唱《丑末寅初》;第二天唱《乌龙院》;第三天是《草船借箭》,三弦圣手韩永禄弹弦,合作堪称珠联璧合。

庚姑娘的首场演出就给天津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见她身穿青色小花缎夹旗袍,内衬灰色十两绸的里儿,甩腿娇月色洋绉裤,裤边沿着栏杆花辫,白色的丝袜,下穿绣着三灰兰花的青缎尖口便鞋。清水脸儿不施脂粉,更显得眉清目秀;梳一条漆黑的撒手发辫不扎辫根。果然了无俗韵,别显素雅大方。她姗姗出场,台下观众不禁为她的幽然气韵、端凝神态鼓起掌来。听众互相私语:“这就是新从北京来的庚姑娘!”待伴奏乐起,鼓板击罢,她先向观众从容致意,说几句客套话后,一句“丑末寅初、日转扶桑……”真是声韵甜美高亢、陡然直上、势可裂帛。其声音颇具美、率、圆、俏的优长,尽管是效法男声唱法,却让人听来胸怀舒展。她把这段没有故事情节、描述四更五鼓时分抒写古代渔樵耕读晨兴劳作的小唱段勾画得声色俱美。庚姑娘唱得恰到好处,其中多制的叠句和打破七字句、十字句的上下句头,以掏、闪、顿、挫的唱功臻于佳境,加之繁音促节,声音又高又亮,偶发立音刚劲峭拔,益发美不胜收。第二段接唱《南阳关》唱至“……白龙战马”一句,忽作一波三折之势,余音袅袅,腾挪有术,很见功力。在上板前仿效京剧反西皮唱法:“一更一点床上躺,鼓打二更梦黄粱。”咬字行腔深得京戏韵味,观众深为叹服。第一场演出完了已是争传遐迩了,庚姑娘作为第一代女艺人演唱大鼓轰动了京津曲坛。她出色的演唱被人们赞为“女宝全”,堪与鼓王分庭抗礼。

此时刘宝全正在“西燕乐”攒底演出,由于庚姑娘在“东燕乐”登台轰动津沽,导致刘先生的演出上座欠佳,业务上吃紧。刘先生念在与钟寿旧谊甚厚,恐相峙下去伤及友情,再说自己来津已年余,也当“养万儿”(即养精蓄锐保持声名),便向场方告假回京。谁知这一走竟使“西燕乐”业务大跌,园主张景山便设以“抬庚姑娘的万儿”的主意,找侯二协商请庚姑娘赶场。侯二惧怕张景山,只好委曲求全,商定“西燕乐”散场推迟,“东燕乐”开演时间提前,让庚姑娘唱双场,为争取时间给车夫增加车费。庚姑娘同意赶场,不料赶场观众也随之,许多顾曲者听完“东燕乐”,乘车又赶往南市接着听。庚姑娘日赶两场,均告爆满,津沽各报均以“喜见曲坛一枝春”为题记载了此事,影响深远。庚姑娘作为首位女艺人演唱大鼓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不到两年,女艺人辈出,曲坛繁盛起来。

后来庚姑娘红遍京津,又赴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声名大振,享誉曲坛。几年后她与天津富商卞黻卿结婚,生育一儿一女。后来卞病故,年仅27岁的庚姑娘寡居,后返回北京娘家,教授弟妹鼓艺。可惜她正是大好年华就息影舞台了。庚姑娘新声独步倾倒三津,不仅成为曲坛上一个突起的异峰,同时奠定了大鼓世家的基础。庚姑娘晚年在钟家小院栽花养鱼,20世纪50年代,为挖掘传统艺术,还给北京市曲艺团的韩德福老师录制时调小曲和老曲牌唱腔,供后人学习参考。

钟寿长子钟贞荣(1895―1965)是庚姑娘的大弟弟,小岚云的父亲。他自幼受父亲影响,爱好鼓曲,曾拜当年的名弦师王鸿利为师学弹三弦,青年时只身赴南京,在夫子庙的茶社“坐弦”。1931年,骆玉笙在南京改唱二黄大鼓,钟贞荣是她的第一位弦师。钟先生多才多艺,不仅熟悉北方鼓曲,还精通京戏,这就为骆玉笙演唱二黄大鼓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他托腔保调严谨,骆玉笙这样评价钟贞荣:“弹得一手好弦……有很出色的手音和底功,能为演员托腔保调,还精通京剧,我演唱的二黄大鼓比一般演员调门要高,他同样能与我配合默契。”在骆玉笙拜师韩永禄之前的好长一段时间里,钟贞荣和二弟钟少亭、四弟钟德海一起为她伴奏,可以说钟贞荣是骆玉笙从二黄大鼓改唱京韵大鼓的领路人。在南京夫子庙的茶社凡是没有自带弦师的演员他都给伴奏,可见其艺术不凡。业内人士都说他有长者之风,对其甚为敬重。

钟德玺后改名少亭,是庚姑娘的二弟。自幼喜欢鼓曲,曾向白晓山学艺。青年时为其二妹伴奏,曾与一魔术演员结婚远走南洋,回来后又为三妹操琴,经常远赴南京、上海、九江、济南等地演出。与四弟德海一同拜鼓王刘宝全为师,为刘伴奏四胡与琵琶,再度深造。在40年代曾与大哥、四弟一同为侄女小岚云伴奏,一家四口唱弹俱佳,成为当时曲坛佳话,造就了年轻的小岚云,争得“平韵鼓王”之冠。新中国成立后与四弟同入中央广播说唱团,与白凤岩、孙书筠合作多年。兄弟二人的艺术风范深深影响孙书筠,孙书筠曾说:“少亭二哥这把弦儿把我的唱都带好听了。”钟少亭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得到了业界的尊重,他一辈子与世无争,认真作艺,非常敬业。

庚姑娘的二妹钟兰亭(约1900―1929),人称钟姑娘,在钟家排行第四,是名弦师于德逵的高足,与天津的老将林红玉是师姐妹,她从艺后在一次堂会上得遇良小楼演唱《大西厢》听完后觉得比自己唱得好,自愧不如,立志深造,延师白晓山,并与师兄白凤岩相商,许以重酬,终得成就艺业大进。可与大姐不分轩轾,难分高低。离京后久在上海、南京演出,年幼的骆玉笙在上海大世界游艺场就听过钟二姑娘的演唱,留下了深刻印象。世人称钟姑娘为“钟家奇秀”,她24岁结婚嫁给南京李某后仍未辍演。后来因身体孱弱时演时歇。曾经一度来天津献艺,与黑姑娘、白姑娘交好,互相切磋,艺业显增,可惜年仅29岁于上海病故。

钟寿的三儿子钟德庆又名贞鸣也是白晓山的门徒,他弹三弦手风绝好,较大哥、二哥功力更佳。出师后为二姐和妹妹伴奏,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演出,还教导四弟学艺,要求严厉,是一位良才,可惜偶染肺病,回京调养医治无效不幸夭亡。

庚姑娘的三妹名叫钟灵英,艺名钟三姑娘。自幼在北京家中得大姐传授,12岁时拜师白晓山学唱京韵大鼓,师兄白凤岩素悉天赋,不时传授技艺。一年后就去上海与二姐同台演出。后来二姐出嫁,为解母亲在生计上的忧虑,她挺身而出,北上济南在“大观园”攒底,继续历演于上海、九江、南京等地。1935年来天津在劝业场“天会轩”“天外天”游艺场演唱,还在北马路的“天晴”与“义顺”茶楼赶场。1937年应邀在南市“燕乐升平”演出,结识文人张鹤琴后结婚。张鹤琴是天津一位戏曲作家,解放后曾任天津市文史馆员。婚后夫妇二人为曲艺事业志同道合地工作。1957年天津市举办首届曲艺会演时,钟三姑娘参加了老艺人专场演出,演唱传统曲目《别母乱箭》,神采不减当年。1960年她在天津市河西区曲艺学员队任教,张鹤琴协助备课编写教材,为鼓曲艺术事业作了不少贡献。钟家三姐妹堪称鼓坛女杰,为弟、妹及后辈传授技艺作出了表率。

钟家姐弟7人中最小的是钟德海(1915―1991),又名贞亮,受家庭父兄和姐姐等人的影响与熏陶,自幼就听会了许多唱段和弦子点儿,10岁时就随三哥德庆学唱京韵大鼓,学习三弦和四胡的演奏。他学艺刻苦,要求自己练好练成长本事,13岁即为三姐灵英伴奏,17岁时在天津“劝业场”“小广寒”等杂耍园子登台演唱京韵大鼓。后因嗓子“倒仓”弃唱从弦。1933年18岁拜师刘宝全,一边学唱一边为鼓王四胡伴奏,直到1942年刘宝全逝世。这10年间在鼓曲演唱和伴奏技巧方面进步最快,收益颇丰,深谙刘派艺术真谛。他参与了鼓王刘宝全晚年所演唱的《战岱州》《双玉听琴》《怀德别女》等曲目的排演,为日后他独立创腔和鼓曲音乐革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他广学博览,除了精于四胡演技,还在刘宝全指导下掌握了三弦、琵琶的演奏技巧,学会了马头调、单弦等曲种的演唱和伴奏方法,成为才华横溢、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在此期间,他还曾为金万昌伴奏过梅花大鼓。1932年他应邀赴南京、江西等地,为刚改唱京韵大鼓的骆玉笙伴奏,并向她传授了《古城会》《草船借箭》《宁武关》《刺汤勤》等多段刘派曲目,为后来“骆派”京韵大鼓的形成打下了一定基础。

1942年钟德海开始辅导侄女小岚云,并为她伴奏,向侄女传授《大西厢》《单刀会》《战岱州》《游武庙》《怀德别女》等刘派代表曲目,并从表演上教身段,从而为小岚云日后成为刘门骄子、女中翘楚奠定了基础,他还先后教授乔凤楼、杨曼华、小映霞以及二侄女钟舜华等刘派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为传播刘派艺术和推动刘派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为京韵大鼓的著名琴师,钟德海的突出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他从朝鲜战场慰问回国以后,参加了孙书筠在天津组建的群声曲艺社,为孙老师伴奏。次年一同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担任京韵大鼓的伴奏,辅助孙书筠排演了许多现代曲目。他积极参与了白凤岩对京韵和梅花大鼓的音乐改革工作,由他主弦制曲的京韵大鼓《罗盛教》在1958年全国曲艺汇演中荣获优秀伴奏奖,他参加伴奏的大量京韵、梅花、马头调等鼓曲节目,现多成为中央广播电台珍贵资料。他的伴奏风格清新俏丽,重烘托、不扰唱,与演员和其他伴奏员配合默契。他艺德人品上乘,口碑极佳,还先后培养了一批青年专业和业余弦师,在曲艺教学方面成绩显著。

小岚云(1923―1992)是钟贞荣长女,钟家第三代传人中的非凡人物。她自幼受家庭熏陶,在鼓曲弦板声中耳濡目染,七八岁时在姑母的指教下就能唱整段的《华容道》。她随父母在京、津、沪、宁各地辗转作艺,从小就酷爱鼓曲,熟稔曲坛名家深谙此中规律。她的生长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很快就显露了良好的资质。10岁时父亲让她拜在师爷王鸿利门下,她离家正式接受全面训练,平时由师爷的女徒弟石岚云代为授课。12岁始登台演唱,随即拜石岚云为师,取艺名“小岚云”。她天资聪明,悟性好有基础又肯用功,4年后石岚云带她来到天津东北角的天晴茶楼演出。因石岚云身体不适辍演,14岁的小岚云代师登台,引起了曲艺之乡天津游艺界和曲迷的注意,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评论。1938年年底天津游艺界祁化民组建了天祥商场的大观园杂耍场,不惜重金约小岚云出演前中场,名声大振,众说“挑帘红”,这年她15岁。

小岚云有一条响遏行云的好嗓子,嗓音高亢宏亮,遒劲有力,宽厚刚健,高低舒展自如,歌唱起来气势充沛、韵味悠长。在大观园演出不久,她与王鸿利的师徒合同期满,父母从南京赶来天津与王老先生商谈结束了师门的艰苦学徒生活。回到北京家中小岚云由父亲和叔叔修正略显老气的腔调和唱法,传授给她刘宝全晚年所创制的新颖优美的唱腔。因为她嗓音条件好,学刘更顺利,她一唱即成,唱刘派颇有神似之处。当年宗刘的演员强手如林,而小岚云幼承家学熏陶有年,在从师学艺间又受到严酷的训练,无论在发声、吐字、行腔、归韵和鼓板技巧各方面都有扎实的基本功,20岁时就驰名京津,先后与刘宝全、白云鹏、骆玉笙、侯月秋、桑红林等同台献艺毫不逊色。

1939年至1941年间她在天津演出,每天晚上演出之后都要到刘宝全来天津寓居的“中和栈”旅馆向刘先生学艺,请鼓王对她的演唱一一指点,得到了刘先生的真传。小岚云生性好强,从小就懂得用心,这也是钟家的优良家风。每当师父或其他演员登场演唱,她必在侧幕内听看,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然后私下用功,以长补短。得到鼓王的亲自教诲,她的演技提高得更快,艺业精进。自从在“天晴”登台后,小梨园、天祥市场等园子也纷纷来约,包银由数十元增加到数百元,演出场次也渐移到后场,颇受天津观众的欢迎。

20世纪40年代初,应北京“新罗天”之约,小岚云到京唱大轴,由她父亲弹琵琶、二叔弹三弦、四叔拉四胡,这强大的伴奏阵容辅正小岚云纯正刘派的演唱,如同众星捧月,成为当时一处盛景。

1942年夏天,天津新中央戏院改演杂耍,到初秋小岚云受邀接替白云鹏攒底,随即她又应南市燕乐戏院之聘挑大梁,包银升到1200元。这期间她演唱的曲目除刘派曲目之外,还演唱了白派、少白派的《七星灯》《红梅阁》《借东风》《探晴雯》《取四郡》《观榜别女》《金定骂城》等曲目,对刘派艺术有了一些突破。

在演唱京韵大鼓的同时,她还努力学习京剧老生唱腔,请来京剧教师李绍庄说戏教唱。她学习了老生戏《四郎探母》《法门寺》《武家坡》等剧目。她反串正工须生扮相清俊、台风潇洒、做派自如、唱功规矩、韵味醇厚。这为她演唱京韵大鼓增加了丰富养分。当年有评论讲“小岚云若下海改唱京剧,成就当不让冬皇孟小冬”。从艺不久的小岚云以良好天赋与纯熟技艺迅速征服了京津曲艺观众,声誉扶摇直上,成为刘派京韵大鼓传人中的佼佼者。

当年单弦谢派艺术的创始人、相声名家谢芮芝祝愿她日后必将攀高鼓曲的峻岭奇峰,为她赐名叫钟俊峰。

40年代小岚云老师在天津的大观楼、天会轩、小梨园、大观园、新中央、燕乐、丹桂、群英等戏院、茶楼登台演唱,还曾进京演出,在天津电台、华北广播协会等处播唱,并热心参加各类杂耍大会及募捐、筹资等社会义演活动。到40年代中后期已然后来者居上,名气与艺术水平大增,被观众认为是与金嗓歌王骆玉笙“衡宇对峙一时瑜亮人物”。当时的报界评论中勉励她“勿骄勿懈认真作艺,鼓界牛耳舍汝其谁!”1941年春天骆玉笙赴京演出,小岚云代之在小梨园登台,“于是身手大展,天时、地利、人和并而备之”,为当时略显消沉的天津曲坛注入“兴奋良剂”。评论界言“不但可与金嗓歌后比美,足可力追而越。”有人称小岚云为“平韵鼓王”。群英戏院在广告上标明“特邀载誉返津露演艺坛杰才平韵鼓王”字样。在很长时间里,在她名字两侧写有“震撼艺坛”“平韵权威”等字样。

1946年11月2日,她参加天津军界义演,荣获“响遏行云”的锦标,与小彩舞(骆玉笙)、小映霞并列获奖。

1948年3月她与天津富家周某结婚,息影舞台8年抚养子女。新中国成立后,鼓曲艺人深感社会地位极大提高,她热爱自己的演唱事业,并为之奋斗不息。这段时间她向白凤岩学习,下了5年功夫学习新曲目《黄继光》《桃花庄》等。白先生将教学资料相赠。1953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组建广播曲艺团,陆续敦请退隐的曲艺名家重返舞台。1956年夏天小岚云二次出山,重操鼓板再展雄风,轻车熟路依然才情驰骋,阔别观众8年又增添了几分成熟。后来广播曲艺团与天津曲艺团合并,她与骆玉笙分别担任主演,在每场演出中分别攒底。“文化大革命”之后她改用钟俊峰的名字,标榜曲坛,直至晚年依然保持巨大的艺术魅力,表现出炉火纯青的境界。1983年她已年届花甲,演唱《战长沙》《游武庙》《大西厢》和张剑平创作的新曲目《逼上梁山》等作品时还是出现了上扬的高腔和明亮的色彩,加大了音差变化,以有力的跺字句增唱,使旋律多变、节奏鲜明有力,极大加强了音乐性和歌唱性,改变了说唱各半的特征,让人听来慷慨激昂顿生激情。在浓郁的刘派风格中显现了小岚云独特的气质和亮点,在刘派众多传人中独树一帜。

小岚云对待艺术严肃认真,以艺术家的自信与自尊不懈追求完美,不断革故鼎新创造奇迹,为观众提供了耐听超凡的演唱精品。她是一位全才,较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刘派京韵大鼓艺术,并且自己进行改革与创造,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说她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人。这样说决非否定鼓王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因为刘先生一生也是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他的艺术,而小岚云更是从不满足自己的唱法,她以刘宝全晚年的艺术特色为中心,吐字发声、行腔功架都不走样,但不是全方位模仿,而是从体现刘先生的神韵入手,在自己演唱时发挥优长,在似与不似之间润饰生辉。她根据自身条件唱腔多出高腔、板眼刚劲雄健、演唱酣畅淋漓,喜用繁弦急板,唱出了激情,听来有如高山涧水直泻之感。她在创腔谱曲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与弦师们将刘派京韵大鼓的音乐进行了创造性革新,将刘派的说唱变为歌唱,注重表现意境与气势,增添了绚丽多姿的音乐色彩。她的演唱以纯正的北京语音为准,不用津音,表演大方潇洒,功架利落,加强了刘派的昂扬激越和华贵雍容,难能可贵地保持着刘派的阳刚气势。形成了自己昂扬激越、气势宏壮、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韵味悠长、台风帅美的艺术风格。观看收听小岚云老师的演唱如饮甘泉,沁人肺腑,美不胜收。特别是她的鼓板技巧,在业内更是首屈一指,骆先生曾多次夸赞她鼓打得好。

她一生演唱了近百段曲目,塑造了关羽、赵云、刘伯温、林冲、岳飞和刘胡兰、许云峰等生动的艺术形象,逼真可信。她富于激情的演唱极大地丰富了表现力,她善于在叙事中抒情,以内容为主,深刻表现人物感情,将艺术与自己融为一体,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坚持革新创新努力奋斗,大胆追求个性,她的演唱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卓尔不群。

在她演唱的京韵大鼓曲目中,讴歌英雄豪杰和新时代风流人物的数目众多。特别是她独创的作品《逼上梁山》《满江红》《洪母骂畴》《战天津》《刘胡兰》《红心爱社》《李闯王》等新编曲目让人百听不厌,充满了火热的时代气息。这些作品大气磅礴,格调高洁,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笔者当年多次赶场聆听岚云老师的演唱,一段《大西厢》现场观赏了10多次,越听越入迷,越听越喜欢。2010年笔者与中国唱片社的杜景华共同策划编辑并提供音源出版了《小岚云京韵大鼓演唱集》的CD光盘,收录她演唱的14段京韵大鼓,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学习资料。在她故去的十几年后,该光盘荣获第八届“金唱片奖”。

她的后学者甚多,亲传弟子姚士泉现在天津市曲艺团工作。岚云老师1992年9月26日病逝于津,享年69岁。小岚云精彩的艺术人生是天赋加勤奋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钟贞荣先生的次女名叫钟舜华(1931―2016),艺名新岚云,也是一位较有名气的京韵大鼓演员。她秉承家学,初学梅花大鼓,自幼得到叔父钟少亭、钟德海等的教诲。当年姐姐学唱时她就站在一旁边听边学。改学京韵大鼓后,四叔钟德海教她唱会了《子期听琴》《徐母骂曹》《刺汤勤》等传统曲目,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她的嗓音也和大姐一样高低自如明亮清脆,标格不弱乃姐。

新中国成立后她参加了首都实验曲艺团,1953年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50年代初在北京前门外迎秋曲艺厅献艺,演唱有冲劲,底气足,也是攒底的角儿,很受观众欢迎。在说唱团她继续跟随白凤岩、白凤鸣学艺。她演唱了白凤岩创作的《借东风》《将相和》《桃花庄》《风雪山神庙》和《刘胡兰》等曲目,还在白先生指导下学唱了马头调、新梅花调等曲种,她与赵玉明双唱的马头调《白猿偷桃》堪称绝唱。另外她还与赵玉明、龙洁萍等合作演唱了新梅花大鼓《钗头凤》《拷红》《怀德别女》《别紫鹃》《龙女听琴》《秋江》等,有录音存世。

她多次参加曲协组织的京韵大鼓专场演出活动,1958年随团南下至上海、广州演出,在广州首次演唱京韵大鼓《桃花庄》收到极好效果,让北方鼓曲唱响羊城,在南国传播京韵打响头一炮。她与京韵大鼓名家孙书筠同在说唱团,演唱各有千秋。她擅演现代曲目,博采传统曲目中的好腔择优而从,学而不泥、锐意出新。1963年她与周国瑞(京剧名家杜近芳的琴师)结婚,周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不幸去世。新岚云独自抚养二子成人,晚年多病,“文化大革命”后没再演唱,2016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

小岚云还有一位义妹钟玉玲,自幼寄养钟家情逾手足,早年延师学唱梅花大鼓,曾在北京演出,结婚后转业。

纵观钟家祖孙三代,一百多年来十数人从事京韵大鼓演唱、伴奏艺术,贡献卓越,实为曲坛少见,可称世家名实俱丰,足为后学者景仰。

曲艺评论家薛宝琨曾在“文化大革命”后写过《干校随想录》,内有一文《刚直钟家人》,说钟德海的伴奏“三弦寓繁于简,古朴复又深邃,为人伴奏随腔酿意,既规范又启发着唱者。”文章中描述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干校学习劳动的一些往事和表现,薛宝琨评价钟德海和新岚云的言行刚直率真,代表了钟家人的性情,他们对待艺术也是这样认真执着。这或许是钟家的家风。

钟家世居的永安寺西街小院在2001年已经拆迁,今天矗立在宣武门外的“富卓大厦”就是原址。钟家的故事应该继续下去,诚愿钟家的后人和传承者幸福健康,把钟家的艺术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杜佳)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