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浅论江苏曲艺与“非遗”文化

浅论江苏曲艺与“非遗”文化

时间:2024-11-08 06:17:24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6个年头,实现了“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向“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纵深发展阶段的跨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10个类别,曲艺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曲艺是一门用口语说唱叙事的表演艺术,并对口语进行艺术化处理,使自然状态的说话上升为技艺性的说唱。曲艺位列中国历史最悠久且传统最深厚的表演艺术门类之列,融文学、音乐和表演为一体,除了说唱相间外,它还拥有角色跳入跳出的特点。如传统戏曲具有程式化的演出范式,曲艺也有相应的表演技巧,但它的现场性与随机性远大于传统戏曲,演员的临场挂现为曲艺艺术带来了长久的舞台吸引力和艺术魅力。

一、江苏曲艺是省内“非遗”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曲艺是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地区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曲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存续良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我国曲艺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闻名全国的曲艺大省。江苏省全省现传承以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徐州琴书等为代表的曲种57种,苏州评弹(苏州市申报)、扬州评话(扬州市申报)、扬州清曲、扬州弹词、徐州琴书、南京白局等6个曲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评弹(江苏省演艺集团申报)、扬州评话(江苏省演艺集团申报)、小热昏等3个曲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省级非遗名录共计325项(另扩展项目138项),其中曲艺类非遗项目共计22项(另扩展项目12项),占比6.8%。

江苏是清康熙六年(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东西分置而建省,“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与“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合称之简称。江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这片土地成为闻名于世的富庶之地。江苏现存曲种多形成于明清时期,当时江苏社会经济发达、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明代江南刻书业的发达使曲本的传播成为了可能,清代盐业的兴衰变迁催生了评话艺术的进步与从业人员的流转,市井文化的高度发达让江苏曲艺赢得了充沛的发展空间,也使得江苏曲艺向周边地区广泛辐射,对其他地区的曲艺类非遗项目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中国曲艺志》记载,苏州弹词、苏州评话现流布苏州、上海及浙江中北部,苏州滩簧现流布苏州、上海,苏州什锦书现流布苏南、上海与嘉兴,苏州文书流布苏州、上海,苏州独角戏流布苏南、上海、浙江,宣卷(宝卷)则是在1911年左右自苏州流入上海,目前,评弹、宣卷、独角戏均入选上海市市级非遗项目。①最早由浙江省杭州市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小热昏(又称卖梨膏糖、唱新闻)普遍也被认为诞生于苏州②,在1900年左右流入杭州,同时流入上海并流传于南市区、闸北区、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和杨浦区等地。③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苏州评弹作为一个外来曲种,民国时期在嘉兴地区生根开花,甚至超越嘉兴本地的曲艺如平湖钹子书、海盐骚子书等,成为嘉兴地区最受欢迎的曲艺之一。④

除了江浙沪内部,江苏曲艺也对北方曲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京白局流布南京及安徽来安、天长,苏北大鼓(徐州大鼓)流布苏北、鲁南、豫东、皖东北接壤处,徐州琴书、徐州丝弦、徐州三弦、徐州渔鼓、徐州花鼓等曲种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普遍流行。

二、江苏曲艺的文化价值

作为“非遗”项目的一个类别,江苏曲艺的盛衰不仅直接影响省内“非遗”事业发展进程,更对文化传承谱系的完善、江苏人文精神的解读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产生重要影响,与“非遗”传承保护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不谋而合。江苏曲艺与其他类别“非遗”项目在文化内核上一脉相承、在表现方式上有相通之处、在传承方式上有相似之处。由于数千年来劳动人民被压迫的悲惨境地,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常常受到压制和迫害,口头艺术得不到及时的记录和公正的评估,以致于在不少人心目中,民间文艺是低级的、没有多少价值的。由于这种传统偏见的长期影响,民间艺术的巨大艺术价值往往不为人们所知。很长时期以来学界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都是片面的,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于精英阶层写就的文化史,忘记了口头文化、草根文化以及民间艺术。例如,在国人编撰的中国古代文化论丛中,难以窥见宝卷、弹词曲本等民间艺术,只能另辟“中国俗文学”“中国民间文学”等概念来将这些艺术作品另外安置,因此会产生“中国宝卷形成于宋元时期,流传至今,已近800年。宝卷进入现代学术界的视野,90余年。”⑤“弹词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始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一个巨大的俗文学宝库,它的研究尚处在方兴未艾之际。”⑥这样的情况。曲本尚如此,唱腔的收录就更加稀少,再则即使到了今天,曲艺在高等教育目录中依然没有一席之地,多放在戏剧戏曲学下招生,或隶属于表演专业。事实上,曲艺特别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种,往往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拥有较高的成熟度与艺术性,兼具音乐、文学、舞台表演等多重属性,是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与其说它是传统文化树状图中的末端枝丫,不如说它是农耕社会黎民百姓思想意识、艺术审美、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生活的记录者和集成者。因此,对于曲艺类非遗项目的解读,为追踪一个地区掩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脉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我们关注“非遗”,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以实现民族精神的寻根,越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越应该具备寻觅文化本源的高度自觉,并以此来增强当代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以文化领域的“不忘初心”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横穿8个省辖市的长江和流经江苏入江、入海的淮河,把江苏区分出苏北、苏中文化富含汉风特质和苏南文化绽放吴韵的差异,而江海的交汇,又给苏中、苏北文化注入开放、包容的元素。⑦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省内拥有吴语区、江淮官话区、中原官话区三个差异显著的方言区,形成了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和徐州琴书为代表的主要曲艺形式。

透过苏州评弹,我们能看到苏州人雅致、含蓄、精细的文化性格,看到崇文重教传统下民众普遍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在2018年3月24日苏州戏曲博物馆主办的《苏州评弹的文学性》讲座上,文化学者郑培凯教授说,苏州评弹的典雅更多地是将风土人情、人文脉络容纳于其中。苏州评弹雅俗共赏,俗,谓之通俗而不庸俗;雅,谓之典雅、优雅、儒雅而不高深难测。确实,苏州评弹不是曲高和寡的,雅俗共赏意味着评弹中充满着苏州人隐而不发的幽默性格、家长里短的烟火味道和重农不轻商的市井风气,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博采众长的文化个性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地存活在姑苏文化的血液里。评弹是一种活在听众耳朵里的艺术,以评弹作品为中心、借助演员与听众的互动与对话,在书场、茶馆构建了一个反映社会百态的“小世界”,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场。反观苏州地区的其他“非遗”项目,它们呈现出的文化内涵与苏州曲艺是一致的,桃花坞木板年画、苏州光福核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现了苏州人精致实用的生活品味,昆曲、吴歌展现了吴地民众细腻丰富的情感追求,端午节民俗传统则是精忠爱国之心的彰显,可以说,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苏州曲艺高度凝练了上述精神品格,通过或妙趣横生、或跌宕起伏、或怀古伤今的叙事,通过听客与艺术家共同营造的文化磁场而充分展现出来。

扬州评话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民众性格的普遍写照。但它营造的艺术场就与苏州评弹大相径庭,扬州评话主要审美倾向是:冷淡神怪妖异,贴近现实生活;喜爱市井风情,玩味社会百态;远离脂粉情愁,倾向粗豪阳刚;嘲讽酸腐懦弱,腾起尚武之风。⑧扬州评话的类型包括市井故事、武侠故事、名著新编等,比如说著名长篇评话《清风闸》的主人公皮五辣子是一个市井小民,落魄狡诈又不失善良,他身上折射了市民阶层的影子,具有强烈的讽世批判态度、自嘲解嘲态度进而谐谑幽默感,艺术审美就与苏州评弹大相径庭。壮丽压长淮,形势绝东南,是古人对于扬州的评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浙沪评话都奉柳敬亭为前辈名家,但地方文化风貌的差异与群众接受的异同导致了各地同宗艺术的差异化发展,这就构成了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借鉴“非遗”保护原则,推动江苏曲艺发展

借鉴“非遗”多样性保护模式将有利于江苏曲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人们对于“非遗”保护的认识“已经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非物质’层面,从‘静态保护’层面上升到了‘活态保护’层面,从‘器物保护’层面上升到了对器物制作者──‘人的保护’层面。”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主要是对民间文化成果加以记录、收集保存;还包括民俗文物的保护,需要建设民俗博物馆。”⑩“动态保护(即活态保护),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长远地活下来,使之适应当代生活的需要,成为新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非遗”保护成为一门显学,针对如何高质量地开展好这项工作,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则,主要有“以人为本”原则、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有形化”原则、“活态保护”原则、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精品保护原则等等。在政府与各界的重视下,被列入较高级别“非遗”项目名录的曲种大多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但仍然有很小曲种,包括一些县级市层面的曲艺类“非遗”项目,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在推进江苏曲艺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他山之玉,汲取“非遗”保护经验,学习“非遗”的多重保护原则,来帮助江苏曲艺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一,针对当前濒临困境、危机、灭绝状态的曲种进行抢救性保护。抢救性保护毋庸置疑是濒危“非遗”项目都必须经历的一步,首先包括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唱段的录制、整理和归档,对流传下来的曲本的收集、保护和数字化制作,对有关资料进行常态化的挖掘、整理,并对有价值的曲本曲谱进行编辑出版,凡是有志于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政府都会积极开展上述工作。2014年,苏州市申报的包括张家港河阳宝卷在内的吴地宝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在此之前,张家港市开展了一系列对宝卷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建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队伍,在普查、立项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保护工作。此后经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一大批宝卷资料被挖救、发掘、整理出来。为了巩固普查成果,出版了《中国·河阳宝卷集》、《中国·沙上宝卷集》等宝卷资料丛书。《中国·河阳宝卷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全书约210多万字,分上、下两册,收集选编了流传于张家港境内的河阳宝卷163卷,其中道佛叙事本40卷,民间传说故事本96卷,道佛经义仪式本27卷,同时还收录了河阳宝卷曲谱24首。《中国·沙上宝卷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从已搜集到的420多卷沙上地区宝卷中删除异名、异文的文本,摘取收录102卷,全书分上、下两册,约117余万字,插图100余幅,收录了沙上宝卷曲谱6首。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宝卷为《中国·河阳宝卷集》一书未见收录的,更有15卷宝卷本书目则在车锡伦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2009年版)中亦未见收录。

其二,针对盲目开发和无限度利用造成畸形变化的曲种进行原生态保护。六十年代,江苏曲艺的表演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演出团体的演员以“红卫兵”的精神、“造反派”的脾气作了改变,“说”的门类从坐说到站说,取消了半桌,说演《林海雪原·打虎上山》时有的评话演员举着红旗上台,翻着跟头说表;“唱”的门类增加大乐队,坐唱变站唱,站唱变走唱,群众称之为“评歌”。演移植的“样板戏”节目,有的使用布景道具,演员化装分角色,演成了“四不像”。⑪特殊时期的政治导向导致了江苏曲艺的畸形发展,今天的艺术家面临百花齐放的创作环境,不会重蹈60年代的覆辙,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在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方面,受市场利益驱动,更容易沾染上的是“铜臭气”。过去,东北二人转艺术发展过程中就曾走过盲目开发的弯路,在中国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各地方台为竞争,在对“二人转”节目的选拔上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艺术审美判断,当一种表演形式被过度消费的时候,基本也就是这种表演形式面临衰落的时候。⑫一些低俗、甚至恶俗的作品,带来了二人转艺术性的消解,也为曲艺的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做出了不好的范例。我们要对江苏曲艺进行保护,“保护”的涵义必然也包括叫停偏离本位、抛弃本质精神无序、盲目、过度开发,及时采取原生态保护态度和措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曲艺艺术规律,不仅要“溯源”,而且要“还原”,尽量还原于本来面目和本原状态。其次,必须确立文化生态意识,遵循生态平衡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的规律,帮助有生命力的曲艺重新回到群众生活。

其三,针对系统性较强,并依上下游生产链条而存在的曲种进行整体性保护。所谓上下游生产链条,既包括曲艺表演所需的服饰、道具的制作与餐饮服务提供,也包括书场、茶馆等物质性文化空间的建筑、设计、经营,以及受众为消费曲艺而进行的交易行为。民间艺术大多依托于农耕社会大环境下的消费生产链条而存在的,但不同曲种与上下游生产者的依赖程度是有高低之分的。以南京白局为例,过去南京白局与上下游生产链条的关系就比较薄弱。白局原为南京丝织业机房工人家人、亲友相聚自娱自乐的娱乐方式,因不取报酬,全属白唱,又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而名为“白局”,但随着能演唱白局的失业工人组班卖艺,并收授徒弟,成立行帮,以盈利为目的在盂兰盆会、市民红白喜庆活动和堂会上演唱,白局作为艺术类型的成熟度不断提高,与演出时机、市场、受众的关系也逐渐紧密,就更需要从整体性保护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考量。再以苏州评弹为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等拥有大量的传统中长篇书目,且艺术生命力较强,为了为评弹提供整体性保护,不少地方政府已经从复兴书场茶馆入手,通过财政资助,办起了公益性的书场茶馆,受到了曲艺爱好者的欢迎。但是,为所有曲种复原上下游生产链与演出场所是一项不可能任务,但我们依旧可以从整体性原则的角度出发理解江苏曲艺,将孤立的曲艺演出活动放在生产链条中加以理解,在充分了解创演背景、市场需求之后,深入了解曲种审美价值以外的民俗价值、思想价值乃至实用价值,理解曲种本体特征,经过专家学者与地方政府的深入探讨,更加审慎地推出有效的手段与方式,去伪存真、高效保质地推进曲艺保护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应该跳出艺术类型学的范畴来研究江苏曲艺,从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文化寻根、有利于提炼地方文化内涵的高度来看待曲艺的传承与发展。人们在“非遗”传承保护中获得的经验能为江苏曲艺的复兴提供借鉴,江苏曲艺的发展也将有利于省内“非遗”事业的进步,归根结底,这些工作将帮助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释:

①中国曲艺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江苏卷》,北京,1996,第55-57页。

②据传,最初表演“小热昏”的是文明戏演员徐卓呆,苏州人,曾演丑角,中年后,自命其为“热昏”,后有杭州卖梨膏糖的街头艺人杜宝林以“小”字取艺名为“小热昏”。

③中国曲艺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上海卷》,北京,2007,第69页。

④沈家悦:浙江“第一书码头”民国嘉兴地区评弹的兴趣与发展,地方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总第27期),第41页。

⑤车锡伦:什么是宝卷——中国宝卷的历史发展和在“非遗”中的定位,《民族艺术》,2016年第3期。

⑥丁春华,李丹:二十世纪以来弹词研究文献简析,《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⑦徐四海:江苏文化通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3页。

⑧董国炎:扬州评话论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⑨苑利: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光明日报》2014年02月08日,09版。

⑩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1页。

⑪中国曲艺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江苏卷》,北京,1996,第23页。

⑫邢军:试论当下“二人转艺术”的低俗审美倾向,《大舞台》,2012年第3期。

(作者:张家港市政协党组成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常委、党组成员,副县长(挂职))

(责任编辑/宝木)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