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哈”的汉语意为“会唱歌的人”或“歌手”,确切点说是指“会唱章哈的歌手”。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传承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他被视为“芳香四溢的鲜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在傣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该曲种在老挝、缅甸、泰国等有掸族和与傣族语言相近的民族的国家也颇受欢迎。
章哈的历史十分悠久,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傣族就有傣歌,有傣歌就有章哈。”还流传着“滴水成歌的传说”、“章哈与嘎兰多鸟的传说”(“嘎兰多鸟”是傣族民间传说中一种“会唱歌的鸟”)、“建房唱歌的传说”(即建房请章哈唱歌)……
早期的章哈演唱与一般民歌演唱并没有多大区别。十五世纪上半叶,随着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不断增多,章哈的曲艺色彩逐渐增加,并在民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化的章哈演唱者。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傣族人民逐渐开始全民信教(小乘佛教)。男子在儿童时代都要到缅寺当和尚,在接受佛教知识的同时学习傣文及傣族文化,知晓了大量佛经故事并传向社会。这些佛经故事从缅寺“贝叶经文”的教义传授逐渐变成了章哈优美动听的演唱。运用章哈演唱佛经故事,不但大大丰富了演唱曲目,也丰富了演唱中长篇故事内容的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在政权、神权结合的封建领主社会,客观上大量传播了佛经内容的章哈倍受封建领主的重视。宫廷里设有兼管章哈的大臣,章哈按其学识、演唱水平分成不同等级:对于高等级的章哈,可免除一些劳役、贡税,可以从奴隶变为自由人;章哈演唱可以收取报酬,请章哈演唱须有一定的礼仪。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章哈得以迅速发展。除演唱大量佛经故事外,还演唱了一大批取材于傣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唱本,最终促成了傣族500多部叙事长诗的形成,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卓有成效的傣族作家、艺术家。
在章哈演唱的传统曲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叙事长诗中的《兰嘎西贺》《吾沙麻罗》《召树屯》《嘎龙》《葫芦信》《松帕敏和嘎西娜》等大型唱本。这些唱本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引人入胜。如《兰嘎西贺》(意即“兰嘎地方的十头王”)展现了错综复杂、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歌颂了正义,赞美了坚贞的爱情,揭露了以“十头王”为代表的残暴势力的罪恶和必然灭亡的命运。章哈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对研究傣族社会历史、宗教状况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还有一批具有社会功能,供人们在不同社会活动中演唱的曲目。如:《请神歌》、《礼貌歌》、《婚礼歌》、《贺新房歌》、《升和尚歌》(庆贺孩子进佛寺当和尚的歌)、《开天辟地歌》、《凤凰情歌》等。这些曲目紧贴人民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了章哈这一艺术形式在傣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章哈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双版纳州文化局、文联、民委分别或联合组织了多次章哈培训班、章哈演唱大赛、全州曲艺调演、展演以及研讨会,培养、涌现了冯晓飞、刀正明、岩温等从事章哈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的作者、专家,玉光、依旺囡等一批技艺精湛的歌手。其中,岩温、玉光、依旺囡分别担任了云南省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四届副主席。依旺囡在章哈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作了大胆创新,吸取了一些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歌声更加圆润动听,将传统的“手拿扇子半遮面”坐式、站立式演唱,改为手拿花扇、载歌载舞满台转的走唱式演唱,使之更加适应现实观众的欣赏要求。她创作、演唱的《祝酒歌》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今生今世永相爱》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和最佳表演奖。
二、独特的语言表述
1、章哈用傣语演唱。西双版纳的傣族语言,有傣泐、傣雅、傣讷等分支,以傣泐为主。傣泐语有自己的文字,即傣泐文,是一种拼音文。这种文字记录了大量的傣族小乘佛教经文、故事及傣族诗歌、章哈曲目,该文字刻写在贝叶上,被称为“贝叶文化”。它对章哈的创作、保存、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傣语有7个声调,相同发声,不同声调,则表示不同含义,有些字母的不同声调,其含义相隔甚远。章哈唱词的押韵方式很多,也很特别、考究。如:每一句的第一音节押韵;每一句的最后音节押韵;一句的第一音节与最后音节押韵;最后音节与句中某个音节押韵;各种押韵方式组合成的混合押韵等。这种押韵方式具有傣语唱词特有的韵律美,它能“一环扣一环,十分流畅悦耳”。
正因为以上特点,加上后文将表述的音乐、唱腔等因素,章哈很难翻译成汉语演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章哈作品的汉文译本,只能了解到她的内容和章法,以及翻译者所能保留到的其它特征、韵味,而她的音韵美、声调美是感受不到的。
2、章哈唱词的结构特点。章哈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每句唱词的音节数(相当于汉语的字数)可多可少,没有明确的限制;每个唱段的句数也无定数,一个短篇作品或一个长篇作品的一个章节由多少段组成也不受限制。如康朗英的《流沙河之歌》的第九章,就由两个大段组成。其中,第一大段由一个10句和一个9句组成;第二大段则由一个45句的段落组成。但在中长篇作品中结构就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中长篇作品接近了。
改革开放以来,章哈作品以短篇居多。其每句的音节数差别也在缩小,句子的数量与一般歌曲句数接近(也有较多句数的)。如著名章哈歌手依旺囡创作、演唱的《我的家乡》,只有10句:
“西双版纳我的家乡,
到处是明媚的春光,
胶林滴翠把山岗铺满,
稻浪遍地四季飘香,
竹林里盖起新的竹楼,
蓝天上孔雀自由飞翔。
西双版纳美丽的家乡,
绿宝石一样光芒四放,
各族儿女用勤劳的双手,
把你建成人间天堂。”
这样的唱词形式在现在的章哈作品中(特别是汉译文本中)较为普遍。
3、章哈常用比喻手法。在大量的章哈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章哈歌手总是把一些人物、事件比喻成别的物件,使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生动。在这些比喻中,用得最多的,是章哈歌手把自己比喻成一种传说中会唱歌的鸟——糯乐多,来“说明”自己的意愿和演唱能力。如《松帕敏和嘎西娜》的“序歌”,在最后的结束语这样唱道:
“勇敢的小伙子呵,
糯乐多的歌声像行度的醇酒,
哪怕你只饮一杯,
也能使你昏醉。
美丽的姑娘呵,
请你别伤心,
糯乐多热情的舌头,
会舔干你辛酸的眼泪。”
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故事讲得更加形象、生动。
4、章哈常用拟人手法。即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维,人的感情。实际上是表现了章哈歌手自己,或该作品所要表现的思维、感情,目的是使其更加深刻、感人。如章哈歌手依旺囡创作、演唱的《离别歌》这样唱道:
“现在啊,我要离开你们了,我的心呵,就像溪水即将离开山崖,
就像小狗离开老鼠告别猫一样,
就像谷子离开谷仓像仓房告别一样,
就像江水流过要告别石头沙滩一样,
就像水牛要离开洗过澡的泥塘一样,
……
我很伤心地向你们告别,
……”
拟人法的使用,既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
5、章哈特有的衬词。章哈的唱词中有不少衬词。如:“喂喂诺”“呃”“喂”“水水”“召哎召”“宰哎宰”“南哎南”“嘿”等。这些衬词有的用在前面,表示开始演唱,如“喂喂诺”;有的用在结尾,表示听众欢呼“好好!”,如“水水!”;有的表示呼唤之意,如“召哎召”“波哎波”。衬词更多的还是语气词,起到增强气氛、情感的作用。
三、委婉的音乐唱腔
1、依字行腔的旋律进行。章哈音乐的旋法,可算是“严格”的“依字行腔”。确切地说,是“严格”按照傣族语言的音节的声调起伏变化行腔。傣语有7个声调,其依字行腔的状态要比汉语只有4个声调的行腔更为丰富。这种行腔的结果,使章哈音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音乐旋律紧贴语言声调,使听众很容易听清所唱内容;二是唱词音节完,其音乐即完,音乐没有明确的乐句长短,基本没有汉族曲艺音乐那样的拖腔;三是唱腔结束时其主音时值过短,影响了音乐的稳定性;四是由此形成的音乐旋律具有一定的吟唱性。正因为以上状况,章哈的演唱不需要“谱曲”,有词便能唱。如下曲:
西双版纳就像一朵花
作词、演唱:岩公,记谱:曾安秀,汉字注音:刀正明
(唱词汉译:西双版纳就像一朵花,人们自由地播种和收获。丰收的谷子满仓屯,夫妻舂辗享用不完,家有这飘香的金谷,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人们幸福地生产劳动,到处都是笑语欢声。翻译:刀正明)
从这个唱段我们可以看出:1、曲调旋律与唱词声调(傣语)关系紧密。体现了“依字行腔”的规律,且具有吟唱性。2、全曲由1、2、3、5、6五音组成,没有变宫7和变徵4音,属五声音阶。5、3、1三音用得最多,也显得更重要,形成以1为主音的大三和弦,为1调式;但主音时值短,特别是全曲结束时只有半拍,显得不够稳定(有的曲调甚至不结束在主音上,而靠伴奏乐器奏出主音,鉴于篇幅,不再例举)。3、全曲的拖腔最长的也只有2拍。4、全曲由2个乐段组成,各乐段的各乐句长短不一,没有规律可循,但与唱词长短一致,说明词完曲即完,音乐唱腔完全依赖于唱词,缺乏自身的独立性。5、作品只有作词、演唱、记谱,没有作曲,间接说明“有词便能唱,无需作曲”。
2、章哈音乐的分类及曲调。章哈音乐分为笓章哈调和玎章哈调两类。笓章哈调即为用笓伴奏的章哈调。“笓”是用竹子制作、8个音孔、簧片发声、形如笛子(但发声原理不同)的单簧管类乐器。较长的笓声音浑厚深沉,用于为男章哈伴奏;较短的笓声音明亮清丽,用于为女章哈伴奏。玎章哈调即为用玎琴伴奏的章哈调。“玎”是用葫芦或竹子作共鸣箱,箱底为一长锥支杆,形如板胡,两弦间距4度或5度的傣族传统拉弦乐器。声音纤细柔和,音量不大。
章哈的曲调有“啰嘿”、“哈森”、“翁保暖欢”、“山海蚌帅”、“浪木桑”……这些曲调分别具有不同的音素和色彩,适应不同内容、不同场景、不同情感的表达需要。如用风趣活泼的“啰嘿”调编唱的唱段《真好笑》:
真好笑
(曲中唱词为汉字记录傣语)
该唱段的唱词意是:“好笑多来好笑多,没钱财想娶老婆,亲生儿女白送人,除非父母太傻多。”其语言滑稽,曲调也显得风趣。因此,该曲调又名“逗人笑的歌”。又如用玎章哈调编唱的《见花如见哥》:
见花如见哥
(曲中唱词为汉字记录傣语)
该唱段的唱词意是:“这朵花要是枯了,妹就沾口水,要是死了,妹就用酒滋润,想到哥时,妹再拿出来欣赏。”其唱词忧伤委婉,曲调也显得深沉。这说明,章哈音乐虽然没有像汉族曲艺那样的曲牌、唱腔,但在长期演唱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固定的、表现不同情感、色彩的、相当于汉族曲艺曲牌的曲调。
3、委婉优美的音乐色彩。章哈音乐,如以上曲例所示,音域较窄,一般都在8度以内,没有大的跳进;节奏上也较为平缓,既没有铿锵有力的气势,也没有冗长悠慢的拖腔。因此,音乐旋律平稳柔和,特别在演唱中长篇故事时,给人以娓娓道来之感。加之旋律进行紧贴语言声调,使得这个生活在平坝和水边的民族的音乐,显得婉转柔美。这是章哈音乐乃至整个傣族音乐的特有色彩。
四、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演唱形式
1、传统的演唱形式。传统的章哈演唱为坐唱式,一般在竹楼里进行。听众围坐在章哈周围,有一人吹笓或拉玎琴伴奏。章哈用一把扇子遮面,在听众“水、水、水!”的欢呼声中亮开喉咙演唱。演唱分一人演唱和二人对唱两种。二人对唱时具有比赛性,即双方竞赛,看谁唱得好。在演唱主要内容前,双方要先唱一段“请神歌”,祈求“歌神”保佑自己顺利演唱并胜过对方。再唱一段谦让客套的“礼貌歌”,向参赛的对方表示敬意。然后才进入正题,唱本次演唱的主要内容。演唱的时间主要是重大节日和喜庆活动。如傣族新年(泼水节)、开门节、新房落成、婚礼、小孩满月、孩子入寺当和尚、赕佛(敬佛、布施)等以及其它值得庆贺的活动。演唱地点除竹楼外,有时也在田边地角、村寨空地进行。演唱使用笓或玎琴伴奏。伴奏方式一般跟腔走,有时也加花。特别是演唱者演唱较长的音或演唱结束时,伴奏者作些加花或颤音,以丰富演唱效果。
2、建国后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演唱形式。除保留传统方式演唱外,章哈常以文艺节目形式登台演出。从村寨、乡镇、县、州乃至昆明、北京,都可看到他(她)们的身影。演唱方式多为站立式,手拿扇子,在笓或玎琴的伴奏下演唱。随着社会的发展,章哈的演唱又增加了走唱式。演唱者身穿艳丽的傣族服装,手拿大花扇,边舞边唱。伴奏乐器除笓和玎琴外,增加了二胡、三弦、提琴、手风琴、电子琴等。1995年10月,由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的著名章哈歌手依旺囡演唱的《祝酒歌》,伴奏乐器为象脚鼓、铓锣、镲。演唱者边唱边舞,伴奏者边伴奏边舞。演唱与伴奏之间相互对答,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充满了浓郁的傣族风味。与此同时,《祝酒歌》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
(责任编辑/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