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王忠心真坐到跟前儿,我们就更出乎意料了。这是兵王?一米六几的个儿,黝黑精瘦的脸上满是皱纹,说话一张嘴缺半颗门牙,从军30年快50啦还是班长,笑起来像个憨厚的老汉,普通得跟咱想象的英雄一点儿不挨边儿,站人堆儿里哪找去呀。
真人实地开始采访,哎,这到是不出所料了。和上一届故事会写航空母舰歼十五舰载机之父罗阳一样,又碰软钉子啦。火箭军是导弹部队,大国重器,属军事尖端核心机密,工作—不能问,训练—不准看,文字材料—不提供,模范业绩—以央视媒体军报杂志刊登的文章数据为准,采访只局限在营房宿舍操场饭堂球场,和王班长聊了两个下午……
怎么写?写什么?说实话,从写枪王、舰载机之父到导弹兵,客观限制越多,越能激发我们的创作激情,既然有现成的宣传材料,咱就先整个囫囵饱,最能打动我们的例如:王忠心1280多次参加实装操作训练,28次参加演习,76次排除故障……没下错一个口令,没按错一个按钮,如同基地流传的那句话:“对导弹兵来说,不出错是要求;从不出错就是传奇。”
传奇这两个字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动机。经过反复的商讨和论证,我们最后把故事载体确定为一场导弹发射演习,因为只有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才能见证王忠心的传奇,才能全方位地展现火箭兵群体敢于亮剑决胜千里的血性和决心!
我们阅读观看了大量关于火箭兵生活的文学作品,我们重新寻找曾经在酒泉基地观摩过东风导弹实弹发射那种令人震撼的切身体会,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出了一场紧张的、扣人心弦的导弹实弹发射演练。
艺术的真实来自于细节的真实,我们塑造了王忠心、刘副连长、旅长三个完全不同的鲜活的人物个性,用误会法的手法设计制造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紧张的情节发展过程,牢牢抓住王忠心的行为语言,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折射出了王忠心甘于寂寞终成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讴歌了“能打仗打胜仗”的当代火箭兵!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火箭兵王”王忠心带着硝烟从战场上走来,但愿也能走进观众的心里。
(责任编辑/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