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曲传统岔曲《风雨归舟》(言前辙)是一百.."/>
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悠然的山水风雨垂钓图

悠然的山水风雨垂钓图

时间:2024-11-08 07:48:47


    文学曲

传统岔曲《风雨归舟》(言前辙)是一百多年以来久唱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据说是单弦岔曲的前辈司瑞轩老先生(18311911)艺名随缘乐改编创作的,是岔曲中古老而经典的唱段之一。司瑞轩先生创立单弦牌子曲,并在音乐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几代单弦名家均擅演此曲,唱法各有千秋。前辈艺人广小川、何质臣、常澍田等分别灌制了唱片。常澍田(1890-1945)先生1929年灌制的唱片经北京广播电台播放影响较大,风靡一时。

内容表现封建社会卸职官员归隐山林之闲适生活与闲情逸致。描写了夏日急雨及雨过天晴时之景物,故又名叫《官隐》。从某种意义说来颇似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意境。今天我们所欣赏的是它的写作技巧与唱腔艺术。全篇26句唱词,用了224个字,有22个韵脚,却描绘了一幅鲜明生动的雨中垂钓图,描述了山峰、草亭、沉雷、疾风、急雨冰雹、山花涧水、渔舟钓竿、碧荷红莲、长虹云天、鱼篓金鲤,有人有物,有情有意,将人物景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运用三字的象声词、叠音词使所描述的画面充满了立体感、真实感,让人听唱如身临其境,见其物、闻其声,仿佛看见风云突变、沉雷轰响、暴雨骤临时隐退之人携琴避雨的景象;感受到霎时雨过天晴、泛舟垂钓、得鱼换酒的野趣乐味。

全篇语言鲜活、情节形象生动,既俗又雅。作品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写景是为了写人,在写了雨过天晴、风消云散之后,又回笔写人,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较好地体现了曲词创作的特点。

这首岔曲在音乐创作方面也很有特色,节奏富于变化,曲调流畅欢快、词曲贴切,结构工整,音律协调,长短句相接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声腔夺人。特别是卧牛后面的三字头两番垛句,在唱腔上有变化,流畅连贯,一气呵成,听来有如珠落玉盘、清脆响亮,在板头上运用了掏、闪、顶、散等唱法,赶板垛字,还有抑、扬、顿、挫、喷口、俏口等技巧。这段唱多年来是演员练习唇、齿、舌、喉、吐字发音及板眼气口的基本唱段。

演员每唱到卧牛后时观众必报以热烈掌声。这首岔曲不长,但词曲俱佳,相辅相成,融合得天衣无缝,一曲歌来如高山流水一泻而就,使人听后萦绕胸怀,为后学者的典范。

一百多年来,大多单弦演员和票友皆能唱此曲。当代名家石慧儒、赵玉明、张伯扬等也灌制过唱片,石连城、司马静敏、桂月樵、廉月儒、张蕴华、刘秀梅等均擅唱,存有录音。唱法各有所长,代表了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

多年来我收集了20多首不同辙韵的《风雨归舟》传统岔曲唱词,都是描写风雨中渔舟垂钓的意趣。每段都很精彩,唯有这段言前辙的《风雨归舟》我唱得较熟练,得到了赵玉明先生的亲传,还有幸受到骆玉笙先生的指教以及弦师张子修、王金良的辅导。

岔曲是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一株奇葩,源于北京,是我国北方鼓曲的代表性曲种,有着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岔曲唱词题材内容广泛,同唐诗宋词一样隽美,与清代“子弟书”同为国学的组成部分。郑振铎先生称其为“奇怪的漂亮的新体诗”。2006年岔曲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更好地继承发展。自2014年《曲艺》改版以来至今,每期都在首页图文并茂刊发一首传统岔曲唱词,让广大《曲艺》读者欣赏学习、传唱,真让人高兴。由衷地感谢《曲艺》杂志的同志们为此作出的努力。

这篇小文收尾时,正逢收阅《曲艺》2016年第三期石羚同志所写的《由思想价值向度试论曲艺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学后更觉传统曲艺的价值可观,现用石羚同志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即便如岔曲《风雨归舟》等写景抒情的作品,也往往能展现作者诸如归隐山林的闲情逸致或与自然合一的美学情趣,展现了高远和乐的思想境界。”(责任编辑/杜佳)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