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于右任与吴昌硕的交谊

于右任与吴昌硕的交谊

时间:2024-11-08 08:48:02

于右任草书信札纸本释文:致千老兄同志:前电计达,奉十五日手书关注效勤,至深感荷。卓见尤佩,战时工作意义诚极神圣,惟弟之求去其所见,有更进于此者,于战时工作非相反而实相成,区区之心,将来自可大白于天下,此时正不必刻舟求剑也,匆复,即颂时祉。于右任上言,三月廿七日。钤印:右任(朱)清末民初书坛,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书家。他们承继晚清的碑学余绪,在创作实践以及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海上吴昌硕先生以其厚重、朴拙,雄浑、大气的艺术风格卓然独立,雄踞海上,成为海内公认的艺术盟主,他在书画印上面的全面精深的造诣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书坛。三原于右任先生以其雄肆、畅达,融碑铸帖的艺术风貌成为继吴昌硕之后又一高峰。对于于右任来说,吴昌硕是个长者、先辈。但两人之间的忘年交谊却成就了一番艺坛佳话。

提到于右任与吴昌硕交游,就不得不提王一亭。王一亭(1867—1938),名震,号白龙山人,是清末民国时期海上极负民族气节与进步思想的书画家、实业家、杰出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与宗教界名士。王一亭早年师从任伯年学画,书画造诣极深,后投入吴昌硕门下,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艺术上与吴昌硕并称清末民初画坛“海上双璧”。吴昌硕70岁自苏州寓居海上,多得于王一亭的帮助。王一亭利用自己在商界、文化界的地位,不遗余力地推崇吴昌硕,使吴昌硕迅速奠定了海上画派领袖的地位。所以,王与吴之间的关系绝非泛泛之交。

同样,王一亭与于右任与之交情亦非同一般,他们不仅仅是革命战友、同事,还是旨趣相投的艺术知音、道友。王一亭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机关部财务科长,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于右任《民立报》的创刊即是在王一亭的资助下才得以进行的。王一亭擅人物画,于右任有《为王一亭画和尚》诗以赞:

千岩万壑画家禅,远处钟声近听泉。大事西来似未了,名山一钵待谁传。1915年,王一亭为于右任画像一幅,于右任作《题王一亭为余画像》七绝二首:

(1)零雨东山又一时,回头莫遣百年悲。于思似我还非我,独立苍茫有所思。

(2)歌哭无端不世情,蒙戎匍匐惜先生。沧桑几度人将老,一种伤心画不成。

诗中注记“吴昌石、黄季刚皆有题诗”。这是在现有资料中他们之间相识的最早记录。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有了王一亭这样的中间人,才为他俩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赠送拓片

1917年,于右任将自己收藏并精心题写长诗的由拓石名士李月溪蝉翼拓《昭陵六骏之什伐赤》转赠吴昌硕。长诗后题“此昭陵六骏之什伐赤也。转赠昌硕先生惠存,于右任”。拓片上方有于右任所书将近四百字的长诗,可见其对吴昌硕先生的敬重与珍视:

秦王百战望华夏,诏起山陵九嵕下。陪陵诸将尽元功,侍立名王均降者。从征六骏惠养难,飞矢被体存者寡。图形勒石战门前,想见英雄爱名马。嗟予垂老搜遗编,去国十载方南还。盗贼兵火文物毁,浩劫又到昭陵前。陵中铁匣虽出土,陵前石马还留踪。气詟三川飒露紫,手拔流矢邱行恭。黄质黑喙拳毛騧,身带九箭伤如麻。可怜千百载古刻,将军捆载酬豪家。余者青骓特勒骠,白蹄乌与什伐赤,追风骏足多伤残。伤残莫保尤足惜,将军战败东出关。黄金骏骨购不还,抱守残缺图书府。才移名物藏名山。

杨君逝去丁君死。拓石关中无名士,悬金四访莫敢譍。隆准王孙攘臂起,奕奕生气毫厘见。英姿飒爽犹酣战,似听铙吹耳生风。如闻鼙皷血流汗。当年控弦角力数十雄,驰驱中原如奔电。只今失群昂首翻腾骧,蝉翼遗法开生面。画工可是右相阎,欧殷名笔惜不见。的卢朱龙莫敢望,风起云扬天为变。噫吁嘻!陵前晚照红复红,凤翥龙翔剰閟宫。太白山头君休望,龙媒逝尽群为空。英卫英灵呼欲起,风云会合连钱骢。长驱铁骑数百万,蹴踏大陆除群雄。呜呼!安得长驱铁骑数百万,蹴踏大陆除群雄。民国六年五月作于西安。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于右任为吴昌硕先生八十寿辰敬造菩萨像一区,并献上寿诗,表达他对吴昌硕先生的敬重。诗中以“至人”称之,并以僧、佛作喻,对其精神、文艺做了高度的赞扬,表达他作为后辈对吴昌硕先生的崇敬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悲怀和普度众生的愿望。这也与他一贯的“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与理想是相一致的:

至人安吉老,作者尽云仍。来世应为佛,前身定是僧。精神吞大宙,文艺贯全能。郑赵莫相拟,声闻真未曾。缶老八旬大庆敬献以诗,并求诲政。于右任。

维中华民国十二年国庆日,为吴昌硕先生八十寿辰敬造菩萨像一区,愿国以永宁,人道皇显,至哲乘真,长化年,眷属内外,悉延康豫,一切群生,普同斯庆。三原于右任。

于右任草书世界地方十五言联纸本释文:世界大同,务使老有养壮有用幼有长;地方自治,终期安无倾和无寡均无贫。中国地方自治学会成立十八周年纪念,鲁荡平撰于右任书。钤印:右任(朱)同入书画会

于右任在政务闲暇之余,亦参与社会艺术团体,广交当时文化艺术界精英。1925年11月,海上书画联合会成立,会员有于右任、王一亭、赵云壑、吴昌硕、周炼霞、马企周、张善孖、张大千、叶柏皋、刘海粟、钱化佛、陶冷月、谢公展、黄宾虹等,查烟谷任会长。

于右任行书袖中海上七言联173cm×36.7cm×2纸本中国美术馆藏释文:袖中异石未经眼,海上奇云欲荡胸。金涛仁兄法家正之,于右任。钤印:右任(朱)于(朱)用印寄情

于右任的印章多为吴昌硕所刻,可见于右任对吴昌硕作品的推许。吴昌硕为后辈于右任篆刻多枚,亦足证明他们之间的交情匪浅。凌士欣先生在其文章“于右任与篆刻家的友谊”写道:

于先生所用印章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与当时的吴昌硕、齐白石、马衡等一些著名篆刻家都有友好往来,而与印坛巨匠吴昌硕的交往尤深。吴氏曾亲自为于右任刻印多纽,如用昌化鸡血石刻制的“于”、“右任”对章,多见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书法作品上;他有用田黄石刻的“啼血乾坤一杜鹃”(于氏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报刊时发表文章曾用笔名之一)与“关中于氏”对章,一白一朱,多见于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初期的作品上。尤以表明籍贯的“关中于氏”更受于先生的喜爱。遗憾的是,上述四纽印章在抗战初期不慎丢失,也未曾复见。于右任从此后直至封笔,就用吴昌硕刻制的另一纽“右任”朱文印。当时,该印已有磨损,钤出的印蜕不太清晰,有人建议他用别的印鉴为好。于先生曰:“我比吴昌硕先生小38岁,可以说是两代人,是忘年交。我求吴先生刻斯印时,先生已久不持刀,且卧病在床。但吴先生表示,于右任先生的印章一定要刻。所以,我用这纽印,更是为了纪念吴昌硕先生。”可见于氏对斯印的珍惜之深。吴昌硕还为于右任刻了“于”、“右任”(中有竖界线)对章,以及笔名“半哭半笑楼主”等印。

其中,于右任所言较吴昌硕“小38岁”,有待商榷,可能是一时口误。按吴昌硕生于1844年08月01日,于右任生于1879年4月11日,两人实相差35岁。

合作书碑志

据现有资料,于右任与吴昌硕共合作过两个墓志,吴昌硕篆盖,于右任书丹。一是《新安张君子温墓志铭》,另一是《延威将军胡励生之墓志铭》。吴昌硕篆盖,多是应于右任之请而为,亦体现出他们之间亲密的私人交情。张子温是其好友张钫的父亲,也是其尊敬的长者。胡励生是其革命的战友,亦是老乡旧识。这种关系,吴昌硕当然不会推辞。

1921年,张钫父亲张子温逝世。在于右任的邀请下,吴昌硕为张钫题了“新安张君子温墓志铭”,此墓志铭由章炳麟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被后人称为“近代三绝”。于右任在此盖上跋文:

此盖篆就,吴仓老自矜为生平第一。此志不朽,老伯不朽,皆兄之孝心所感也。其珍惜之。伯英兄,于右任。于友人之真挚情怀,可见一斑。

张钫是于右任任靖国军总司令时的下属,任副总司令。他们是战友,亦是金石书法收藏的同道,更是志趣相投的好友。两人共事期间,荣辱与共,亲密如兄弟,互勉互励,共同前进。于右任的“鸳鸯七志斋”收藏了汉代到宋代墓志四百余方,后悉数捐赠西安碑林。张钫的“千唐志斋”收藏唐代墓志一千多件,还有大量的北魏以降的各朝代墓志刻石,是当时闻名全国的大藏家。两人为中国革命事业,为中国书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5年,国民党第二军军长胡励生逝,年仅三十有四,天下惜之。于右任撰铭文并书丹,表达了对革命战友的敬重与惋惜,寄托了哀思。于右任特邀请吴昌硕为此志篆盖。吴昌硕题写的“延威将军胡励生之墓志铭”十一字,气势雄浑,力能扛鼎,堪称杰作。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不仅见证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怀。

为题书名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是年,吴昌硕先生80寿辰。在此前夕,上海书画会出版发行《吴昌硕墨宝》画册,封面即是由于右任题写,登于7月25日的《申报》。

1924年,《吴昌硕画宝》出版,白纸、石印、线装,由于右任题写书名。

1925年,《近世一百名家画集》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封面由于右任题签。书中收录清及民国名家名作100幅,其中吴昌硕也在入选者之列。

吴昌硕先生将其画册让于右任题写,一方面有提携后学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右任先生书品以及人品的肯定与重视。此时的于右任任上海大学校长,又在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这样的文化身份与政治地位,以及其在文化界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为吴昌硕先生题签也就是件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为题挽联

1927年11月29日,一代书画大师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于右任撰联挽吴昌硕:

诗书画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全世界;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

于右任从纵向历史,以及横向世界两个角度对吴昌硕先生的绝艺风流作了至高的评价,肯定其在诗书画印方面杰出的贡献以及影响,表达了他对心目中的长者的敬重与缅怀,也寄托了他的哀思与惋惜。

为书墓表1932年,遵吴昌硕遗愿,其灵柩移葬杭州余杭区大明堂外西侧超山山坡,墓前立墓表,由章炳麟篆额,于右任书丹,冯幵撰文。

于右任行书开云炼石五言联纸本释文:开云照四海,练石补天陬。绮才女士正之,于右任。钤印:右任(朱)

于右任草书百字令题标准草书纸本释文:介初同志:草书文学,是中华民族图强工具。甲骨而还增篆隶,各有悬针垂露。汉简流沙,唐经石窟,演进尤无数。章今狂在,沉埋千载谁顾!试问世界人民,光阴能惜,急急缘何故?同此时间同此手,效率谁臻高度?符号神奇,髯翁发见,秘诀思传付。敬招同志,来为学术开路。百字令题标准草书,于右任录旧作。钤印:右任(朱)斯人已去,空劳牵挂。于右任用端楷恭敬书写了吴昌硕墓表表达对其无限崇敬之情。此墓表八百余字,以碑意作底,雄迈开张,是于右任楷书中的精品。于右任用自己的书法艺术祭奠自己敬仰的前辈,故字字是情,笔笔是思。此墓表后由上海大众书局出版,民国珂罗版:

安吉吴先生墓表。慈溪冯幵譔文,三原于右任书丹,余杭章炳麟篆额。

先生讳俊卿,字昌硕,晚以字行。安吉吴氏世居县西彰吴邨,明宏治中析置孝丰县,村隶孝丰,籍仍其旧,潜德懋学,嬗闻家牒。洪杨之役,鄣吴举村熸焉。祖母严,母万,娉妻章及弟妹,与兹墋黩,吴氏不绝,裁比县发。先生奉父流转,饥饿穷谷,幸脱于死,乱定成诸生。追惟家难,趯若在疚,纷华之念,消沮几尽偃蹇。中岁贫不自周,不得已,试吏江苏,叙劳絫转至直隶州知州,守宰安东,一月谢去,捐势削迹,自此远矣。夙妉文蓺,兼擅治印,盘孟鼎碣,沈浸淬厉,恢恢游刃,冥合秦汉,孤文小石,获者矜异,等于璆璧。先生之书,入方出员,肃若栗若,籀篆隶草,靡不咳胆;先生之画,浑噩淑诡,独辟隅奥,千万变,无迹可蹑,既反初服,裵回吴越间,赍金求索,踵迹错集,森然起例,义取无忸,亲戚义故,推赡指肘。七十而后,光名弥着,东国侨士,钦其才品,为冶金艁象,龛置西湖孤山之麓,过其下者,留连嗟慕,增成故实。先生器情宽博,不有其能深执谦退,与物无竞。自辛亥浚,逡遁辟地,惟与流人野老,舂容瞻接,时政升降,略不挂口,属疾重听,乐于自晦。虽宾坐周旋,小乖应对,而意色冲然,莫测所薀,生平感忾一抒于诗,幽搜孤造,深入其阻。晚年属思益劳,片辞涵揉,恒至申旦,家人微止之,即曰:“非郁胡申,非茹胡吐,吾自渫所,不甘何云苦也!”春秋八十有四。丁卯十一月六日告终上海寓邸。哀问乍布,遐迩悼叹,及门弟子,咨度典则,相与着谥。曰:“贞逸先生,含章抱节,骞然遐举,彰德旌行,不亦审乎。”所著诗歌序跋,综为缶庐诗十一卷,外集如干卷。曾祖芳南,国子监生。祖渊,举人,海盐教谕。父辛甲,举人,截取知县,配施恭人,简靖率素,有高世之志,金石证向,同心黾勉,式好偕隐,华首不渝,先十年卒。男子子三,曰育,殇。曰涵,出后从父,曰迈。女子子一,归乌程邱培涵先生。卒前数月尝游唐栖超山,兹地有唐玉潜之遗风,岩栖谷汲,民物隐秀,先生乐其高胜,夷犹林阜憺焉,忘反迈敬,承先恉谋兹灵宅,旋得吉卜,兆域斯定。粤以壬申之冬下窆封隧,永宁体魄,是用甄述景行,镌石茔表,上质有昊,下谇无纪。门人周梅谷刻石。

此外,吴昌硕墓志铭还有一个版本,是由闽郑孝胥(1860—1938)书盖、归安朱孝臧(1857—1931)书丹,义宁陈三立撰文。

近日,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其中,有一幅作品“仁者无敌”条幅,上款为“俊卿战友”。众所周知,吴昌硕名俊卿,此作是否是赠于吴昌硕的尚有待研究。若作品无误,则“战友”又作何解?吴昌硕有一闲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壬子,即1912年。于右任年少于吴昌硕,称谓多呼“吴仓老”,此处直呼其名似亦不妥。据此,“俊卿”当另有别人,具体指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

责任编辑:刘光于右任行草书风云民物七言联纸本释文:风云龙虎新时代,民物乾坤旧座铭。从云先生法正,于右任。钤印:右任(朱)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