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月30日15:00-17:00
地点:《中国书画》美术馆
第八讲主讲人纸张的概念和成分
纸是植物纤维靠氢键缔合交联成的薄膜状物质。世人多将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元兴元年(105)作为纸的诞生年,但根据西汉灞桥纸等早于此时期的考古发现说明,实际在公元105年以前,纸就已经存在。
从课件表格中所列造纸纤维长度及长宽比率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造纸选用的原料以麻类最佳,树皮类次之,竹类第三,草类第四。因此,古代所造出的高质量的纸多用麻类及树皮类原料,草类则多用于祭祀等用的“火纸”。相对而言,竹类纤维虽较短,但原料成本低,这也是促进竹纸发展的一大因素。古人为改善竹纸性能,常常有意在竹浆中添加一些麻类或皮料等细长纤维原料,目的在于增加纸的拉力。
从课件表格中所列造纸原料的化学成分来看,含纤维素越多越好。从纤维素长度来看,麻料最好,皮料次之,竹料和草料再次之。不同原料化学成分上的优劣次序,是与它的物理指标(长宽度及长宽比)相一致的,也与所造成纸张质量的优劣相表里的。
现今书画用纸鱼龙混杂,从原材料的区分到成分配比再到成纸的制造,加之传统造纸流程之复杂,其成纸的种类和特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纸张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果胶。果胶如果不除去,会使纤维粗硬成束,不易帚化,所以无论纺织还是造纸,都必须事先对纤维原料实行脱胶处理。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树皮还是造麻用的布料,在造纸前一般都用沤制(即生物发酵)的方法脱胶。只有在经过沤制,脱去有色的外表皮和纤维中的果胶后,才能有效提高以后碱液蒸煮的效率,从而改善纸的质量。二、木素。木素是对造纸最有害的杂质,而树皮和茎秆纤维(如竹料)则含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木素。木素的存在会大大降低纸张的强度,也容易氧化形成色素,使纸变色,造不出洁白的纸。木素如不除尽,成纸后易于老化,使纸变色并发脆。三、纸药在除去果胶及木素后,打散的纤维与水相遇并搅拌后即成浆液。但一般来说这样还不能直接抄纸,常常要在纸槽中加入适当量的植物黏液,再强力搅拌后始行捞纸。民间一般把这种植物黏液称为“纸药”或“滑水”。纸药分天然和化学合成两种,天然纸药有杨桃藤(今猕猴桃藤)、槿叶、黄蜀葵梗、野葡萄藤、淀粉汁、仙人掌等。而化学合成的纸药虽成本低廉,但不利于纸张长久保存。四、帘纹抄纸用帘纹如果较粗,则抄出的纸张容易形成断裂,例如罗纹纸。
关于生纸和熟纸
我们一般以纸张发墨效果来判断纸的生熟:生纸发墨、渗墨速度较快;熟纸根据其熟度不同,越熟的纸发墨、渗墨速度越慢。在原纸相同的情况下,熟纸其实就是对生纸进行再次加工,使其密度和阻水率大幅提升,从而达到不透不洇的效果。对于纸张生、熟的差异古人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中提到:“勿以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要节处,若缝缝相当,则缓急卷舒。”此为纸张在装潢中的实际应用。在《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职官二》中记载:“拓书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九人。”由此可见在唐代已有专门进行纸张加工的人存在。所以对于熟纸及熟纸的方法,并不是现代才产生的,而是在古代就早已存在并投入使用。熟纸中较著名的如唐代的硬黄纸,多用以写经和摹写古帖。以树皮为原料,在原纸上浸染黄蘖汁液,使之呈现天然黄色且防虫蛀,再在纸上均匀涂蜡,经砑光后,纸张表面光莹润泽,韧度好,透明性强,称之为硬黄纸。
古代并无现今的照相印刷复制技术,要让书画作品原迹传之弥久,在更大范围里推广传播,常用的方法是以摹拓手法复制出一份或多份副本。隋唐时代均有专门摹拓书法的匠师。宋以前碑帖书画的复制,都以此为主要手段。唐太宗令人复制王羲之的《兰亭序》,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依凤阁侍郎王方庆所呈书迹摹写《万岁通天帖》均属响拓。今人尚有幸得睹这些古代书迹的面目,也全有赖这前人的“响拓”。
硬黄响拓即以制过之蜡纸(亦曰硬黄纸,取其透明)覆书画原作上,向光照明,以笔勾取其外形轮廓,再与原作对照,填着墨或色彩,此即唐人所谓“响拓”。响拓实际为“向拓”,响拓属于讹误,亦曰“影书”“影覆”。就是蒙纸于原作上,双勾填墨,所成效果最能接近原作。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释之甚详—“以纸加帖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拓’。”其中还载:“硬黄纸,唐人用以写经,染以黄檗,取其避蠹。以其纸加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用硬黄,皆唐人仿书,非真迹。”据此可知世间流传书于硬黄纸上的所谓“二王”真迹,多为唐人仿书而已。摹拓复制之法,本由保存原迹和流传推广的初衷发展而出,不意变成了造假者鱼目混珠的利器。
硬黄纸因其经黄檗染色具有防虫的特性,所以除了响拓外,还广泛应用于写经。有很多写经卷子有抄经者以及年月的题记,为人们了解唐代经生及其书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且因当时使用工具及外部环境的差异,执笔法与当下相比也有较大区别,更为多样。
纸张分类
1.麻纸
用苎麻、大麻等野生麻纤维造纸,需对原料沤制脱胶。麻纤维是纸张中最长的纤维,造出的麻纸韧性极强,古代写经作品中用纸多为麻纸。
2.皮纸
用楮皮、雁皮、桑皮、三桠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纸。纸质柔韧,薄而多孔,纤维细长,但交错均匀。从供糊窗和皮袄衬里等日用需要到书画用纸,用处较广。历代书画作品中如神龙本《兰亭序》、韩滉《五牛图》、米芾《苕溪诗》等皆为皮料纸。
3.元书纸(竹纸)
竹纸中的元书,质量上乘,从砟竹开始,经断青、削青、拷白、浸坯、断料、浆料、煮料、出镬、翻滩、堆篷、落宕、掰料、舂料、操纸、牵纸、烧煏、磨纸、盖印等步骤到制成一张元书纸,有七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精工细作,不得马虎,大源山区曾流传“措手七十二,造纸非容易,要想出名纸,步步要小心”。好的竹纸轻薄光滑,有种类似薄“皮”的质感,在历代书画作品中也多有应用,如《中秋帖》原纸中竹纤维含量就较大,及至明末清初,文人间往来信札原纸也多为竹纸。
宋拓《十七帖》宋拓《十七帖》显微图(麻纸)
《苕溪诗》局部(皮纸)
粉笺、染色、描金纸—乾隆年仿明仁殿纸米芾
4.宣纸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因能保存数百上千年不蛀不腐,也是典籍珍藏的理想载体,赢得“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的美誉。宣纸用料极为讲究,传承一千多年来,一直是选用产于安徽省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用猕猴桃藤汁为纸药,精心制作而成,而且根据品种不同,其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配比也略有区别。
宣纸的制作工序复杂,将草料、皮料分别操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水质、气候条件,经过反复的浸泡、清洗、蒸煮、腌沤、发酵等工序,通过日晒雨淋进行自然漂白。漂白后的原料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按不同比例混合,再添加纸药(猕猴桃藤汁),经过抄纸、晒纸、剪纸等工序完成,历时两年多一百多道工序。不仅有着明细的分工,而且还要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一道工序都耗时费力,且在传承中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准确描述,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口传心授加上个人领悟才能完成。此外,即使使用同样的原料,若没有泾县的自然环境、水质、气候,同样很难达到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技术要求。
5.混合纸
宋元时期,有将竹料与其他原料混合制浆造纸的实例,后来也多有混合纸的应用,如米芾《公议帖》《新恩帖》为竹、麻混料纸,米芾《破羌帖跋》为竹等混料,浅黄色,加蜡,砑光,有竹纤维束及其他纤维。混合纸的应用是为了弥补单种纤维成纸的缺陷,如竹纸纤维短,韧性较弱,混入皮料后,可适当提升其纸张韧性。
二次加工
纸张的二次加工,即熟纸,历代书画作品中皆有使用,有的填粉,有的砑蜡,其目的都是为了把纸张做“熟”—阻塞纸张毛孔,增加纸张密度,从而增强纸张阻水性。纸张加工所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从原料区分可将其分为填充剂、阻水剂、染色剂三种。
一、填充剂
1.天然二水石膏(CaSO4·2H2O)又称为生石膏,经过煅烧、磨细可得β型半水石膏(CaSO4·1/2H2O),即建筑石膏,又称熟石膏、灰泥。若煅烧温度为190°C可得模型石膏,其细度和白度均比建筑石膏高。若将生石膏在400~500°C或高于800°C下煅烧,即得地板石膏,其凝结、硬化较慢,但硬化后强度、耐磨性和耐水性均较普通建筑石膏为好。
2.高岭土是一种非金属矿产,是一种以高岭石族黏土矿物为主的黏土和黏土岩。因呈白色而又细腻,又称白云土。因产地江西省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其质纯的高岭土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质。其矿物成分主要由高岭石、埃洛石、水云母、伊利石、蒙脱石以及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高岭土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于造纸、陶瓷和耐火材料,其次用于涂料、橡胶填料、搪瓷釉料和白水泥原料。
二、阻水剂
1.蜂蜡:又称黄蜡、蜜蜡。蜂蜡是由蜂群内适龄工蜂腹部的4对蜡腺分泌出来的一种脂肪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有:酸类、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芳香物质等。蜂蜡在工农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2.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又称明矾、白矾、钾矾、钾铝矾、钾明矾,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无色立方晶体,外表常呈八面体,或与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形成聚形。明矾可用于制备铝盐、发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剂、媒染剂、造纸、防水剂等,还可用于食品添加剂。
3.动物胶。鹿胶:可分为鹿皮胶和鹿角胶两类,鹿皮胶主要以梅花鹿、马鹿的鹿皮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熬制而成;鹿角胶主要以鹿角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熬制而成。
4.工业皮胶:以动物的皮为原料提取的动物胶的粗制品。纯度低,呈黄色到棕黑色,为不透明的块状或颗粒状固体,有特殊的臭味。中国古代生产的动物胶大多数是皮胶。将动物的皮刮去脂肪层,去毛洗净后,在大锅中用文火煎熬,得到的浓厚液体在盘中冷却成块状,切片后放在竹制框筛上阴干或晒干即成皮胶成品。由于加热的时间长,明胶质的降解剧烈,因此在同样浓度和其他条件下,皮胶的黏度和凝胶强度均比明胶低,而且混浊不透明。
三、染色剂
1.蓼蓝。亦略称为蓝或靛青,为蓼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用作染色及药用。《诗经·小雅·采绿》中提到“终朝蓝草,不盈一檐”的蓝草,就是天然还原氧化染料。蓝草中含有靛苷,经水浸渍以后可以染着织物,再经空气氧化成蓝色的靛蓝。
2.红花。所染为“真红”,而且可直接在纤维上染色,故在红色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
3.五倍子。又名百虫仓、百药煎、棓子,为同翅目蚜虫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虫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及其同属其他植物的嫩叶或叶柄,刺伤而生成一种囊状聚生物虫瘿,经烘倍干燥后所得。
4.苏木。苏木,为豆科苏木属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又名苏枋、窊木、苏方、棕木等。
5.黄栌木。黄栌别名红叶、红叶黄栌、黄道栌、黄溜子、黄龙头、黄栌材、黄栌柴、黄栌会等,是中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
6.黄檗。落叶乔木,高10—25m,提取物有抗病原微生物及原虫等。
对于纸张二次加工的方法,我们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种:
1.施胶。用动物胶或皮胶,高温煮化后,在纸张表面施胶,一般只限于纸的正面,反面不做任何处理。纸张干燥后会形成一层膜,从而减缓水分下渗,提高纸张熟度。晋、唐生纸多以浆硾变为熟纸,也有硾而填粉的,唐纸更有硾而加蜡砑光的。宋纸除用以上诸法外,还出现轻度施胶矾的熟纸方法。
2.表面涂布。中国在5至7世纪时,为使纸利于书写,表面涂布石膏,白粉碾细,制成水中的悬浮液,再将淀粉与水共煮,使之与白粉悬浮液混合,用排笔施于纸上。当下的操作方法也大致如此,选取合适的填充剂后,研碎制悬浮液并施于纸上,因为纸上有刷痕,干燥后需砑光。
3.染色。一般染色颜料多为天然植物或矿物色,其本身为细小的颗粒,在染色过程中,细小的颜料颗粒也可以起到阻塞纸张毛孔,减缓水分渗透的效果。
4.装饰纸。在纸上用金泥、银粉或颜料和胶后,以绘制图画、木刻水印图案、压制凹凹花样等方法装饰纸张。
注:主讲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咨询专家,该文为部分讲座录音整理摘要。
责任编辑: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