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关于山水画的临摹

关于山水画的临摹

时间:2024-11-08 09:12:09

徐晓波,江苏无锡市人。青少年时期师从无锡乡贤凌再型先生学习花鸟画。1998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张友宪先生学习中国画。2000年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师从黄惇先生学习书法篆刻。2009年入清华美术学院学习书法。2010—2012年入中国国家画院学习书法,师从沈鹏、曾来德等导师。2014—2017年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习,师从范阳、李爱国、苗再新等导师。

徐晓波临曹知白群峰雪霁图(局部)48cm×34cm纸本设色2013年任何艺术门类的学习都有其规律和门道,山水画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山水画需要经历从临摹到写生,然后到创作的过程,这是山水画实践的规定性,也是前贤大师的经验总结。

对于大多数初学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作品,难免无从下手。所以临摹前要有一些传统绘画理论和手上功夫的准备,根据本人的经验,可以先向当代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学一些造型、构图、笔墨处理的方法。由于信息流通等条件的限制,古代画家临摹经典作品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临摹或者临摹机会不多,那就从写生中学习。古人的“写生”完全来自画家本人的真实观察和对自然的认识、感悟,所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毕生精力。这也是当代人无法重复的经验。五代荆浩隐居太行洪谷,常年对松树写生,“凡数万本,方得其真”(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如果一本为一幅的话,就算一天画十幅写生,一年画三百天,至少要十几年时间,如此方达到“图真”的境界。如果我们花一年时间临摹历代松树,再去画松树写生,或可以在一年或数年内“得其真”。一千多年前的松树和现在的松树差别不大,松干、松枝、松叶相同,只是形状不同而已。尽管画者的感受不同,但通过临摹可以节约不少时间。这也说明了临摹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清人沈宗蹇在《芥周学画编》中说:“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若但求其形似,何异抄袭前文以为己文也。其始也,专以临摹一家为主。其继也,则当遍仿各家,更须识得各家乃是一鼻孔出气者。”(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也就是说,临摹古人作品,其一,起始要以一家为主,掌握了临摹的步骤、笔墨方法、画法和画理,再临其他名作,找寻绘画的规律、门道,为写生、创作做准备。其二,临摹古人不能以“形似”为目的。形似,只是抄袭古人图形而已,仅得“手诀”,不能理解形式技法的意义,未悟“心诀”。唐吴道子的学生卢楞伽常年学吴的样式,吴道子谓人曰:“楞伽不得心诀,用思太苦其能久乎?”(汤麟《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隋唐、五代卷)》)可见“心诀”的重要性。

一位老师教导笔者,临摹山水画以明人沈周入手为好,因为他精学元人,兼学唐、五代、宋人,技法全面。明代董其昌《画禅室论画》:“沈石田每作迂翁画,其师赵同鲁见辄呼之曰:‘又过矣,又过矣。’”(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沈周是擅长临摹的人,我们今天也能看到沈周临摹宋元人的作品,可是沈周的《东庄图》现存有二十一幅,没有一幅是抄古人图形,都是从写生到创作的结果,画面生动,笔墨、意境俱佳。沈周的很多创作是由写生作支撑的。我们今天看到沈周的临摹、写生、创作作品,可窥其对绘画艺术的不懈努力。当然也可以从沈周之外的其他古人入手,主要看各人兴趣和努力方向,没有硬性规定。依我个人的经验和追求,于沈周用功两三年后,再去画江南园林及南方山水写生,相对容易出效果。沈周是得前人“心诀”者,我们用心学沈周,或也能得“心诀”。学过沈周以后,再上追宋、元,会有触类旁通之效。当认真学习、临摹历代山水之后,不论画哪里的山水写生,都可以画出其不同的面貌。

个人认为,临摹以对临为好。开始时也可以在古人作品上“摹”。摹,可以快速找到位置,但不能学到技法,所以要对临,对临可以训练造型能力,熟悉画法和画理,获得古人“格法”,了解中国画的规则,为下一步中国画的写生、创作打下基础。

临摹古人会不会被古人束缚而跳不出来?吕凤子先生认为:“物又各具自性和类性,以故,画中形相就须兼备自相和类相,就要同时写出类相的同和自相的异。”(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类相”就是共性,“自相”就是个性。山水画中,山石的皴、树叶的各种点就是符号化的“类相”。用山石的皴、树叶的点,通过自己的笔墨画出不同的山、不同的树就是个性化的“自相”。事实上,中国画是非“程式化”的,如果把“类相”“共性”定义为“程式化”,是对中国画的误解,也是对学画者的误导。把对“共性”的学习当作“程式”,其实就是只学前人图形,得“手诀”而未得“心诀”,会把山水画推向形式化,如“清四王”、明代董其昌等人。西方美术也有学习共性、掌握技法、表达个性的努力过程。掌握了技法,即便画与古人一样的山、一样的树,也不会与古人画得一模一样,因为个人掌握的技法、时代背景、思想感情、视觉经验、学识修养等不同。

从临摹到写生,就是一个从“类相”到“自相”的过程。当然这只是技法层面的理解。中国绘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习画者而言,需要长期的技法锤炼、文脉感悟、心性和学识修养的积累。李可染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未有不学而良能,但只要奋力学习,总会有所收获的。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徐晓波临沈周东庄图34cm×34cm纸本设色2015年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