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生活·生动·生气

生活·生动·生气

时间:2024-11-08 09:21:41

沈锡纯神州春艳纸本设色

沈锡纯西湖之夏纸本设色

沈锡纯凌霜秋色纸本设色

沈锡纯龙江香郁纸本设色荆浩在《笔法记》里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这一概念,千百年来始终是美术界竞相争议的话题。历代先贤有从文字解释学的角度,旁征博引,不断地对“度”“取”等进行阐述,亦有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释说何为“物象”等等。然而,笔者以为理解荆浩的绘画思想内核,关键是对“真”字的重新解读。真者,乃是物象之质也,亦含绘者的真感情。物象之质,这是为论者普遍认可的。但是何为绘者的真感情,却是一块相对缺乏研究的陌生领域。笔者以为,真感情当是画家(绘者)基于丰富的生活阅历之后,发出了对物象真挚的喟叹。这样方才领悟了荆浩的绘画思想,也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师造化,得心源”等基本的艺术指导思想。

生活,这是艺术赖于生存的土壤。离开了生活,也就离开了艺术,难怪乎清初以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主流画家,遭受时人诟病。他们的艺术脱离了生活,一味地摹古,尽管已在笔墨技巧上登峰造极,但直至今日,依然备受非议。而以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四僧”则深入生活,创造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这就是生活的魅力,也是艺术依赖生活的重要原因。谈到艺术家的生活,当然要瞩目百岁中国画大家沈锡纯先生。沈先生生于1910年,仙逝于2008年,享年99岁。他于1933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被载入民国时期唯一的《中国美术年鉴》,并与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同居著名国画家一列。沈锡纯生前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晚年长期担任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建文史馆馆员、海峡书画研究院顾问等。其百年翰墨的艺术生涯不可谓不丰富,这也就令观者有理由对他的书画艺术高看一格的重要凭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在《道德经》深刻地揭示出这一哲学命题。笔者以为,这正是对沈锡纯先生百年艺术生涯的精确概括。沈锡纯出生于书画之乡福建诏安,幼承庭训,及长则受教于诏安画派第三代传人谢半圭门下,后赴沪求学。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为了生活和艺术,几经辗转,风尘碌碌,最后艺成名就,却不事张扬,返璞归真,隐居于一隅。其为学为艺可谓日益,而其对名利欲望则日损,直至抱朴归一。沈锡纯素影秋高纸本设色其实这不只适用于沈老的艺术生涯,对其艺术造诣也是适用的。整体上说,沈老的艺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期。主要受诏安画派的影响,取岭南画派和海上画派之长,形成了造型准确、赋色妍丽、兼工带写的风格,草虫花鸟尤为擅长,虽然年轻,但其笔墨已初有成,其艺术感觉较为良好,堪称天赋才俊。第二阶段,深入生活,画风趋于成熟。在经历了抗战的洗礼,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渴望与热盼的,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入地体悟。在绘画上注意写生,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不少能反映生活,甚至能反映时代的题材,佳作迭出。如创作于1937年的《寒》和1949年的《祖国之春》,前者表现了画家对日寇侵华的激愤之情,后者则写照了画家对迎来新中国的美好期盼。可以这样讲,画家流露出来的情感,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的心声,表达他们对时局、对民生的关注。所以这两幅作品从题材、笔墨、画风和画外之音所寄托的情感,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也凸显了时代特征。第三阶段,笔墨老辣,意境深远。画家经历了“文革”的压迫后,把生命的状态融入了造化—武夷山。武夷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他了然于胸,并自称武夷山翁,足见其对武夷山之情感何其深切。这个时期也是他佳作迭出的高峰之一,创作了《武夷初秋》《江上春晓》等佳作。这时期的画作较之以前,在保持造型精确的基础上,笔触更为奔放,更加强调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笔墨效果甚好,意境更加悠远。他这时期的另一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画家历经压迫的抑郁之情,一扫而光,他激情四溢,才思敏捷,创作了大量高品质的花鸟画。如《福寿康乐》《慈怀浩气》等,既体现了画家对老年生活的知足豁达之情,也凸显了他对亲情、对天伦之乐的眷念。最后阶段,返璞归真,笔墨厚重苍浑,画风简约凝重。年逾九旬的沈老对人生和艺术,参透了“为道日损”的境界,抱朴归一。无论在题材、笔墨和构图上,都于简约中现其精到、老辣和厚重。至此,其绘画无论从格调、意境,抑或是笔墨和构图等,皆登峰造极,且天真烂漫。若弘一法师之书法,自出机杼,拙中带稚。从以上笔者对沈老作品归纳的四个阶段,正是应了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哲学命题。在学养和生活的阅历上,沈老日益精进,在名利和世俗的繁文缛节则日损;在艺术创作上,从早期的造型精确、赋色妍丽,力图构图复杂多样,向晚期的水墨淋漓、简约厚重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正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例证。

生动,这是贯穿沈老作品的主线。翻阅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锡纯画集》,观者能强烈地感受到画面的生动感。这种生动无论在花草的摇曳多姿、虫鸟的动态毕现、老虎的拟人化,抑或人物的传神以及题材的生活化等方面上都很好地体现出来。其实对生动的另一种解释就是深入浅出,巧妙地传达了画外之音。一幅优秀的作品,必然是能以美动人,继而影响人,感染人。如果说,笔墨是中国画的载体,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那么格调就是中国画的品格,这种品格的高低决定了其灵魂和品位的优劣。所以千余年来,中国画反复强调格调。在“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被列为“六法”之首,气韵生动强调的是画贵在有意境,能够让人看完后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而格调低的作品,只能是就事说事,就物写物,尽管刻画入微,终究未能传达画外之音,这种作品是不可取的。沈老的作品是笔墨厚重,格高韵雅。这就是看完他的画后,我们能怦然心动,甚至是肃然起敬的缘由。沈老对恽南田的没骨画有着很深的学习、研究,这种研习在他的花鸟画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所谓师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沈老汲取了恽南田的清新妍丽的画风,又融入了谢赫所强调的“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最终形成了他那既有深厚传统功底,又别开生面的画风。概而言之,沈老的中国画艺术就是“两端深入”。一端深入绘画传统,包含对历代名家笔墨传统、技法、构图的汲取;一端深入生活,深入造化,践行了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理念。沈老把深入两端的心得,融于笔毫,浅出成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而又富有生机的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沈老注定是要为人们熟记的,也是要放在20世纪福建美术史上观察的画家之一。

笔者泼墨不少,言之凿凿大谈生活、生动对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盖因绘事绝非匠人所能独立完成的,尽管画匠能够把画画得惟妙惟肖,而且确较为聪明的画匠也能够画得生动,但是他们因才情、学养和画理的缺失,注定了他们的作品是缺乏生机的,也是没有生气的。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里记述了一段话:“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虽然此言有寓言的成分,确也点出了画家张僧繇拥有画艺、才学等方面的高超造诣所形成的富有生气的画面。

生气不仅是一种艺术气息,也是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对于沈老的中国画艺术,笔者已然着墨不少,在此就不再赘述。笔者要强调的是沈老富有生气的生命状态。沈锡纯先生在生活与时局的巨大压力下,坚守艺术阵地,不妥协、不气馁,毅然坚持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的两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信念,所形成的盎然生机,使得他寿享期颐,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培育了不少杰出的美术人才。

通过沈老遗留下来的笔墨,我们看到了一个风骨卓然的老先生。他用百年翰墨书写出一个刚正不阿、慈怀浩气,而又表里如一的传统文人的形象。作为家乡后学,作为沈老传记的执笔人之一,怀着敬仰的心情以“生活、生动、生气”六字概述沈老的中国画艺术,以资纪念。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宋建华沈锡纯湖园话秋英纸本设色

沈锡纯上山下乡纸本设色

沈锡纯种兰九畹读离骚纸本墨笔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