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一位帝王的丝路之行

一位帝王的丝路之行

时间:2024-11-08 10:50:38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

这首被后世文人评价为“通首气体阔大,颇有魏武之风”的《饮马长城窟行》边塞诗,是中国历史上多被评为亡国之君的隋炀帝在大业五年(609)西巡河西时所作,彰显了这位帝王昂扬奋发的政治热情和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激发隋炀帝如此豪情的这次西巡,只是他一生之中多次巡幸事迹中的一次。但这次巡幸却非同寻常,不仅因为时间长、行程远、规模大、声势宏阔,而且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封建帝王亲巡青海、河西,也是从洛阳出发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路向西走得最远的一次壮举,在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国计之富莫如隋”之赞誉的隋王朝,在隋炀帝即位后达到了顶峰。凭藉雄厚的国力和超人的胆识,隋炀帝开启了立政经邦的一系列文治武功。在开河建都、修筑长城、用兵边陲的同时,本着观省风俗、宣扬风化、荐拔淹滞、安辑遐荒的目的,长期巡历四方。继大业元年(605)南巡淮、海至江都,大业三年北巡赵、魏故地至塞北之后,大业五年开始西巡河右。

据史书记载和相关考证,此次西巡,大业五年春正月二十日从东都洛阳出发,二月初一至阌乡(今河南灵宝县),祭轩辕黄帝陵及开皇功臣墓。十一日至京师长安,大阅军容,整备军实。三月初二起程,初三至武功(今陕西武功),褒奖孝男史永尊。初八至扶风(今陕西凤翔),省视旧居。四月初三至陇西(今甘肃陇西渭源一带),举行大规模狩猎活动。初六高昌、吐谷浑、伊吾使者来朝。初九至狄道(今甘肃临洮),党项羌来朝贡。二十七日出临津关(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关乡关门村境)渡过黄河经今青海民和到西平(今青海乐都),举行声势浩大的阅兵和军事演练。五月初十在拔延山(今青海化隆县境青沙山)再次举行大规模围猎演习。十五日过长宁谷(今青海大通县境湟水支流北川河)。十七日越星岭(今大通县朔北乡境元朔山)。十九日在金山(今青海门源境下达坂山)之上大宴群臣。二十一日过浩门河(今青海门源境内大通河)。五月二十一日至六月初二派遣诸将围攻吐谷浑主于覆袁川(青海祁连县一带),大破之,其仙头王率男女十馀万口来降,吐谷浑可汗伏允远遁伏俟城(今青海海南州共和县境)。六月初八经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扁都口),因山路隘险,又突遭恶劣极端天气,士卒冻死者大半。十一日至张掖。十六日设四科举人。十七日高昌王麴伯雅来朝,伊吾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十八日下诏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调发天下罪犯为戍卒来此屯守;命刘权坐镇河源郡积石镇,广开屯田,抵御吐谷浑,保障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二十一日东行至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举行盛大集会,西域27国君王及各路胡商参加,张掖、武威士女盛饰纵观,以示中国之盛。二十三日大赦天下。七月初三放马祁连山南青海以求龙种,无果。接着东行至番和(甘肃永昌县),瞻仰北山瑞相寺。经武威,会见太守樊子盖。八月东行渡黄河,经金城(今兰州市)、狄道、天水入陕西境,九月二十日到京城长安。十一月十三日回东都洛阳。

隋炀帝的这次西巡,历时十个月,跨越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行程数千公里,大致沿着汉魏以来的丝绸之路从洛阳向西直至河西重镇张掖,然后又向东穿越走廊折返。期间,既有威武雄壮的陈兵讲武,又有金戈铁马的沙场征战;既有歌舞喧嚣的宏大盛会,又有寻迹访贤的观风问俗;既有饮马长城的豪情抒志,亦有六月飞雪兵损隘谷的黯然神伤。名为巡历,实则是集军事、文化、商贸于一体的一次外交宣示行动,取得了积极效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解除吐谷浑威胁,安定西北边陲。西魏末崛起于西北的吐谷浑,占据着以青海为中心,东西三千里,南北千馀里的广大地区。不仅控制着部分西域国家,阻断丝路交通,而且与北方突厥相呼应,经常不断地侵扰内地,直接威胁到隋王朝的安全。隋文帝时虽然经过种种外交手段和军事进攻迫使吐谷浑朝贡臣服,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其根基。隋炀帝即位后采取以夷攻夷和武力打击相结合的策略。大业四年(608)派裴矩鼓动铁勒大破吐谷浑,吐谷浑伏允可汗遁入西平境内;接着又派杨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重创吐谷浑,伏允可汗被迫南奔雪山。吐谷浑故地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县)以西,且末(今新疆且末县)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的广大地域尽为隋有。在此基础上,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至青海,在西平、拔延山等地大规模陈兵讲武、围猎演习以壮声威后,又分遣诸将围攻覆袁川,吐谷浑主伏允战败,率残部逃亡党项。吐谷浑最终惨败,使西域各国受到极大振动,伊吾吐屯设向隋献西域数千里之地,高昌麹伯雅等西域各部先后来朝。为有效管理这一地区,隋炀帝下诏在吐谷浑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谪发天下轻罪之人实边戍守。从此,包括今青海和新疆南部等广大地区第一次正式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确保了西北安全,为后来东进辽东奠定了稳固的后方。

二、打破贸易壁垒,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使者相望于道”“胡商贩客,日款塞下”,是张骞“凿空”后,两汉丝绸之路繁荣的真实写照。但自南北朝以来,相继崛起于北方和西北方的突厥与吐谷浑称雄西域,他们“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阻隔了丝路交通,垄断了丝路贸易,中西交流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树立隋朝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隋炀帝顺应西域胡商“密送诚款,引领翘首”,迫切与中原发展经贸往来的强烈愿望,先派重臣裴矩到张掖主持互市。裴矩一方面与诸路胡商密切接触,采取优惠政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另一方面多方收集信息,撰成《西域图记》三卷,详细介绍了西域44国情况,总结了历代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关系,绘制了敦煌以西丝绸之路的三条道路,为隋朝进一步开拓西域,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裴矩的努力,西域诸蕃往来相继,遣使朝贡不断。在这种形势下,隋炀帝西巡河西,在彻底驱除了吐谷浑势力后,又在张掖亲自接见高昌王麹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西域诸国君王及使臣,并登临当年霍去病大败匈奴的焉支山,举行规模宏大的贸易盛会。西域27国君王、使臣受邀参加,各路胡商贩客云集于此,张掖、武威士女盛装观摩,“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呈千古未有之景象。此次盛会,隋王朝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向西域各国显示繁荣富庶的同时,也表达了与之进行友好交往的诚意。此后,阻断近百年的丝绸之路得以通畅,贸易壁垒被打破,中西交往更加频繁,丝绸之路又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其繁荣盛况正如有学者所言:为东汉以后数百年间从未有过的。

三、展示中原文化,宣扬华夏文明。熟谙“以文化育”之道,“好学、善属文”的隋炀帝,深知欲实现“混一戎夏”的理想,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用。因此,观省风俗、宣扬风化就成为他巡幸四方的主要目的之一。从巡游江都时极尽奢华、装饰华丽、旌旗蔽野、照耀川陆、相接二百馀里的龙舟船队,到北巡塞地时让胡人惊以为神的设计精妙的观风行殿和六合板城行宫、森严华贵的仪卫以及不时举办的百戏之乐、鱼龙曼延等歌舞盛宴,在“以富乐夸之”的同时,何尝不是一种中原文化的展示。踏上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领略了异域风情的隋炀帝,更是满怀自信与豪情,有意识有目的地向西域各族展示多彩的中原文化,以促进文化的相互交融。张掖焉支山的这次宏大盛会,就是一次集中展示华夏文化的艺术博览会。这次盛会上,隋炀帝大备文物,升观风行殿,设鱼龙曼延,奏集华夏南北、胡汉、雅俗、宗教、世俗风格相融一体的“九部乐”等,宴请西域诸国宾客。“佩金玉、被锦罽”的少数民族与“盛饰纵观”张掖、武威士女汇聚焉支山下,载歌载舞、焚香欢庆,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欢乐祥和的节日景象。盛会的举办,充分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无穷魅力,显示出海纳百川的包容与自信。此后,这种经贸文化交流的形式成为定制,在每年正月,“万国来朝”期间,在长安、洛阳两地专设市场,绵亘数里。市场内崇侈器玩、精美服饰、琳琅满目,“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大街上盛陈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身着各色精美服装从事歌舞表演者达三万馀人,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从昏达旦,终月而罢。“百戏之盛,振古无比。”价廉物美的各色商品,精彩绝伦的歌舞百伎,“不取其值”的热情款待,让各国宾客商旅惊叹不已、艳羡之至,深切感受到中原王朝的无可抗拒的强大实力和威望。今天,当人们在批驳这种以巨大的经济负担为代价用以炫耀夸示的同时,不应否认隋炀帝的西巡以及所奉行的文化策略客观上对弘扬华夏文明、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方面的积极意义。

千乘万骑劲,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候,单于入朝谒。

斯人已去,丝路犹通。一千四百多年前这位封建帝王沿着丝路古道浩浩荡荡西巡的身影早已化做天际的尘埃,然曾经那铮铮的鼓乐、悠远的羌笛、动人的牧歌依然飘荡在辽远的西北大地上,引发着人们无尽的遐思。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