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作为诗歌批评家的翁方纲

作为诗歌批评家的翁方纲

时间:2024-11-08 11:17:19

中国历史发展到明清两代,南方的文化成就整体上超过北方,京师虽为政治、文化中心,当地诞生的著名文人却少而又少,翁方纲很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苏斋。直隶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由翰林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鸿胪寺卿,曾任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又曾充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副考官。才学博赡,诗文书画兼长,又精于金石鉴赏,今人张舜徽《学林脞录》将他与姚鼐、章学诚并称为三通儒。他的著述固然多涉及经学或金石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乾隆朝名列诗学著作数量第一,堪称是乾嘉时期在诗学上用功最深的人。他在诗学方面的著述之多、形式之多样,在乾隆诗坛罕有俦比。除了撰有传统的诗话、诗选、笔记之外,校订、笺评前贤的诗学著述是他开的先例,文集中数量丰富的专题论文更是他论诗的独到之处。

翁方纲虽然科举成名甚早,但诗学活动要到乾隆三十年才开始活跃,此时他不在京师,正出任广东学政。是年他在广州度岁,与选拔诸生在药洲亭论诗,撰有《药洲诗话》若干则。三十二年八月,在雷州看《全唐诗录》,钱、刘之后,随手取五古;李杜以前,以《唐贤三昧集》《唐诗选十种》相印证。十二月,又读黄庭坚诗,自觉“今年才于各家各体略见真径路,是以所得较往年稍多”(翁方纲《家事略记》)。于是第二年他将视学粤东以来巡试诸州与幕中诸子论诗语加以整理,编成《石洲诗话》六卷,后增入两卷元好问、王渔洋《论诗绝句》的评析,刊行为八卷。

《石洲诗话》中的翁方纲手迹翁方纲的诗学著作虽然丰富,但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多系研究某些专书的札记,而非广泛阅读、研讨的心得。如《石洲诗话》八卷,前两卷论唐人,可能是研读王渔洋唐诗选本的札记;三、四两卷论宋人,像是读吴之振《宋诗钞》所记;卷五论金、元人诗,又像是读元好问《中州集》、顾嗣立《元诗选》所记;卷六为渔洋评杜摘记,系据海盐张宗柟辑《带经堂诗话》摘录;卷七为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十八首笺说;卷八为王渔洋《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中十六首笺说。全书既没有先唐诗歌评论,也没有明代(高叔嗣、徐祯卿是例外)及本朝诗歌批评,说明他的诗歌批评更接近学者式的钻研而非诗论家的批评。学者式的钻研给他的诗话带来浓厚的专业色彩,而非诗论家的批评则又造成讨论问题的非系统性和偶然性。

就翁方纲对王渔洋诗学的研究来看,其用功之专精体现了真正的学术精神。前人读诗都是为了资吾操觚之用,往往囿于一定的价值观,凭一己好恶或时论褒贬为去取,眼界常有拘限。翁方纲则以一种研究的精神读诗,不论大家小家都能认真对待,讨论特定时代的作家,数量每逾前人。在宋诗方面,他曾评厉鹗《宋诗纪事》,原本十五册还藏于上海图书馆。虽然《石洲诗话》不曾涉及清朝诗人,但现知翁方纲除了批点《渔洋山人精华录》外,还批评过曹正镛《曹文正公诗集》一卷,只不过他对当代诗坛确实不像沈德潜、袁枚、法式善等诗论家那么关注。梁章钜《退庵随笔》在谈到王渔洋对王、孟、韦、柳的推崇时曾说:“窃谓王、孟、韦、柳之诗,只须就选本读之,只须遇相称之题学之。此外初盛中晚各有名家,皆须研究。苏斋师《石洲诗话》言之详矣。若专守一家之言,而尽束诸名家不观,其能免固陋之诮乎?”门生终究是了解老师的,这段议论传达了翁方纲论诗不专守一家一格、转益多师的基本倾向。

翁方纲像对于尊崇杜甫的翁方纲来说,主张转益多师乃是很自然的事,我更关注的是他对学古而至融化之境的强调,这也是他最倾服杜甫之处:“杜五言古诗,活于大谢,深于鲍照,盖尽有建安、黄初之实际,而并有王、孟诸公之虚神,不可执一以观之。”(《石洲诗话》卷一)这寥寥数语,已使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的评价,更加具体,更为充实了不少,但大体还在前人评价的框架之内。另一段诗话说:“自初唐至开、宝诸公,非无古调。但诸家既自为体段,而绍古之作,遂特自成家。如射洪、曲江是也。独至杜公,乃以绍古之绪,杂入随常酧酢布置中,吞吐万古,沐浴百宝,竟莫测其端倪所在。”(《石洲诗话》卷一)就揭示了杜甫以绍古之绪“杂入随常酧酢布置中”的新变,从诗歌史的角度指出了杜诗首开日常应酬之风的趣向。而且,出于不可动摇的尊杜价值观,纵然注意到杜诗的世俗色彩,也没影响他对杜甫这部分诗作的评价,因为他心里固有一个雅和伧(即粗鄙)的标准。自钱谦益倡导宋元诗风以来,就有人断言:“诗必袭唐,非也。然离唐必伧。”(孙廷铨《梁苍岩蕉林近稿序》,《沚亭文集》卷下)结果证明,学宋元诗的确难免流于伧,翁方纲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因而“伧”成为他论宋元诗常用的评语,仿佛它是一个特定时期诗歌的通病。

习惯于在诗歌史的大背景下把握具体诗人、具体作品的得失和意义,确实是翁方纲诗歌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凭藉博学和透彻的历史眼光,他的诗论不经意中时有精彩的诗史见解。比如他论及宋初诗歌,曾提出不能排除晚唐体,有云:“石门吴孟举钞宋诗,略《西昆》而首取元之,意则高矣。然宋初真面目,自当存之。元之虽为欧、苏先声,亦自接脉而已。至于林和靖之高逸,则犹之王无功之在唐初,不得径以陶、韦嫡派诬之。”(《石洲诗话》卷三)这里指出吴之振选宋初诗存在一个问题,即重视王禹偁而忽略了西昆体。给予王禹偁好评当然是应该的,但忽略西昆体却会模糊了宋初诗史的本来面目。毕竟王禹偁只是连接西昆体和欧、苏的过渡性人物,其诗风相对于前后的时代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就像王绩在唐初,完全是个孤立的现象,若视之为陶渊明—韦应物古淡风格序列中的一环,就未免将后人之见强加于古人了。这样的见解与其说是诗歌批评,还不如说是诗歌史论,背后有着还原历史过程的意识。类似的例子是对元人题画诗的重视,他注意到:“郑杲斋东《题徽庙马麟梅》一首,《题江贯道平远图》诸绝句,皆佳。元人自柯敬仲、王元章、倪元镇、黄子久、吴仲珪每用小诗自题其画,极多佳制。此外诸家题画绝句之佳者,指不胜屈。盖元人题画,长篇虽多,未免限于李长吉之词句,罕能变转。而绝句境地差小,则清思妙语,层见叠出,易于发露本领。”(《石洲诗话》卷五)我们知道,以绘画为诗歌题材萌生于南朝,唐人所作多为咏画之体,真正的题画之诗兴起于宋代,但直到元代才因文人多擅三绝而作品日繁。这虽是谈艺家的常识,却很少为人注意。翁方纲出于诗歌史研究的意识,乃特别指出这一现象。由此也可看出翁方纲论诗的历史感。

翁方纲不只关注诗歌史上的重要现象,评论作家也留意发掘其独到的艺术手段。我们知道,正面铺写和逆笔是他很看重的笔法,他在批评中也对长于此道的作者格外垂青。《与友论太白诗》一文特别推崇李、杜两家正面铺写的能力,说:“大约古今诗家,皆不敢直擂鼓心,惟李、杜二家能从题之正面实作,所以义山云:‘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盖非具此胸次者,亦无由而知也。”(《复初斋文集》卷十一)而这种能力在他看来又与魄力之大分不开:“杜之魄力声音,皆万古所不再有。其魄力既大,故能于正位卓立铺写,而愈觉其超出;其声音既大,故能于寻常言语,皆作金钟大镛之响。”(《复初斋文集》卷一)韩愈与苏轼在这一点上也显出了差别,他评两家的《石鼓歌》说:“苏诗此歌,魄力雄大,不让韩公,然至描写正面处,以‘古器’‘众星’‘缺月’‘嘉禾’错列于后,以‘郁律蛟蛇’‘指肚’‘箝口’浑举于前,尤较韩为斟酌动宕矣。而韩则‘快剑斫蛟’一连五句,撑空而出,其气魄横绝万古,固非苏所能及。方信铺张实际,非易事也。”(《复初斋文集》卷三)陆游比起苏轼来则又逊之:“竹垞尝摘放翁七律语作比体者,至三四十联。然亦不仅七律为然,放翁每遇摹写正面,常用此以舒其笔势,五古尤多。盖才力到正面最难出神彩耳,读此方知苏之大也。”(《复初斋文集》卷四)仅由一个具体的表现手法,他就深刻地辨析了几位大诗人力量的高下。相比之下,逆笔不像正面铺写这样与才力相关,他只注意到黄庭坚的用例,在评论山谷诗之外,他还与法式善交流过自己琢磨黄庭坚诗用逆法的心得。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二载:

覃溪先生告余云:“山谷学杜所以必用逆法者,正因本领不能敌古人,故不得已而用逆也。若李义山学杜,则不必用逆,又在山谷之上矣。”此皆诗家秘妙真诀也。今我辈又万万不及山谷之本领,并用逆亦不能。然则如之何而可?则且先咬着牙忍性,不许用平下,不许直下,不许连下,此方可以入手。不然,则未有能成者也。

在此,翁方纲不仅注意到黄庭坚喜用逆法,而且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动机,经与李商隐对照,他颇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前人技巧上师法承传的复杂情形。这的确是心得之谈,对认识与比较杜甫、李商隐、黄庭坚诗歌艺术的异同很有启发。

谈论翁方纲的诗歌批评,还需要提一下与试帖诗相关的问题,这是研究者很少留意的。就我所见资料而言,有清一代试帖诗,声望最著的宗师是纪昀与吴锡麒两位。前者是试帖诗学的开创者和总结者,后者是成就最高的作家。但前辈学者严迪昌在《清诗史》中则将翁方纲与纪昀相提并论,理由是功令试诗后最早编选试帖诗例的人就是这两位,况且翁方纲中进士比纪昀还要早两年,乾隆二十四年即出典江西乡试,是乾嘉诗坛名宿中第一个奉旨以试帖诗取士者。严先生这里疏忽了,纪昀也在同一年出典山西乡试,后来两人都以试帖著述成为乾隆间最重要的试帖诗专家,应与功令试诗后典首科乡试的特殊经历有很大关系,但最终决定他们在试帖诗学上地位的还是研究和写作水平。若就写作水平而言,与纪昀势均力敌的自然是吴锡麒。只不过吴毕竟年辈稍晚,当时堪与纪昀并驾齐驱的就只有翁方纲了。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御试,开列试差诸臣,题“先之劳之,请益至于日至之时”,赋得“竹箭有筠”,得“如”字,翁方纲列一等一名,引见于勤政殿。高宗曰:“翁方纲学问甚好。”(参沈津《翁方纲年谱》,23页)因此后人回顾本朝试帖诗写作,认为“乾隆年间,讲试律者惟翁覃溪先生与纪公工力悉敌。纪之格老,翁之神超,未易轩轾”(梁章钜《试律丛话》卷三引姜兆翀语)。像当时大多数文人一样,翁方纲尽管在试律上下过很深的功夫,历年翰林馆课所作也不少,但《复初斋诗集》卷一仅编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所作为《课馀存稿》一卷,自序云:“壬申十月改庶吉士,此以前之作,山阴胡云持以为染帖括气,不可存也。是冬以后,专心习翻译。洎甲戌散馆后,习试席之作,别录为帙。是以合十二年仅存此一卷。”他的试律尚存《复初斋试诗》钞本,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内收试律80题85首,有钞录者朱笔批点。同馆还藏有《芸窗改笔》钞本四册,第一册所收试帖诗,有翁方纲朱笔批改,内容涉及句法、格律、语病,相当细致。翁方纲还撰有《复初斋试律说》,大概是讲试律作法的。据梁章钜《试律丛话》卷三说:“余家旧存藏有覃溪师《复初斋试律说》一本,体例亦略如《我法集》,惜为一友借抄,竟匿之不还。后日侍苏斋谈诗,偶询及此书,则吾师已不复省记,其家亦久无传本矣。”如今幸有上述两种钞本留存,可藉以略窥翁方纲试律研究之一斑。

翁方纲在今人论著中多作为诗歌理论家来讨论,但清代后学似乎更重视其诗歌批评。郑献甫《书〈石洲诗话〉后》曾说:“其题目各家,权衡众制,可谓精审确当者矣。惟末附论元遗山论诗诸绝句及王文简论诗诸绝句及校渔洋评杜诗本,实有强作解事,不切本旨者。”(《补学轩文集》卷一)我也更倾向于将翁方纲视为诗歌理论家,并且认为他的学识和成就正体现在对前人诗学的辨析中,至于诗歌批评,似乎见识不高。最典型的是一味拾苏、黄馀唾,轻视刘禹锡,认为“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词》”,又说“刘宾客诗品,无论钱、刘、柳,尚在郎君胄、韩君平之下”(《石洲诗话》卷二),完全无视刘禹锡七律的成就和典范性,甚至贬其诗品在郎士元、韩翃之下,见识远不及王渔洋。且不说郎士元诗向来无甚好评,更不会有人认为胜过刘禹锡;就是韩翃,翁方纲说他“鸣磬夕阳尽,卷帘秋色来”已渐开晚唐之调,“盖律体奇妙,已无可以争胜前人,故不得不于一二平仄间小为变调,而骨力渐靡,则不可强为也”(同上),也纯属模糊影响之见。据我考察,韩翃恰恰是大历诗人中难得的还残留着盛唐馀风、亢爽豪迈之气不减的诗人,说他走杜甫式的变调取拗之路,即使不是南辕北辙,也可以说是不着边际,英雄欺人。以诗论家而言,翁方纲才、学都不缺,可能少了点识,即艺术判断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