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望朝
(一)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共一醉,看取碧空寥廓。(《念奴娇·咏雪》)
如果对女真族(后来发展成满族)的历史不甚了了,你一定不会想到,这首词的作者是金代第四任皇帝、女真族诗人完颜亮。
很多人以为,女真族对汉文化的接受与传承,是满清入关以后的事,甚至是大清王朝一统江山、坐稳天下以后的事。其实不然。客观地说,作为发源于黑龙江流域、“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游牧民族,女真族虽有过自己的文字,却不曾有过自己的文化,或者说,不曾有过与汉文化同样成熟的文化。但,这个民族并非没有文化上的追求,其对汉文化的接受与传承,也并非始于康熙、乾隆时代。早在对宋王朝攻城略地的金代,这个民族就出现了景仰、推崇甚至在本民族中推广汉文化的帝王,其中不乏精于汉语文学创作的杰出诗人,比如上面这首词的作者完颜亮。
(二)
完颜亮出生于公元1122年二月二十四日。他的出生,并没有引起什么震动,因为他虽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长孙,但不是嫡长孙,而是庶长孙。再具体一点说,他的父亲虽是金太祖的长子、当时的辽王完颜宗干,他的母亲却只是完颜宗干的妾,史书称此妾为大氏。妾不是妻,更不是后。一个王爷的小妾生的儿子,无论如何英明神武,与皇帝的宝座都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完颜亮毕竟是皇家后裔、太祖的孙子,不可能位居人下。公元1140年,也就是金熙宗登基为帝的第五年,年仅十八岁的完颜亮以宗室子身份被封为奉国上将军,七年后,又升为尚书左丞。一步步的升迁使他离皇位越来越近,《金史》上说,他对皇位“遂怀觊觎”。
如果仅仅是“遂怀觊觎”,倒也问题不大,然而,同历朝历代那些志在龙袍加身的龙子龙孙一样,完颜亮必定要把他的“觊觎”转化为具体的阴谋与行动。当时的皇帝金熙宗是完颜亮同族的哥哥,对汉文化有着与完颜亮同样的喜好与推崇。公元1147年十一月的某一天,金熙宗找完颜亮谈话,谈到金太祖创业艰难,完颜亮竟然痛哭流涕起来,金熙宗据此认定,完颜亮是一个对自己很忠心的人,是一个政治上靠得住的高级领导干部。金熙宗哪里想得到,完颜亮的痛哭流涕是一种为博得皇帝信任的精彩表演,是他向皇位出击的第一步棋。眼泪换来的是金熙宗更大的信任。公元1148年,完颜亮先拜平章正事,后拜右丞相,1149年,又兼职都元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称得上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了。这一年,完颜亮只有二十七岁。
(三)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金熙宗对完颜亮的猜忌,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一个在今天看来很普通的自然现象,给了金熙宗收拾完颜亮的借口。某日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电劈开了寝宫,点燃了龙床,吓得金熙宗魂不附体,从此再也不敢回寝宫睡觉。在金熙宗看来,这是上天对他的警告,至于自己什么地方触怒了上天,上天又在警告什么,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几天后,金熙宗又接到奏报,说是某地天上飞来无数条神龙,神龙与神龙发生混战,导致地上飞沙走石,房倒屋塌,“瓦砾人畜皆飘扬数十里”,云云。可以肯定,这不过是一场龙卷风,所谓的神龙不过是翻滚飞动的黑云。但古人哪会有这些自然常识?他们把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的震怒。既然上天震怒了,作为天的儿子——天子,就必须向上天谢罪,尽管这位天子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罪。金熙宗指定一名叫张钧的汉臣代笔写了一篇“罪己诏”。张钧没有把握好写作的分寸,在检讨书中对金熙宗进行了在金熙宗看来有些过分的贬损,加上奸臣萧肄大进谗言,说这是“汉人托文字以詈主上也”,意思是汉人利用汉字骂您这位少数民族皇帝,金熙宗一怒之下,亲手杀了张钧。当金熙宗问到是谁让张钧这么写的时,有人说是完颜亮,于是,金熙宗把他刚刚提拔起来的完颜亮赶出朝堂,从一个副国级高官贬为汴京(今河南开封)“领行台尚书省事”,这是一个说不清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地方官。
完颜亮从此“天高皇帝远”,更可以大肆网罗党羽,实施谋逆,虽然没过多久又被召回并且官复原职,但夺取皇位之心已是坚定不移,无可动摇。
(四)
金熙宗日甚一日的昏庸与暴虐,让完颜亮看到了篡位成功的希望。
金熙宗虐杀张钧,只是其昏庸与暴虐的一个片段,此外还有更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比如,他在喝酒吃饭时会因为一些很无聊的小事把眼前的某个侍臣杀掉;他只要感觉哪个大臣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便立即“杖之”,即便是驸马尚书左丞唐括辩、平章政事完颜秉德之类的高层领导、皇亲国戚,他也是说“杖之”就“杖之”。杖之者,按在地上往屁股上打板子是也。
河南有个叫孙进的士兵聚众造反,打出的造反理由居然是“吾乃皇弟”,意思是,我是当今万岁的弟弟,我们同是龙子龙孙,凭什么他能做得皇帝,我却做不得。金熙宗怀疑是自己的弟弟完颜元指使孙进这么干的,便派人去查,结果什么也没查出来。完颜亮抓住这个时机在金熙宗心头火上浇油,他说,这是您派去的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暗中勾结、里应外合、蒙蔽圣聪,必须成立新的专案组再行查办。金熙宗“深以为然”,并派唐括辩、萧肄成立专案组,再行查办。这一回,查办的结果很顺金熙宗的心思:正是金熙宗的弟弟完颜元指使孙进造反。就这样,金熙宗顺理成章地杀掉了弟弟完颜元。接着一鼓作气,把完颜查剌、完颜特思等一干兄弟统统杀掉。一时间完颜家族血雨腥风,人人自危,金熙宗本人也陷入了极度的孤独,他的身边一个亲人、一个心腹都没有了。而这,正是完颜亮需要的结果。
金熙宗把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完颜亮则成功地把原本属于金熙宗的人马变成了自己的人马。并非完颜亮有多么崇高的人格魅力,实在是金熙宗太过昏庸暴虐,跟着这样一个皇帝混,随时随地都会掉脑袋,那些人怎么可能不想换掉这位皇帝?公元1149年十二月九日夜,宫中内卫悄悄为完颜亮打开了宫门,完颜亮率领一干死党冲进皇宫,直闯寝殿,没费吹灰之力便将金熙宗杀死在床头。有史料载,金熙宗听到动静,伸手去抓每天晚上都要放在床头上的佩刀,但没有抓到,因为刀早已被人悄悄拿走。完颜亮等人闯进来,手无寸铁的金熙宗只能引颈就戮,命丧龙床。
(五)
这场政变毫无悬念,整个过程比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还要干净利落。
但是,完颜亮显然没有李世民那样的雄才大略,这位二十七岁的新皇帝与他的哥哥金熙宗同样嗜杀,同样认为杀人是巩固皇权的最佳手段,下手的对象当然是可能威胁其帝位的皇家后裔、龙子龙孙。史料记载,仅公元1150年,就有七十馀名皇家后裔、龙子龙孙被完颜亮杀害,太宗一脉全部根绝。至于宗室大臣之类,被其满门抄斩者更是不计其数。完颜亮虽为长子,却是妾生,其生母是妾,位在其嫡母之下,因而完颜亮对其嫡母一直怀恨,登上皇帝宝座后,毫不客气地命人把自己的嫡母杀死于宁德宫中,并将这位老太后的十多个丫环、仆人一并处死,最后还把老太后的尸骨投于水中,以泄心中愤恨。
如果说完颜亮嗜杀为的是震慑政敌,是为保住刚刚到手的皇位而不得不制造恐怖气氛,那么,他的好色则是完全是一种与政治无关、与其文化修养极不相称的兽性发作。他曾向大臣如此表白自己的志向:“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不过,这三条,他只做到了两条:篡夺皇位之后,国家大事,自然都是“皆自我出”,由他一人说了算;一遇美色,“无论亲疏”,统统霸为己有。
某地节度使完颜乌带,其妻名唤石哥,很早便与完颜亮有染。完颜亮当上皇帝后,命人向石哥传话,威逼石哥杀掉亲夫,进宫专侍圣驾。石哥不允,完颜亮便直接动手,设酒宴将乌带灌醉,然后命人将乌带缢死,随即将石哥纳为娘子,后晋升为贵妃。类似的故事绝非只发生在石哥一个人身上。
完颜亮的昏庸暴虐、荒淫无道恰好摧毁了他“帅师伐远”的雄心壮志。公元1161年十月,完颜亮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南宋。正率部与宋军激战之时,后院起火:其弟完颜雍乘机在东京(今辽阳)称帝。消息传到前线,军心马上动摇,而完颜亮非但不以怀柔之策凝心聚力,反而表现出更加不可理喻的残暴与昏庸。他命令全军将士继续进攻,“三日渡江不得,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于是,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拂晓,完颜亮被叛将先用暗箭射伤,之后活活缢死于军帐,其“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的雄心壮志就此烟消云散。
这一年,完颜亮刚刚四十岁。
(六)
历史有一个早已令人见怪不怪的现象:暴君常常有着某种非凡的业绩,昏君常常有着某种非凡的才华。
完颜亮无论被后世如何诟病,其某些业绩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其一,迁都燕京。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为界,几乎占据整个中原和全部北方疆土,且威服高丽、西夏等国,所辖地域辽阔之极,而首都却是东北一隅的金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完颜亮不顾多数女真贵族的反对,力排众议,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燕京为中都。此举不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官艰于转输,民艰于赴诉”等社会问题,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女真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融合。
其二,设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源自西周的“太学”,定型于隋朝。完颜亮在位期间开设了金王朝前所未有的国子监,通过强化教育提升了女真贵族的文化水准,推进了整个女真族对汉文化的接受与传承。其三,广纳人才。完颜亮似乎并不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而在位期间能够大量起用汉族、契丹族人才,同时罢黜了女真贵族一些“子孙相继”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地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其四,引领文学。作为政治家,完颜亮是极不合格的,但作为文学家,作为诗人,他却是非常出色的。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自己写出过许多精彩的诗篇,而且体现在他在文学上对大金乃至南宋的影响和引领。时人称他“一吟一咏,冠绝当时”,江南士子曾如此评价他的诗作:“北地之坚强,绝胜于南方之柔弱。”
更重要的是,完颜亮用他的诗作昭示世人: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既有各自的文化经络,又有共同的文化血脉,而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血脉使各民族间无论有过怎样的杀伐与争战,都必然融为一个巨大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名字只有四个字:中华民族。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