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常佩雨17世纪宋应星所著.."/>
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17世纪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17世纪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时间:2024-11-08 12:57:20


    撰文/常佩雨

17世纪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可谓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日本的三枝博音和薮内清分别把《天工开物》视为“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和“足以与18世纪后半期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相匹敌的书籍”。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宋应星曾祖父宋景,明嘉靖年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祖父宋承庆和父亲宋国霖都是庠生(秀才)。宋应星二十八岁到南昌参加乡试,名列第三,考中举人。以后几次北上进京参加会试,都失败而归。四十七岁担任江西省分宜县教谕。四十九岁写成《野议》《画音归正》和《原耗》等文集(后两书已佚)。五十岁刊行《天工开物》一书,同年,发表《论气》和《谈天》两篇自然哲学著作。五十一岁赴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五十三岁辞职返乡。五十六岁赴安徽阜阳任南直隶亳州知州。五十七岁辞官返乡隐居,著有《春秋戎狄解》等书(已佚)。约卒于清顺治年间。

宋应星生长在资本主义萌芽活跃的江南地区,在“数上公车竟不第”后,毅然抛弃科举仕途,转向研究“家食之问”,即科技实学。丁文江云:“有明一代,以制艺(按,即八股文)取士,故读书者仅知有高头讲章,其优者或涉猎于机械式之诗赋,或剽窃所谓性理玄学以欺世盗名,遂使知识教育与自然现象划分为二,士大夫之心理内容干燥荒芜,等于不毛之沙漠。宋氏独自辟门径,一反明儒陋习,就人民日用饮食器具而穷究本源。”(陶湘本《重印天工开物卷跋》)宋应星广泛研读了《考工记》《山海经》《禹贡》《齐民要术》《西域行程记》《岭表录异》《北山酒经》《王祯农书》《本草纲目》等科技典籍,又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终于写成科技巨著《天工开物》。丁文江评价宋应星说:“其识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天工开物》完成于崇祯九年(1636)宋应星任江西省分宜县教谕时。当时他经济状况不佳,成书后无力刊刻,幸亏老友涂绍煃(约1582-1645,字伯聚)大力援助,使该书得以于次年在南昌府刊刻(参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4-198页)。这是该书的初刻本(简称涂本)。宋应星把其书定名为“天工开物”,其涵义大体包括:“天工”为天工和人工的缩语;“天工”指自然力,“开物”指人工开发;“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等几种说法。

杨维增则认为,“天工开物”的涵义应为:自然形成万物及人对其开发利用。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大自然形成万物,而非“神创万物”,也不是“心生万物”或“理生万物”;二是要把大自然的万物变成物质财富还得靠人工。

当时欧洲处于后文艺复兴时代,封建制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正在兴起,科学革命和技术迅猛发展。中国封建社会也进入发展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情况促进了科技的新发展。《天工开物》即在此历史背景下成书。

涂本《天工开物》全书十八章,分上、中、下三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据潘吉星先生统计,共85754字。上卷六章,中卷七章,下卷五章。每章都从典籍中找出二字双音节词语来命名。每章首有“宋子曰”作为引言,对该章内容作概述,其下为正文,各章末尾附以插图。全书内容全面,涉及地域宽广,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的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作者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对古代的生产技术成就进行总结,其结论值得充分重视。

上卷六章,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即:一、《乃粒》(五谷),主要论述水稻、小麦的种植,栽培技术和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旁及黍、稷、粟、菽(豆类)等谷物。于南方种水稻技术介绍尤其详细,提出“种性随水土而分”“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等看法,提出了物种变异思想。二,《乃服》(纺织),篇幅最长,占两章,分为养蚕技术及丝织技术,包括棉、麻、丝、皮、毛来源和织造技术要点、工具、织机构造等,旁及棉纺、麻纺以及西北的毛纺,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提花机。三,《彰施》(染色),介绍各种植物染料及染色技术,着重蓝的栽培、蓝靛提取及从红花中提制染料的过程,还涉及各种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四,《粹精》(粮食加工),主要论及水稻、小麦的收割、脱粒及加工成米面技术及工具,旁及其馀杂粮的加工。五,《作咸》(制盐),着重叙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制盐技术及工具,尤详于海盐及井盐。六,《甘嗜》(制糖),以福建、广东甘蔗种植、制糖技术及工具为重点,兼及蜂蜜及饴糖。

中卷七章,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黄,榨油,制烛,造纸等,即:七,《陶埏》(陶瓷),介绍砖、瓦及白瓷的烧炼技术,涉及原料配制、造坯、上釉到入窑,尤详于景德镇烧造瓷器技术。八,《冶铸》(铸造),是我国古代技术书中关于铸造技术最详尽的记录,着重谈铸铁锅、铸钟及铸铜钱技术,包括失蜡铸造、实模铸造及无模铸造等方法,相关工艺图极珍贵。九,《舟车》(车船),记述各种船只、车辆结构及使用方法,船只详于内河运粮漕船,车辆侧重北方四轮大马车,旁及南北方独轮车。记述我国最早采用的航行操纵工具——偏披水板(船翼),总结古代舵工创造的“抢风”(即逆风行船)经验,提出舵、帆的力学原理问题。十,《锤锻》(锻造),叙述锻造铁器、铜器的工艺流程,从万斤大铁锚到绣花针,包括锉、锯、刨等金属加工工具在内,介绍金属热处理及加工技术。十一,《燔石》(焙烧),重点讨论烧制石灰、采煤和烧炼矾石、硫黄、砒石技术,记载煤炭分类、采掘、井下安全措施。十二,《膏液》(油脂),论述十六种油料植物子实的出油率,油的性状、用途,用压榨法、水代法提制油脂的技术,旁及桕皮油制法及桕油制蜡技术。提出“出数借硫质而生”,是“化合物”概念和“质量守恒”思想的萌芽。十三,《杀青》(造纸),叙述纸的种类、原料,详于记载竹纸、皮纸制造工艺流程、设备,绘制了造纸技术操作图。

下卷五章,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十四,《五金》(冶金),记述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矿石的开采、洗选、冶炼、分离技术,金属合金的冶炼,包括我国独创的由铁矿开始,依次炼成生铁和熟铁,再合炼成钢的半连续化生产系统。还首次记述锌(倭铅)的冶炼,指出黄铜当“铜七(倭)铅三”时延展性能最好。总结失蜡铸造、泥模铸造工艺、群炉汇流和连续浇铸大件法,“灌钢”、“生铁淋口”、固体渗碳等先进工艺,绘制当时世界先进的鼓风设备——活塞式风箱图。十五,《佳兵》(兵器),叙述冷武器,详于弓箭制造,简介了弩机。关于火药、火器,重在介绍提硝法、鸟铳、混江龙(半自动爆炸水雷)、万人敌(边转边爆的炸弹)等。简略提及其馀火器。十六,《丹青》(朱墨),主要叙述朱砂研制,从天然丹砂炼水银,再从水银与硫重新提炼为银朱的技术。制墨重点谈论松烟墨原料碳黑烧炼,旁及油烟墨。十七,《曲糵》(制曲),介绍酒曲制造,不谈酿酒,介绍酒母、药用神曲及丹曲(红曲)所用原料种类、配比、制造技术(良种选育法、酸度调节法、分段加水法)及用途,细致叙述红曲发酵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十八,《珠玉》,叙述珍珠、宝石、玉的开采,兼及玛瑙、水晶及琉璃等。


    潘吉星先生曾按其内容相关性,把《天工开物》十八章重新分为下列八组:

第一组:《乃粒》《粹精》二章讲谷物种植与加工。

第二组:《作咸》《甘嗜》《膏液》三章论盐、糖、油副食品。这两组均与民食有关,应置于全书之首。

第三组:《乃服》《彰施》二章论衣料及染色,与穿衣有关。以上三组应构成上卷。

第四组:《五金》《冶铸》《锤锻》三章同属金工,制品多为工农业生产工具及日用品。

第五组:《陶埏》《燔石》二章讲陶瓷、煤炭、烧矿,与金工业务相近。四、五两组应同属中卷。

第六组:《杀青》与《丹青》二章论造纸、朱墨等文化事业。

第七组:《舟车》《佳兵》讲车船及武器。

第八组:《曲糵》《珠玉》二章讨论酒母及珠宝玉器。应置于全书之尾。

六、七、八组可列入下卷。

1.《天工开物》保存了我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成就的第一手文献,是我国第一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技术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所记手工业部类远远丰富于我国第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总汇——《考工记》,技术亦较为进步。如《燔石》章叙述竖井采煤时在井下用竹管排除有毒瓦斯、安设巷道支护等安全技术措施。《乃服》章讲养蚕术,介绍“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若将白雌配黄雄,则其嗣变成褐茧”,记述中国古代人工杂交育种的成就。《五金》章首次明确叙述从炉甘石(碳酸锌矿)制取锌的技术。《天工开物》还反映了中外科技交流状况。如《舟车》卷云:“来往贸迁,以成宇宙”,“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简略记述了日本刀、朝鲜纸、波斯矾、红夷炮等。清康熙时官方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对《天工开物》的手工业技术内容,多处全文照录。

2.《天工开物》注重生产现场的实地调查、试验、图示流程与一手数据,展现了我国古代技术工艺的重试验、重定量、便于操作的特征,具有科技方法论意义。

《天工开物》系统记述了各生产领域的技术过程、操作要点、原料及产品、生产工具形式,并注重使用插图再现生产情景,便于模仿。论谷物时用浸种法育稻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提出的两个数据(秧生三十天即分栽插秧;秧田与本田的比例关系是1∶25),是经验性的指导数据,极具操作性。《天工开物》对原料与能源的消耗、成品产率、设备构造及各部件尺寸等,都尽可能给以定量描述,且绘出工艺操作图,便于操作。全书对传统技术的描述具有科学性特征。书中论金、银、铜单位体积重量,油料每石出油若干斤,用响铜铸钟所耗原料数量及成器重量、尺寸,漕船各部件尺寸等等,都标出具体数字。对于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长宽高、重量、容积、比率、时间等技术指标,也作精细描述。大量设备插图富有立体感,人物表情自然、动作逼真,各图连贯起来可谓是中国古代技术史的长卷。人物最多的锻造铁锚图,画有十五人同时劳动。《燔石》卷指出,砒霜“生人食过分厘立死”。这与近现代研究出来的砒霜(As2O3)对人的中毒量、致死量相契合,均是试验得出的结论。在区分金、银、铜每单位体积的重量时,已有比重概念。

3.《天工开物》保存了一系列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技术观,是一部古代科学思想史的重要著作。

作者强调天工(自然力),又重视人工,认为人工必须认识“天工”,通晓“物理”,才能进行社会生产,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出有用之物,因而他把图书命名为《天工开物》。书中歌颂人工开发万物的技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论油脂时云:“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借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此人巧聪明。”充分显示“人工”的重要性。书中认为“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反映了早期进化论思想。《天工开物》重实践而轻空谈,提倡观察试验而反对烦琐考证,重实用而批判玄幻。总序中云:“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书中还贯彻了“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是对贾思勰《齐民要术》(约538)优良传统的继承,体现了注重实际的思想。书中描述物质经烈火烧炼发生的化学变化,却坚持批判炼丹求仙的方术:“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焦劳唇舌,何尝肖像天工之万一哉?”还多次对“鬼变枯柴”“珠徙珠还”等迷信神怪的荒诞谬说予以驳斥。

4.《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社会经济材料,是了解明代社会经济实况的第一手文献。

书中从技术侧面对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加以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况。如《曲糵》章云:“凡燕、齐黄酒曲,多从淮郡造成,载于舟车北市。”述及明末国内市场贸易情况;《陶埏》章云:“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揭示手工业的生产分工;叙述铸造巨钟,“甲炉既顷,乙炉疾继之,丙炉又疾继之”,分工明确,动作迅捷,多人合作,彼此衔接,俨然现代生产流水线的分工协作。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