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文学的误会与成全

文学的误会与成全

时间:2024-11-08 01:32:02

湖北境内的长江沿岸有两个赤壁,一个在赤壁市(原蒲圻市)西北部的长江南岸,称“蒲圻赤壁”,一个在黄冈市黄州区城外的长江北岸,称“黄州赤壁”。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在晚唐诗人杜牧写作《赤壁》之前是没有争议的,自杜牧《赤壁》问世之后,始有争议。自1998年国务院根据权威史料和多数专家的意见,批准蒲圻市改名为赤壁市之后,争议明显减少,但偶尔还有不同的声音。

事实上,判断“三国周郎赤壁”究竟是在蒲圻还是在黄州,有一个问题很关键,就是看它是在长江南岸还是长江北岸。陈寿《三国志·周瑜传》载: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曹操驻军江北,与南岸的周瑜隔江对峙。蒲圻赤壁在长江南岸,而黄州赤壁在长江北岸。仅此一条,就足以说明黄州赤壁不是当时的“三国周郎赤壁”。陈寿《三国志》之后,还有许多权威的历史地理文献如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唐朝李泰的《括地志》、李贤的《后汉书·刘表传注》、李善的《文选注》、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等,都明确记载“三国周郎赤壁”在蒲圻。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唐人杜佑的《通典》这部书,此书卷一八三“蒲圻”条云:“汉沙羡县地,后置沙州。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军于赤壁,即今县界。”又引李泰《括地志》云:“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杜佑是唐德宗、宪宗朝的宰相,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一而再地讲赤壁的地理位置之所在,目的当是为了提醒后人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出错。可是他没有料到,第一个出错的人,偏偏就是从小就接受他的教育和培养的孙子杜牧。历史的吊诡真是让人感叹。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春至四年九月,出任黄州刺史,为时两年半。杜牧平生好读书,尤其好读军事、财政、地理、历史方面的书,对“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尤其留意。他对自己的祖父杜佑非常崇拜,对祖父编纂的《通典》一书更是推崇备至。这样一个好读书且好读地理书的人,按说不应该把“三国周郎赤壁”的地理位置搞错。但是遗憾得很,他偏偏就搞错了。请看他的《齐安郡晚秋》一诗: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欲散,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惟有蓑翁坐钓鱼。

齐安郡为南齐所置,唐天宝元年改为黄州。杜牧这首诗写在他任黄州刺史的第二年。所谓“赤壁争雄渡”,也就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渡口。他在齐安郡的“使君家”,也就是在黄州他自己的家里,居然可以看到“赤壁争雄渡”,可见他看到的这个赤壁肯定不是蒲圻的那个赤壁。清代学者冯集梧在注释这首诗时指出:“《江夏辨疑》云:‘周瑜败曹公于赤壁,三尺之童子,能道其事,然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一在齐安郡之步下;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予谓郡之西南者,正曹公所败之地也。按《三国志·周瑜传》曰:‘刘备进驻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夫操自江陵而下,瑜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明非竟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者也。比见诗人所赋赤壁,多指在齐安,盖齐安与武昌相对,竟以孙氏居武昌而为曹公所攻,即战于此者耶?是信习俗之过也。”(《樊川诗集注》卷三)

杜牧既“信习俗”,有了这样一个认知上的错误,因此他的《赤壁》一诗在黄州问世就不觉奇怪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由此可见,杜牧把“三国周郎赤壁”的地理位置搞错,并非偶一出错,而是一错再错。

杜牧为什么会把“三国周郎赤壁”的地理位置搞错呢?我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写作之前没有查阅有关历史地理文献,也有可能没把家藏的《通典》带在身边;二是可能被黄州的方言所误。黄州的这座小山本来不叫赤壁山,而叫“赤鼻矶”。这是因为这座小山的山崖是红色的,就像一只红色的牛鼻子伸到江里。在黄州方言中,“壁”“鼻”二字在读音上是不分的,把“赤壁”念成“赤鼻”,至今如此。杜牧对赤壁之战是熟悉的,但是赤壁究竟在哪里,他并未作实地考察。当黄州人“壁”“鼻”不分,把“赤鼻”念成“赤壁”时,这就给讲“国语”(长安话)的杜牧一个误导,以为黄州的“赤鼻”就是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了。

在唐代,以赤壁为题材的诗歌远不只杜牧这一首,有的还是出自名家之手,例如李白就写过《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李白写的这个赤壁乃是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但是这篇作品的影响并不大。李白虽是大手笔,但是他写赤壁的时候,并没有拿出大手笔的本事,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完全是就事论事,泛泛而论,没有体现他那鲜明的个性。如果他写《赤壁歌送别》像他写《蜀道难》《敬亭山》那样写,影响就大了。

杜牧这首诗不一样,虽然地理位置搞错了,但影响非常大。有人统计,在一百首影响最大的唐诗中,杜牧这首诗排位第三十九(参王兆鹏等《唐诗排行榜》)。这首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他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杜牧这人平时就好谈兵,好做翻案文章,而他的这首诗,恰好就做了一篇绝妙的翻案文章。人人都赞美周瑜,说他以少胜多,以五万人马打败了曹操二十万人马。但是杜牧却认为周瑜没什么了不起,只是运气好而已。因为冬十一月,通常是不会刮东南风的;如果没有东南风,周瑜用来引火的小船只怎么到得了江北呢?怎么烧得着曹操的战船呢?如果没有东南风,周瑜就打不败曹操,东吴就要亡,东吴的两个美女,也就是周瑜的妻子小乔和大姨子大乔,就会被曹操弄到邺城去,锁在铜雀台里,供老而好色的他慢慢消遣。但是偏偏周瑜的运气好,偏偏天遂人愿,在冬十一月里刮起了东南风。所以在杜牧看来,周瑜的成功是侥幸、偶然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杜牧本来就是名人,是名人就会有人关注。而他的这个观点在当时看来,又是惊世骇俗的,可以说是颠覆了六百多年的传统观念。这首诗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所以很快就传播开来,成了名作,甚至成了经典。

但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讲,杜牧却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并且贻误后人。因为从此以后,黄州的某些地方文献,例如《齐安志》《齐安拾遗》《黄州图经》等,就都认定黄州的“赤鼻”是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了。不过宋代许多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并不认同黄州的这些地方文献,他们在自己的著作里,都重申了蒲圻赤壁为“三国周郎赤壁”这一观点,例如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欧阳忞的《舆地广记》、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指出:“黄州之说盖出于《齐安拾遗》以赤鼻山为赤壁,以三江下口为夏口,以武昌(曾按:即今之鄂州)华容镇为曹操败走之华容道,其说尤谬。盖周瑜自柴桑至樊口,而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山正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之乎?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林之败,则赤壁当在江之南岸。今赤鼻山乃在江北,亦非也。”黄州的这些地方文献何以荒谬至此,除了那种狭隘的地方观念作怪,杜牧诗的负面影响实不可小看。

由于杜牧的错误,导致苏轼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写了更为知名的两赋一词,即《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当然,苏轼对黄州赤壁是不是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也是将信将疑的。他在《与范子丰书》里说:

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又在《东坡志林·赤壁洞穴》中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

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为什么要在“三国周郎赤壁”之前注明“人道是”三个字呢?就是要做一个说明,免得后人加深误会。意思是说,把黄州赤壁说成是“三国周郎赤壁”,那是别人讲的,他本人并未确信。

虽然将信将疑,但苏轼还是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周郎赤壁”来写了。他在《前赤壁赋》里写道: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夏口,就是今天的汉口;武昌,就是今天的鄂州。“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的位置或角度,就是黄州,他把黄州赤壁当成了“孟德之困于周郎”的地方,也就是把黄州赤壁当成了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

需要指出的是,苏轼写这三篇作品,原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追求一种旷达的境界,并非为了说明真正的赤壁在哪里。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因写诗批评“熙宁变法”中的某些流弊,触怒了宋神宗,被关进御史台的监狱。坐了四个月的监狱之后,于当年十二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团练副使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一般用来安置谪降者,薪俸只有一半。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职位是湖州知州。湖州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他由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知州贬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团练副使,不仅薪俸大幅下降,也没有签发公文的权力,而且还要受人监视,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他内心很苦闷,很悲愤,于是就借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来说事,以寻求解脱。所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如今安在哉?”意思是说,曹孟德当年真是不可一世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周公瑾也是这样,“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之间,就把曹军的战船烧成灰烬,可如今又在哪里呢?既然如此,我苏轼又有什么好苦闷的呢?

对于苏轼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的做法,以后的许多学者是理解的。例如赵彦卫的《云麓漫钞》、陆游的《入蜀记》等,都对苏轼表示理解。陆游说苏轼很谨慎,“一字不肯轻下”。而黄州本地诗人朱日浚的认识则最为到位,他在《赤壁怀古》一诗中写道: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

但是,对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古代的小说家或说书人一般是不大留心的,就像今天的许多作家那样,他们写历史小说,借用史料,但是不重视学者对史料的考辨结果。因此,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理错误就不只一处两处了。这里也无暇细说。

同杜牧的《赤壁》,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些作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我想既与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成就有关,也与赤壁这个名胜之地有关。

黄州的“赤鼻矶”本是一处纯粹的自然景观,与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本无任何关系,但是由于杜牧错把“赤鼻”当“赤壁”,导致苏轼的将错就错,再导致罗贯中的错上加错,都把黄州赤壁当作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来写,而其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又很高,这样就提高了黄州赤壁的知名度,使它由一处纯粹的自然景观成为一处著名的文学景观,成为名胜。文学对于自然景观的误会,反而提高了自然景观的附加值。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杜牧、苏轼等人的作品之所以那么有名,黄州赤壁之所以那么有名,也与人们对于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的历史想象有关。我们知道,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是一处非常有名的历史景观。杜牧、苏轼等人所写的虽是黄州赤壁,但是其作品所抒发的感慨,却与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有关。这样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就产生了与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有关的历史想象。说白了,杜牧的诗也好,苏轼的两赋一词也好,罗贯中的小说也好,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不就是因为他们写了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内容吗?事实上,杜牧和苏轼在黄州还写了许多别的题材的作品,但是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写了很多战役,但是写得最扣人心弦的,还是“赤壁之战”。这是作为历史景观的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对于文学的影响,是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这个历史景观提高了文学的附加值,同时也提高了作为自然景观的黄州赤壁的附加值。

文学对黄州赤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没有这些脍炙人口、久负盛名的文学作品,就没有今天的黄州赤壁。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

那么,蒲圻赤壁作为一处著名的历史景观,究竟和文学有没有关系呢?换句话说,文学对蒲圻赤壁有没有影响呢?文学有没有参与到这个景观的塑造,有没有因此而进一步提高这个景观的知名度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蒲圻赤壁,在“赤壁之战”发生之前,是一处纯粹的自然景观;因为有了“赤壁之战”,这里就成了一处著名的历史景观。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蒲圻赤壁之所以成为一处著名的历史景观,除了历史的作用,也有文学的作用,或者说,其中也包含了文学的想象和创造。

文学参与蒲圻赤壁这个景观的塑造,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人们读到杜牧、苏轼的那些写在黄州赤壁的经典作品时,很容易展开关于“三国周郎赤壁”的历史想象,于是人们就想亲眼看一看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说,杜牧、苏轼等人虽然没来过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然而他们的心到了,精神到了,灵魂到了,影响力到了。当他们为黄州赤壁做宣传的时候,同时也在为蒲圻赤壁做宣传。他们引发了人们关于蒲圻赤壁的历史想象和文学想象。所以说,文学的误会既成全了黄州赤壁,也成全了蒲圻赤壁。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文学作品问世之后,它的传播效果往往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

二是在蒲圻赤壁,也产生过不少的文学作品。许多人认为,和黄州赤壁相比,蒲圻赤壁的文学价值没有那么高,所以在读者的心目中,它的影响力就没有黄州赤壁那么大。因为文学诉诸人的情感,而历史诉诸人的理性,文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显然大过历史。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蒲圻赤壁,也出现过经典作品。请看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篇作品是在哪里写的呢?迄今并无定论。《三国演义》说是写在赤壁的江面上,写在“赤壁之战”的前夕。由于《三国演义》这样讲,反倒让某些人不相信了。因为《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七分实三分虚”的小说啊。

事实上,关于曹操这首诗的写作地点,早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就有人认为是在赤壁了。例如元代就有一位叫陈菊南的湖北籍诗人写过这样一首《赤壁怀古》:

长江天堑系安危,江上帆樯曳夕晖。绕树月明乌未宿,横江梦觉鹤初飞。

作品的第三句,就是化用曹操《短歌行》的句子,第四句则是化用苏轼《后赤壁赋》的句子。

比陈菊南的《赤壁怀古》更早的,则有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再引述一次: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轼的这段话表明,在他看来,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就是写在赤壁。

虽然陈菊南和苏轼都把蒲圻赤壁和黄州赤壁混为一谈,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曹操的这首诗写在赤壁。因此他们在写赤壁时,就都很自然地引用了曹操的这首诗。

既然罗贯中、陈菊南和苏轼都认为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是写在赤壁,那么这个赤壁究竟是哪一个赤壁就不难分辨了。“乌鹊南飞”,是这首诗的名句之一。为什么在晚上还有“乌鹊南飞”呢?有人说是月光刺激的结果。这个不假。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带的乌鹊很多,所以才有“乌林”这个地名。“乌林”在江北(今属湖北洪湖市),与江南的赤壁对峙,正是曹操驻军之地。写此诗的时候,曹操正在赤壁与乌林之间的江面上泛舟饮酒,所以看到了“乌鹊南飞”。因此多数人认为,曹操的这首诗,就写在蒲圻赤壁的江面上。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首先,它抒发了一种人生苦短的感慨。由于人生苦短,所以诗人认为,除了“对酒当歌”,还要抓紧时间干一番事业。干事业是需要人才的,可是当时的那些人才,有的犹豫不决,就像“绕树三匝”的乌鹊一样,似乎找不到归宿;有的甚至“南飞”了,飞到孙权那里去了,所以曹操就呼唤他们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他表示,只要他们回到自己的身边,他就会像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那样礼待他们。

这首诗的内容很好,既有人生忧思,又有对人才的期待。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很高,语言自然朴实,风格慷慨激昂。这是曹操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文学误会了赤壁,也成全了赤壁。既成全了黄州赤壁,也成全了蒲圻赤壁。这是文学对于景观的贡献。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学的地位与风光似乎不再。有人甚至怀疑文学的价值,追问文学究竟有什么用。文学究竟有什么用呢?只要我们想一想黄州赤壁是如何因了文学而闻名遐迩,想一想蒲圻赤壁是如何因了文学而多一份魅力,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文学的价值。文学创造了黄州赤壁这一景观,也参与创造了蒲圻赤壁这一景观。文学既为当地增创了旅游收入,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文学的价值呢?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中文系)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