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大龙邮票发行时期贴大龙邮票之封片邮资探讨

大龙邮票发行时期贴大龙邮票之封片邮资探讨

时间:2024-11-08 01:59:13

内容提要:中国官方首套邮票,俗称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年:5分银票于7月24日,3分银票于7月28日及1分银票于9月4日首日售出,各面值邮票于发行隔日首次贴于信件上销日戳寄出。在大龙邮票正规使用时期1878~1886年内,邮史文献主要见有4个邮资表,分别于1878年5月1日、1878年11月1日、1879年11月1日及1882年11月1日发表,分别于当年11月15日执行。笔者以符合各时期资费的大龙封来考证这4个邮资表执行期间的相接无睱。但在有据可考的条件下,邮坛上仍见有不符合邮资表的大龙实寄封。了解其邮务处理规格是研究及考证海关邮史的一大挑战。

关键词:大龙邮票邮资表海关邮史

图1前言

各国邮政官局发行之第一套邮票均在邮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中国海关试办邮政发行的第一套大龙邮票也不例外。敝姓“龙共龚”,对大龙邮票的收集兴趣自然就会多出一份亲切感,这也是先父龚文生当时开始收集大龙邮戳的主要动机。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年7月底,至1885年年底由小龙邮票来代替,这是大龙邮票正规使用时期。拙文主要以此时期之大龙封邮资来进行讨论。

对邮资的研究、考査、评估是邮史的一大课题。中国因历年战乱,海关时期的邮政档案被摧毁遗失不少,资料残缺。各邮史学者通常只能以已发现的资料及实物为例来作考证。这是研究海关邮政史的一大遗憾,同时也是海关邮史的一大特色。就如大龙邮票发行日期,多年来,邮坛专家发表了不少的鸿文意见,录于《大龙邮票纪念专辑: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第一版)。笔者于2014年《亚洲邮学家》之《大龙邮票发行日期再探讨》以邮品实物进行光线组合分析,加上历史档案及笔者的主观逻辑来推论大龙3分银邮票应于1878年7月28日发行,7月29日首次使用;5分银邮票应于1878年7月24日发行,7月25日首次使用;1分银邮票应于1878年9月4日发行,9月5日首次使用。但这在尚未发现官方档案之前,目前只能当作一个暂时的推论。

邮坛文献对此段海关时期的邮资讨论已见有不少鸿文,笔者认为评估大龙封片邮资最关键点为杜圣余前辈于大龙邮票纪念专集发表的1878年11月1日公布的邮资表,但此份邮资表公开后尚有些邮史考书对此时期的邮资评估谬误解读:

英国邮学家PhilipIreland于大龙邮票发行一百周年出版“TheLargeDragons1878-1885”著作内转载(P97)美国集邮家E.Finegan于《中国飞剪》邮刊(VolIII,No5,June1939)所发表的1878年7月的邮资表:

印刷品1分银国内邮件(每半英两)3分银国内挂号邮件5分银国外邮件(每半英两)9分银国外挂号邮件18分银

据笔者所知,此邮资表的来源不明,海关档案内似未见过。

杜圣余前辈于1988年发表之《大龙邮票发行初期的邮路、邮资》鸿文后,英国邮学家MajorR.Pratt于1994年也出版一大著作“ImperialChina,HistoryofPosts1896”,也提到这份1878年7月的邮资表(P198),另于(P202)亦提到以1878年至1879年间11件实寄封分析出的另一个邮资表:

这第二份邮资表的引源亦无可靠的根据。

大龙邮学专家黄建斌前辈于1997年出版的遗作《大龙信封存世考》内之79.C002.FR01及79.C011.FR03两封的邮资以“尚待考证”而未据杜前辈所发表的邮资表来评估。

由以上各例可看出,邮坛上各大邮学家对大龙邮票早期邮资尚未完全掌握、重视和了解,这是笔者于台湾《2008年度邮学演讲集》所撰之《1879年大龙票寄国外封之邮资探讨》的主要动机,但当时只以寄国外封的邮资来讨论。这次应中国邮政文史中心邀请撰文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40周年,大胆地以大龙邮票发行时期的邮资为题在此献丑:以各邮资表执行期分段,主观地选出比较特殊的大龙封表达及评估此时期的4个邮资表。拙文疏漏不足之处,祈盼各前辈邮友不吝赐教斧正。

大龙邮票发行时期公布的邮资表

大龙邮票正规使用期,海关邮政当局公布了4个邮资表:1878年5月1日,1878年11月1日,1879年11月1日,1882年11月1日。笔者现以黄建斌前辈之《大龙信封存世考》书内及各邮品拍卖公司目录登出彩色图片中选出具有邮资与邮史特点的大龙封来表达及评估。

这个邮资表公布于大龙邮票发行前,当时信件交给海关邮务处可以现金支付邮资或可用“邮资登记簿”制度,每月结算收费。大龙邮票于1878年7月底发行后,这个邮资表继续执行。

据本邮资表,贴大龙邮票的邮件目前纪录仅有3枚,均由北京秘鲁公使馆(紫色椭圆戳)寄至上海福利公司,分别贴大龙薄纸5分银邮票3枚(3倍邮资)、2枚(2倍邮资)及5枚(5倍邮资),于10月5日、7日及30日寄出。目前尚未发现1878年北京与天津互寄贴3分银大龙邮票的信件或北京、天津寄至烟台、牛庄贴5分银大龙票的信件。至于新闻纸、包裹及邮袋类信件,目前也尚未有纪录。此时期也见过北京海关日戳销5分银邮票,但较少见销于3分银邮票上;至于天津海关日戳则多见于销3分银邮票上,而较少见销于5分银邮票上。

符合此邮资表的3件大龙封内,最值得一提的为1878年10月5日的大龙封。此封为目前纪录贴有中国官方发行第一套大龙邮票之最早的信封,可视为国邮瑰宝,同时也具有历史内涵价值。黄建斌前辈特撰“华邮第一古封转让记”一文简述此封源流及他得自庄顺成前辈的过程。黄氏大龙邮集1994年11月于香港拍卖时,笔者与先父也到现场有意罗致此封,但最后由贝克曼(Beckeman)得标。当贝氏邮集1997-1998年拍卖未见有此封时,深感奇怪。等到2006年Olsson氏发表其大龙邮集时,才发现此封原来已花落于丹麦。2017年12月香港Interasia拍卖公司已拍出此邮集之第二部分,此华邮第一古封将于2018年6月重返邮市。希望此枚“国宝级”的邮品能结束这20多年的异乡流落,重回祖国怀抱。

本邮资表完全未提到寄至国外信件的邮资,其执行期间为6个月。

B.1878年11月1日公布,1878年11月15日起实施的邮资表图2寄国内邮资表:按邮件运输方式及两地距离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两地间仅经水路邮程(上海至广州)或经陆路邮程,但距离少于200英里(天津至北京)。

第二类:两地间邮程水陆联运(上海至北京)或陆路邮程超过200英里(天津至镇江冬令邮路)。

这份邮资表首次由杜圣余前辈发表于“大龙邮票纪念专集”110周年纪念,1988。

邮坛早期邮学家因未见过这份资料,时常把1878~1879年间的大龙封邮资误解评估。这份邮资表面世后,使研究早期大龙封的邮资可据此官方档案数据进行可靠的评估。图3

图4

图5

国内第一类邮件:1879年5月1日天津寄上海封,贴大龙3分银邮票1枚,全邮程仅经海运。这是本表所订邮资的最大特点:邮程距离远超过200英里,但只以海路运递,可能操作简单,故仅收取3分银。因目前尚未见过上海寄广州信件,故以天津寄上海信件来说明。1879年5月18日北京寄天津封,贴大龙3分银邮票2枚,邮程经陆路少于200英里,双倍邮资。

国内第二类邮件:1878年11月23日北京寄上海封,贴大龙5分银邮票1枚,邮程陆海合运。本封邮票销北京海关蓝色小长方形戳“PAID”,是纪录上销此戳的两件大龙封之一。图61878年12月20日美国沃伦寄上海进口封,本封抵上海时,收信人Oiesen氏已前往天津海关任职,信件需经冬令陆路邮班转递至天津,镇江至天津邮程超过200英里,须加付5分银国内第二类邮资(大龙票1分银2枚及3分银1枚),邮票销1879年2月6日红色上海海关日戳。本件为贴大龙邮票最早进口封、最早中美混贴大龙封,同时也是唯一经过1878-1879年度冬令陆路邮班的大龙封。

寄往国外邮信:1879年3月5(?)日由北京经上海法“客邮局”寄至巴黎封,贴大龙邮票3分银1枚及5分银2枚,计13分银,符合当时寄欧洲经意大利布林迪西的邮资。此封由北京发信时,大龙邮票虽有销中文戳,但未见有海关日戳。以当时北京至天津邮程约需1日及所销之天津海关3月6日日戳,可推论本封应为3月5日由北京发出。本封为目前纪录最早寄国外大龙封,亦是最早中法混贴大龙封。

1879年9月23日由天津经上海日“客邮局”寄至美国封,贴大龙1、3、5分银全套邮票,计9分银,符合当时寄美国经日“客邮局”的邮资。这可直接考证此份邮资表于1879年9月23日还在执行,因为从1879年11月15日起,经日“客邮局”寄美国邮资已减为7分银。此封所贴9分银邮资与1882年11月15日以后寄外洋一单位重邮件的9分银之涵义不同。此封为目前纪录最早中日混贴大龙封。

1879年11月15日由天津经上海法“客邮局”寄至英国封,贴大龙1分银1枚,5分银5枚,计26分银,为当时寄英国不经过意大利邮路双倍重13×2=26分银信函邮资。此封为1878年11月1日发表、11月15日执行的邮资表最晚寄出的邮件,是本邮资表执行至1879年11月15日的最佳物证,使赵人龙前辈所述“理应在1879年春(至晩在3月初)执行另一套新的邮资表”存在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图7

图8

本邮资表执行1年,对此期间的大龙封邮资解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尚有些信件无法据此邮资表来解读:

关于国内信件,1879年11月15日以前见有8件北京寄上海信件:

图9这8件信函均应贴上大龙5分银邮票,支付国内第二类海陆合运信件邮资,但只见有4件符合当时的邮资表。这个5分银邮资不是贝克曼、Ireland或MajorPratt所说之国内挂号信资。另外4件仅贴上3分银邮资或其倍数,邮资如何解读,笔者尚未有圆满的回答。目前与此期间寄邮件资费处理法有相关数据为1878年11月20日德璀琳至马士函内所提到:“您送来的三封寄往法国的信应退交公使馆按应付邮资贴足邮票。如果您答应他们不贴邮票,那么您自己就应贴上应付的邮票,而将所付的邮资记在发信人名下”。由此可推论:a.1878年底已有寄往国外大龙封存在的可能性;b.上述4枚邮资短缺的大龙封虽不是均由法公使馆寄出,很有可能以记账法补缴短缺邮资,然封上未见有应补贴的邮票。这是笔者的推论,是否另有其他处理法?盼各先进邮友能提出高见诠释与指正。另封背贴大龙3分银邮票北京寄巴黎封,据本份邮资表,不仅国内邮资似有短缺(应支付5分银),其封面上法“客邮”邮票(35生丁)似抵上海海关销日戳后才加贴的。本封由投信者于北京寄出时只自贴了国内邮资3分银,北京海关邮务处人员没有把信件退回可能因记账法补费比退回信件的手续简单。还是上海关邮务处对此函销上转递日戳后,代加贴了1枚35生丁法“客票”后再转送至上海法“客邮局”处?或直接把本封送至上海法“客邮局”后才补贴法邮票?这样的邮务处理法非常特别。此邮务处理法可避免邮件欠资,使收信者加付双倍短缺邮资。这是否符合真相?此点尚须作进一步的研究及讨论。

关于寄往国外的邮件,见有2封由北京经英“客邮局”寄巴黎,分别贴大龙邮票3分银及5分银各1枚,计8分银,分别于1879年5月16日和1879年9月16日寄出。这个资费不符合当时的邮资规格,但符合1879年11月1日发表、15日后实施的邮资表。黄建斌前辈把第一封之8分银邮资视为“存世最早寄欧洲信函一单位之邮资”。此8分银寄欧洲信函的邮资也被Pratt氏于其书第206页引来解读图7封上的13分银邮资“寄欧洲8分银一单位信函邮资另加5分银国内挂号费”。据图8、图9实寄封可确认1879年11月1日的邮资表没有提前执行,否则图8寄美国封的邮资只需支付7分银而不是所贴之9分银;图9寄法国双倍重信函也只需支付16分银而不是所贴之26分银。这两件贴华邮8分银的大龙封邮资解读尚待考证。至于其英“客邮局”的邮资解读,据Webb氏书第181页所载,1879年4月1日后,寄欧洲一单位重信函邮资为8仙时,邮路经意大利布林迪西加付4仙时,计12仙时,与所贴的16仙时不符。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此16仙时英“客邮”邮资却符合1879年4月1日以前一单位重信函寄至欧洲12仙时,经意大利布林迪西邮路加付4仙时计16仙时的邮资。这是早期海关邮政时期实物例不符合史档规格的困扰情况。此问题日后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及讨论。

据邮资表上规格,寄往国外的信件应经由指定的日本及英国“客邮局”转递,但上海海关邮务处偶也不顾邮资表上之转递“客邮局”的指示,把信件交给法“客邮局”寄往国外。

其他各地的邮资表因目前尚未见过寄往这些地区的邮件,故在此省略。

据这份邮资表,国内信函邮资不论邮路或距离均以每半英两收费3分银,这比上一个邮资表收费法简单。对寄往国外的信函邮资也简化:寄英国(美国、加拿大等)经意大利布林迪西每半英两收11分银,寄往万国邮联各国的信函每半英两收费8分银,寄往美国、日本,经日、美“客邮局”每半英两收费7分银;尚未发现过寄往南美洲、非洲等地的邮件。笔者再次以实寄封来表达此份邮资表,及讨论此期间邮资较特殊大龙封。

国内一单位重信件:1879年11月27日由淡水关经厦门寄上海封,收信人韩威礼已前往北京任职,故此信加贴1枚大龙3分银邮票支付国内邮资由上海改寄至北京。

寄英国经意大利布林迪西邮路信件:1881年1月29日牛庄经英“客邮局”寄英国封,贴大龙1分银1枚及5分银2枚,计11分银。

寄德国(万国邮联)信件:1880年6月10日北京经英“客邮局”寄德国封,贴大龙票3分银2枚及5分银2枚,计16分银,双倍邮资。

图10寄美国经美“客邮局”信件:1882年11月12日天津经美“客邮局”寄美国封,贴大龙1分银2枚及阔边5分银1枚,计7分银。本封为此份邮资表执行至1882年11月15日之最好实例。

在这份邮资表执行期间,亦见有不符合邮资表的大龙封:1879年12月20日天津经英“客邮局”寄德国封,贴大龙1分银1枚及5分银2枚,计11分银。此封为德璀琳寄回德国的家书,他本身奉赫德之命主办海关邮政及发行大龙邮票,对邮资表应有相当了解。本封寄德国,应该用寄英国外之万国邮联各国的8分银邮资。1880年见有4封德璀琳寄回德国的家书均经法“客邮局”贴法邮35生丁邮票及符规大龙8分银邮资。本封可能因经英“客邮局”,亦经意大利布林迪西邮路,故照以寄往英国经意大利邮路11分银邮资收费。

之后因邮资较贵,故德璀琳把寄回德国的家书改为经法“客邮局”以8分银邮资投寄。1880年12月2日北京经法“客邮局”寄英国封,贴大龙3分银4枚,计12分银,1881年1月5日北京经英“客邮局”寄英国封,贴大龙5分银3枚,计15分银。这两封相距1个月寄给同一收信者,经不同“客邮局”(法、英),贴不同邮资(12和15分银),似不符常情。又所贴邮资亦不符合当时寄英国的邮资,目前只能以“溢贴”来评估。

此邮资表执行期间,见有从海外寄给海关税务司韩威礼进口封14件。在13件由英国寄出的封中,有11件贴英邮票4、5、6便士国外一单位重邮资,抵华后因需转寄至北京,有9枚加贴当时国内3分银邮资,但有两枚加贴了当时国内双倍邮资6分银。另有两枚寄出时已贴了英国寄国外双倍邮资10或11便士,抵华后也加贴国内双倍邮资6分银。关邮时期进口信件处理方式似无统一规格,这也是笔者于拙文“探讨销海关挂号戳的进口封片”的结论。图11

图12

图131881年9月13日牛庄经日“客邮局”寄美国封,贴大龙1分银3枚及5分银3枚,计18分银。本封所支付的邮资不符合当时寄至美国优惠邮资(7分银),但符合上一个邮资表寄美国支付9分银双倍的18分银邮资。

1881年12月2日北京经英“客邮局”寄香港封,贴大龙3分银6枚,计18分银。此封支付当时英“客邮局”寄往英商埠港口二单位重信函资费,但华邮所支付之18分银不符合当时寄国外双倍重信函邮资(英国11分银×2,万国邮盟8分银×2),当时寄往香港信件尚未有优惠邮资,本件亦是以9分银倍数的邮资支付。

这一个令人感到困扰的问题为本邮资表执行时期(1879年11月15日至1882年11月14日),已见有下个邮

资表规定寄国外贴9分银邮资信件。据“大龙信封存世考”书,最早由1880年6月5日北京经法“客邮局”寄法国封至1882年10月28日牛庄经法“客邮局”寄英国封之间,见有19封贴9分银邮资寄国外的大龙封。有这么多枚以9分银邮资寄国外封存在,此现象应该不是邮务人员疏失或是投信者一律溢贴的结果,这使人对“疑有另一个邮资表存在”之说的可能性增大;但是在尚未发现海关档案前,目前还是以“尚待考证”来作暂时评估比较保守。

在此邮资表执行时期可见1枚邮资具有特色的国内封:1882年7月14日天津寄北京中文封,贴大龙阔边5分银9枚计45分银,为十五单位重信函邮资。此阔边5分银贴于信封上本是罕见,贴九连票更为珍贵,存世纪录仅有两件。

D.1882年11月15日公布邮资表(北京海关总司署第五号通告,第六条)图14

注:1.由于公众交寄报纸等的邮资有所降低,因此当邮件太多而信差不便于运送时,海关邮局有保留缓运这类邮件的权力。

2.交寄发往国外的信件时,如按国外的邮资事先贴足外国邮票,将即便利于海关,又对寄件人也有利。这样的信件只需再按国内邮资贴足中国邮票即可。

本份邮资表对寄往国外的信件邮资有很大简化:寄往国外各国均以每半英两收费9分银。对寄往日本、美国及香港信件则有优惠邮资:每半英两收费6分银。国内互寄信件邮资亦保持每半英两收费3分银。虽日后见有1884年11月底发表一份邮资表,但其内容与本份相同,基本上此邮资表执行至海关邮政未期的1896年底。

以下为笔者选出此时期的大龙封来表达此邮资表:

国内一单位重邮资:1882年12月8日由英国经上海英“客邮局”寄牛庄封,贴大龙1分银3枚,计3分银。海关邮政时期,中国尚未加入万国联盟,故寄往国外信件需经“客邮局”加贴外国邮票始能寄出;寄来中国的国外邮件如需经关邮转递运送则须加付国内邮资。本封由上海进口,销有红色上海海关日戳及黑色长方形补费戳,显示于抵目的地时,牛庄邮局于投递时须向收信人补收国内邮资。本件为唯一销上海补费戳的大龙封,亦是唯一寄往牛庄的进口大龙封。

寄国外一单位重信件:1885年2月24日由九江经上海法“客邮局”寄英国封,贴大龙票1分银、3分银及5分银各1枚,计9分银。这是当时典形寄国外一单位重信函的邮资。本封最大特点为九江送抵上海时,先为上海海关收到,后由上海书信馆转递到上海法“客邮局”。据笔者纪录,这是唯一由上海书信馆邮务操作寄国外的大龙封。由九江关寄出的大龙封存世纪录仅有4件,封上贴有法“客邮局”25生丁票2枚,与华邮一单位重不符合,尚无合理的解读。

寄美国优惠邮资:1882年12月4日由天津经美“客邮局”寄美国封,贴大龙票1分银2枚及5分银2枚,计12分银,为双倍重信函的邮资。

据邮资表之第二点备注,寄往国外信件亦可先自己贴足国外邮票,然后只须补贴国内邮资即可投寄。但在官方首次于邮资表上正式提倡此方式支付邮资前,已见有不少寄国外邮件仅贴上国内邮资,最早见于1879年8月1日,由北京经法“客邮局”寄法国,此封之邮资处理方式已于上述B表国内邮资讨论过。此种邮资支付法最大的问题为投信者需自备有“客邮局”邮票,通常投信者选择其本国邮票,或邮班较多的“客邮局”,而不一定是上海海关所选定的“客邮局”。这可能是关邮时期存世法“客邮局”(上海法租界占地较广,法邮轮邮班较多)混贴封较多的主要原因。

在此邮资表执行期间,亦见到不符合邮资表的信件:

1883年8月13日由镇江经日“客邮局”寄美国,贴大龙1分银2枚及5分银1枚,计7分银。

1882年11月15日起,寄往美国一单位重信函由7分银降至6分银。但很可能寄信者不知邮资表已被调整,故尚以前份邮资表的规格支付,海关人员显然当成溢贴邮资处理(封上日“客邮”邮票掉落)。

1883年11月23日由牛庄经法“客邮局”寄英国,贴大龙1分银2枚及5分2枚,计12分银。封上贴2枚法邮25生丁,代表双倍邮资,华邮不符合邮资表上的规格。黄建斌前辈以“第一个单位函重支付9分银国外邮资,第二个单位函重支付3分银计12分银”评估,笔者对此邮资的评估觉得勉强亦抱有相当的疑问,因为存世双倍邮资大龙封不少,但尚似未见过以此方式计算邮资,所以目前还是以“邮资尚待考证”评估为宜。

1884年1月12日由天津经法“客邮局”寄西贡改寄河内,贴大龙1分银6枚及3分银2枚,计12分银。封上所贴法邮25生丁邮资为信函一单位重邮资,与华邮资12分银不符合。此封邮资亦尚需日后考证。

在本邮资表执行期间有两件信函具有特殊邮资:

1883年3月25日由北京经法“客邮局”寄德国,贴大龙阔边5分银9枚,计45分银。这是寄国外五单位重信函的邮资。大龙阔边5分银贴于封上本来就很罕见,贴有九连票更属珍罕。这是存世纪录贴9枚大龙阔边5分银信函两枚中的第二枚。

1883年11月29日由北京经法“客邮局”寄意大利,贴大龙3分银5枚及5分银24枚,计135分银。这是寄国外十五单位重信函的邮资,亦是贴最高邮资的大龙封。本封另一特点为见有3条薫蒸消毒剪痕,为目前纪录5件大龙薫蒸消毒封之一。

图15

图16

图17邮资表上未见过特别邮资项类

A.明信片

中国邮政当局最早设定明信片邮资为1897年清朝国营邮政开办时所提及:国内每张洋银1分,双片洋银2分;国外单片洋银4分,双片洋银8分。关邮时期邮资表内似未见过此类邮件的资费。

最早贴大龙邮票之明信片为1879年5月26日由镇江经英“客邮局”寄英国,贴大龙3分银1枚。此邮资为当时国内第一类陆路少于200英里信件之邮资,因明信片无特别邮资,故以第二个邮资表内之信件取费。

之后见有:1881年10月4日德国寄北京(1881年11月28日),改寄上海(12月8日)明信片,片上有补贴的大龙3分银1枚。此3分银虽与上片同面值,但这是支付第三个邮资表一单位重,不分邮路或邮程距离的国内信件邮资。1885年4月4日美国经上海(1885年5月12日)寄温州明信片,本片抵上海关即加贴大龙1分银1枚,代表当时国内由上海转递至温州明信片邮资。这是唯一贴有大龙邮票的中美混贴片,亦是目前纪录关邮时期最早以1分银支付明信片邮资。

1887年10月6日北京寄英国明信片,片上贴大龙1分银1枚,支付当时国内明信片邮资。另有1枚日本2钱官片寄美国,贴大龙3分银1枚。黄建斌前辈对此片的评估为:“原票已被揭去,尚留水渍,后经重行补贴者”。据笔者拙见,本片寄于北京1881年11月21日,11月23日抵天津时才补贴国内邮资似不合常理。华裕宽前辈于《中华邮联会刊》第四期所撰之“华洋书信馆被迫贴邮票有可能吗?”之鸿文内指出此片为“名见经传”的伪片(61及64页)。

以目前纪录4件无疑的贴大龙邮票明信片的邮资来评估,我们可推论:

明信片上所贴大龙邮票均属国内邮资,寄往国外片为“客邮局”邮资官片,进口片只收国内资费。

第一个时期(1879年5月26日至1881年11月28日)以国内信函(3分银)邮资取费。

第二个时期(1885年4月4日至1887年10月6日)以明信片1分银特别邮资收费。

贴1分银特别邮资最晩见于1891年9月7日由牛庄寄德国明信片,贴1枚小龙邮票1分银。

图18B.挂号邮件

上述海关试办邮政时期公布的4个邮资表均未见有信件挂号费之项目。档案资料中虽有1882年11月21日税署通札邮字第3号附发之海关邮局规则,其第5条规定邮务人员每日须“登记信件”(toregisterletters)。这与1878年5月1日公布邮资表内之“PostageRegisterBook”之“邮费登记簿”同义,而与日后之“挂号邮件”(registeredmail)涵义不同。

邮坛文献见有提到关邮时期挂号费为“红印花邮票”下编,471.7节,554页:“1892年8月31日上海海关供事多诺芬建议将挂号费由6分银减为3分银”。至于关邮时期挂号信件须加付邮资6分银之邮资表最早仅见于1888年(《中国邮资考》下编,邮资沿革表,p62)。

据笔者纪录,目前见过最早销海关挂号戳的信件为1885年6月由天津经英“客邮局”寄德国残封,其贴于封背的大龙邮票已被剪掉。据封面所贴的英“客邮”票30仙时(双倍重挂号信件),此封应贴有24分银大龙邮票。另见有3件有日期可查询的大龙邮票正规使用时期的挂号封。

1885年8月14日由天津经法“客邮局”寄德国,封背贴大龙5分银7枚(有邮票掉落痕迹)。据封上所贴的法“客邮局”票(25生丁5枚)可推论本件应为四单位重挂号信函,故华邮资应为4倍9分银加6分银挂号费,计42分银。

1886年4月14日由天津经法“客邮局”寄德国,贴大龙5分银3枚,计15分银,为一单位重挂号信函邮资。

1886年10月5日由天津经法“客邮局”寄丹麦,贴大龙1分银3枚及3分银4枚,计15分银,为一单位重挂号信函邮资。

黄建斌邮集内见有1件由天津寄北京国内挂号封,贴大龙3分银1枚及5分银3枚,计18分银。这应为国内四单位重挂号信件,可惜未见有日戳。据所销之天津中文戳来推断,此封可能于1886年寄出。

以上是笔者纪录大龙邮票发行时期销有天津海关挂号戳的邮件,目前尚未见过销其他海关挂号戳的信件。最早一件很可惜已不见大龙邮票了,第二件也有大龙邮票掉落,故仅存二件完整大龙挂号封,最后一件为未见销日戳的挂号封。

结论

在中国海关邮政当局发行第一套大龙邮票的正规使用期间见有4个邮资表:

第一个邮资表于1878年5月1日至1878年11月15日执行约半年,当时只见有国内邮资表。此期间的大龙封存世纪录仅有3件,包括最早贴中国官方发行大龙邮票的第一古封。此表以后,邮坛上尚未见过寄往南美洲、非洲或大西洋洲的大龙封,故其邮资暂时故意不提。

第二个邮资表于1878年11月15日至1879年11月15日执行1年,表内邮资分类最多,亦最复杂(尤其是寄往英国的信件),这是此表未公布前邮资误解的主要原因,亦是本邮资表对早期大龙封邮资解读的一大贡献。由图5封(1878年11月23日)及图9封(1879年11月15日)之邮资可推论此表确实执行1年。图19第三个邮资表于1879年11月15日至1882年11月15日执行3年。本表对国内信件邮资不据邮路或其距离一律收取3分银,对寄往国外的信件亦简化,仅存一类经意大利布林迪西11分银,其他万国邮联国均以8分银收取,寄往美国及日本邮件续有优惠信资仅收7分银。图13封寄美国贴大龙7分银为本邮资表执行至1882年11月中旬的最佳实例。

第四个邮资表于1882年11月15日执行至海关邮政晚期。这期间虽见过其他的邮资表,但对收费规格并无改变:国内信件每单位收取3分银,国外信件每单位收取9分银,寄往美国、日本及香港信件每单位收优惠邮资6分银。

由所提出的实例可看出这4个邮资表的执行时期无中断的相互衔接,上一个邮资表停用后由下一个邮资表来接用。本来希望把每件大龙封的邮资据官方的邮资表无疑地评估、解读,但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大龙封的邮资却不符合邮资表上的规定,如1879年5月16日及1879年9月16日两封由北京贴8分银邮资寄巴黎,1879年11月15日至1882年11月15日间以9分银邮资支付寄往国外的大龙封均似以下一个邮资表规格提前使用。这是关邮时期逻辑不一定行得通的现象,就此时期进口封片处理法,有时加销补费戳,有时直接由进口局加贴邮票,亦见过抵达目的地时才贴上邮票的实例。笔者认为这亦是关邮史巧妙之处。

由此可看出,大龙封邮资的评估与解读,尚待各同好先进挖掘更多的海关档案资料、其他邮资表或邮务规格,来揭秘这些不符合邮资表规格大龙封的悬案。

最后,在此感谢Interasia、Spink、Christie’s、RobsonLowe和D.Feldman各拍卖公司提供彩色图片,使拙文内容更加充实,提高其可读性。

参考文献:

1.大龙邮票纪念专辑: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1988。

2.天津邮政史料(第一辑),1988年5月。

3.大龙邮史,中华集邮会/黄建斌文教基金会编,1999年5月。

4.大龙信封存世考,黄建斌,1997。

5.邮史研究(第十五期),“清代海关邮政1878至1879年初邮资之研究”赵人龙.P16-19,“‘大龙信封存世考’资料统计与分析”龚文生,P20-33。

6.集邮汇报,2002年,“海关邮政历史研究之一大步,天津寄丹麦大龙邮票挂号封的新发现”龚文生,P187-191。

7.中华集邮会,2008年度邮学演讲集,“1879年大龙票寄国外封之邮资探讨”龚秀彬,P10-25。

8.中华集邮会,2009年度邮学演讲集,“关邮时期明信片邮资再探讨”龚秀彬,P193-209。

9.中国邮刊,第88期,2012,“再探大龙邮票使用时期天津中文戳”龚秀彬,P28-35。

10.亚洲邮学家,卷五,2014年,“大龙邮票发行日期再探讨”龚秀彬,P20-28.

11.亚洲邮学家,皇华璎珞,2015年。

12.ThePhilatelicandPostalHistoryofHongKongandTheTreatyPortsofChinaandJapan.F.W.Webb.1961,LONDON.

13.TheLargeDragons.P.Ireland.1978.

14.TheImperialChina,HistoryofthePosts.to1896.MajorRichardPratt.1994.

15.PostageStampsofChina.TheAnna-LisaandSven-EricBeckemancollection.1878-83TheLargeDragons.Sotheby’sandCorinphilainassociation.HongKong,1996-1997.

16.TheFirstCustomsIssueofthePostageStampsofChina.1878-1885LargeDragons.JaneandDanStenOlsson.2006.

17.CancellationsoftheFirstCustomsIssueofImperialChina,TheWenSunKongCollection.InterAsiaAuctionsLimited.HongKong2012and2013.

18.红印花邮票(下篇),“交通部邮政总局”编印,1987。

19.中国邮资考,薛聘文,1981。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