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略论清朝末期粤海关与广东邮政近代化

略论清朝末期粤海关与广东邮政近代化

时间:2024-11-08 02:02:13

内容提要:本文以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版的《大清邮政舆图》(以下简称“《邮政舆图》”)[1]广东省图为切入点,尝试对该图出版前后时期(约1896~1911年)粤海关创办广东近代邮政的历史背景,海关设立邮政机构、拓展邮递线路等发展历程,以及粤海关对广东邮政近代化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展现海关与近代邮政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清末粤海关邮政近代化舆图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批准总理衙门议办邮政奏折,正式开办“大清邮政”,海关总税务司兼任总邮政司;次年初,广州邮政总局在粤海关开设。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宣统三年(1911)正式接管邮政业务。清朝末期,伴随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广东邮政也逐渐走向近代化,粤海关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下文将结合《邮政舆图》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一、《邮政舆图》广东省图的主要内容

《邮政舆图》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通商海关造册处印制的一本反映我国20世纪初叶全国邮政分布情况的大型地图集,该图集纵57.3厘米、宽29.8厘米,为漆布精装本。以每省为一幅,内容依次为:全国总目、东三省、直隶、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2]、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邮政图,以及中国电线图,共计22幅。各省注明所属邮界、邮局,邮路包括:“马差之邮路”“昼夜兼程之邮路”“铁路邮路”以及“水道之邮路”。还标明火汇局、旱汇局、电报局等。该图集印制精美,图例详细,线条清晰,是研究当时全国邮政分布情况及我国邮政发展史的第一手档案资料。

《邮政舆图》广东省图包含广东省全省主图和广东省附图(核心部分)两份地图。

(一)主图

[1].《大清邮政舆图》正式印制前,已有2种邮政用图。一是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印制的《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单幅式,黑、红双色套印,规格为96×101厘米,系首次印行之全国邮政用图。除表示省会、府、州、县等行政单位外,还标明了邮区,送递快信的邮路,以及电报局的分布等,各类要素均已符号化,还附有杭州邮界分图、东三省邮界分图和广州邮界分图。二是同年由总税务司署绘制的《大清推广邮政舆图》,书册式,规格为31×20厘米,内有32幅彩图,绘出各总局所辖分局的邮路。中华民国成立后,随着邮政业务的逐渐发展,需要重新印制邮政舆图。因此,在《大清邮政舆图》的基础上,分别在1919年、1933年、1936年出版了《中华邮政舆图》(1936年版的封面改称《中华民国邮政舆图》)。《大清邮政舆图》为第一版,其余依次为第二、三、四版。1933年版的《序言》中写道:“中华邮政舆图始于前清光绪二十九年,装订成册舆图之印行则自光绪三十四年始……下逮民国八年,又经重绘付印,迄今十有四年……”以上引自:梁文:《〈大清邮政舆图〉和〈中华邮政舆图〉述略》,载《上海集邮》2010年第2期刊。

[2].清代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同驻广州府。分为粱储(广州)、南韶连(韶州)、惠潮嘉、肇罗、高廉、雷琼(琼州)六道,领广州、韶州、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九府,南雄、连、嘉应、罗定四直隶州,佛冈、连山二直隶厅(嘉庆二十五年(1820)清朝疆域政区)。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原属广东省广州府新安县的香港岛,鸦片战争中为英国占据,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订江宁条约,割让于英国。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中英订天津续约,又以香港对岸之九龙司地方一区割归英属。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英订香港界址专条,次年,勘定以深圳河及深圳大鹏二湾以南及附近海面租予英国,以99年为期。澳门,清初沿明旧为葡萄牙人租住地,1849年后葡拒交地租,逐走清驻澳官吏;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葡订天津条约,允准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以上参见: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至69页中间夹页。

主要分三个部分:

1.广东省全省图。根据图例说明,地图以绿色粗线条表示省界,以黑色粗线条表示邮界,可谓兼具行政区域地图和邮政线路地图双重功能。

(1)从行政区域地图功能角度看,此时期广东省行政区域东起潮州、西至钦州、北自南雄、南达琼州,下辖(右上左下方位):潮州府、惠州府、广州府、韶州府、肇庆府、高州府、琼州府和廉州府等八府(均已设邮局)[3],佛冈、连山二直隶厅(未设邮政机构,但清代此两厅为广州府所辖,相当于已设邮政机构),嘉应、南雄、连州、罗定、郁州、钦州等六直隶州。

(2)从邮政线路地图功能角度看,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十日,大清邮政广州总局在粤海关大楼首层东北角开始办理邮政业务,由海关税务司管理,除广州外,汕头、北海、琼州、三水均设邮界[4]。广州总局辖区包括:广州府[5]、惠州府[6]、阳江厅、高州府、雷州府、肇庆府[7];汕头邮界辖汕头、潮州府、嘉应州、惠州府[8];三水邮界辖广州府部分[9]、肇庆府部分[10]、韶州府、南雄州、罗定州、连州、梧州府;北海邮界辖北海、廉州府、钦州、高州府(安铺、化州、石城)、雷州府(遂溪)、郁林州;琼州总局辖琼州府。至1905年,广州总理邮界司,则统辖广东省、广西省和福建省三大区域,内设广州、汕头、厦门、北海、琼州、江门、三水、梧州、三都澳等邮界。

2.琼州府图。地图为清末广东省辖下琼州府行政地图和邮政图,该图显示:琼州府已设有邮局,定安、会同两县已设邮政代办铺商,海口、嘉积二村镇已设代办邮政铺商。其他地方如儋州、万州、崖州等州,以及澄迈、高临、文昌、昌化、感恩等县,均无设置邮局或代办邮政铺商。

3.图例。原文为竖排文字,无标点,内容如下(为便于阅读,本文加以断句和标点):右侧内容“以下府、厅、州、县、村、镇,凡为黑色者系已设邮局之处;黑边而中未涂黑者系已设代办邮政铺商之处;红色者系尚未设有邮局及代办邮政铺商之处;若系总局加写英字地名并于英字地名下加一黑道”,介绍地图中的邮政点情况。左侧内容依次为:省界、府界、邮界、马差之邮路、昼夜兼程之邮路、水道之邮路、省城、府、厅、直隶厅、州、直隶州、县、村镇、江河、铁路、未成之铁路、火汇局、旱汇局、电报局等,均用线条、图示和符号等表示。

(二)附图

为广东省之主要、核心部分,地图区域范围:以广州府为重点,东起河源,南至阳江,西到梧州,北达南雄、乐昌。

二、粤海关创办广东近代邮政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口岸开放、“洋务运动”与清末中央机构变革等时代背景

[3].说明:此时梧州府归属广西省。

[4].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清邮政以通商口岸划分区域管辖,全国分为35个邮界,广东划为广州、汕头、三水、琼州、北海5个邮界。广州邮界(广州总局)下辖有广州府、惠州府、阳江厅、高州府、雷州府、肇庆府等地。宣统二年(1910)改按行政区域划分邮界,另设副邮界,全国设14个邮界,每一邮界设一邮政总局,副邮界36个,每一副邮界设一副总局。广东、广西两省合为一个邮界,在广州设总局,管6个副邮界,即北海、汕头、琼州、南宁、梧州、龙州等6个副总局。宣统三年(1911)五月,清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大清邮政管理体制上脱离海关。广州总局邮政总办为英国人希乐思。此时改按省界划分邮区。广州总局下属北海、汕头、琼州、梧州、南宁、龙州6个副总局。

[5].广州府包括:东莞、新宁、香山、新会、黄冈厅、佛山、石湾、澜石、古劳、升平、沙坪、河清、沙头、甘竹、江门、新昌、冲萎、华安圩、西门、冲云、海口埠、广海、上泽、龙山、海口、龙江、沙口、九江、大谷、淡水口、长沙、赤坎、荻海、赤水、潮境、大江圩、三合、陈村、章村、桃村、碧江、三桂、屏山、钟村、增城、仙村、市桥、赤花、大良、伦教、黄连、桂洲、容寄、鸡洲、大洲、石岐、小杭、沙溪、大涌、斗门、平岚、沙岗、下栅、五十圩、南朗、太平、沙井、南头、南头城、西乡、吴陈、大涌乡、深圳、赤溪厅、从化、龙华圩、杆栏圩、三江、大汾圩、麻冲、白石、黄埔、新塘、石龙、紫洞、大沥、乐从、古井、外海、白沙、四九圩、石龙头、水步、斗山、横潭、平山、都斟、浮石、西廓、汕底、固戍、派潭、正果、龙门、永清、两龙圩、花县、中堂、常平、寮步、三多祝、獗岭圩、石围塘、高塘、大和市、康乐、新兴、神岗、太平场、良口圩、勒流、五眼桥、三眼桥、石龙圩、桥头圩、官桥圩、龙归市、蚌湖圩、人和圩、寨边、邰边、潭边、高增圩、公正圩、钟落潭、西湖圩、石角圩、水头圩、大镇、唐尾圩、赤泥、白泥、炭步、五和圩、新街圩、瓜步汛、街边、上陌、狮子窦、小唐、小抗、沙头。

[6].惠州府包括:归善、博罗、长宁、连平州、河源、淡水圩、横沥、锡场、古竹、观音阁、白茫花、忠信、蓝口。

[7].肇庆府包括:阳春、高明、恩平、开平、三洲圩、鹤山、平安、龙口圩、大岗圩、蚬岗圩、圣堂圩、赤坎、百合圩。

[8].此惠州府部分包括:岐岭、老隆、龙川、汕尾、碣石、永安、和平。

[9].此广州府部分包括:三水、清远、芦苞、西南、青岐、白坭、石角、源潭。10.此肇庆府部分包括:四会、广利、禄步、悦城、封川、德庆州、广宁、白土、新桥。

海关创办和推进近代邮政,孕育在中国近代口岸被迫开放通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以及清末政治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之中。

1.通商口岸开放之需求。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五口通商条约,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个港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英帝国主义进一步在通商口岸设立了邮局,从此有了“客邮”。随着几次对外战争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开放更多沿海港口和内陆城市为条约口岸。据统计,近代中国被迫开放80余个通商口岸。自1898年起,中国又自行开辟通商口岸50余个[11]。初期,海关代办邮务以通商口岸之间的寄递为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妥拟办法,通饬各口兼办邮政税务司,实力奉行,以符设立邮政之原议”,并“由通商各口以达于内地水陆各路逐渐扩充,并咨行各直省将军、督抚知照,转饬地方州、县,晓谕商民咸知利便。”[12]

2.“洋务运动”之驱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以奕䜣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为维护王朝统治,主张借助西方“战舰之精”和“机器之利”,以“求富”“自强”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工工业,组织开展“洋务运动”。在此运动中,中国本土资本主义也得以发展,出现诸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族商业,以及一大批洋务派兴办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等。这些商业之间的业务和票据往来,除了依靠传统的票号、民信局等民间服务外,更多需要由国家主导的政府服务。此时,仿照欧洲办法,设立邮局,办理近代邮务,也被列入清政府的议事日程。海关创办邮政也得到洋务派,尤其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支持和帮助。

3.清末中央机构变革之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清政府政治上的变化与震荡也为海关邮政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一个有别于礼部和理藩院的过渡性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而该总理衙门的成立为推动邮政发展做了必要的准备,正是在总理衙门的主导下,近代邮政才得以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至1901年,依照《辛丑条约》,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设立陆军部、铁路局等,邮政归属外务部管辖。直到1906年,清朝施行立宪改革,才成立了正式的中央机构——邮传部,负责铁路、公路、轮船和邮政四项事务的管理;驿传事务则划归陆军部。新成立的邮传部从总税务司署接管邮政,从陆军部接管驿传事务。清末邮政的产生和发展与清政府的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二)大清海关办理邮政的行业局势

1.海关代办邮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俄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在中英《天津条约》第四款中规定“大英钦差并各随员等皆可任便往来收发信件,行装囊箱,不得有人擅自启拆,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文,专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13]。1860年,各国使节派驻北京,来往文件改由总理衙门代寄;1865年,海关总税务司署由上海迁址北京,其与下属各口海关的官函邮件也由总理衙门交官办邮驿递送。由于总税务司署邮件与驻京各国使馆邮件大多以外文书写,属外文公函,为便于邮件的封发分送,总税务司赫德于同治五年(1866)致函总理衙门,提议由海关负责封发抵京及离京的官函邮件,并将此类邮件交官办邮驿运送[14]。同年,该建议被采纳,总理衙门札令,各国使领文件统交总税务司署代理,总税务司署遂开始设立邮务办事处,起初限于海关内部、各国驻华使领馆及清政府总理衙门的文件、信函,后来各地外侨由当地海关邮务处寄交各通商口岸的洋文信件也可以同时收寄[15]。1866年起,海关开始办理官方邮件的邮递业务,并相继在天津、上海、镇江等处设立邮寄处所,接收、转发驻京使馆的邮件及海关公函。

2.海关试办邮政。光绪二年(1876),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请设送信官局,总理衙门就此致函北洋大臣李鸿章征求意见。李鸿章随即向总理衙门建议并获同意,由赫德主持,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5处海关仿欧洲办法,试办邮政。光绪四年(1878)春,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上述5处海关成立海关邮务办事处,对外称“海关书信馆”,发行“海关大龙邮票”。是年3月23日,德璀琳率先在天津发布公告,开始收寄华洋公众信件,又先后组织了以天津为枢纽的海运和陆运邮路。光绪五年九月初三日(1879年10月17日),总税务司署发布通令,要求各海关书信馆统一改称“海关拔驷达局”(“CustomsPostOffice”的音译),继续负责官函、民信的邮递业务,由各关税务司统一管理。光绪五年十一月十日(1879年12月22日),总税务司署再次发布通令,决定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为中心,将邮递事务逐步推广扩展到其它口岸。翌年,赫德下令在津海关暂设邮务总办事处,指令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为邮务负责人,统管各地邮务[16]。1878至1882年,邮政通告和邮政制度的对外发布、邮票发行和供给,都由德璀琳根据赫德指令,以“邮政总局主管邮政司”身份在天津关具体操办。

[11].徐柳凡:《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载《历史教学》1995年第3期。

[12].1902年7月3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第274号,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页。

[13].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ii页。

[14].《中国海关通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海关通志》(第二分册),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5页。

[15].张耀华编著:《旧中国海关历史图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3.海关办理邮政。光绪十年(1884)八月,浙海关税务司葛显礼正式向赫德提出办理国家邮政,并由海关统一管理中国邮政的设想。光绪十二年(1886)二月,赫德致函葛显礼,对其设想表示赞同。光绪十八年(1892)冬,赫德致函总理衙门,建议试办国家邮政并呈递其草拟的邮政开办章程。总理衙门随即同意赫德所提建议,并下令由总税务司负责筹办。1895年9月,赫德获悉总理衙门有开办邮政官局之意,立即调派上海总税务司署造册处税务司葛显礼,前往南京进谒南洋大臣张之洞。张之洞最后同意由海关办理邮政,并上奏称“查此事(开办国家邮政)该总税务司考究有年,情形熟悉,且各关税务司熟谙邮政办法,如葛显礼不乏其人。相应请旨饬下总理衙门转饬赫德妥议章程,大举开办,推广沿江沿海各省,兼办内地水陆各路。”张之洞的奏折成为开办国家邮政建立邮政官局的关键性奏章。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1896年3月20日),总理衙门根据张之洞奏章和赫德所拟邮政章程,向光绪皇帝呈递《恭亲王奕䜣等为总理衙门遵议办理邮政并与各国联会事奏折》和《总理衙门奏折附呈赫德所拟开办邮政章程清单》。光绪皇帝当日朱批“依议”,并在开办邮政章程清单上朱批“览”[17]。是年4月30日,赫德奉到总理衙门的札文,批准在总理衙门领导下由总税务司专司邮政管理[18]。同时,清政府颁布《邮政开办章程》,章程列名开办邮政的口岸24个,广州在列名口岸内。海关邮政以通商口岸为据点,与内地民信局及外国邮政机构建立互寄互递关系。

开办之初,先将海关所设书信馆改为邮政局,各海关邮务办事处改为各该海关管辖区内之邮政总局,如辖区稍大,则设一副总局,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署之邮政办事处改称邮政总署,管辖各埠邮政总局。当时邮区之划分,以海关管辖区域为标准,分全国为三十五邮界,计:北京、天津、芝罘、济南、胶州、重庆、宜昌、沙市、岳州、汉口、九江、芜湖、南京、镇江、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温州、三都澳、福州、厦门、澳门、汕头、梧州、三水、广州、琼州、北海、龙州、蒙自、思茅、腾越、长沙、大通,五副邮界,计:太原、开封、成都、贵阳、西安五处。邮政总署设总办1人,由赫德先后选派税务司葛显礼等充任,各邮政总局置邮政司一人,副总局置副邮政司1人,其下各设司帐、巡查、司事、供事若干人。[19]

[16].《中国海关通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海关通志》(第二分册),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6页。

[17].海关办理邮政业务有近三十年的曲折过程,从总税务司通令中可见一斑:“总理衙门奏请开办邮政,3月20日已奉旨依议,我已经接到正式通知。开办邮政,久已收到中国当局的注意。远在1861年6月间我初次到北京时,已经提出照西方方法办理邮政。但是,由于京城和各省当局意见不一致,有关大员随时更动,同一大员意见也随时变更,拖延到现在,难以进行。中国政府最后认真采取措施,因此才有旨在全国办理邮政,并由我负责。虽然奉旨办理,事情是肯定了,开始办理时仍然要谨慎从事,逐渐发展。制定章则办法时,应当防止对于现有的机构作不必要的干涉,以免影响有关人们的生计,并替官方引起麻烦和困难。但是我相信:将来总有一天邮政会广泛发展,官方和民间都将感到邮政的作用,而在这个人口众多、勤劳和爱好书信的国家,还将成为国家收入的一个可靠的来源。”“我应当提一下,三十年来海关试办邮递事务的成功,主要应当归功于开办骑差邮路和制定办法的税务司德璀琳;若干年前奉命到各地调查邮务的税务司葛显礼,写了许多报告和建议,翻译了各种邮政规章;这些对于现在开办的邮政有很大的帮助。此外,现在浙江作官的前浙海关文案李圭,也作了许多有用的工作,对我们很有帮助。我对以上三人在此表示感谢。”以上参见:1896年4月9日总税务司赫德通令第706号,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79页。

[18].在张之洞敦促下,总税务司终于在1896年4月30日奉到总理衙门的劄文,札饬“总税务司总司其(邮政)事,仍由总理衙门总其成”,并奉朱批:“依议。”这样,奉有推广全国邮政任务的邮政官局,在总税务司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办邮政的开端。邮政官局是在海关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由各关税务司管理。总税务司兼任总邮政司,各关税务司兼任邮政司。以上参见: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19].王开节、何纵炎编:《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19页。

4.海关系统邮政网络初步形成。光绪二十七年(1901),总邮政司下面安排“邮政总办”,由法国人帛黎担任。1902年,“综计已开之总分各局几及三百余处,或于省会要区,或于府、厅、州、县,均系栉比而设,节节通灵,数年以来,成效显著”,此时已形成初步的新式邮政网络。此时,邮路分歧,须分中、南、北三大向,长江附近等省为中向,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为北向,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南向[20]。

5.海关系统邮政机构趋于完善。光绪三十一年(1905),总邮政司在全国共设邮局1353处。为有效管理邮政事务[21],总税务司决定按区划定邮政管理范围,共设北京、上海、东三省(奉天)、汉口、西安、成都、云南(昆明)、广州八处邮界(邮区),并设总理邮界司统辖一省或几省邮务。总理邮界司分地驻扎,对其辖区内邮务实施稽查,并负责将稽查情况上报邮政总办呈请总邮政司核定。与此同时,总邮政司署又决定在地域较广且人口稠密的邮界另设副邮界,并下设邮政副总局[22]。此时期,全国海关邮政局华洋人员总数也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4人、1897年的145人,增加至1907年的7147人[23]。宣统二年(1910)改按行政区域划分邮界,全国设14个邮界,每一邮界设一邮政总局,另设副邮界36个,每一副邮界设一副总局。

6.海关与邮政分立。1911年5月26日,邮传部呈奏宣统皇帝“定于宣统三年五月初一日(1911年5月28日)接管邮政”,当日钦奉谕旨依议[24]。该奏列明财产:“各省通行邮政共有六百余局,又代办四千二百余处”。1911年6月15日,总税务司署通令:清朝邮政从清朝海关划出,今后两大机构仍要保持良好关系。

(三)广州口岸粤海关创办邮政的局势

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二日,粤海关在广州和黄埔,分别开设了一家邮政局[25]。密喇(G.F.Muller)曾函称:“我们的邮政工作进行顺利,大量的信函每天由七名信差在全城投递完毕,可能要增加人力。登记的信局和公众对于邮政制度已经熟悉。海关东北角的三个小房间构成一个挺好的邮政局,一两天内我们就在分单室内设一窗口,以便登记民局交送总包。”[26]

但是,粤海关邮政开办之初,遭到诸多阶层的反对,可谓开办之路曲折不平,在坎坷中前行。时任暂行代理税务司密喇(G.F.Muller)曾函称:有一些信局认为现在还可以不登记,因此就不来登记,它们同省城七十二行一起反对大清邮局。有一百个人各自写禀帖分别向督、抚、司、道、府、县投送。说他们的营业受到了影响,要求停办邮政局[27]。这在《申报》上也有记载:新设邮政局信资虽廉,而商民终以为不便,故各商联同七十二行缮就禀词,向督抚宪恳请变通办理[28]。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八日,粤海关税务司裴式楷致赫德函称:两广总督谭钟麟以开办邮政后诸多窒碍,奏请停办……奏折主要是反对邮政局的一般规章制度……官场方面对邮政局的反感,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权力参与进来,又无法向老百姓隐瞒真相。我们把邮政弄到手里是有好处的,但是也有一些麻烦。[29]

[20].1902年7月3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第274号之附件《邮政总分各局绘具全图并拟节略》,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页。

[21].光绪三十一年(1904)《光绪三十年份邮政节略》计划“于兼办邮政税务司之外,按中国建设督抚之意,相地专设总理邮界司八员,各员分地驻扎,统辖一省或数省之邮务。所有各该辖省之邮界,听其一人稽查。各界之出入帐目,派遣员役,以及某局办到如何地步,均应归其就近监视,随时周阅各处,并晤地方官商议要件,以期精神脉络无不周通。所有稽查之各项事宜,即报由邮政总办成总邮政司核夺示办”。

[22].《中国海关通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海关通志》(第二分册),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0页。

[23].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465页间。

[24].宣统三年,邮传部始行接收邮政,由部设邮政总局主管其事,派左侍郎李经芳兼局长,下设总办及会办,总办一职仍由邮政总办帛黎充任,经理邮政事务,归邮政总局局长督理,其经理各局及用人均由局长督同总办斟酌施行,海关历年拨垫邮政费用,由邮传部承认归还。是年五月卅日,总税务司署将邮政事务移交帛黎接管,从此邮政即与海关脱离关系,亦即邮政总局成立之日。邮政总局是时分文牍、通译、稽核三股,置局长、总办、会办、股长、副股长等,办事章程亦经明文订定。各邮界总局改称邮政局,主管邮政司改称邮政局邮政总办,副邮界总局改称邮政分局,副邮政司改称邮政分局邮政总办。1917年邮政总局总办帛黎告退,由铁士兰继任。以上参见:王开节、何纵炎编:《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2、23页。

25.《粤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转引自: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42页。

26.1897年2月17日粤海关暂行代理税务司密喇(G.F.Muller)致赫德函,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7页。

27.1897年2月17日粤海关暂行代理税务司密喇(G.F.Muller)致赫德函,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7页。

28.广东资料选辑编辑组:《〈申报〉广东资料选辑(1895.1-1901.12)》,第142页。

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月,广州府南海县知县致函粤海关税务司:走私信包一事,贵税务司所谓民局,自系指各信局之已赴邮政局挂号领有执据者而言,所谓大包信件,自系指民局总包而言。此等贪利走私原属可恶,但欲科以走私之罪,须先令众人周知何者走私。今邮政开办日浅,众未尽明,洋关枷号犯人,窃虑众情易动,邂逅滋事,正自难防。应请贵税务司嗣后查有民局走私,即将该局字号函知地方官给谕从严诫饬……[30]

三、粤海关对广东邮政近代化的推动和影响

海关创办的邮政,是一项庞大的洋务。它把中国的通讯业务推向近代化,其作用是不可否认的31。具体到广东,“广东邮局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当时亦附属于海关。至宣统三年五月,始行分立”[32]。粤海关其对广东邮政近代化的推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邮政机构设立健全,邮政经费、管理制度和人才支持,邮递路线拓展等方面。

(一)建立健全邮政机构

1.邮政创办初期(1897-190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广东开办邮政,最初划分广州、汕头、北海、琼州、三水邮界,各邮界设立一总局,例如在广州邮界就设有广州总局,在汕头邮界则设有汕头总局。每一总局设邮政司(邮政局的最高管理人员)1人,如当时广州总局的邮政司是英人希乐司(C.H.Sheilos),下设司账、巡查、司事、供事等管理人员。广州总局所管辖的范围包括广州府、雷州府、肇庆府、惠州府、阳江厅、高州府,广州邮政总局下辖的副总局,即当时的通商口岸所在地邮局。广州邮界的辖区,即当时粤海常关辖区;汕头邮界管辖的范围包括潮州府、嘉应府;琼州邮界管辖琼州府,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海南省。邮界在地位上没有高低之分,处于平等地位,并互不隶属,统归北京邮政总局管辖之下。

2.推广时期(1901-1905年)。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后,广东内地城镇开始创办邮局及邮政代办机构。是年,粤海关税务司奉总税务司通令,将邮政业务推广到内地,在佛山、花县、江门开设邮政分局;至年底开设邮政局9所,代理邮政分局33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州邮区88个城镇设立21个邮政局和165个邮政代办所。1903年“邮政分局加多9处,民局加多21处,现计广州邮政局所辖邮境,共有12处矣”[33]。至光绪三十年(1904),广东省邮政总局、分局共有56个,代办所(民间代收发场所)有166个,其中广州发展最快,汕头次之,三水、琼州相对落后。此时,广州邮路,除迳达各省口岸外,仍可沿西江直抵南宁[34]。光绪三十一年(1905),邮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总局——分局——支局、代办所”较为完整的邮政体系。总税务司署开设北京、东三省、上海、汉口、西安、成都、云南和广州8个总理邮界司,其中“广州总理邮界司,驻扎广州,统辖广东、广西、福建三省邮务,其内分有广州、汕头、厦门、北海、琼州、江门、三水、梧州、福州、三都澳等邮界。”[35]

3.交接时期(1906-1910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成立邮传部接管海关兼办邮政。翌年八月确立邮传部编制,大凡一切邮运方法,邮政汇兑,邮政包裹,邮票款式与万国邮联等有关事务均由邮传部邮政司掌管。广州邮政总局管辖范围包括三水、江门、梧州及北海等地;该年广州邮政总局在靖远路自建衙署式平房办公,其时邮政仍由海关管理。同年,又开设了42个新的邮政机构。1908年开设了112个邮政代办机构,并在北江的源潭与清远之间创办了急件邮递业务,还开辟了扩展到湖南等处的两条新的急件邮递路线:一条由乐昌至郴州;一条由连州至宜章。1909年,开设4个邮政分局及165个内地邮政代办机构[36]。宣统二年(1910)改按行政区域划分邮界,另设副邮界,全国设14个邮界,每一邮界设一邮政总局,副邮界37个,每一副邮界设一副总局,全国共51区。广东、广西两省合为一个邮界,在广州设广州总局,管6个副邮界,即北海、汕头、琼州府、南宁府、梧州府、龙州6个副总局。[37]

[29].1897年3月18日粤海关税务司裴式楷致赫德函,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页。

[30].1897年9月6日广东省南海县知县董元度致粤海关税务司函,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6-137页。

[31].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32.谢彬:《中国邮电航空史》,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版,第83页。

[33].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34].1902年7月3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第274号,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9页。

[35].1905年3月6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京字第51号附件《光绪三十年份邮政节略》,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9页。

4.分立时期(1911年以后)。宣统三年(1911),(广州)邮政局完全从海关分立出来,原邮务秘书被任命为邮务总长,接受北京邮传部的管辖[38]。民国成立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属交通部领导。广州邮政总局改名为广东邮务管理局。至1914年初,全国邮政施行改组,重新划分邮政区域,每省为一邮务区,广东省自成一区,于广州设“广东邮务管理局”,管辖全省范围邮政,下设一等邮务局汕头、琼州、佛山、北海4处,另设二等局91个,三等局30个,支局8个,邮寄代办所880个,基本上构建起覆盖全省的邮政网络。

(二)提供邮政经费、管理制度和人才支撑

1.给予邮政经费支持。粤海关以税收款项协济邮款,支持广东乃至中国近代邮政发展。“查去年(笔者注: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奉到部劄,岁准协济邮款七十二万两,系由津海、江汉、江海、闽海、潮海、粤海六处海关,在于税收项下,每月各认拨银一万两,此举实为整顿邮政之始基,不意各该税务司自去岁西历七月起,请为拨解之时,而津海、福州两处,全未照解,其余四处,所拨亦未如数,计江海拨银三万两、江汉拨银二万四千两,粤海拨银五万三千两,潮海拨银五万四千两,共计十一万一千两,按原议半年应拨银三十六万两,计差十九万九千两”。[39]

2.提供邮政人才支撑。从创立起,海关邮政就形成了一个以总税务司为核心,以各关税务司为枢纽的全国性的邮政人员构成体系。主要管理人员包括:总税务司署的总邮政司、邮政总办、署理邮政总办、邮政副总办等,地方的邮政司、副邮政司、邮政司事等,为近代邮政的后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1909年《大清邮政宣统元年事务总论》记载:“中国的邮政,在大清邮政的名义下,现在由大约120名包括各国国籍的洋员所组成的骨干来管理”“另有400名具有外文知识的华籍邮务员,1100名略懂或不懂外文的”[40]。上升到邮政人事制度层面,“海关人员制度又多仿于英国,故我国邮政人事制度,可谓因袭英国文官制度”[41],此人事制度,杜绝了封建邮驿制度冗官、冗员充斥的积弊,吸引了大量人才为邮政服务,对推动近代邮政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奠定邮政管理制度基础。中国近代国家邮政所依照、遵行的各项章程,均由海关代为拟定,海关为中国邮政带来了近代化制度。早在1867年海关发布《邮政通告》,主要规定京、津间邮件递送的邮资标准和邮差管理等。1880年海关发布《海关拔驷达局告白》,对海关邮政的邮路、邮资等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1882年公布《海关邮政章程》宣布对中外人士开放。自1896年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先后推出《开办邮政章程》(1896年4月)、《汇票章程》(1897年10月)、《挂号章程》《邮票章程》(1897年11月)以及《代寄包裹挂号章程》《代寄包裹保险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1899年,赫德主持制定《大清邮政章程》,共26章166条,就邮政相关问题作出宏观规定,这是近代中国邮政的一个重要章程。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借鉴了西方邮政运作制度,但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了调整,既保证了邮政的廉洁高效又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42]。广东近代邮政始创于海关,组织规章均依照海关模式。粤海关执行的总税务司颁布的规章制度,奠定了日后广东邮政近代化的制度基础和发展规则。

[36].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70页。

[37].王开节、何纵炎编:《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0-21页。

[38].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71页。

[39].1905年3月6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京字第51号附件《光绪三十年份邮政节略》,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9页。

[40].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第92页。

[41].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

[42].徐建国:《赫德与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载《历史教学》2009年第20期。

(三)拓展广东近代邮路并构建起邮政网络

“邮件运送之路线,曰邮路。大别为四种,曰铁道邮路,曰轮船邮路,曰民船邮路,曰邮差邮路。铁道邮路即用火车装送邮件者也,通常与轮船邮路共称为汽机通运邮路;轮船邮路分沿海沿江两种;民船邮路即不通小轮之内河水道,而以民船或行舟及划子运输邮件者也;邮差邮路分步差、马差两种”[43]。在海关的努力经营下,邮政经历了一个从通商口岸之间,到形成内陆递运网络体系的过程。即海关兼办邮政在通商口岸之间邮运,在邮传部接管后,将通商口岸延伸到非通商口岸[44]。1900年,广州邮政局仅雇佣邮差8人,比较重要的邮路仅295里。至1920年,广东邮路总长达50968里,其中邮差邮路36154里,水道邮路13611里,铁路邮路1203里[45]。由此可见,广东邮路在20世纪初得到极大的拓展。此时期,邮局又分甲种和乙种邮局,甲种局又称火汇局,设在通火车轮船之处;乙种局又称旱汇局,设在不通火车轮船[46]之处。火汇局和旱汇局在《邮政舆图》上有明确标注,旱汇局相对较多。

1.邮差邮路。该邮路是传统的邮递渠道和路径。(邮差邮路之设置)“多以旧有商路,沿途多有市镇,行旅安全。故就各站运送邮件尤多便利。且此等邮路并可于每百里间设立运邮宿站,预定邮差行程,制成时间表,限期到达,不问气候如何、沿途有无野兽盗贼、水灾动乱,均须按期运到”[47]。邮差路线按城镇乡村距离远近,分为若干驿站,每站距离大约百里,轻便邮件按日可达,较重者亦只间日而至,其后复有昼夜快差,速度每日达二百里,迅便尤甚,因邮局逐渐推广,而邮差线亦日见展长。[48]

2.水道邮路。广东邮政初办时,邮局设于通商口岸,邮件均由轮船带送,其后扩展至内河,各种拖船也被利用。1904年7月1日,清政府正式规定,华轮凡有入港关牌者,均有代运邮袋分交路经各邮局之责。并规定不得代运邮政官局以外之邮件,违者罚款。民国期间,邮件运输开始向铁道以及航空分流,但仍以水道为主。邮局与各大小轮船公司订有运邮条款,不计尺寸、重量,均须装运,而华商小轮更要免费代运邮件。

(1)从带运工具看,水道邮路包含轮船邮路和民船邮路。沿海轮船邮路以汕头、香港、广州、海口、北海为基点,均由轮船公司定期航行,邮局与之订立代运邮件特约,不问邮件尺寸重量,皆得自由装卸。其后扩展至内河,各种拖船也参与邮件运送。1904年,邮件通过水道从西堤码头运到石围塘码头驳运。1908年,广东邮界共有带运邮件的民船77只,邮路4421里,还有特快船只2只,往返于广州与佛山之间。

(2)从邮递线路看,《宣统元年广州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记载:(1909年)新增邮路5326里,民船邮路575里,小轮船邮路152里,铁路通行邮路80里。民国期间,海轮可由广州通达沿海各地;内河水网河汊密布,东江、西江、北江及邻近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城镇均有轮渡、民船互通。内河水道邮路网络主要有3条邮路,以广州、佛山为中心,东至惠州府的横沥、三多祝和淡水墟,西经肇庆府、梧州府、浔州府,直至贵县;南与沿海水道邮路相连;北向水道在三水分岔,一路经清远琶江、关前,直达英德,另一路经四会、广宁到怀集。在粤东,以河源县为主要节点,形成连接古竹、锡场、长宁的南北走向的水道邮路。此外,良口与从化之间也有短距离水道邮路。沿海水道邮路主要有3条,其一以南头为主要节点,向北接入珠江内河邮路网络,南连澳门、香港,直至琼州、北海;其二以阳江为主要节点,东经新会与珠江内河邮路贯通,北连阳春,南接织篢、水东;其三,以汕头为主要节点,经甲子、竭石、汕尾、平海,连接香港与琼州,直至北海。上述水道邮路,在《邮政舆图》上得到充分体现。

3.铁路邮路。粤海关初创邮政之时,广东省尚无铁路,清末至民初,广东邮政利用铁路运送邮件的线路共计以下5条:广三线(广州至三水)、潮汕线(潮州至汕头)、粤汉线(广州至武汉)、广九线(广州至九龙)以及斗门至江门线。1903年11月,清政府提出邮政“近来已由沿江沿海推及内地。嗣后,铁路所到之处,邮政即当相辅而行[49]。”广东省第一条铁路邮路为1904年建成的广三铁路,长92里,广三线邮路发运的邮件范围包括佛山、南海、三水及西江部分地区。1907年8月,粤海关开始利用粤汉铁路第一段运送邮件;1907年11月、1911年8月,潮汕铁路以及广九线也建成通车并运送邮件。《邮政舆图》显示,广三铁路、潮汕铁路已经建成通车,而粤汉铁路尚在建设之中。[50]

[43].谢彬:《中国邮电航空史》,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版,第100-103页。

[44].吴昱:《大清邮政网络的展开与业务的拓展——基于〈大清邮政事务通报总论〉的研究》,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45].谭友谊:《广东近代邮政的创办与发展》,载《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第10期。

[46].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6页。

[47].谢彬:《中国邮电航空史》,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版,第100-103页。

[48].张樑任:《中国邮政(中)》,上海书店1990年版(影印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1页。

(四)扩大广东近代邮政业务规模

光绪二十三年(1897),粤海关开办邮政之初,所经办的主要业务有函件、汇兑、包裹。函件是最早开办的业务,包括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品及挂号邮件等。至宣统三年(1911)底,广东邮政的函件、包裹、汇兑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其中,广州收发转的各类函件总数39,619,400件,居全国第二[51]。另有记载,“广东珠江一带,暨下四府所辖之各局所,共一百四十二处;其收发之邮件,共一百三十四万号”[52]。1898年初开办汇兑业务,初期由于信誉尚未确立,民众缺乏了解和信任,通过邮局汇款的人十分少,导致当年粤海关邮政汇兑总汇付款仅7600两关平银。但是,经过几年不间断的努力和苦心经营,营业额终于逐渐增加,到1911年,“大清广州邮政局”汇寄的总汇款达20.8万两,而兑付款额则达到14.6万两”[53]。包裹业务则是1898年11月开办,主要经营国内的包裹邮寄。到1908年,粤海关邮政业务增加立券和总包新闻纸业务,并学习西方邮局开办邮件快递业务。但由于当时的清政府没有加入万国邮政联盟,无法与国际邮政建立直接通邮联系,所以由粤海关收寄的国际函件,必须加贴外国邮票,并由“客邮”转寄。

此外,粤海关办理邮政还以广告方式吸引客户,增加邮政业务数量和营业规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州邮政局就在广州报纸上登载招徕客户的广告启事:“邮政之设,实所以利国利民。本局故陆续添设分局于城厢内外河南等处,以应诸色人等寄信件之便。兹将分局处所并寄费列后,稗众周知,此布。寄香港、澳门及中国有邮政处所信件寄费列左,每重一钱八分七五内,二十文;各件挂号收钱五十文,收取回据收钱五十文,寄书籍新闻纸等与外国信件寄费,可向本局与分局探问,另有邮政章程发售。”

结语:清末时期,粤海关创办广东近代邮政并推动其发展,邮政机构不断完善,邮路和邮政网络也不断拓展,邮政业务快速发展。粤海关为广东近代邮政的发展构建起机构体系,提供了经费支持,夯实了制度基础,并极大地拓展了广东地区邮政线路。而广东邮政逐步迈向近代化,也方便了社会民众的日常联系和交流,有力促进了广东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拉近了广东与世界的距离,对清末乃至民国的广东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49].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50].广京线的广州至武汉铁路段,建国前称“粤汉铁路”,始建于1908年,从广东江村修通至源潭,长94公里,邮政用于邮运,成为北上第一条铁道邮路。1946年,全线通车邮运,每周3班,由湖北省邮局派员押运邮件。

[51].谭友谊:《广东近代邮政的创办与发展》,在《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第10期。

[52].1903年4月13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第484号,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7页。

[53].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分馆编:《粤海关史话》,中国海关出版社2013年版,第114-115页。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